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就MRI对疲劳骨折的诊断及相关应用价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旨在促使对本病认识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有效降低对本病的误诊率。方法对我科所收集的24例疲劳骨折患者(已得到临床确诊),就这些患者的CT、X线以及MRI表现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从而把MRI的诊断优势以及所独特的影像特征有效体现出来。结果对于骨折线,应用常规CT检查和X线平片均无法进行正确显示;若应用MRI进行诊断,则可把有关疲劳骨折的信号变化进行相当不错的体现;本组有24处骨折,是由MRI进行诊断,其中3处股骨下段疑似骨折,是采用X线平片来完成显示,4处胫骨上段骨折,是采用CT来进行显示;应用MRI,共诊断出20处具有显著的骨折。结论对于骨质硬化、骨膜反应以及骨质增生等这些问题,应用X线、CT进行扫描均可进行很好地显示,但却无法全部显示骨折的直接征象骨折线,故在第一次进行就诊时非常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而对于MRI而言,因具有独特的成像特点,可提供更完善更全面的影像表现,故在进行疲劳骨折诊断方面,具有X线、CT扫描等诊断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关键词】MRI;疲劳骨折;诊断;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1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54-01
疲劳骨折在临床上也称为行军骨折或者应力骨折,比较不多见,通常患者是在这种症状第一次开始出现后一段时间,才到医院进行就诊。不管是常规X线、还是CT扫描,均无法把骨折线进行准确显示,故若以这两种手段对患者进行诊断,常会误诊为慢性炎症或者骨肿瘤而延误患者的病情治疗,而应用MRI技术进行诊断,则可非常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1]。随着社会的发展,MRI技术也得到了普遍应用,当前进行疲劳骨折诊断的一个首选检查手段就是MRI技术,这已得到医学界众多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以下结合我科所收集的24例疲劳骨折患者,就MRI技术对疲劳骨折的检查影像表现进行较为深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分析本组24例患者,其中男患者16例,女患者8例,年龄从16岁至28岁,平均年龄205±35岁,进行MRI扫描的时间多数为第一次出现症状后一个月左右。这24例患者都曾进行过长期的运动训练或者在最近一个月以内有进行过特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其中高中学生8例,大学生6例,新入伍军人7例,退伍军人3例。出现部分疼痛,若进行足够休息可得到有效缓解,不存在夜间疼痛,这是这些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影像的复查结果都与骨折临床愈合过程相符合,据此对存在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进行有效排除。
12检查方法分析24例患者都进行MRI扫描以及X线平片,其中进行CT扫描有12例。进行X片常规双侧对比拍片及正侧位片,MRI扫描行冠状和矢状面、常规SE序列横断面扫描,8例进行MRI增强扫描;进行CT扫描主要以常规轴面扫描为主,其中行CT三维重建有5例。
2结果分析
这24例患者,其发病部位在膝关节周围骨骼,属于单部位发病,其中腓骨上段4例,胫骨上段12例,股骨下段8例。
21X片与CT扫描的主要表现分析部分骨膜骨质产生硬化增生,如下图(图a)所示,而且有8例具有明显的骨折负影,所以确诊为疲劳骨折;相比于X片的主要表现,CT的主要表现与其很类似,且在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变窄骨髓腔及具有稍微肿胀的周围软组织,如下图(图b)所示,但骨折线和骨质破坏灶未能明确见到,至于中断及较显著的破坏改变也未能发现,且其边界不光滑,故极易被误诊为慢性硬化型骨髓炎或者成骨性肿瘤。
