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学作品阅读专业思维方法内涵的思考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csw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文专业本科生应具有较强的文学作品专业阅读能力,而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思维能力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能力,这种能力是对文学作品阅读的目的、过程、方法、效果自觉而深刻的反思。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思维方法是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它是指在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时读者建立在基本思维能力基础上的文学作品专业阅读的专项思维方法,是对文学作品专业阅读读什么、怎样读、读得怎样等三大问题的基本处理策略。它由文学阅读前、中、后三个思维系统的相关思维方法构成。
  关键词:文学作品阅读 专业 思维方法 内涵
  在大学中文专业本科教学中,阅读文学作品是中文专业本科生(以下简称本科生)专业学习的重头戏,为此高校中文系开设了文学史、文学作品选读、文学作品导读、文学作品研读、文学理论等大量课程,以图提高本科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从效果上看,本科生的文学阅读能力也较刚入学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上述课程的老师一般讲得多,让本科生练得少,而且讲得时候又主要讲专家或自己阅读的结果,而对如何达到这个结果的方法、过程讲得很少甚至不讲,因此学生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本科生们反映通过文学课,他们学到了大量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结论;知道了一些关于文学阅读的名词,诸如阅读期待视野、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叙述视角、叙述语气等;了解了一些文学阅读视角,诸如社会学视角、心理学的视角、新批评视角、女性主义视角、文化诗学视角、接受美学视角等等;明白了大量的文学专业知识,诸如反讽、悖论的含义、平仄的规律、大量作家的生平等等。但当他们离开老师独立面对一部陌生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仍会悲凉地感到,一方面阅读是如此地费力而无趣,以往学的东西似乎难以用上;另一方面从阅读的效果来看,他们认为自己通过阅读所得的东西似乎并不比管理专业甚至会计专业的学生多。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忙活了半天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似乎只成长为一位文学阅读的“知道主义”者,而无法成为文学阅读的“知行合一”者呢?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但我认为对专业性认识的不全面是造成中文专业学生成为文学阅读“知道主义”者的主要原因。
  一.从专业性视角看中文专业本科生的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以下简称文学阅读)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怡情性因此是一种全民参与性很高的活动,但作为中文专业本科生的阅读并不是只是怡情,它作为一种专业活动还具有更高更多的目标。在王先霈、王耀辉主编的《文学欣赏导引》中,作者高度重视文学阅读的专业性问题,在导论部分的开始就强调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阅读应该“从文学专业的特定角度去读‘懂’一首诗、一篇散文或一部小说,能够从文学阅读中得到更多的启悟和获得更大的快感。”【1】到底什么是 “更大的启悟”和“更大的快感”呢?该书紧接着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是仅仅知道作品告诉了我们什么,或我们是否体验到一份感动就足够了。我们要能透过文本的字面去領悟那涵泳不尽的真义,要能细致地领悟文字中涵蕴的情趣、妙味,还要能够从作者的选词用字去领会作者独具的匠心”【2】,也就是说专业性的文学阅读应该是精妙、丰富、深刻,因而给读者带来的更多的、更丰富、更清晰的感悟。而这种阅读效果是建立在“从文学专业的特定角度去读”的结果,而“从文学专业的特定角度去读”其实就是一种“专业眼光”,什么是“专业眼光”呢?该书虽没有对它下定义,但综合该书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将文学阅读的“专业眼光”归纳为:它是建立在“对文学文本解读、欣赏的性质和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3】以及“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基础上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推想力”。【4】对于“专业眼光”该书给予充分的肯定:“一个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并能建立起一种文本阅读的专业眼光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理解的精准程度和深刻程度,以及他从作品的解读和鉴赏中能够获得的艺术享受,与一般读者比较,终归不会是一样的。”【5】通览全书,该书作者对于中文专业学生的文学专业阅读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究,主要包括专业性阅读的含义、意义、过程及不同文体的阅读技法等方面。书中所论对于文学专业阅读的研究成果,尤其是该书对文学专业阅读思维问题的卓见颇具启发性。
  王先霈先生在《文学欣赏引论》的前言部分指出:“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它负担专业教育任务,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中文系,有一个文学欣赏习惯的转变和审美趣味的培养问题;同时,多年的教学经验提醒我们,低年级学生接受思辨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存在一些困难,需要知识的准备和思维方式转换上的准备。”【6】在这段话中,王先生提到中文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需要进行思维方式上的准备,其实作为专业性的文学阅读也需要学生进行相应的思维方式上的转换。在《文学欣赏引论》中,的确有不少地方谈到了文学阅读的思维问题,如在谈到艺术推想力时,该书作者写到:“比如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以及他为什么这样去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行;其内在的和外在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得到了恰当的表现;作家或诗人为什么这样来安排文本结构,还有没有可能采取另外的结构方式,其结果会如何?通过发挥艺术推想力求得的有关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能够引导我们深入发掘作品意义,并对作品艺术上的成败得失,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7】由于受教材性质限制,该书没有将重点放在对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思维(以下简称文学阅读思维)问题的研究上,因此,对于文学阅读思维方法问题的讨论往往具有片段式的特点。这也就为其他研究者专门研究文学阅读思维问题留下了空间。结合多年的中文专业本科教学经验,我认为文学阅读思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应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以期在文学阅读思维的性质、意义、构成、训练等方面取得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限于本文的主旨和篇幅,下文将只就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思维方法的内涵展开论述。
  二.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思维方法的内涵
