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庄园 一座简朴的华堂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46609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大地上的大院林林总总,每个大院都记录下了曾经的人世沧桑,显示着自身不同凡响的神韵。如山西的乔家大院,就是一座晋商兴衰的见证。再如山海关的王家大院,却是一部古城文化发展的美丽画卷留存。而坐落在太行山深处的王家庄园,则是一部历经岁月剥蚀、翻得发黄的太行山人生存和追求的史书。
  从山西省长治市出发,沿着和上党母亲河浊漳河并行的省道324线向东而行,逶迤六七十公里后,就到达了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东庄村。王家庄园就置身在这个叫做东庄的村子里。这里是八百里太行山的山中之山,按“上党从来天下脊”的说法,平顺则是脊上之脊了。这样的地理条件使然,自然让王家庄园颇具太行山特色了。


  东庄村是太行山中浊漳河畔的一个颇有名气的村庄。它的有名气缘于这样一些原因。其一是这个村庄是古代河南晋阳大道的一个必经之地,过去村口一直有兵丁把守,晋冀鲁豫人等记忆深刻。其二就是它的名声远播和这个村庄上的王姓人家有关。比如王家先人曾两次惊动皇帝,远赴山西大同、河北沙河县赈灾,倡议平顺复县了,致力地方公益事业,造福太行山人们了,等等。其三是这个村的岳姓人家属民族英雄岳飞的后裔,又是周边河北、河南、乃至山东一些地方岳飞后裔的祖茔所在,每年清明节祭祖人流如潮,頗令周边侧目。
  现在东庄村有1200余人,分属赵、王、岳三大姓,人口数量各占三分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如此,令人感到神奇。这个村子的三姓人家居住也别具特色。古村落背靠卧牛山,面临浊漳河,由三横三纵的街巷组成,分别为后街、中街、崖边(街)、碓臼圪廊、东圪廊、西圪廊组成。也就是一条东西的街道横穿在村子的靠北位置叫后街,最前边的是一条横陈在崖边的街巷,叫崖边。在村庄由东往西依次为三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分别为碓臼圪廊、东圪廊,西圪廊。中街则为在村子中央连通东、西圪廊的中间街道了。后街以北为岳姓人家居住,东圪廊以东为赵姓人家居住,王姓人家就居住在东西两条圪廊相间的位置,西圪廊以西是村中的舞台和庙堂,这样王姓人家居住的位置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形状了。当地人就把这个长方形组成的民居称作王家庄园。
  村庄的西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道,这就是当年的古晋阳大道。沿路进村,到达位于村庄西侧的村中广场,靠东为一座古老庙宇和戏台。经庙宇向东折行,又有一明代所建的祠堂式庙宇,却是唐风依稀。祠前左手一条南北长巷,青石铺就,就是西圪廊。从祠前进巷一二十步,右手便有一入口,两座由青石雕造而成的旗杆底座分列南北,光滑、古老,显示着沧桑的印痕。由此进入便是王家庄园的“前院”了。若沿西圪廊继续向北,尽头东折,进入中街,则是王家庄园的“后院”所在。
  由旗杆口进入王家庄院的“前院”,一路皆为青石铺就,且有鹅卵石相间,前行不数步,左手即有一门楣,为一座院落,只是已经翻修,当年痕迹已不明显。再前行,靠左手往北为一大门,是进入王家“前院”众多院落的唯一通道,靠右手南方有一门首,向南有一堵土墙,明显是一处通道被堵上的。村人们说,被堵的通道叫前场口。左折,有一粗粝的大门。跨进向北却又是一座普通的门面,虽然也有木石砖雕,却是不甚广大。进院,靠东北又有一门首,则比前门宽广了许多。进得门来,竟是左右各有一院落,皆青砖铺地,主房檐厦俱备,砖石雕刻,比前多有精致,只是难以显出深宅大院的气派来。左侧院子堂房的门楣上“为善最乐”四个大字浑厚遒劲,格外醒目。这座三院一体的院落称作王家庄院的“前场口院”。
