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能力上的提高和进步等收获达到预期。要改变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的观念,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首先要体现在有效的教学目标上,把从“教会知识”的目标转到“教会学习”的目标上来。为此,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教学目标制定的几个方向,采取有效策略,制定出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为有效教学提供支撑。
一、从单元导语中明晰主题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统领的作用,只有明晰了单元教学目标,专题的教学效率才得以体现。然而在教师的参考用书中,并没有明晰的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只有细细阅读教材才会发现,其实单元教学目标就隐含在单元导语中。每一单元的导语目标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人文的主题目标,另一方面是语文能力的主题目标。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中跟目标有关的句子是这样表述的“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从中可以发现,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围绕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人文主题目标进行编排,而“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就是本单元语文能力的主题目标。人文目标和语文能力目标不是割裂的两层目标,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于“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人文目标是通过不同课文词句、篇章的语言文字学习来达成的,而通过不同课文词句、篇章的学习中,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达到语文能力方面的目标。
二、从语文园地中提炼能力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中,每一单元的课文学完以后都会有一组训练,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称之为“语文园地”,第三学段称为“回顾拓展”。这组内容的安排是对前一单元语文能力学习的巩固与提高。每一个栏目所侧重的语文能力目标不同。“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这三个栏目的语文能力目标很清晰,但对于“词语盘点、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日积月累”等栏目的目标,是需要教师进行梳理和提炼的。
以“词语盘点”栏目为例。词语盘点栏目分为“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两个部分。在大多数教师眼里,读读写写就是要求学生会读会默,读读记记则只要会读就可以了。很多教师往往是在一组课文学完之后,才把“词语盘点”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字音、字形上的复习与巩固。这样的目标,无疑浅化了词语盘点的作用。
那么,应该如何提炼“词语盘点”中的语文能力目标呢?首先进行读音的梳理:难读的字音、易混淆的字音、多音字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其次是对于字形的梳理:形近字、易错字、同偏旁的字、有造字规律的字、有构词规律的词等;再次是对于词义理解的梳理:哪些词是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的、哪些词是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的、哪些词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近的或学生感到陌生的、哪些词是对课文的内容理解起着重要作用的等,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经过以上梳理,根据单元主题目标,语文能力的目标可以有:会使用字典、词典,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能有意识地分类记忆积累词语;能运用相关词语等等。这些目标是在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之前就应该有统筹安排的,而不是学一篇课文后,孤立地解决一篇课文字词的教学。
三、从课后习题中挖掘实践目标
教材课后习题既是学生实践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测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依据。任何练习,都不是单独地为掌握某一项知识而进行的机械训练,而应该发挥练习题的实践功效,从“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层面来使用。
首先教师要变课后题的隐性要求为明确目标。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后练习中的第三题是这样描述的:“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了,你抄了哪些?”教师绝不能把这道题仅仅看做是积累题,而应该挖掘出这个句子所隐含的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在学生抄写之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所描写的内容,还应让学生理解这是个总分句式,句子是从“树枝、小鸟、蝴蝶”三方面把“安静”写具体的。通过积累让学生明白:可以围绕总起句,用总分的句式,运用几种相关的事物把总起句写具体。因此,在课前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要把隐含在“积累句子”中的隐性目标转化为“积累总分结构式的句子,学习运用几种相关的事物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这样明确的语文能力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才会有明确的方向。
其次,要变课后题的笼统要求为层次目标。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后练习中的第三题是这样的:“我把下面的句子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道题表面上看起来是通过积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通过分析,教师可以把笼统的抄写要求转化为有层次的语文能力的目标:“一是知道课文中运用了比喻句写出了秋天的美好,二是理解比喻句中‘扇子与扇、邮票与邮’事物与动词之间相对应的关系,体会比喻的贴切性,三是学习运用比喻句写写秋天的美好事物。”知道——理解——运用就是语文能力目标中三个不同的层次。虽然课堂上不必讲修辞手法等系统的语文知识,但作为教师,应该把这些系统的语文知识穿插在具体的课文和句子中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因此,清晰的层次性目标是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实践训练的基本保障。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借助课后习题进行预习时,学会圈画批注,学会审题,掌握自学方法。变课后题的任务目标为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从文本特点中开发个性目标
文本是落实语文能力目标的重要载体。王荣生教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每一个文本,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但在教师的教学参考书上,教学目标大同小异,体现不出文本特有的关于语文能力的个性目标。不同的文本体裁所承载的语文能力目标的功能也是不相同的。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也不是所有的课文都一定要进行读写结合的实践和训练。比如:神话、童话类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比较适合制定“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对整个故事而言,比较适合制定“复述故事”的目标;文艺性的科普文,比较适合制定“默读、质疑问难、感受用词准确性”等目标;写景、叙事的散文,比较适合制定“理解词义、体会其表达效果、进行仿写和续写”等目标。当然,这些目标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关注开发个性化的、学会学习的有效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文本的写作特色也是制定目标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比如,同样是童话故事,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在制定课时目标时,就应该充分发挥文本的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专题,其中《巨人的花园》语言优美、情感变化较大,适合制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幸福是什么》语言朴实,故事情节分明,适合制定“复述课文内容”的目标:《去年的树》语言清新、简明,情节简单,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有着打动人的力量,适合制定“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小练笔,以丰满人物形象”的目标:而《小木偶的故事》对话较多,角色个性鲜明,适合制定“演一演”的目标,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可以制定“续写”这一目标。