  根据长期对大学中文专业本科生文学作品阅读情况的追踪调查结合本人的文学作品阅读体会,我认为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应具有较强的文学作品专业阅读能力,文学阅读思维能力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对文学阅读目的、过程、方法、效果的自觉而深刻反思,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思维方法是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所谓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思维方法是指在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时读者建立在基本思维能力基础上的文学作品专业阅读的专项思维方法,是对文学作品专业阅读读什么、怎样读、读的怎样等三大问题的基本处理策略。它包括文学作品专业阅读准备阶段的思维方法、文学作品专业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文学作品专业阅读过程结束时的思维方法。   准备阶段的思维方法主要是使专业阅读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对象和重点,使得本科生在接下来的文学专业阅读中能集中精力而不为枝节问题消耗宝贵的心理能量,专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专读某种文体如游记散文等专题式阅读就是这种阅读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我曾在中文专业本科生中做过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他们可以一天读几本文学作品,但很少有人四年反复读一本文学作品,谈到苏轼的词也只是反复说最有名的那几首,至于苏轼词的全集根本没有通读。这种文选式的阅读思维方法实际上一种高中应试教育造成的思维后遗症,他与文学阅读思维方法那种专门的思维指向相去甚远,因此不少同学作品读了不少,但对文学的理解仍然比较表面、单薄,因为文选式阅读思维方法往往不能看到文学作品之间的互文性、作家艺术创造能力的成长、容易形成孤立、片面、静止的眼光看作家作品。如果能专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专读某种文体,文学作品之间的互文性、作家艺术创造能力的成长情况豁显的概率就大得多,长此以往文学阅读能力必然提高。
  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方法主要是使专业阅读有兴奋点、突破口,使专业阅读能深下去、连起来、展开来,寻找文本中的反讽、悖论等就是这种阅读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现在不少本科生也想专攻某位作家的作品或专读某部作品,但总有无处下手的感觉,这其中不善于寻找文本的召唤结构是重要原因。其实召唤结构往往以反讽、悖论等方式体现,而本科生读到这些地方时,发现不懂,要么跳过,以至于失去磨砺自己心智的机会;要么停下来苦思冥想,从而影响了对整个文本的理解。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首先意识到召唤结构是文本审美信息异常丰富的地方,要高度重视,在第一遍阅读时可以忽略,但在后续阅读中一定要标识出来,反复思考研读,同时自己找相应的参考书来读来思考,只有领会了文本中的反讽、悖论,本科生才能真正理解文本,自身的阅读思维也会随之提高。
  阅读过程结束时的思维方法是使学生对专业阅读本身的自我反省机制,它使得专业阅读的成果变得清晰稳定持久,通过阅读我得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就是这种阅读思维方法的具体体现。现在本科生在读完文学作品后,往往会写些心得,但这种心得的水平一般不高,似乎还停留在高中读后感的水平上,原因主要是没结合反复阅读文本反复多次追问自己通过阅读我得到了什么?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只经过一次反思是不够的,多次反思会使本科生的感悟变得更加明确、精要。
  这些具体思维方法当然不是全部的专业阅读的思维方法,在这里只是希望通过对这些自己有心得的思维方法的介绍,为本科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尽一份绵薄的力量,至于对文学阅读思维方法的系统而具体的描述,限于本文的主旨与篇幅,只能另撰它文详加阐释。
  三.厘清文学作品专业阅读的思维方法的内涵的意义
  在多年的指导学生的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文学阅读眼能力是比较模糊:分析一篇中学课文往往是抓不住重点、课文难点难以突破;所写的毕业论文也表现出对自己所研读的作品感受不深,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零星感受的机械组合。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抛开知识储备不够、人生阅历单纯等学生方面的原因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呢?作为教师对专业阅读的认识是不是存在偏差呢?这是每一个从事本科中文专业文学教学的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现行的对专业性文学阅读的研究大多重视对专业性文学阅读的基本性质、技法、过程的研究;而对专业性文学阅读的主体——中文专业本科生研究不够,尤其对他们在思维方面的特点研究不够,这种不够导致了教师对学生的专业文学阅读能力培养的针对性是不强、有效性因此受到极大的限制。作为中文专业的本科生,一般来讲感性思维能力较强,理性思维能力较弱,具体表现为:记忆能力较强,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感悟能力较强,分析能力较弱;思维的惯性较强,灵活性不强。这些思维特点总体呈现出拘谨简单有余而灵活深刻不够的色彩,以这样的思维能力进行文学阅读其效果可想而知。思维能力对于文学阅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思维能力就像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即CPU),而阅读方法就像的操作软件,如果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不行,即使有再好的操作软件,计算机也很难高效运转,提供高质量的处理结果。
  反观一些原来高中学理科的本科生,在转到中文专业学习后反倒能在文学阅读方面达到更高的高度。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但理科生有别于文科生的思维方式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文科生在中学阶段为了记住更多的知识点,大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加之中学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将许多本该由学生自己思考的带有“为什么”性质的问题变成了现成的答案,这种代替学生思考的方法虽然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强化记忆获取高分,但却使文科生丧失了养成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大好时机,中学文科老师就像保姆,将那些较为“坚硬的”知识、技能辛辛苦苦进行软化压碎变成易于吸收的标准的便于记忆的知识,学生只要按要求进行机械背诵即可,其结果文科生的分数上去了,能力却下来了,就像一个天天吃绵软香甜食物的人,他的消化器官、消化能力必将大大衰退。因此到了大学当文科生独立面对那些营养丰富但又十分难啃的文学作品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已经相形见绌了。除了拥有较强的记忆力之外,不论是形象思维能力还是逻辑思维能力均达不到高校中文系学习的要求,以这样的综合思维能力来阅读作品就像一个内功不行的习武者,即使给他再好的武器、教他再精妙的招数,他的实战能力也好不到哪里去。而理科生高考考的更多的是对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原理的运用,光背概念、公式、原理没用,因为一般高考不会考对上述内容的默写,这就逼迫理科生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不断进行“为什么”性质的思考,理科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的锤炼中,渐渐与文科生拉开了无情的差距。理科生可能作品“知道”得不如文科生多,记忆力可能没有文科生好,但他们的大脑却拥有较强的“材料加工”能力,一旦他们投入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来,适当掌握一些文学知识、阅读常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比一般的文科生强。
