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有物性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meiy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除了能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对我而言,做菜这件事最大的魅力就是有意思。
  各种食材,千变万化,千搭万配,变幻无穷。然而这变化也只是它的壳,它的核可是“铁打的江山”,那就是它的物性。爷爷說,所有的食材都有物性,物性不会说话,也不用说话,它的颜色、气息、质地都明明白白地在替它们说话呢,说的还只能是再实不过的实话。只有先懂得物性,你才能把食材做好,因为物性是食材的生命。许多东西的物性本来就是一个自洽的世界。比如西瓜瓤上火,西瓜皮却去火——瓜皮翠衣苦夏宝嘛;橘子肉上火,橘子皮却去火——十年陈皮贵似金嘛。所以老祖宗留下一种说法:“以物循性,以性循法,以法循烹。”
  小时候,我常跟爷爷去买菜。爷爷只去专门的面店买面,去专门的青菜店买青菜,去专门的鱼店买鱼……不约而同,那些老板都会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爷爷。他们说,爷爷是最懂物性的人,把这些好东西给爷爷,就是给了对的人,这样才不会糟蹋好东西,因为这些好东西在爷爷手里会被充分地实现价值。他们不会多赚爷爷的钱,他们在意的是:爷爷承认他们的好东西是好东西,这证明他们也是行家。他们就有资格在业内骄傲地宣称:“老王爷都会在这里拿货呀!”心里倍儿有底气,面儿上倍儿有光,这就够了。
  懂得了物性,也就抓住了食材味道的关键。食材的好味道有两种,一种是简单的,原则是食材的本味就很好,很完美。你吃了就知道,哦,这是大白菜的味儿,这是小白菜的味儿,这是春荠菜的味儿,这是夏荠菜的味儿,这是土豆的味儿,这是山药的味儿,这是红薯的味儿……这些味儿很单纯,厨师要做的是体现出它本来的美味,让你吃了它就一个感觉:好吃!
  另一种是复杂的。这种食材的味道往往很有个性,它的优点很鲜明,缺点也很鲜明,比如羊肉的膻、猪肉的腥。它们有缺陷,需要把这种缺陷去掉,也就是给食材扬长避短。这就得用调味料来平衡和协调,越突出的个性越得平衡和协调。就像一座好房子,如果就那么一栋,孤零零地矗立在荒郊野地里,有什么意思呢?得有溪水,有树木,有草地,推开门还得有左邻右舍,这房子的好才能扎下根来,成为能亲近和交往的好。不过千万不能忘了,调料存在的唯一使命就是为主料服务,就是为了让主料的味道更好,所以一定要用得适度。当你觉得某道菜调料味太重的时候,如果不是厨师水平有问题,那一定就是食材本身有问题——肯定是食材不够新鲜了,才会需要重调料来遮蔽以哄骗食客。调料的作用是为了衬托和修饰主料,而不是遮蔽和哄骗。这是一条根本性原则。
  对于调料,还有一条根本性原则:加入调料的目的是让食材的味道变丰富,但这丰富绝不等同于混乱,一定得有层次、有秩序。要做到什么程度呢?当你再三品味时,你会觉得它不仅仅好吃,还耐品。你会觉得它的味道不单薄,而是有宽度和深度的。
其他文献
在蓝河岸边有棵橡树,树下是我父亲经常驻足休息的地方。树枝伸展得很广,予人树荫。在树基周围长着松软凉爽的绿苔,我父亲经常躺在上面,有时会睡上一觉,河水潺潺的声音抚慰着他。有一天他来到这里,当他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突然醒来,看到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在河里洗澡。她的长发金光闪闪,散落在她赤裸的肩膀上,她的乳房娇小而浑圆。她用手捧起水来,让水顺着她的脸庞、胸口流到河里。  我父亲试图保持镇静。他不断告诉自己别
期刊
吴冠中在黄山写生,妻子为他撑伞  1983年6月7日,64岁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带着妻子朱碧琴去黄山写生。当天中午,60岁的法国摄影家马克·吕布抵达黄山旅行,恰好看见吴冠中在雨中写生,妻子在后面为他撑伞。吴冠中作画的情景,吕布认为特别值得拍摄,但在他举起相机时,恰巧吴冠中作画结束,收起画夹匆匆地离开。  夜里,吕布找到吴冠中居住的旅馆,在愉快的交谈后,吴冠中答应吕布的请求,再次去黄山写生,让吕布拍摄他