  由“前场口院” 折返出来,再沿着王家庄院的通道前行,左手有一小院落,院内全由鹅卵石铺就,且是众多圆形排列,院内房屋一般。听王家人讲,这里是王家过去的花园,只是几经更叠,早已不见当年的奇花异草,花径亭榭,变得面目全非了。
  由花园再前行三五步,便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巷,依次排列着三座院落,南北深长,俱是前后院建筑。转身西行进入第一座院落,主门前亦是一平常门首,也是砖木雕刻,只是已倾斜欲塌。只有从斜挂下来的木条雕刻中仍可见当年建造精致的残痕。过门首,一座真正的院落大门才显露出来,大门比前几座高大了许多,门两边石鼓高墩,雕刻精致,门楼挑檐,气势俨然。且两边砖雕颇具规模,院内房屋俱为明清建筑。门头有柱头突出,间以木雕,窗户由砖雕砌成,呈半圆形状,略显古韵。正房五间,门对后墙处一门形清晰可见。只是已堵的和墙壁相似,轮廓犹存。王家后人介绍说,墙上之门原是开的,可直通后院。当年祖上建造“九门相照”,此即是其中一门。由此门进后院还可对一门,此门和这一院落中的大门相对,一直往前,还有几个门首,直通刚进旗杆口左手的那个院落,形成“九门相照”。只是由于当年家中发生变故,这一建筑半路夭折了。走出第一座院落才发现院落左侧有一幽长巷道,沿巷道路进入,左折,一座深宅大院,呈现眼前,原来这座大院原本就是和前院相通的,前院那个门型轮廓在这个院里的南墙上也很明显,也是被堵上了,这便是“九门相照”的最后一院。院中楼宇高耸,古砖砌就,垂珠格栅,琳琅满眼,木刻雕栏,一应俱全,且屋门高拱,彰显大家气派。尤以石雕精致,格外显眼。据介绍,此系王家的王章老先生所居之所,木石精致,也有一段来历。当年建造时,适值荒年,王家于是停建度荒,但木石工匠坚持不去,俱言饥馑之年,无以为生,若离开必遭饥毙,愿在王家继续修建,工钱不论,只图个有口饭吃,保命度荒。王家慈善为怀,举家节俭,竭力支撑,将诸多工匠留住,且工钱照付,食宿依旧,终使众人度过了荒年。工匠们度荒之际,感念恩德,精雕细刻,极尽手段,遂成此木石精品。从深巷返出,巷口有石槽一副,靠墙叠放。王家人说,这副石槽,颇有来历。只因当年夏王窦建德曾用它喂过坐骑,后来再用它喂食,则凡食者必死无疑。故而弃置不用。说来,很令人惊奇。
  第二座院落也为古砖老木结构,只是门首不甚广大,门首右侧墙上,两颗硕大老钉格外显眼,村人介绍,此处原挂有一巨型彩绘大匾,为清康熙皇帝亲题匾额,上书:“千秋鹅羽”。只是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掉了。只留下两颗老钉,还能使人想起当年王家赈灾的功德和这块墙壁上的荣耀。进得院来,亦为一四合大院,砖木规整,只有南屋高大,为楼房,堂房虽拾阶而上,却是平房建构。村人介绍说,此院落亦和第一座院落相似,前后院设置,因后院系平房,前院堂房便只能是平房了。跟随村人亦从门首左侧一深巷进入,仍是左折,过一平常门首进入后院,果然又是一平房建构的大院,堂房一排,进深广阔,前檐深长,屋顶脊兽巍然,大瓦厚砖,古意盎然。堂房檐前东西各有一小门,东首门楣上有木刻丹书“萃福轩”,西首为“凝德堂”,为当年王家的书房所在。   东西房建筑亦是古朴苍劲,极具古意。东房更具神秘色彩,房内有一地道口,可以进入,然地道深长,阴森悚然,使人望而却步。据王家后人流传,当年窦建德曾在此屋中留居,置于地道深处盔甲一副,后人多有探求寻索者,皆因地道深长令人胆寒,半途而返。多少年来,一代代寻踪盔甲的故事不断上演,但都以一样的结果作罢。
  第三座院落,亦为前后院构建,但是一样的缺少深宅大院一进几院的气派,更显平常。一般的明清瓦舍,因前后已不相通,转而从第二和第三院落之间的巷道进入,右折,才又见一门首,已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规制,高门蓝彩,木匾叠排,进入,左手一院落,堂房仅三间,南北略显深长,右手沿路后行,路过三间瓦舍,又有一门首,门面却小了许多,建筑平常,进院,却见西房高大,堂房为两座,接连排开,南房一边是前院的三间堂房后墙,一边又是一平房相接,只有东房和西屋相对,楼舍见宽,才让人想起,这是大户人家的住所。
