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例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6例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 术后复查MRI证实所有肿瘤均完全切除,随访15例,失访1例,随访期2- 120个月,平均33个月,1例康复出院后2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于术后第16个月因肺部感染死亡,余13例均生活自理.结论 延髓血管网织细胞瘤是一类良性肿瘤,通过积极显微外科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甚至达到治愈。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间于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11例114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分析术前分级、动脉瘤大小、部位、治疗结果.结果 手术夹闭88例患者90个动脉瘤,术后15 d-48个月(平均12.7个月)造影随访,夹闭动脉瘤89个,瘤颈残留1个,未见复发.血管内介入治疗23例24个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7个,球囊辅助栓塞3个,单纯微
直径小于3 mm的微小动脉瘤是颅内动脉瘤中特殊类型,无论手术夹闭还是介入治疗均有相当的难度[1-4].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治疗水平逐渐提高,手术技巧也日益成熟,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已成可能.我们采用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科经介入治疗的5例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儿童尤其是婴幼儿颅骨缺损早期修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0- 2010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对19例颅骨缺损患儿采用计算机三维塑型钛网行早期颅骨缺损覆盖修补.患儿年龄22个月~13岁,平均年龄5.8岁;颅骨缺损2cm×5 cm~12 cm×12 cm,均在颅骨缺损3个月后行颅骨缺损修复术.结果 手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1 -10年,钛网固定牢固,无浮动,无头皮刺痛、卡压等不适,外观
目的 研究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内的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以从NGF角度探讨嗅鞘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用NYU -Ⅱ撞击机(10g-25 mm)损伤T10脊髓制作脊髓损伤(SCI)模型,随机分为嗅鞘细胞组、DMEM组各24只;另设立正常对照组6只.将GFP-嗅鞘细胞细胞悬液移植入嗅鞘细胞组大鼠损伤处,DMEM组用单纯的DMEM/F12液代替,正常对照组
过度分流是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引起诸多临床症状,并影响患者的后续手术及康复治疗.我们将脑室-腹腔分流管临时阻断术应用到了这部分患者的临床处理中,以配合其他二期手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期刊
患者 男,38岁.因“头痛伴视物模糊1个月余”入院,发病以来自觉性功能明显减退.头颅MRI示鞍内及鞍上哑铃形占位病变,T1像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占位边缘部分强化。
期刊
海绵状血管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任何部位.然而,单纯累及脑神经的海绵状血管瘤却非常罕见,发生率不到海绵状血管瘤总发病率的1%;其中文献报道预示视神经似乎更易受到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响[1]。
期刊
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脑血管造影结果的分析判断.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作为新一代DSA设备,具有三维血管图像重建功能,大大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诊治水平.我院于2006年8月至2011年6月对收治的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因其他原因例行CT检查疑诊为颅内动脉瘤的121例患者行常规DSA后再行3D-DSA检查,对检出的颅内动脉瘤依据不同影像
期刊
目的 高岭土诱导Wistar大鼠脑积水后系统监测大鼠体质量、颅内压、脑室面积和胼胝体厚度的改变.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顺序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20).实验组40只大鼠再随机分为A、B、C、D、E五个亚组,向枕大池内注入25%无菌高岭土混悬液0.1 ml;对照组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注入后3d、1周、2周、4周和8周后行体质量、MRI检查及颅内压监测,经视交叉
前路颈椎间孔减压(anteriorforaminotomy),目的为部分或全部切除钩椎关节(图1a),扩大颈椎间孔,对走行其中的神经根充分减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