22MRI扫描的主要表现分析病变骨质表现为没有规则的大片状信号灶(长T1、长T2),边界并不清晰如下图(图c)所示。其中20例矢状或冠状进行扫描过程中,可以清楚见到斜行线状低信号灶在双侧骨皮质中穿过,有连续性中断存在于相应的皮质中。有关片状长T1、长T2信号灶,可在临近骨髓腔内清晰看到;此外,不规则状长T1、长T2信号灶也可在周围软组织处看到,不存在软组织肿块影。其中8例通过MR增强扫描,可以见到环形较为均匀的强化灶存在于骨质周围;故基于MRI扫描,均可把疲劳骨折作为这些患者的直接诊断结果[2]。
3讨论
31关于疲劳骨折基于反复外力的长期作用,致使骨骼出现过度疲劳,丧失正常的弹性抵抗力而出现骨折,这就是疲劳骨折的产生原因。这种骨折在长时间的行军、军训及负重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此外,某些轻度的应力积累也会带来疲劳骨折。不同的应力作用,疲劳骨折产生的形态和部位相应的也不一样。其中因行军而骨折为最常见,在进行长途行军以后,常在第二趾骨远端出现骨折;而胫骨、股骨及腓骨发生骨折,多数是由于过于剧烈的连续运动所引起的。
32MRI、X线及CT在疲劳骨折中的诊断及应用价值分析
321X线以X线进行疲劳骨折检查,因骨折线过小过细,且在断端多数没有显著的移位,由于X线存在着成像重叠,再加上存在着偏差的投照条件和投照角度,故对于疲劳骨折,应用X线检查无法显示明确。
322CT成像技术这种技术显然比X线平片来得优,但就某些疲劳骨折,因CT扫描方向平行于骨折线,且其扫描方向又较为单一,故对于疲劳骨折的诊断,应用CT普通轴位扫描,其作用也不显著,还是无法明确显示骨折线。
323MRI技术对于骨髓损伤的检查,这种技术可以说是一种既准确又实用的方法,不仅能把常规X线平片所无法明确显示的疲劳骨折进行准确显示,而且也对于普通CT轴位扫描所无法明确显示的疲劳骨折也能予以检出;MRI所体现的主要为骨髓变化。在T1WI图像上,早期表现为不很规则的骨折线低信号区,低信号水肿及出血把其周围环绕住;而在T2WI图像上,有关出血和水肿却显示为高信号,而骨折线还是表现为低信号;这样就可确保低信号的骨折线与其周围的高信号骨髓水肿产生出极其明显的对比,从而极为明显地把骨折线显示出来;在T2WI序列中,骨折线呈现出低信号的线形裂隙,具有较为尖锐的边缘,这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于X线平片骨折线的边缘。所以,实践表明,显示和观察疲劳骨折的最好序列组合就是T1WI、STIR和T2WI序列,在具体临床诊断中,如果能够把这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则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有关漏诊、误诊的产生。
4结论
应用常规X线检查及普通CT普通轴位扫描无法把疲劳骨折这种骨折类型进行明确显示,相比于X线和CT,应用MRI技术进行疲劳骨折检查,具有极为显著的优越性,因其成像能力具有多平面特点,可跟软组织进行有效对比,可把疲劳骨折以及相关软组织损伤等信号改变给予清晰地显示出来。因此,在疲劳骨折的临床诊断上,MRI技术的诊断价值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江浩骨与关节MRI[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
[2]张风翔股骨下段疲劳骨折MRI诊断1例[J]China JMTV,2002,18(1):48
【关键词】MRI;疲劳骨折;诊断;应用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113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4954-01
疲劳骨折在临床上也称为行军骨折或者应力骨折,比较不多见,通常患者是在这种症状第一次开始出现后一段时间,才到医院进行就诊。不管是常规X线、还是CT扫描,均无法把骨折线进行准确显示,故若以这两种手段对患者进行诊断,常会误诊为慢性炎症或者骨肿瘤而延误患者的病情治疗,而应用MRI技术进行诊断,则可非常有效地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1]。随着社会的发展,MRI技术也得到了普遍应用,当前进行疲劳骨折诊断的一个首选检查手段就是MRI技术,这已得到医学界众多临床医生的广泛认可。以下结合我科所收集的24例疲劳骨折患者,就MRI技术对疲劳骨折的检查影像表现进行较为深入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分析本组24例患者,其中男患者16例,女患者8例,年龄从16岁至28岁,平均年龄205±35岁,进行MRI扫描的时间多数为第一次出现症状后一个月左右。这24例患者都曾进行过长期的运动训练或者在最近一个月以内有进行过特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其中高中学生8例,大学生6例,新入伍军人7例,退伍军人3例。出现部分疼痛,若进行足够休息可得到有效缓解,不存在夜间疼痛,这是这些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影像的复查结果都与骨折临床愈合过程相符合,据此对存在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进行有效排除。