  整个前院包括六处,十二个院落,静卧在王家庄院这个长方形的前半部分。
  若沿西圪廊进入中街,则可见王家庄院的后半部分,即“后院”。中街较为宽敞,由西向东靠右手南方为王家庄园“前院”的三座院落的后墙,靠左手北方則為一溜房屋排列。院落都比前院小了许多,依次有六座院落,都为明清民居,虽也门楣台阶具全,却是小户人家房舍模样,而且院落前后参差,靠后的房屋后墙就成了后街南边的部分了。这一大片院落,占地面积不小,却极不规整,全然看不到作为庄园的影子了。据村人介绍,原来中街和前院的第三座院落相通。依中街分为前后院,只是后来家道变迁,王家后院的房屋逐步转手,原先的大院规制早已破坏了。取得这些房屋的人家就依自己力量大小进行改造。就成了今天这样的散乱景象了。
  崖边街也是王家庄院的一部分,沿街四座院落,一溜排开,堂房后墙即是旗杆口通道的南边。
  王家庄园东西约120米,南北约为200余米,今天看到的除“前院”外,其余已散乱无章,难觅当年的踪迹了。
  走出大院,却令游人颇费思量。千百年来,王家作为浊漳岸畔乃至上党地区的名门望族,按照传统的持家发展规律,本该留下蔚为壮观的家园建筑,为什么今天看到的却是空有一个较大规模,而无雕梁画栋的简朴庄园呢?其间的人世沧桑又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呢?


  东庄王家何时从何地迁来,至今已繁衍多少代,现在只留下一段传说,可靠详尽的资料已无可查询。依照乡间习俗,这样的大户人家应该是有家谱相传的。然而现在能看到的家谱时日并不久远,谱中记载的始祖为王贵,迄今有二十二世,更老的家谱在土地改革时期就失落了。然而翻阅平顺县志,却对王家多有记载: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平顺县志》记载:王业淑,豆口里人。康熙三十一年,援例大同府捐米,以廪生纳贡。
  民国年间的《平顺县志》孝义传记载:王业淑,贡生,心和厚,事亲孝,怜贫济急,村人有缺食不能耕者,速周之。嫁娶婚丧无力者,悉资助之,绝不计其偿还。康熙间,大同府遭旱,以廪生纳米救荒。
  文儒传记载:王章字闇斋,东庄村人,光绪间廪贡,精通经史,训徒以朱子小学为要,成就最多,端以持己,谦以接人,虽佣人丐夫,也以礼貌相待,恂恂如也。享年七旬有六,卒,里人哀之,为之立石以志其行。
  营建考记载:平西桥,在东庄村西,居士王一贯建,王号西桥公,故名。
  从平顺县志民国年间本中还可见到如下记载:在平顺复县的选举表中共记载筹备复县事务员(民国元年)20名,分别是张玉龙、崔维新、石璜、路中逵、路成衢、刘鸿恩、段学先、白仁、张景德、原庆阑、徐廷弼、王之纪、申道彰、曹善书、王连珠、任文亮、刘可欲、王章 王昶、程立雪、曹纪云。其中王章、王昶即是当时王家的同胞兄弟,被人称为大先生和二先生。
  而在县议会16名成员名录里,王昶也名列其中……
  因为平顺县是一个立县较晚的县份,明嘉靖八年前东庄隶属黎城,此后相继归属过平顺、黎城、潞城、平顺,现仍归属平顺,故更多的历史记载较难寻找。但只此一家在历代有这样的记载,在这个历史记载极短的小县里,也难能可贵了。
  而翻阅王家现留存家谱,还可见到王家在家族传承中曾有多人做到了耕读传家,其中也不乏当官中举者。
  其中有:王思道,寿官;王一贯,寿官,号西桥,勇力过人,好善乐施,建本村西桥等;王为范,庠生,号献廷,好善而无子,因祈祷于河峪山圣母庙,连生三子;王象斗,守备;王奎斗,廪生;王射斗,寿官;王业洪 ,庠生;王业淑,贡生,赈灾于山西大同、河北沙河等地;王赞帝,太学生;王维帝,太学生;王玉麟,典籍;王昶,庠生……据有关资料介绍,寿官这个封号是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以后才出现的,是逢恩诏颁下时才赐予“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德寿兼备老人的一个头衔。经由地方推举的方式产生。在整个明朝仅仅颁给十九次,因此对当时人来说格外珍贵。清朝又因袭了这一养老制度。看来,这个头衔不仅是若干年才进行一次,而且还是由皇帝下诏颁发的。