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两个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小学道德教育方面不仅有着各自不同的鲜明特征。笔者通过比较两国小学德育内容,从中取其精华,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日小学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09-01
中国与日本是邻邦,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都属于儒家文化圈国家,两国小学道德教育内容有诸多的共性。但由于国家制度和经济发展方式不同,文化水平、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上的差异,又使两国小学道德教育内容存在明显区别。对中日两国小学德育内容上差异性的比较,有助于吸取日本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优势,有效地进行我国小学道德教育,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的道德素质。
中日德育内容差异性比较分析:
1.德育内容的微观性与宏观性
日本小学德育内容主体是更微观和注重细节的,不仅仅是有日常生活中具体的道德规范,更细化到学生的生活态度层面。 1977年7月,文部省颁布的《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小学德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项目组成。即:1.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3项: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礼貌与遵守时间,钱物的使用。2.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包括13项:自主自律,自由与责任,明朗与诚实,正义与勇气,克服困难,反省、节制,爱护自然,虔敬,重视个性,进取心,合理的态度,追求真理,创新精神。3.关于对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态度,包括12项:热情、同情,尊敬、感谢,信赖、合作,公正、公平,宽容、遵守纪律,权利与义务,勤劳,社会公德,家庭生活,热爱学校,爱国心与乡土爱,国际理解与人类和平。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德育是很细化和微观的。在每个大条目下细分到很多小细节。细微到近乎包括了学生意志品格和行为规范的每一个方面。大到热爱国家,小到钱物的使用。不仅有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更没有忽视对学生生命和生活习惯的教育。这是很多国家德育值得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点。
我国小学德育主体是一种较为宏观的、大方向的政治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从中不难看出规定过于宏观,过于重视对小学生爱党爱祖国的感情的培养。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差,导致了即使在小学生中强调了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小学生也很难自然萌发这些情感,更不可能上升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行为。我国的德育,是一种理想化的德育,有些脱离了小学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缺乏对儿童日常生活及意志品质的具体要求,从而导致它有了不真实的一面。
2.德育内容层次清晰性与模糊性
从教育角度讲,合格且有效的教育是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日本小学德育大纲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日本小学德育内容注重层次性。它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出发来制定的。例如说,“端正礼貌规矩,有规则地进行生活。”看似简单的要求,但日本的德育大纲里,对不同年级则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他们认为,在低年级,以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待人接物,穿着整洁大方,遵守规定的时间为主要内容;中年级,在这基础上增加不同地点场合的礼节,有效地支配时间的内容;在高年级,又在低、中年级要求的基础上,增加理解相互尊重的礼节的重要性,有规则地生活等内容。而且这些条文的序列因素是十分明显的,也表现出了不同年级之间要求的连续性和承前启后的关系。
中国小学德育大纲在此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层次模糊。我们从中国小学德育大纲中的教学要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我国德育内容并没有循序渐进,没有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身心发展而分出有效的德育层次。在这种层次模糊的前提下,教育的有效性就大大的降低了。
3.德育内容出发点整体性与单一性
日本小学德育内容制定的出发点是科学的,日本德育大纲自1947年颁发新的教学大纲以后,几乎是每隔10年修订一次,在基本能够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充分认识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接受程度,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科学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德育内容的制定是建立在社会和学生个体二者基础之上,在大纲里的每一个条条框框还可以看出日本的德育更注重学生个人品质的形成。
中国小学德育内容按照社会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而制定。“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更看重的是社会对小学生的要求。对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重视不够。从以上的宏观性以及层次模糊性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所以从整个出发点显得略微单一。
有效的教育是基于我们的教育对规律的遵循。一是教育的内容要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是教育的立身之本。二是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这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出发来看的。因此,教育要紧密随着时代的脉搏,时刻关注着社会发展和需求,更要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综合以上差异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我们还是有所欠缺的。宏观,粗框,略微忽视学生自身。在德育的制定和实施上略微忽视了社会与学生个体的协调性与共存性。导致了我国道德教育的架空和理想化,缺乏实效性。在以后的德育道路上,要有所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原国家教委.小学德育纲要.1993-3-26.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2月27日.
