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城市发展的集聚现象日益明显,城市群的产生与发展正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体现。城市群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城市群的污染问题目前成为困扰人们的重要不利因素,特别是城市群核心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在重度污染预警期间,相关职能部门会采取让有关污染单位停工整顿以及部分车辆限行等一系列措施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制约着城市群的经济发展也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因此,城市生态效率概念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文献综述
张妍,杨志峰运用数学模型核算了1998年至2004年间深圳市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程度,结果表明,尽管深圳市的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在提高,然而伴随着较高程度的物质资源消耗,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仍是待解决的问题;陈傲通过因子分析赋权法研究了2000年至2006年间我国29个省域生态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整体普遍符合东部高于西部的结论,环境资本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生态效率;张炳等构建了将污染物排放作为非期望投入的指标体系并将其引入DEA模型中,对1990年至2005年间江苏省的生态效率进行测量与评估,得出江苏省环境影响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弱脱钩”的结论;王宏志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分析了2007年中国各地区生态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偏低并且地区差距较大;李惠娟等对我国资源型城市2007年的生态效率进行分析,发现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有资源类型、居民生活习惯、居民消费方式等;张宏武利用脱钩理论研究了生态视角下的天津市生态效率发展现状,并對处于相对脱钩状态的指标改进方案提出建议;潘兴侠等以参数前沿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中部六省2002年至2011年的截面数据,在时间空间上对我国华中华北等六省生态效率进行差异分析;陈浩等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03年至2011年间我国32个资源型城市等生态效率,并利用Malmpuist指数进行对比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评价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生态效率的研究较多,但是大多集中于以城市个体、省域行政区等层面为研究载体,基于我国城市群整体的生态效率研究及比较评价还较少,现有的部分基于城市群的生态效率研究仅仅是对单一个体的研究,没有对我国城市群的整体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缺乏对于城市群生态效率宏观层面的整体定位。因此,本文建立基于城市群的生态效率指标评价体系以及超效率DEA模型,为城市群今后的生态效率进一步提升与改善提供可参考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根据城市资源特点,探索适合本城市的发展模式。各城市群应该根据自身城市资源特点,合理利用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改善生态效率。如: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应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等资源的优势,在制度上完善城市旅游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打造舒适旅游环境形成成熟的系统,在宣传上合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新型传播媒介与传统传播媒介相结合的方式,为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旅游资源知名度打下基础;对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工业型城市,应摒弃传统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有计划地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增强矿产资源价值的深度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以及开发的技术水平,转变原材料输出的方式,输出高品质产品,提升单位矿产资源价值,加强投入产出监管,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率水平;对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城市,应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加强农业耕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耕作技术水平以及水资源利用率,科学灌溉,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完善农产品的二次加工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产品输出品质。
2.加强同一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不同城市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达成区域合作方案机制并长期完善,为城市群协调发展探索新路径。一方面,生态效率发展较为突出的城市及地区应总结生态效率发展路径理论化,并将相关理论成果以及关键技术信息等要素实现状态转移,带动低生态效率地区快速发展,起到标杆作用,发挥城市群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整体的辐射作用,加速我国城市群的生态效率快速全面提升。另一方面,生态效率相对较低或发展势头缓慢的城市与地区,应在生态效率要素转移过程中积极做好承接工作,完善政策制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设施及外在条件,争取在现有较为完善的生态效率体系的基础上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一、文献综述
张妍,杨志峰运用数学模型核算了1998年至2004年间深圳市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消耗程度,结果表明,尽管深圳市的生态效率整体水平在提高,然而伴随着较高程度的物质资源消耗,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仍是待解决的问题;陈傲通过因子分析赋权法研究了2000年至2006年间我国29个省域生态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整体普遍符合东部高于西部的结论,环境资本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生态效率;张炳等构建了将污染物排放作为非期望投入的指标体系并将其引入DEA模型中,对1990年至2005年间江苏省的生态效率进行测量与评估,得出江苏省环境影响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弱脱钩”的结论;王宏志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分析了2007年中国各地区生态效率,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偏低并且地区差距较大;李惠娟等对我国资源型城市2007年的生态效率进行分析,发现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有资源类型、居民生活习惯、居民消费方式等;张宏武利用脱钩理论研究了生态视角下的天津市生态效率发展现状,并對处于相对脱钩状态的指标改进方案提出建议;潘兴侠等以参数前沿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中部六省2002年至2011年的截面数据,在时间空间上对我国华中华北等六省生态效率进行差异分析;陈浩等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2003年至2011年间我国32个资源型城市等生态效率,并利用Malmpuist指数进行对比研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评价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生态效率的研究较多,但是大多集中于以城市个体、省域行政区等层面为研究载体,基于我国城市群整体的生态效率研究及比较评价还较少,现有的部分基于城市群的生态效率研究仅仅是对单一个体的研究,没有对我国城市群的整体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比较研究,缺乏对于城市群生态效率宏观层面的整体定位。因此,本文建立基于城市群的生态效率指标评价体系以及超效率DEA模型,为城市群今后的生态效率进一步提升与改善提供可参考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1.根据城市资源特点,探索适合本城市的发展模式。各城市群应该根据自身城市资源特点,合理利用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改善生态效率。如: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城市,应充分利用旅游产业等资源的优势,在制度上完善城市旅游周边配套设施建设,打造舒适旅游环境形成成熟的系统,在宣传上合理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新型传播媒介与传统传播媒介相结合的方式,为树立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旅游资源知名度打下基础;对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工业型城市,应摒弃传统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有计划地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增强矿产资源价值的深度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以及开发的技术水平,转变原材料输出的方式,输出高品质产品,提升单位矿产资源价值,加强投入产出监管,进一步提高生态效率水平;对于农业资源丰富的城市,应提高土地利用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加强农业耕作人员的学习培训,提高耕作技术水平以及水资源利用率,科学灌溉,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完善农产品的二次加工产业链建设,提高农产品输出品质。
2.加强同一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不同城市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达成区域合作方案机制并长期完善,为城市群协调发展探索新路径。一方面,生态效率发展较为突出的城市及地区应总结生态效率发展路径理论化,并将相关理论成果以及关键技术信息等要素实现状态转移,带动低生态效率地区快速发展,起到标杆作用,发挥城市群核心城市对城市群整体的辐射作用,加速我国城市群的生态效率快速全面提升。另一方面,生态效率相对较低或发展势头缓慢的城市与地区,应在生态效率要素转移过程中积极做好承接工作,完善政策制度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设施及外在条件,争取在现有较为完善的生态效率体系的基础上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绿色发展大数据决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