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莱士的及时登台与谢幕,倒像是美国电视黄金时代的见证者。
易珏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新闻节目《60分钟》主持人迈克·华莱士于当地时间4月7日晚在家中逝世。
其实,一个美国记者的去世,大可不必让中国媒体这么忧伤、这么大张旗鼓地怀念。媒体同行这么做的理由无外乎以下几点,一则新闻赶趟,凑热闹;一则尊重其对电视新闻的贡献;一则“借力打力”,借机警醒中国同行。而华莱士受中国民众关注多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专访。
1986年9月6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电视台播出的邓小平专访轰动全球。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对于国外还相当神秘,而华莱士的这次专访,首次将对中国与中国领导人的理解带给了美国观众。虽然在这次专访中,华莱士紧张得向邓小平要烟抽,但美国人都知道那并不是他的第一次重要采访。此前,他已经采访过多国政要名人,包括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等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几乎所有美国总统。所有名人加起来就是一本《20世纪名人录》。
这位资深老记者,电视新闻灵魂人物,行业从业经验长达四十余年,甚至耄耋之年还在追新闻。他的尖锐犀利、他的职业操守,都因为他的死在我们面前越发显得尤为珍贵、遥不可及。
名人之死相比名人之生,更能吸引我们的关注和感念。《60分钟》的现任总制片人杰夫·费泽耳说,“华莱士一直是《60分钟》的心脏与灵魂。”“他对我们每一个从事采访和报道的人都有深刻的影响。《60分钟》今天做的每一个故事中间都有华莱士的影子。”
在笔者看来,华莱士不仅仅是《60分钟》的华莱士,更是风行半个世纪的电视新闻的华莱士。《新京报》评论称:“华莱士这个名字,意味着从调查到追问,意味着新闻的传奇。”
他的怪吝个性与各种内幕的揭示、那个时代的民众新闻诉求形成了堪称无缝的对接。
1918年华莱士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的一个移民家庭,父亲经营杂货批发业,后成为保险经纪人。早年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大学二年级时他开始涉足新闻工作,1939年华莱士从密歇根大学毕业。最初为《芝加哥太阳报》所属的电台写新闻。二战期间入伍进入海军做通讯官。战争结束后,成为位于芝加哥的一家电台的新闻记者。1948年底,电视台增加到41家,电视接收机的产量也达到100万台。1951年,他来到纽约加入CBS。此时,距离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已经十年之久。也就在这一年,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斯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电视接收机的产量超过一百万台,越来越多民众正在从电视里寻找乐趣和真实。
中间离开几年,华莱士独自创业,快速的成名带来的各种荣誉让他疲于应付。1962年儿子的去世让他转而投入到严肃新闻报道。1963年他选择重新回到CBS,担任CBS新闻节目记者。这一次回归后,华莱士便40年再也没有离开。
1968年,美国国内民权运动、学生游行此起彼伏。这样的历史转折点,是新闻记者梦寐以求的好时机。CBS新闻节目的制作人丹·休依特邀请华莱士共同主持和编辑一个新的电视节目《60分钟》这个电视节目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叫做“黄金时段的新闻杂志”。当时,全美彩色电视机超过了1000万台,美国的彩电普及运动已经完成,电视新闻成为民众获知消息的重要通道。
华莱士占据了有利的时点,他用10年的时间,将《60分钟》做成美国电视史上最有影响的新闻节目,此后收視率长时期居高不下。在上世纪80年代,每周日晚有4000万民众守在电视前,等着看华莱士如何揭露真相,怎样将嘉宾逼问得下不来台。粗鲁、直接、正义成为华莱士的标签。
不过,产业发展的周期并不能为人所左右。新世纪来临,电视行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市场逐渐被侵蚀。《60分钟》的逐渐式微,不仅仅因为时代偶像华莱士的退休或去世,更是信息时代的规则使然。