[2]鲁洁,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一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4]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刘璐嘉,女,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中日小学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09-01
中国与日本是邻邦,有着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都属于儒家文化圈国家,两国小学道德教育内容有诸多的共性。但由于国家制度和经济发展方式不同,文化水平、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方面上的差异,又使两国小学道德教育内容存在明显区别。对中日两国小学德育内容上差异性的比较,有助于吸取日本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优势,有效地进行我国小学道德教育,提高我国国民整体的道德素质。
中日德育内容差异性比较分析:
1.德育内容的微观性与宏观性
日本小学德育内容主体是更微观和注重细节的,不仅仅是有日常生活中具体的道德规范,更细化到学生的生活态度层面。 1977年7月,文部省颁布的《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小学德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项目组成。即:1.关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包括3项:尊重生命和健康安全,礼貌与遵守时间,钱物的使用。2.关于个人的生活态度,包括13项:自主自律,自由与责任,明朗与诚实,正义与勇气,克服困难,反省、节制,爱护自然,虔敬,重视个性,进取心,合理的态度,追求真理,创新精神。3.关于对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态度,包括12项:热情、同情,尊敬、感谢,信赖、合作,公正、公平,宽容、遵守纪律,权利与义务,勤劳,社会公德,家庭生活,热爱学校,爱国心与乡土爱,国际理解与人类和平。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德育是很细化和微观的。在每个大条目下细分到很多小细节。细微到近乎包括了学生意志品格和行为规范的每一个方面。大到热爱国家,小到钱物的使用。不仅有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更没有忽视对学生生命和生活习惯的教育。这是很多国家德育值得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点。
我国小学德育主体是一种较为宏观的、大方向的政治教育。《小学德育纲要》中规定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从中不难看出规定过于宏观,过于重视对小学生爱党爱祖国的感情的培养。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差,导致了即使在小学生中强调了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小学生也很难自然萌发这些情感,更不可能上升为爱党爱社会主义的行为。我国的德育,是一种理想化的德育,有些脱离了小学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缺乏对儿童日常生活及意志品质的具体要求,从而导致它有了不真实的一面。
2.德育内容层次清晰性与模糊性
从教育角度讲,合格且有效的教育是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日本小学德育大纲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日本小学德育内容注重层次性。它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出发来制定的。例如说,“端正礼貌规矩,有规则地进行生活。”看似简单的要求,但日本的德育大纲里,对不同年级则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他们认为,在低年级,以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待人接物,穿着整洁大方,遵守规定的时间为主要内容;中年级,在这基础上增加不同地点场合的礼节,有效地支配时间的内容;在高年级,又在低、中年级要求的基础上,增加理解相互尊重的礼节的重要性,有规则地生活等内容。而且这些条文的序列因素是十分明显的,也表现出了不同年级之间要求的连续性和承前启后的关系。
中国小学德育大纲在此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层次模糊。我们从中国小学德育大纲中的教学要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小学德育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常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我国德育内容并没有循序渐进,没有由低年级到高年级身心发展而分出有效的德育层次。在这种层次模糊的前提下,教育的有效性就大大的降低了。
3.德育内容出发点整体性与单一性
日本小学德育内容制定的出发点是科学的,日本德育大纲自1947年颁发新的教学大纲以后,几乎是每隔10年修订一次,在基本能够反映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充分认识到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接受程度,对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科学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的德育内容的制定是建立在社会和学生个体二者基础之上,在大纲里的每一个条条框框还可以看出日本的德育更注重学生个人品质的形成。
中国小学德育内容按照社会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而制定。“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更看重的是社会对小学生的要求。对于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重视不够。从以上的宏观性以及层次模糊性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所以从整个出发点显得略微单一。
有效的教育是基于我们的教育对规律的遵循。一是教育的内容要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是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是教育的立身之本。二是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即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这样,教育才会成为儿童自身的需要,并为儿童所接受,这主要是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出发来看的。因此,教育要紧密随着时代的脉搏,时刻关注着社会发展和需求,更要充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综合以上差异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道德教育内容上我们还是有所欠缺的。宏观,粗框,略微忽视学生自身。在德育的制定和实施上略微忽视了社会与学生个体的协调性与共存性。导致了我国道德教育的架空和理想化,缺乏实效性。在以后的德育道路上,要有所改进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原国家教委.小学德育纲要.1993-3-26.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2月27日.
[2]鲁洁,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一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4]王丽荣.当代中日道德比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刘璐嘉,女,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