期刊
刚登上“50年胜利号”时就听说,抵达北纬90度后有个活动,叫“北极点之泳”——所有参加者都将得到一张北极点冰泳证书,以资纪念。到达北极点那天,众人立于浮冰之上,完成一系列规定仪式。之后解散,自由行动,蓄势待发的冰泳参与者们,一窝蜂向艉部跑去。  为什么泳场选在艉部?  此地海冰呈铁壁合围之势,破冰船驶过的航路,留有百多米宽的冰裂带,可看见水波荡漾,尚未再次凝冻。探险队事先做好勘测,将一块与流动水面
期刊
窗前读信的女子/〔荷〕约翰内斯·维米尔  荷兰画家维米尔的作品《窗前讀信的女子》绘于1657年。画面中一个女子在打开的窗前静静地阅读远方的来信,右侧亚麻布制成的青幔一直垂到地上,赋予了画作舞台般的效果。在前景中的桌面上,铺展着红色绣花的东方桌毯,桌毯上放着一个果盘和一些水果。  英国牛津大学的卜正民教授从这个果盘中看到了不同寻常的地方。这是一个蓝白配色的中国瓷盘,在当时十分昂贵。而在卜正民眼里,这
期刊
家里有亲戚从中国来旅游,纽约这站我做地陪。这个活儿原本不难,在过去的18年里,我已经不止一次扮演这个角色,接待过好几位亲戚、朋友、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不管是来开会的、来旅游的、来培训的,还是来考察的,到了纽约,都是按图索骥,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联合国总部大楼、自由女神像、华尔街这些举世闻名的景点匆匆走上一圈,咔嚓咔嚓拍些照片,再到唐人街的中餐馆吃一顿似是而非的中国饭,大家就都心满意足,而我也算
期刊
一个外科医生从我的胆囊里取出623颗结石。他将这些结石装进一个药瓶里,交给我。我问:“这些结石有什么用吗?”医生说:“什么用处也没有,只是装起来给你看看。如果结石是牛的,那叫牛黄;如果是狗的,那叫狗宝;如果是蚌的,那叫珍珠。至于你的嘛,那什么也不是,只是病。”我捧着这623颗结石感慨:“它们昨天还是我身体的一部分,随我一起走动和思考,一起被宠幸或忍受屈辱。因为医生这温柔一刀,它们现在已经舍我而去,
期刊
提起英国菜,人们多半会列举“鱼和薯条”,要不就是“仰望星空”(沙丁鱼身陷其中只露出头尾的烤面饼)、哈吉斯(苏格兰羊肚杂碎)这样的“黑暗料理”。它们最多只能算是特色菜,但什么才是真正的英国菜?始终没人能说得清楚。  在任何一个英国城市、乡镇里,几乎都可以找到中餐馆、法餐馆、意餐馆,但要想吃英国菜,似乎只能进酒吧,在菜单上用牛肉、土豆、洋葱、豌豆做成的几道炖菜里挑来挑去。美国人取笑说:“要想在英国吃得
期刊
割草机坏了很久,院子里杂草丛生,我多次暗示丈夫去修理,但不知怎么回事,他总是把我的话当成耳旁风。最后,我想出了一个绝招来解决问题。  那天,當丈夫回到家里时,我正坐在荒芜的草丛中,忙着用一把小剪刀来修剪草坪。  他默默地看了一会儿,一言不发地进入房间。过了一会儿,等他回来时,手里拿着一把牙刷,说:“等你修剪完草坪,不妨再打扫一下院里的人行道。”
期刊
父亲选定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馆执教,其实不是临时的举措。在他统领家事以前,爷爷还活着的时候,他就有意培养我做这个“读耕”人家的“读”的继承人了。只是因为家庭内部变化,才过早地把我推到学馆里去。  读书练字,自不必说了,父亲对我是双倍的严格。尤其是父亲有了告退的想法之后,对我就愈加严厉了。用柳木削成的木板抽打我的手心,原因不过是我把一个字的某一画写得偏离了柳体,或是背书时仅仅停顿了几秒钟。最重要的是,父
期刊
你曾经在朋友圈转发过假消息吗?为什么人们那么容易受骗呢?  10年前,美国曾经出现过“食肉香蕉”事件。许多电子邮件散布这样一条消息:  “一种进口香蕉会让人感染‘坏死性筋膜炎’。这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患者的皮肤会变成黑紫色,生疮脱落,最终从肌肉和骨骼上剥离。为避免引发恐慌,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试图掩盖这种爆发的流行病。面对这种情况,邮件传播者鼓励读者将这条消息转发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这样的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