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文”之韵,赏“桥”之美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gehao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冠中先生的《桥之美》虽然收录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单元中,但这并不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而只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属于文艺性散文。明确了《桥之美》这篇文章的文体特征,我们可以遵循“读事、读文、读人”三原则进行逐步解读。所谓“读事”,即如何了解文章内容,通过朗读、概括、梳理等方式将文章内容了然于心;“读文”即注意文章言语形式,品析文章语言,品析方法和角度都可丰富多样,提升对语言的感悟力;“读人”即了解文章背后的作者,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感受作者写作风格,品味不同风格的文章带来的不同享受。
   一、寻美——寻找桥之美的内涵
   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界最后一位学贯中西的泰斗级艺术家,他一生致力于教授美,创作美,传承美。《桥之美》正是他在引导读者如何理解画家眼中桥的美学效果,通俗讲就是桥美在何处。这所谓的美学效果是非常抽象的,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颇为费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桥和周围环境构成的美的画面,但是说不清楚桥具体的美学作用。其实我们可以从吴冠中先生在文中写到的一句话切入理解——“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在这句话中,何谓构不成画面,在画家眼中构不成画面的必然是不够美的,反之,能构成美的画面的应该才是美的。如此一点通,我们就可以沿着“美的画面”这一切入点一一去文中寻找哪些桥能够与周围环境构成美的画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1)密密芦苇对照石桥 (2)细柳飘丝轻拂石桥 (3)水天一色(湖水苍茫)衬托长桥 (4)飞瀑流泉映衬风雨桥 (5)生活情调(场景)浓缩于画中桥 (6)倒影水波(浮萍)辉映小径尽头的小桥 (7)高山峡谷衬托索桥
   这些桥都与周围环境构成了一个个美的画面,那这些桥在这不同环境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个作用画家专业的术语就称为“形式作用”,即美学效果。品味这些不同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形式作用有不同的表现,有时桥起着“沟通”的作用,课文中以“小桥流水人家”为例;有时桥起着“联系”的作用,以《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为例;有时桥起着“对照”的作用,以密密芦苇中的乌镇石桥为例,等等。如此一来,我们在理解上由浅入深,逐步推进,最终明白什么是画家眼中桥之美真正的内涵,即画家眼中的桥正是美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交融。
   二、赏美——赏析桥之美的语言
   吴冠中先生不仅是为著名的画家,同时还是一位散文家。吴冠中先生在文中描绘了桥与周围环境构成的一个个美的画面,不同的画面有不同的角度,如修辞手法、不同感官、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化用诗词、动静相衬、侧面烘托、叠词、文言韵味等等。我们选取几个美的画面进行赏析:
   画面一: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本句采用拟人手法,作为苇丛它不会“发闷”,更不会做“深呼吸”,这是将人的感受投射到苇丛上,厚实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而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画面二: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晓风残月”是化用宋代著名词人柳永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强调了细枊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拂”这一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写出了早春柳条的摇曳之美,柳条的纤柔与石桥的坚硬,柳条的拂动与石桥的静默,柳条的绿意与石桥的苍茫,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构成强烈的反差之美。
   画面三:湖水苍茫,水天一色, 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赏析:将长桥比作卧龙,赋予长桥以生命力,在苍茫湖水中,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似乎让整个环境都有了灵气和生命。
   这样的语言不仅在引导读者领悟桥之美的内涵,更是给读者带来了一场语言的盛筵。同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典型的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语言可以说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其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不同于《桥之美》的语言优美而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也正是两篇文章不同文体的表现特征。
   三、悟美——体悟桥之美的余味
   小品文既然是作者将生活中的思考感悟传达给读者的一种文体,那么我们应该细细寻思吴冠中先生对桥之美内涵的哲思。品读全文后我们会发现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吴冠中先生告诉我们除了有形的桥构成的美的画面,生活中还有许多无形的桥同样起到沟通、联系等作用,都是美好的。比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老师从中调解,老师为同学们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班干部为老师和同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等等。
   《吴冠中传》的作者翟墨说:“吴冠中不仅有一支多彩的画笔,而且有一支多思的文笔。”我们在品味文章韵味,赏析桥的美感之余,更应沿着吴冠中先生的足迹,多看、多思、多练,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大千世界的精彩纷呈。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可以试行“六个环节”语文课堂教学法。   一、导入新课,设疑激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唤醒”与“激励”的过程。在导入新课时,可通过创设某种情境,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化教具,发挥语言的魅力,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为传授新知识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期刊
近年来对中等生、后进生的教育转化比较重视,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却忽略了优等生的培养。优等生在学习上虽然成绩优秀,但他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与缺点。教师往往忽视了对他们进行心理、品德的培育,使优等生变为中等生,进而退化为后进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优等生同样需要教师爱心的投入、细心的呵护和像对花儿一样的细心浇灌。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等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一
期刊
人们常说:“语文来源于生活。”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影子,人的一生,跟语文打交道的时间是最长的,运用语文知识应该是最多的。正如有的专家所说,“不关心广阔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这不仅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真切感受,也是对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脱离社会生活现象的反思。   的确,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
期刊
“问题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所学校每个班中,虽然他们的比例不大,但是他们的负面影响却不小,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实生活中,很多班主任处理“问题学生”时,总是“感性”打头阵,“迷信爱”,“工作方法主观化、情绪化”,“只有管住学生的冲动”,“只会责备别人,不会反思自我”,等等。结果往往是没有预期的效果,自己心中多半委屈——恨铁不成钢。如何有效且高效地处理“问题学生”的突发事件,有如下几个方面,
期刊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和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经营体制创新,是广大农民在进一步认识市场经济规律条件下的伟大创造,同时也是广大基层干部在扶持农民、服务农民上的一个创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建设现代农
期刊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病句解题技巧。   过程与方法: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病句题型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汉语的严谨之美、多义性。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阐释   所谓“病句”,是指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不合逻辑事理的句子,它是历年来各地高考的考查重点。2012年湖南高考语文
期刊
识字写字和写字是小学语文各学段中都重点强调的阶段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段特征,熟悉教学目标,根据汉字自身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全面掌握《课标》规定的年段特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和写字。   一、巧借字理,渗透汉字文化   汉字是有生命的,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与态度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很多汉字的字理变化,我们可以解读好汉字的由来,在教学中自然渗透汉字文化。如 “戴”字的笔画多,学
期刊
作文是一项大工程,创新是这项工程的设计图纸。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很少一部分同学能写出光彩照人的文章来,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努力、认真地反思、研讨,使学生作文出现闪光点。下面我就自己指导写作的经验谈几种具  体做法:  一、注意指导学生积累素材  作文的内容决定文章层次的高低,学生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所以指导学生多读书很关键。借助我校营造“书香
期刊
一、调节气氛,缩短距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教学实践证明,第一堂课至关重要,因为良好的开端往往是成功的一半。这时,师生彼此陌生。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几句幽默的开场白便能调节这种紧张的气氛。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畏惧感顿消,感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愿意与教师配合。学生活动积极了,主体作用得以发挥,教师讲课便如顺水行舟。有些青年教师在教材上下了很大功夫,但对自己的教学语言却研究甚少,结果课上
期刊
所谓“有效课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老师能有效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的发展。我们如何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学习目标,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根据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我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情入课,有效课堂的前提   这里的“激情”是激发情感的意思。在课堂教学中,教者如何抓住学生的心,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完成新课的教学,是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