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战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_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兰亭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属古之上祀节。在会稽山阴(浙江绍兴),举行了一场雅集。这一天,也因为这次雅集而名垂千古。聚会的是谁呢?王羲之、谢安、谢万、孙绰、孙统、王凝之、王徽之、王蕴之、郗昙、庾友、庾蕴、孙嗣、曹茂之、曹华、桓伟、王献之等42人。东晋名士尽会于此,堪称阵容强大。“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些两晋时期无比显赫的高门世族,他们无需为五斗米奔波,因而更有时间和精力放在形而上的文学、艺术和政治上。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东床快婿”,曾任临川太守、江西刺史,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谢安,字安石。陈郡望族。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曾在淝水之战打败前秦。(王安石之名,不知是否受谢安启发,并有谢安之志)
  许询,字玄度,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东晋隐士,东晋简文帝好友。
  王蕴之,字叔仁,建昌县侯,曾任吴兴太守、光禄大夫、五兵尚书、尚书左仆射、都督浙江东五郡、镇军将军、会稽内史。
  曹茂之,字永世,彭城(今徐州)人,仕至尚书郎。
  庾友,国舅庾亮之子,字惠彦,东阳太守。
  庾蕴,庾亮之子,广州刺史。
  其中,参加兰亭会的还有三位山西人:
  孙绰,字兴公,太原中都(今山西省平遥县)人,孙楚之孙。袭封长乐侯。历任太学博士、尚书郎、章安县令、建威长史、右军长史、永嘉太守,曾阻止大司马桓温迁都洛阳图谋篡位。
  孙统,字承公,太原中都人,孙楚之孙。历任鄞、吴宁、余姚等县令。
  孙嗣,字不详,太原中都人。孙绰之子,位至中军参军。
  会稽是什么地方,竟然吸引了如此众多的世家大族子弟?会稽曾一度成为东晋太子的封国。简文帝司马昱、孝武帝司马昌明都曾经被封为会稽王。会稽王位空缺时,由“会稽内史”管理王国事务。而王羲之,正是时任的会稽内史兼右将军(三品专职武将)。
  东晋偏安一隅,玄学空谈之风气不减。而永和九年最引人注目的那篇《兰亭集序》,也只有这样一些世家大族的名门才子,才能以山的从容水的淡泊,以旷世的潇洒,挥洒出这文采焕然、惊为天人之作的天下第一行书,以及那一篇篇灿若星辰的文章,流芳永世。两晋清谈之风高雅无比,这般仙风道骨,與边境枕戈待旦、岌岌可危的形势形成鲜明对比。不管皇帝谁家坐,高门大族仍世袭。有了超稳定的世系,就有了一般寒门士子所没有的那份淡定从容和超凡脱俗的旷逸,而与此同时,也就失去了一种精忠报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和勇气。


东晋十六国形势图

  因此,参加集会的贵公子之中,也就有一些在历史上留下了败笔:
  谢万,字万石,谢安之弟,曾任吴兴太守、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并领淮南太守。谢万举止轻浮,“新出门户,笃而无礼”。曾跟随郗昙一同北伐前燕,大败而回。
  郗昙,字重熙,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太尉郗鉴之子,司空郗情之弟。曾任御史中丞,累迁北中郎将、徐兖二州刺史。因讨伐前燕失利,降号建威将军。谢万讥讽:“二郗(郗昙与兄长郗情)谄于道(崇信天师道),二何(何充兄弟)佞于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最初就在郗昙墓中陪葬。
  王凝之,字叔平,王羲之次子,王献之之兄,曾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是女文学家谢道韫之夫。因迷信五斗米道,当孙恩攻打会稽时,王凝之痴迷祷告而不设防,结果兵败被杀。
  永和九年之前,是中原沦丧,东晋甫建。而皇室世族,只想偏安。迁都建康(南京)后,江南望族地位陡升,也不希望皇室北还。一些有长远眼光的爱国贵族及南迁将士意欲北伐,收复失地,恢复中原故土,祖逖、庾亮、殷浩矢志北伐,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与此同时,世族权臣王敦、苏峻等发动内乱,导致国本动摇,无暇北顾。而在北方和西部,却是诸少数民族不断自我革新,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和社会管理模式,纷纷建立政权。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慕容)、前凉(汉)、前秦(氐)、成汉(巴氐)、代(拓跋鲜卑)等虎狼之师逐鹿中原,“你方唱罢我登场”,对东晋政权包围环伺。


