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策略,这是拓宽渠道、强化服务和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有效途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服务 信息化
[作者简介]韩伟平(1963- ),男,河北赤城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就业指导。(广西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7-0046-01
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加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同时,由于受体制机制、政策制度配套不完善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也不畅。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突出,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以此稳定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已成为高校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此,本文提出了要建立区域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的思路,提升和加强高校就业服务网的功能,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水平。
一、目前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不明,建设仓促。许多高校是基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或完善本校校园网栏目建设的要求建立就业服务网的。由于缺乏长期和统一规划,就业服务网往往与校内其他网络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和业务无法集成,建设定位上也缺乏新意,往往都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特色,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2.网站信息管理水平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量少。不少高校就业信息网站信息过于单薄,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二是网站信息缺乏规范审核机制,网站内容的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三是信息安全管理滞后,引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3.网站服务功能不完善。一个相对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网站应该包括招聘信息服务、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职业测评、就业跟踪、网上调查、资料下载等诸多服务项目,满足毕业生对于就业甚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4.参与者互动性不强。目前,多数网站不能为就业服务网站的参与者,包括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人才市场等提供优质服务,各参与者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学生就业渠道无法拓展,用人单位无法真正参与学校教学教改工作,教育主管部门无法通过就业服务网站获取决策参考信息。
二、区域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构想
1.以区域性高校就业服务平台替代高校各自为政的局面。由于单个高校就业网站缺乏持续建设的空间,因而很容易陷入宣传推广乏力、内容门类少、信息量少且不及时、数据资源利用低效、重复建设的困境。只有联合各方资源,将高校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放在建立跨学校的地域性高校联盟范围内,才能建立具有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的高校就业服务平台,为区域内高校提供标准化、无障碍、零收费、一站式服务。
2.统一地域性就业服务的信息标准,拓展供需信息收集渠道。将各高校就业服务信息的标准尽可能对接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的信息化标准,形成区域性高校就业服务信息标准化。采用统一标准可以促进国家、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形成多级联动,省级教育、人事、劳动信息网络也有望实现相互贯通。以区域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为核心,可以统一地域范围内各高校和各市、县毕业生就业服务基点,向上连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向下覆盖地域内所有高校和市县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以及有关用人单位,为地域范围内各行业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等服务项目,形成功能齐全的综合网络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
3.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审计体系。目前就业网信息的真实性堪忧,有时学生投递虚假求职材料,企业虚报招聘信息。为此,应建立专门的就业信息安全审核体系,如下图所示:系统级管理员负责建立审核政府主管部门用户、各校级管理员用户;校级管理员负责建立和审核二级学院就业工作人员用户、用人单位用户;二级学院就业工作人员负责导入毕业生基本信息,并在学生注册后进行审核。从学校发布信息收集、毕业生信息收集、单位招聘信息收集三个方面提供良好的审计保障,将实体用户与网络虚拟用户建立对等关系,给就业服务对象真实可靠的保障。

4.建立有高校特色的虚拟人才就业市场。形成流畅的就业服务模型,把毕业生资源库、用人单位资源库组织好,形成全天候开放的网络“供需交流会”。强调高校就业服务网的特点,工作信息除一次就业外,还可以有兼职、勤工俭学、创业、工学结合等内容,求职方除个人推介外,还可以有专业推介、团队推介、服务包干、校企合作的内容。适当地重构业务功能分类,形成较为简单流畅统一的虚拟人才就业市场业务模型。
5.简化就业反馈与辅助就业决策。在拓展就业服务对象之后,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也成为系统的服务对象。把学校就业服务工作人员难以协调的任务放到系统中,如就业跟踪与反馈,解决就业跟踪信息获取不及时、格式不统一、信息无法自动汇总与分析等问题,以就业跟踪反馈信息辅助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决策,解决数据资源的利用低效问题。为学校提供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和专业就业统计报告,把握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实际要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良性循环,满足政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查、了解学校就业状况的要求。
三、平台运行保障机制
1.丰富的服务项目和资讯。高校就业服务平台应该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各自所需的资讯和服务。对学生来说,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招聘信息、心理咨询、手续办理、就业跟踪等服务项目,以解决学生学业、就业、生活、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平台应便捷地提供毕业生招聘、选拔服务,满足不同单位的个性化需要。
2.高效的管理和运营能力。服务平台应注重各方需求,提供高效的管理和运营能力,让区域内的毕业生可以便捷、快速地在网上发布个人求职信息或制作个人求职主页,提供个人资料由用人单位挑选;用人单位可在网上建立主页发布招聘信息和企业介绍,也可在网上查询应聘毕业生的有关情况,把就业服务平台打造成一个就业信息超市,使得学生和用人单位各取所需。
3.良好的互动功能。在充分利用搜索引擎、远程面试和网格三大核心技术基础上,通过整合区域内高校、行业和主要用人单位资源,实现信息发布实时化、网络招聘常年化,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零距离、无障碍”对接,使就业服务平台做到“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以吸引更多的高校和用人单位参与就业服务平台,使就业服务平台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建厅,宋晓燕.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改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2]黄平.基于SWOT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就业[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姜大源.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