而王家后期家谱即显示有寿官三位,足见当年王家在当地的影响力了,否则一个家族就不会有三人纳入朝廷的视野。守备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官职名称。同样始于明代,属于军队中的一个官职,也为清朝因袭。具体到清朝,就是指管理军队总务,军饷,军粮职务之正五品官。当年王家的王象斗身居守备之职,看来也是备至荣耀的。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王家庄园会有旗杆,会有旗杆口的来历。因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设立旗杆是有讲究的,没有功名的人家是不能设置旗杆的。还有典籍,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官职名称,属正七品,元翰林兼国史院、明翰林院及国子监皆有此官,掌文牍及金钱出纳等事务。清内阁置典籍掌章奏文移,国子监置典籍掌书籍碑版。看来,王玉麟是做过这个官的。至于庠生、贡生、廪生、太学生等一类则为读书人的学历等称谓了。从这里我们可以想见,王家在发展中不仅注重农耕,而且也是十分注重读书的,是遵循了中国农村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耕读传家的古训的。虽然王家的很多人物都不可考了,但仅只这些记载,或许就会让我们想象到王家当年一定是声名显赫的。   从这些有限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想见王家当年是有过辉煌的。还可以看到王家不仅注重耕读传家,更是勤俭持家,乐善好施,为人们所尊崇的。那么透过历史,这些曾经在县志上留下名字和流传下来的人物,当年在王家庄园的建设和家族发展上曾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让我们将视野透过这简朴的院落,去寻访那昔日的辉煌,探寻这座庄园未能形成华丽壮观的原因。


  王家在太行山上流传有很多轶闻故事,通过这些轶闻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王家当年富甲一方、为什么院落却宏大而不华丽,有规模而未完善的原因,还可以使我们从这里看到太行山人的追求和本真,以及山地文化的元素。
  同太行山上很多人家一样,王家的发展也是从农业开始的,经过几代艰苦创业,若干年勤俭持家,终于拥有了相当多的土地。据传当年王家所经营土地东可到河北涉县黄龙口,西可达山西潞城县西流。乡间传说,曾有一乞讨者自河南而来,在东庄王家讨要饭食后,王家一孩童戏言:“吃了我家的饭,还得将屎拉到我家的地里。”丐夫不以为言,一路坚持,强忍速行,一直到达淜头村,实在忍不住了,才在路边的地里一泄为快,事毕,问路人地为谁家,俱言为东庄王家,丐夫始信孩童所言不虚。这虽是一则笑话,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王家当年确实土地众多。尽管太行山上石厚土薄,收成不丰,但土地众多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王家走向富庶的道路上,这个家族的勤俭持家家风,今天还令人称道赞叹。让东庄村人记忆犹新的是王家虽然集聚了一定的錢粮,但生活却非常节俭,和普通人家没什么两样,甚至比普通人家还节俭许多。据王章的第四代嫡孙女王欧则、王乃辛回忆,她们幼年时,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家政是由爷爷王永秀主持,那时一年只能吃一顿纯小麦面的饺子,就是大年初一的早饭,其余就是谷糠、玉米面等相混的饭食了。王家在富庶后,没有温饱思淫欲,而是始终秉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勤俭持家这个良好家训的。土地改革献田献粮时,东庄村组织了几十个年轻人,从王家的楼上往村公所扛粮,一直扛了一天,小麦堆得小山似的。看着如山的粮食,好多人难以理解王家有这么多的粮食,为什么还要节衣缩食呢?其实也正是好多人做不到王家那样的勤俭,才没有成为了和王家一样的富庶人家。或许勤俭的精髓就在这里。