易珏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新闻节目《60分钟》主持人迈克·华莱士于当地时间4月7日晚在家中逝世。
其实,一个美国记者的去世,大可不必让中国媒体这么忧伤、这么大张旗鼓地怀念。媒体同行这么做的理由无外乎以下几点,一则新闻赶趟,凑热闹;一则尊重其对电视新闻的贡献;一则“借力打力”,借机警醒中国同行。而华莱士受中国民众关注多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专访。
1986年9月6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在电视台播出的邓小平专访轰动全球。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对于国外还相当神秘,而华莱士的这次专访,首次将对中国与中国领导人的理解带给了美国观众。虽然在这次专访中,华莱士紧张得向邓小平要烟抽,但美国人都知道那并不是他的第一次重要采访。此前,他已经采访过多国政要名人,包括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里根、老布什等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几乎所有美国总统。所有名人加起来就是一本《20世纪名人录》。
这位资深老记者,电视新闻灵魂人物,行业从业经验长达四十余年,甚至耄耋之年还在追新闻。他的尖锐犀利、他的职业操守,都因为他的死在我们面前越发显得尤为珍贵、遥不可及。
名人之死相比名人之生,更能吸引我们的关注和感念。《60分钟》的现任总制片人杰夫·费泽耳说,“华莱士一直是《60分钟》的心脏与灵魂。”“他对我们每一个从事采访和报道的人都有深刻的影响。《60分钟》今天做的每一个故事中间都有华莱士的影子。”
在笔者看来,华莱士不仅仅是《60分钟》的华莱士,更是风行半个世纪的电视新闻的华莱士。《新京报》评论称:“华莱士这个名字,意味着从调查到追问,意味着新闻的传奇。”
他的怪吝个性与各种内幕的揭示、那个时代的民众新闻诉求形成了堪称无缝的对接。
1918年华莱士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布鲁克林的一个移民家庭,父亲经营杂货批发业,后成为保险经纪人。早年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大学二年级时他开始涉足新闻工作,1939年华莱士从密歇根大学毕业。最初为《芝加哥太阳报》所属的电台写新闻。二战期间入伍进入海军做通讯官。战争结束后,成为位于芝加哥的一家电台的新闻记者。1948年底,电视台增加到41家,电视接收机的产量也达到100万台。1951年,他来到纽约加入CBS。此时,距离美国古尔马研制出机电式彩色电视系统已经十年之久。也就在这一年,美国H·洛发明三枪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洛伦斯发明单枪式彩色显像管。电视接收机的产量超过一百万台,越来越多民众正在从电视里寻找乐趣和真实。
中间离开几年,华莱士独自创业,快速的成名带来的各种荣誉让他疲于应付。1962年儿子的去世让他转而投入到严肃新闻报道。1963年他选择重新回到CBS,担任CBS新闻节目记者。这一次回归后,华莱士便40年再也没有离开。
1968年,美国国内民权运动、学生游行此起彼伏。这样的历史转折点,是新闻记者梦寐以求的好时机。CBS新闻节目的制作人丹·休依特邀请华莱士共同主持和编辑一个新的电视节目《60分钟》这个电视节目采取一种前所未有的形式,叫做“黄金时段的新闻杂志”。当时,全美彩色电视机超过了1000万台,美国的彩电普及运动已经完成,电视新闻成为民众获知消息的重要通道。
华莱士占据了有利的时点,他用10年的时间,将《60分钟》做成美国电视史上最有影响的新闻节目,此后收視率长时期居高不下。在上世纪80年代,每周日晚有4000万民众守在电视前,等着看华莱士如何揭露真相,怎样将嘉宾逼问得下不来台。粗鲁、直接、正义成为华莱士的标签。
不过,产业发展的周期并不能为人所左右。新世纪来临,电视行业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市场逐渐被侵蚀。《60分钟》的逐渐式微,不仅仅因为时代偶像华莱士的退休或去世,更是信息时代的规则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