12检查方法分析24例患者都进行MRI扫描以及X线平片,其中进行CT扫描有12例。进行X片常规双侧对比拍片及正侧位片,MRI扫描行冠状和矢状面、常规SE序列横断面扫描,8例进行MRI增强扫描;进行CT扫描主要以常规轴面扫描为主,其中行CT三维重建有5例。
2结果分析
这24例患者,其发病部位在膝关节周围骨骼,属于单部位发病,其中腓骨上段4例,胫骨上段12例,股骨下段8例。
21X片与CT扫描的主要表现分析部分骨膜骨质产生硬化增生,如下图(图a)所示,而且有8例具有明显的骨折负影,所以确诊为疲劳骨折;相比于X片的主要表现,CT的主要表现与其很类似,且在部分患者出现明显的变窄骨髓腔及具有稍微肿胀的周围软组织,如下图(图b)所示,但骨折线和骨质破坏灶未能明确见到,至于中断及较显著的破坏改变也未能发现,且其边界不光滑,故极易被误诊为慢性硬化型骨髓炎或者成骨性肿瘤。
22MRI扫描的主要表现分析病变骨质表现为没有规则的大片状信号灶(长T1、长T2),边界并不清晰如下图(图c)所示。其中20例矢状或冠状进行扫描过程中,可以清楚见到斜行线状低信号灶在双侧骨皮质中穿过,有连续性中断存在于相应的皮质中。有关片状长T1、长T2信号灶,可在临近骨髓腔内清晰看到;此外,不规则状长T1、长T2信号灶也可在周围软组织处看到,不存在软组织肿块影。其中8例通过MR增强扫描,可以见到环形较为均匀的强化灶存在于骨质周围;故基于MRI扫描,均可把疲劳骨折作为这些患者的直接诊断结果[2]。
3讨论
31关于疲劳骨折基于反复外力的长期作用,致使骨骼出现过度疲劳,丧失正常的弹性抵抗力而出现骨折,这就是疲劳骨折的产生原因。这种骨折在长时间的行军、军训及负重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此外,某些轻度的应力积累也会带来疲劳骨折。不同的应力作用,疲劳骨折产生的形态和部位相应的也不一样。其中因行军而骨折为最常见,在进行长途行军以后,常在第二趾骨远端出现骨折;而胫骨、股骨及腓骨发生骨折,多数是由于过于剧烈的连续运动所引起的。
32MRI、X线及CT在疲劳骨折中的诊断及应用价值分析
321X线以X线进行疲劳骨折检查,因骨折线过小过细,且在断端多数没有显著的移位,由于X线存在着成像重叠,再加上存在着偏差的投照条件和投照角度,故对于疲劳骨折,应用X线检查无法显示明确。
322CT成像技术这种技术显然比X线平片来得优,但就某些疲劳骨折,因CT扫描方向平行于骨折线,且其扫描方向又较为单一,故对于疲劳骨折的诊断,应用CT普通轴位扫描,其作用也不显著,还是无法明确显示骨折线。
323MRI技术对于骨髓损伤的检查,这种技术可以说是一种既准确又实用的方法,不仅能把常规X线平片所无法明确显示的疲劳骨折进行准确显示,而且也对于普通CT轴位扫描所无法明确显示的疲劳骨折也能予以检出;MRI所体现的主要为骨髓变化。在T1WI图像上,早期表现为不很规则的骨折线低信号区,低信号水肿及出血把其周围环绕住;而在T2WI图像上,有关出血和水肿却显示为高信号,而骨折线还是表现为低信号;这样就可确保低信号的骨折线与其周围的高信号骨髓水肿产生出极其明显的对比,从而极为明显地把骨折线显示出来;在T2WI序列中,骨折线呈现出低信号的线形裂隙,具有较为尖锐的边缘,这在一定程度上相似于X线平片骨折线的边缘。所以,实践表明,显示和观察疲劳骨折的最好序列组合就是T1WI、STIR和T2WI序列,在具体临床诊断中,如果能够把这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则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有关漏诊、误诊的产生。
4结论
应用常规X线检查及普通CT普通轴位扫描无法把疲劳骨折这种骨折类型进行明确显示,相比于X线和CT,应用MRI技术进行疲劳骨折检查,具有极为显著的优越性,因其成像能力具有多平面特点,可跟软组织进行有效对比,可把疲劳骨折以及相关软组织损伤等信号改变给予清晰地显示出来。因此,在疲劳骨折的临床诊断上,MRI技术的诊断价值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江浩骨与关节MRI[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
[2]张风翔股骨下段疲劳骨折MRI诊断1例[J]China JMTV,2002,1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