  除勤俭持家的家风外,令太行山人对王家更敬重的是这个家族的乐善好施和宽厚仁慈。太行山上石厚土薄,山高坡陡,人们生存不易,相互帮助成为一种优良传统。而王家在这一点上表现出来的却是相当高的境界。王家富庶后,更没有为富不仁。而是以所得资财,奉献于社会、周济了贫困。康熙三十一年,各地旱灾施虐,王家毅然赈灾大同,不仅赢得了大同人的感恩拥戴,而且还感动了皇帝,王业淑得以廪生纳贡,康熙予以褒奖,于是就有了王家庄园那块巨匾的故事。现王家记载赈灾的还有河北沙河县,究竟王家当时为多少地方赈过灾还有待查考。想来应是有多处的,否则,就不会赢得康熙皇帝的赐匾褒奖了。
  王家的乐善好施在太行山上是颇负盛名的。查今天平顺的大云院、龙门寺、水峪寺、仁寿庵、金刚顶、牛王庙、真武庙等庙宇都有王家的大笔捐赠,修桥补路的记载也不在少数。即如东庄村当年的西平桥,就是王家的王一贯和赵思道两家同力修造的。还有石城村东的谋筑桥、榔梯的修筑,河南晋阳大道的修葺等等。我们不禁这样想,王家这样大面积的服务社会,是不是也是造成王家庄园不够精致堂皇的一个原因呢?应该是。依明清时期太行山上的生产力水平考虑,一方面大量捐赠,一方面对家园大兴土木,应该是不可能的。
  对于王家的乐善好施,善于助人,乡间屡有称道。而於民国年间作古的王章老先生的德行,至今仍令太行山人感念不已。王章主持家政,除周济贫困外,还急公好义,乐于助人。民国初年的平顺籍国会议员石璜,是向王章老先生投了门生帖才渐入仕途的。王章作古后,平顺的乡贤义士等齐集东庄,唱大戏七天,为老先生送行。并立巨碑纪念。这才使东庄村这块土地上有了“碑上”这个地名。其英名品德由此可见一斑。
  王家不仅乐善好施,周济贫困,而且还广开门路,服务乡邻,造福社会,或许这也是他们无暇顾及家园大肆建造的一个原因。现村中很多遗存可以诠释,王家不仅勤劳耕作,而且还在很多方面服务了社会。比如创修了浊漳河上的第一个水磨,为浊漳河沿岸人们的粮食加工提供了方便。并经营了油坊,解决人们加工植物油籽不便的困难。悬壶看病,为乡邻把诊问脉,开方取药,解除病痛。开办学校,识文断字,授以文化。这些不断的投资,应该在客观上制约了家园的修建,应该是王家庄园未能建造成富丽堂皇的建筑的主要原因。
  倔强、率真的本性,也给王家庄园的建造留下了遗憾。清嘉庆年间,王家一女儿因婆家未给染布钱,而素服入门,被丈夫殴打,忿而投崖而亡。王家据理力争,最后酿成一场惊动朝廷的大案。王家倔强不屈,倾全家之力,诉至皇帝案前。最后朝廷以上党八县私买秀才而追究贪腐官员60余名而告终,而王家沉冤不了了之。这一官司也造成了王家庄园九门相照停建,房屋变卖,资财大耗,元气大伤。
  王家虽然由于乐善好施,把大量的资财投入到了服务社会,周济贫苦上,没有留下一座光宗耀祖的辉煌建筑,令前来寻访大院的游客们感到惋惜,但其世代乐善好施的良好家风,却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在上世纪急风暴雨式的土地改革运动中,王家虽然在土地资财等方面已明显减少,但在浊漳河岸畔仍是屈指可数的富户。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王家当时的传人、家政主持者王土生始终没有受到那个时期特有的冲击和批斗。原因是王家对待乡邻的慈善为怀,周济贫困影响根深蒂固。因为不管是本村、还是浊漳河畔的其他村庄,相当多的人都受到过王家的接济,小到无偿推磨使碾,大到婚丧嫁娶、修房盖屋,治病度灾。由于王家的善良慈善和对社会的贡献,东庄村在确定政治成份时,全村没有一家富农,更不要说地主了。这让当时很多政府工作人员感到不可思议,但经了解东庄的实际情况后,都对王家的良好家风发出了赞叹。在以后的日子里,王家后人也没有因为政治原因而影响投身社会,这样的现象在现实中确实并不多见。