  鉴于上面的认识,我认为要想真正提高大学中文专业本科生的阅读能力,光靠多读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反思,特别是对自己的阅读思维方法进行反思,文学阅读才会变成自觉的行为,可以说厘清文学作品专业阅读的思维方法的内涵是提高本科生文学作品专业阅读能力的起点。因为厘清文学作品专业阅读的思维方法的内涵,首先可以使本科生意识到中文专业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有别于高中阶段文选式阅读思维的不同的阅读思维,它更注重阅读的深度、整体性、关联性。其次可以使本科生积累具体的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思维方法的行为变得更加自觉,它会使本科生在心中都绷紧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思维方法这根弦,不断寻找具体的文學作品专业阅读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不断对这些思维方法进行归并、组合,围绕文学作品专业阅读读什么、怎样读、读的怎样等三大问题,形成较为系统的关于文学作品专业阅读准备阶段、阅读过程以及阅读过程结束时的思维方法系统。有了这种文学作品专业阅读思维方法系统,就像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即CPU)有了性能优良的操作软件的支撑,得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就是可以期待的事了。
  参考文献
  【1】见王先霈、王耀辉主编《文学欣赏导引》第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见王先霈、王耀辉主编《文学欣赏导引》第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3】见王先霈、王耀辉主编《文学欣赏导引》第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4】见王先霈、王耀辉主编《文学欣赏导引》第7、8、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5】见王先霈、王耀辉主编《文学欣赏导引》第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6】见王先霈、王耀辉主编《文学欣赏导引》前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7】见王先霈、王耀辉主编《文学欣赏导引》第8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本文是2015年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基于“自我经验”理论的文学写作训练模式研究”(项目批准文号:粤教高函〔2015〕173号)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现代的语文课堂呈现出僵化、程序化、一元化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语文该有的味道。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它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语言的研究等;语文课堂应该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使语文课堂变成一门艺术。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艺术 教材  一.教学目标要明确  教学目标既是语文课堂的开始,也是语文课堂的结束。它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也是学生学
摘要: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活动,可以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化,这种教学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画图展示与教具演示来说教学效果会更好。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认识到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以供参考。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前言  多媒体教学凭借其形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以及人的环境理念不断进步,绿色设计已经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本文就对此了做出探讨,首先分析了旅绿色设计的理念以及主要方式,然后对绿色设计在矿山机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给出了理念以及技术上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矿山机械;绿色设计;工程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发展形态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不断转型,对于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社会都在关注的话题也成
雨果说:“音乐、文学、数学是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可见音乐不仅是用来娱乐消遣的,尤其对于中学生,是教学最好的催化剂。如果将优美的旋律恰当地运用到像语文、英语、历史等学科教学中,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激情的目的,下面结合学科,以及背景音乐的特点,将音乐运用于课堂教学做一些粗略的探索。  一.旋律导入,旋即入境  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输入,而且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内容都很死板,所以从
期刊
多媒体技术巧妙地运用在农村学校课堂教学中,能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能充分地唤起农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结合影视、幻灯、音响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不仅拓宽它们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农村学生告别“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的传统课堂学习,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
【摘要】语文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学要走进生活,贴近生活,是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初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使语文教学在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昵?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活化  生活才是语文的源头活水,只有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小学数学新课标对小学各阶段图形的认识、测量等提出了新的内容,要求知识层面更加联系生活实际,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探索时间,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孩子们
1.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rn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摘要】德育是指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政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内心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将这种道德标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初中正是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也是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候,此时如对其适当进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而初中语文教学中恰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专家精挑细选的经典,其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人生
中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使学生将上述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