[4]鲁明,曾嘉华.高校毕业工作信息化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5]郑邦山.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9).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7]罗劲松,叶彬强,周群.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服务 信息化
[作者简介]韩伟平(1963- ),男,河北赤城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就业指导。(广西南宁53000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7-0046-01
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供需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加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同时,由于受体制机制、政策制度配套不完善和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也不畅。此外,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供需不匹配的矛盾突出,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也不完全匹配。面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建立健全高校就业服务体系,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水平,以此稳定毕业生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已成为高校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此,本文提出了要建立区域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的思路,提升和加强高校就业服务网的功能,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水平。
一、目前高校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规划不明,建设仓促。许多高校是基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或完善本校校园网栏目建设的要求建立就业服务网的。由于缺乏长期和统一规划,就业服务网往往与校内其他网络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和业务无法集成,建设定位上也缺乏新意,往往都是千篇一律,缺乏个性和特色,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2.网站信息管理水平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量少。不少高校就业信息网站信息过于单薄,无法满足毕业生的需求。二是网站信息缺乏规范审核机制,网站内容的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有待提高。三是信息安全管理滞后,引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忧。
3.网站服务功能不完善。一个相对完善的高校就业服务网站应该包括招聘信息服务、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职业测评、就业跟踪、网上调查、资料下载等诸多服务项目,满足毕业生对于就业甚至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4.参与者互动性不强。目前,多数网站不能为就业服务网站的参与者,包括学生、学校、用人单位、政府、人才市场等提供优质服务,各参与者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学生就业渠道无法拓展,用人单位无法真正参与学校教学教改工作,教育主管部门无法通过就业服务网站获取决策参考信息。
二、区域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构想
1.以区域性高校就业服务平台替代高校各自为政的局面。由于单个高校就业网站缺乏持续建设的空间,因而很容易陷入宣传推广乏力、内容门类少、信息量少且不及时、数据资源利用低效、重复建设的困境。只有联合各方资源,将高校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放在建立跨学校的地域性高校联盟范围内,才能建立具有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的高校就业服务平台,为区域内高校提供标准化、无障碍、零收费、一站式服务。
2.统一地域性就业服务的信息标准,拓展供需信息收集渠道。将各高校就业服务信息的标准尽可能对接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的信息化标准,形成区域性高校就业服务信息标准化。采用统一标准可以促进国家、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形成多级联动,省级教育、人事、劳动信息网络也有望实现相互贯通。以区域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为核心,可以统一地域范围内各高校和各市、县毕业生就业服务基点,向上连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向下覆盖地域内所有高校和市县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以及有关用人单位,为地域范围内各行业提供就业、创业、培训等服务项目,形成功能齐全的综合网络服务体系和服务平台。
3.构建完整的信息安全审计体系。目前就业网信息的真实性堪忧,有时学生投递虚假求职材料,企业虚报招聘信息。为此,应建立专门的就业信息安全审核体系,如下图所示:系统级管理员负责建立审核政府主管部门用户、各校级管理员用户;校级管理员负责建立和审核二级学院就业工作人员用户、用人单位用户;二级学院就业工作人员负责导入毕业生基本信息,并在学生注册后进行审核。从学校发布信息收集、毕业生信息收集、单位招聘信息收集三个方面提供良好的审计保障,将实体用户与网络虚拟用户建立对等关系,给就业服务对象真实可靠的保障。

4.建立有高校特色的虚拟人才就业市场。形成流畅的就业服务模型,把毕业生资源库、用人单位资源库组织好,形成全天候开放的网络“供需交流会”。强调高校就业服务网的特点,工作信息除一次就业外,还可以有兼职、勤工俭学、创业、工学结合等内容,求职方除个人推介外,还可以有专业推介、团队推介、服务包干、校企合作的内容。适当地重构业务功能分类,形成较为简单流畅统一的虚拟人才就业市场业务模型。
5.简化就业反馈与辅助就业决策。在拓展就业服务对象之后,学校就业工作人员也成为系统的服务对象。把学校就业服务工作人员难以协调的任务放到系统中,如就业跟踪与反馈,解决就业跟踪信息获取不及时、格式不统一、信息无法自动汇总与分析等问题,以就业跟踪反馈信息辅助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决策,解决数据资源的利用低效问题。为学校提供产业结构、人才需求和专业就业统计报告,把握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实际要求,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良性循环,满足政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查、了解学校就业状况的要求。
三、平台运行保障机制
1.丰富的服务项目和资讯。高校就业服务平台应该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各自所需的资讯和服务。对学生来说,应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招聘信息、心理咨询、手续办理、就业跟踪等服务项目,以解决学生学业、就业、生活、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平台应便捷地提供毕业生招聘、选拔服务,满足不同单位的个性化需要。
2.高效的管理和运营能力。服务平台应注重各方需求,提供高效的管理和运营能力,让区域内的毕业生可以便捷、快速地在网上发布个人求职信息或制作个人求职主页,提供个人资料由用人单位挑选;用人单位可在网上建立主页发布招聘信息和企业介绍,也可在网上查询应聘毕业生的有关情况,把就业服务平台打造成一个就业信息超市,使得学生和用人单位各取所需。
3.良好的互动功能。在充分利用搜索引擎、远程面试和网格三大核心技术基础上,通过整合区域内高校、行业和主要用人单位资源,实现信息发布实时化、网络招聘常年化,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零距离、无障碍”对接,使就业服务平台做到“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以吸引更多的高校和用人单位参与就业服务平台,使就业服务平台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刘建厅,宋晓燕.信息化建设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的改革[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8).
[2]黄平.基于SWOT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校就业[J].中国成人教育,2008(6).
[3]姜大源.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2).
[4]鲁明,曾嘉华.高校毕业工作信息化的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5]郑邦山.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的构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9).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7]罗劲松,叶彬强,周群.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