  王家庄园在明清以前有过怎样的富丽堂皇,发生过怎样的奇闻异事,现在只有流传,已无具体资料可考。而从今天王家庄园留存的资料看,王家在明清时期,是把更多的精力和资财用到了周济贫困和服务社会上,以至于没有留下显示更多富贵的深宅大院。尤其是王家现留存的文化符号非常有限,今天能看到的也仅仅是“为善最乐”“萃福轩”“凝德堂”,但仅只这些,仍可见王家的家风所在,还是值得一看的。
  铅华洗尽,本色复原。回望王家庄院,简朴的建筑中蕴含着一代代先民们的优秀品格,这些青砖大瓦上写满了简朴仁慈、济世扶困。如果王家没有乐善好施、周济贫困、服务社会的胸怀,那么这个在太行山上的大户人家也必将和其他财主一样,充其量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富户罢了。透过王家庄园,我们看到,从王业淑到王一贯,到王章,他们始终秉承着一种观念,就是勤俭持家、周济贫困、服务社会的家族传承,这种家族的传承,并没有因王家缺少富丽堂皇的庄园而降低其社会影响。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座简朴的庄园,更多的是太行山人勤劳朴实、宽厚仁慈、乐善好施、耕读传家的精神传承。同样,在太行山人心中,这座简朴的庄园并没有因为不够富丽堂皇而逊色,而是为这样的简朴而感到骄傲和欣慰。今天很多人前来探访王家庄园,巡游王家庄园,看到的也不仅仅是古色生香的农村大院景观,感受更多的是太行山人生存和追求的本真,济世的胸怀和山地文明的传承,留给人们的是深沉的怀想和永远的启迪。
  王家庄园,一座简朴的华堂
其他文献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入闽70周年。长江支队与共和国同龄,与时代同行,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发展史上谱写了一部随军南下解放福建、接管福建、建设福建的壮丽史诗,在八闽大地矗立起一座山海交响、回荡青史、薪火相传的彪炳丰碑。  长江支队光荣入闽,展现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历史画卷。“将革命进行到底”,是毛主席为新华社写的1949年的新年献词,是中国革命处在即将全国胜
期刊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不久,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国家主席令,授予42A.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其中山西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成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使得“西沟”这个共和国史上家喻户晓的典型村庄再次成为社会焦点,而在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决战深度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西沟的历史经验无疑是新中国在20世纪整个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历史缩影。恰当其时,
期刊
在歐洲大陆,法国是最早出现华侨的国家之一。在文化领域,早就有华侨在法国致力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和法国文化的研究。据史料记载,早在1702年,就有一个姓黄的福建青年,到法国皇家图书馆,整理积存的中文典籍;其整理的资料很有参考价值,因而成为法国汉学研究比其他国家更有权威的重要原因之一。可惜这个黄氏青年后来不幸早亡。到了1920年、1921年,中国有1600多名青年学生赴法国“勤工俭学”,半工半读,他们当中
期刊
