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皱术治疗面部骨膜增生厚皮症一例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0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28岁.因面部皮肤皱褶明显而于1998年9月1日入院要求美容手术.患者于10年前站出现手指、踝、膝关节肿大,同时手指和下肢骨增粗,面部皮肤松弛,皱褶明显增多,在纹加深,呈特殊的沟回状.曾到北京协和医院诊治,查血清生长激素于口服葡萄糖前后均为1.7ng/mL(正常人<5ng/mL),生长激素和生长激素葡萄糖抑制实验均正常.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以及维A酸与榄香烯对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TUNEL法测定28例银屑病患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和DNA片段化观察维A酸与榄香烯对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28例银屑病患者中19例有大量凋亡细胞分布于表皮各层,另9例较少,分布于棘细胞层和颗粒层.浓度为1、5、10、20μg/mL的维A酸和浓度为20、40、60、80μg/
寻常型银屑病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清楚.遗传因素在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关寻常型银屑病与HLA相关性研究,1981年宋芳吉等曾有报道,以后又逐步发现中国人寻常型银屑病与A1、B13、B17、Cw6和DR7相关.我们通过检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HLA-DQB1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分布情况,分析寻常型银屑病与DQB1等位基因的关联,其结果可为探讨遗传因素在寻常型银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为寻常
建立体外毛囊器官培养技术,有助于了解毛囊生物学特性,为探讨毛囊生长调节机制以及为脱发等相关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Philpott等[1]在1990年已建立了人头皮游离毛囊培养的模型,并对一些细胞因子、皮质类固醇及药物对毛囊生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我国也已逐渐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建立了游离毛囊培养的方法[2].本试验采用WilliamsE无血清培养基(含氢化可的松、牛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钠、青霉素、
目的 方法 结果 结论 纤连蛋白粘附素介导了人颊粘膜上皮细胞与白念的粘附。
目的 了解钙泊三醇局部外用治疗对银屑病皮损中细胞间粘附分子3(ICAM-3)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ABC免疫组化法对20例银屑病患者皮损与非皮损部位以及皮损部位治疗前后的ICAM-3、Ki-67和其它免疫分子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 银屑病皮损部位ICAM-3阳性浸润细胞的表达均明显高于非皮损部位及正常对照组(P均<0.01), 而且ICAM-3的表达和皮损部位Ki-67.CD3等免疫分子的表达呈正
近年研究显示,白介素8(IL-8)在银屑病皮损中增高,其检测方法主要是免疫组化法及原位杂交法等[1-5],但检测结果不太一致,可能与测定方法的敏感性不同有关。为此,我们采用原位聚合酶链反应(原位PCR)结合SP免疫组化法(ISPCR-SP)对银屑病患者皮损及皮损周边外观正常皮肤IL-8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并同单独应用SP免疫组化方法进行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