《兰亭集序》

  此后,又有后燕(鲜卑)、北燕(汉)、后秦(羌)、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夏(匈奴)、北魏(拓跋鲜卑)等先后登上历史舞台。虽有桓温、谢安、刘裕等北伐取得一定战果,然终为北魏所灭。桓温利用北伐排斥异己,扩充个人势力,坐视前线失利而拥兵不救。后又有其子桓玄篡位,建立桓楚政权,遭到刘裕讨伐。一代才子谢安等挫败桓温篡位意图,辅政皇室。他指挥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百万前秦军队,存续晋室,不料功高盖主,在皇帝的猜忌中病逝。作为高门土族子弟,才华横溢的谢安以儒道治国,以大局为重,却也改变不了家国命运。出身寒门的刘裕(即刘寄奴)平定孙恩起义,消灭割据势力,统一南方;灭南燕、后秦,降仇池,大破北魏铁骑,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洛阳、长安等失地。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他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自持、骄奢淫逸的教训,抑制兼并,整顿吏治,重用寒士,振兴教育,轻徭薄赋,废除苛法,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正当他计划征伐北魏之时,却不料病亡,“出师未捷身先死”。刘裕的儿子刘义隆悲痛之下,为完成父亲遗愿,仓促北伐,结果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重创刘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七百多年后的南宋赵佶皇帝,从小养尊处优不务皇帝之正业,虽诗书画三绝,却被掳到金国当了阶下囚,成为千古之耻。从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到辛弃疾的“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寒门臣子的忠心与壮志,并未得到朝廷的垂青与重用。而南宋,也重蹈了东晋的覆辙。
  王羲之和赵佶虽一臣一君,然这两个著名文人名垂千古的作品,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正使美与残酷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而王赵之作流传千古,却是因为其唯美,美到不忍卒读,美到令人心碎,即使是最坏的坏人,也能从中找到自己心中的一片净土。试问谁,又忍心去破坏这唯美的内心世界?历史就是这样诡谲,当初的高门大族,和他们不可一世的权势,以及宏图霸业,都随着历史的波涛滚滚逝去。千年之后,只剩下他们唯美的作品在世间流传。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历史学惯于考据和阐释具有本质与实体意义的“事件”,而对史上流行惯用的各种概念及语词的研究则乏见兴趣。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语言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日益获得重视,“知识的考古”“词与物”关系的剖究,促使史学重心急剧变化,也促发了新的史学领域——概念史(history of concepts)的诞生。《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期刊
我叫田树桃,生于祁县,长于祁县,退休前在祁县中医院工作,是祁县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九届、十届常委。从1998年6月因年龄退出政协算起,已有20多个年头,但在这些年,我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关注着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祁县政协发展。  在新中国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再次回忆起我们一家三代、两对父女履职政协、延续家风的点点滴滴。  我的父亲叫田文甫(1898-1978),是
期刊
下店现在名唤下井,在今长治市平顺县西沟乡。去年8月的一天曾驱车去过一回,识见了三进院的非凡气势,也听村里人零碎讲些有关村子的前尘往事,无耐时间有限,只听得个大概。正式探访  之所以称“店”定与行商殖货有必然联系,呼“井”应该与水或者山沟形状有关联吧。上苍造化,恩育万物,周边六七十里的干石山区,唯此处有泉眼多处,润泽滋养,土沃山肥,水草蓊郁,古木参天,清泉常年潺潺外涌,再旱的年景都不曾断流。﹙据说现
期刊
中华大地上的大院林林总总,每个大院都记录下了曾经的人世沧桑,显示着自身不同凡响的神韵。如山西的乔家大院,就是一座晋商兴衰的见证。再如山海关的王家大院,却是一部古城文化发展的美丽画卷留存。而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王家庄园,则是一部历经岁月剥蚀、翻得发黄的太行山人生存和追求的史书。  从山西省长治市出发,沿着和上党母亲河浊漳河并行的省道324线向东而行,逶迤六七十公里后,就到达了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平顺
期刊
天造一个老牛湾,地生一个偏头关。偏关地处晋西北,北靠长城与内蒙古清水河县接壤,西临黄河与准格尔旗隔河相望,南与河曲、五寨相连,东与神池、平鲁毗邻。我们打开中国地图,图上山西省呈平行四边形,而偏关就位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西北角上。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入山西经过的第一个地方就是这个偏关县。偏头关的前世今生  偏关缘何得名?其地形东仰西伏,似人首之偏隆,又为历代重要军事关隘,故名偏头关。有“三关首镇,九
期刊
我出生于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最残酷的阶段。当我四五岁时已能记得日本侵华时百姓逃难、日军扫荡、民兵抗战壮烈牺牲等场景。长大后,家人们又给我讲了日军扫荡家乡时家庭的悲惨遭遇。如今,我已年近八旬,想把这些片段写出来,让儿女们和孙辈们以及其他青少年都了解老一辈人是怎样苦过来、熬过来的,先辈们是如何不怕流血牺牲、艰苦抗战才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过去、珍惜当今、奋发努力,
期刊
在接待上级领导同志来晋视察的工作中,陪同著名物理与动力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的视察,可说是我感受最深、不能忘怀的一次经历。因为这次视察时间最长,多达20天。地域最广,走遍了山西南北的7个地市,行程4000余公里。课题最新,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文物文化考察,所提建议也最为新鲜和深刻。钱副主席的这次山西之行,是一次独辟蹊径、出人意外之行,一次有热度、有广度、有深度的重要之行。若把它具体写下来文字必然
期刊
我有缘会见持美国护照的女博士任峻瑞小姐,是在1986年5月初。其时我担任山西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她则是一名美国学者,是随父母到山西寻根谒祖的。她的祖籍在长治市沁源县河西村。那时她已经33岁,但看起来要年轻得多。  见面交谈时,我们毫无障碍地用汉语交流。长治市的老乡有人说她汉语“有点生硬”。其实不是“生硬”,而是海外华侨华人操汉语时发音和造句独有的习惯。我的众多海外亲属在操汉语时,都有类似的习
期刊
20世纪30年代的长治县城就在现在的长治市里。那时县城很繁华,为上党十九县之首。“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就设在东街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里,所以,长治县城还是晋东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从京城、省城来晋东南的官员,下榻的第一站就是长治县。公干之暇,有两个地方必定要去,一是去“长春园”吃顿饭,一是去“玉生池”洗个澡。  “玉生池”是民国16年(1927年)创办的,掌柜是长治县(今
期刊
被誉为清末“良吏第一”和“民国巨子”的张瑞玑先生,生于1872年,卒于1928年。字衡玉,号老衡、 窟野人,山西赵城县(今洪洞县赵城镇)人。他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文学家、书画家、藏书家。1894年中举,1900年任平阳府平河书院山长。1903年中进士,历任韩城、兴平、长安、临潼、咸宁知县。1907年以宰官加入同盟会,与景耀月、景梅九等革命党人过从甚密。陕西布政使、晚清著名诗人樊增祥(字樊山)对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