浑源城是明大同镇所有城堡中形状最为特殊的,因为它修筑成了八边形,而不是通常的四边形。《三云筹俎考》记载:“浑源城(唐州治,洪武元年因之,万历元年砖甏)本城系腹里,北岳巍峨环绕八山,浑流入水,凿岩构木,遗址圪然,诚云中要害也。若守乱岭之关,则虏骑必南东下,固瓷窑之口,则胡马不至南驰,况坚壁清野,虏不能久,故人谓浑源之地,可掠不可攻、贵守不贵战,视他城稍易为力焉。”这段话中明确指出,像龟背壳一样形状殊
期刊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农村组织发展形式先后经历了互助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这样几个阶段,而作为人民公社基础的合作社,在建立阶段,曾经经历了徘徊和争论,最后才在中央的肯定下,得以在全国铺开。而当时受到中央肯定和办社情况比较好的,当数山西省平顺县川底村了。这个村庄在劳动模范郭玉恩的带领下,从1951年开始办社,因探索并推出了一整套农业经营管理办法,取得了农业大丰收,合作社公共积累和集
期刊
在左云中部和西北部山区有一项宏大工程,至今遗迹灼灼,它就是村人所云的“马旅长工事”或“马旅长战壕”。所谓“工事”,就是军中所构筑的掩体、碉堡、障碍等。经过笔者近4个春秋的调查了解和考证,该项工程逐渐浮出水面。  那么,在左云地面上到底有多少处马旅长工事呢?就目前了解到的独立存在的工事有18处之多。它们分别是陈家窑老虎山暗碉(2处)、黑龙王山前碉堡、汉圪塔台子梁掩体、汉圪塔小山子掩体、暗堡及战壕、样
期刊
张日士故居  张日士(1866-1947),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人。张日士先世为盂县人,其始祖来徙寿阳时,是一担家什挑到宗艾的。今据张日士同族的孙辈族人保存的一份1933年所立的本支系世谱记载,张日士家的宗艾始祖张继华,本为盂县东梁村人氏,约于清康熙初年来徙寿阳宗艾定居,张日士为宗艾张家第八世孙。  张继华初来时,依附于宗艾一家任姓财主,为任家做地求生活,后娶妻王氏,在任家居住。任姓当时为宗艾茂族,
期刊
长期以来,历史学惯于考据和阐释具有本质与实体意义的“事件”,而对史上流行惯用的各种概念及语词的研究则乏见兴趣。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语言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日益获得重视,“知识的考古”“词与物”关系的剖究,促使史学重心急剧变化,也促发了新的史学领域——概念史(history of concepts)的诞生。《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期刊
我叫田树桃,生于祁县,长于祁县,退休前在祁县中医院工作,是祁县政协第八、九、十届委员,九届、十届常委。从1998年6月因年龄退出政协算起,已有20多个年头,但在这些年,我的心中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关注着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祁县政协发展。  在新中国暨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之际,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再次回忆起我们一家三代、两对父女履职政协、延续家风的点点滴滴。  我的父亲叫田文甫(1898-1978),是
期刊
下店现在名唤下井,在今长治市平顺县西沟乡。去年8月的一天曾驱车去过一回,识见了三进院的非凡气势,也听村里人零碎讲些有关村子的前尘往事,无耐时间有限,只听得个大概。正式探访  之所以称“店”定与行商殖货有必然联系,呼“井”应该与水或者山沟形状有关联吧。上苍造化,恩育万物,周边六七十里的干石山区,唯此处有泉眼多处,润泽滋养,土沃山肥,水草蓊郁,古木参天,清泉常年潺潺外涌,再旱的年景都不曾断流。﹙据说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