总之,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不能把教学参考书当做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也不能对教材文本进行天马行空般过度个性化的开发,而是要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在《语文课程标准》阶段性目标的总领下,统筹兼顾教材编排的特点、练习题的实践性特点、文本的个性特点,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
一、从单元导语中明晰主题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统领的作用,只有明晰了单元教学目标,专题的教学效率才得以体现。然而在教师的参考用书中,并没有明晰的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只有细细阅读教材才会发现,其实单元教学目标就隐含在单元导语中。每一单元的导语目标包含了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是人文的主题目标,另一方面是语文能力的主题目标。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中跟目标有关的句子是这样表述的“让我们一起阅读本组课文,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从中可以发现,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都围绕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人文主题目标进行编排,而“留心观察家乡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就是本单元语文能力的主题目标。人文目标和语文能力目标不是割裂的两层目标,而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于“以语言教学为中心”。人文目标是通过不同课文词句、篇章的语言文字学习来达成的,而通过不同课文词句、篇章的学习中,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达到语文能力方面的目标。
二、从语文园地中提炼能力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材编排中,每一单元的课文学完以后都会有一组训练,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称之为“语文园地”,第三学段称为“回顾拓展”。这组内容的安排是对前一单元语文能力学习的巩固与提高。每一个栏目所侧重的语文能力目标不同。“口语交际、习作、综合性学习”这三个栏目的语文能力目标很清晰,但对于“词语盘点、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日积月累”等栏目的目标,是需要教师进行梳理和提炼的。
以“词语盘点”栏目为例。词语盘点栏目分为“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两个部分。在大多数教师眼里,读读写写就是要求学生会读会默,读读记记则只要会读就可以了。很多教师往往是在一组课文学完之后,才把“词语盘点”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字音、字形上的复习与巩固。这样的目标,无疑浅化了词语盘点的作用。
那么,应该如何提炼“词语盘点”中的语文能力目标呢?首先进行读音的梳理:难读的字音、易混淆的字音、多音字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其次是对于字形的梳理:形近字、易错字、同偏旁的字、有造字规律的字、有构词规律的词等;再次是对于词义理解的梳理:哪些词是可以根据上下文理解的、哪些词是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的、哪些词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近的或学生感到陌生的、哪些词是对课文的内容理解起着重要作用的等,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经过以上梳理,根据单元主题目标,语文能力的目标可以有:会使用字典、词典,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能有意识地分类记忆积累词语;能运用相关词语等等。这些目标是在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之前就应该有统筹安排的,而不是学一篇课文后,孤立地解决一篇课文字词的教学。
三、从课后习题中挖掘实践目标
教材课后习题既是学生实践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测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依据。任何练习,都不是单独地为掌握某一项知识而进行的机械训练,而应该发挥练习题的实践功效,从“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层面来使用。
首先教师要变课后题的隐性要求为明确目标。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课后练习中的第三题是这样描述的:“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了,你抄了哪些?”教师绝不能把这道题仅仅看做是积累题,而应该挖掘出这个句子所隐含的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在学生抄写之前,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所描写的内容,还应让学生理解这是个总分句式,句子是从“树枝、小鸟、蝴蝶”三方面把“安静”写具体的。通过积累让学生明白:可以围绕总起句,用总分的句式,运用几种相关的事物把总起句写具体。因此,在课前教学目标的制定中,要把隐含在“积累句子”中的隐性目标转化为“积累总分结构式的句子,学习运用几种相关的事物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这样明确的语文能力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才会有明确的方向。
其次,要变课后题的笼统要求为层次目标。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后练习中的第三题是这样的:“我把下面的句子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道题表面上看起来是通过积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通过分析,教师可以把笼统的抄写要求转化为有层次的语文能力的目标:“一是知道课文中运用了比喻句写出了秋天的美好,二是理解比喻句中‘扇子与扇、邮票与邮’事物与动词之间相对应的关系,体会比喻的贴切性,三是学习运用比喻句写写秋天的美好事物。”知道——理解——运用就是语文能力目标中三个不同的层次。虽然课堂上不必讲修辞手法等系统的语文知识,但作为教师,应该把这些系统的语文知识穿插在具体的课文和句子中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实践。因此,清晰的层次性目标是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实践训练的基本保障。
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借助课后习题进行预习时,学会圈画批注,学会审题,掌握自学方法。变课后题的任务目标为方法目标,让学生学会学习。
四、从文本特点中开发个性目标
文本是落实语文能力目标的重要载体。王荣生教授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每一个文本,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但在教师的教学参考书上,教学目标大同小异,体现不出文本特有的关于语文能力的个性目标。不同的文本体裁所承载的语文能力目标的功能也是不相同的。不是所有的课文都适合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也不是所有的课文都一定要进行读写结合的实践和训练。比如:神话、童话类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比较适合制定“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对整个故事而言,比较适合制定“复述故事”的目标;文艺性的科普文,比较适合制定“默读、质疑问难、感受用词准确性”等目标;写景、叙事的散文,比较适合制定“理解词义、体会其表达效果、进行仿写和续写”等目标。当然,这些目标的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关注开发个性化的、学会学习的有效教学目标。
除此之外,文本的写作特色也是制定目标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比如,同样是童话故事,每个作家的写作风格不同,在制定课时目标时,就应该充分发挥文本的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童话专题,其中《巨人的花园》语言优美、情感变化较大,适合制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幸福是什么》语言朴实,故事情节分明,适合制定“复述课文内容”的目标:《去年的树》语言清新、简明,情节简单,却让人感到意味深长,有着打动人的力量,适合制定“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小练笔,以丰满人物形象”的目标:而《小木偶的故事》对话较多,角色个性鲜明,适合制定“演一演”的目标,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可以制定“续写”这一目标。
总之,要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不能把教学参考书当做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也不能对教材文本进行天马行空般过度个性化的开发,而是要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在《语文课程标准》阶段性目标的总领下,统筹兼顾教材编排的特点、练习题的实践性特点、文本的个性特点,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