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响海外画品卓雅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y24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因政治局势的稳定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和发展,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的画坛也涌现出昌盛景象,画家辈出,类别齐全。其中花鸟画系列精新、蓬勃。沈铨,就是这一时期中花鸟画的臻妙名家。
  沈铨(1682-约1760年),字衡之,号南,浙江德清人,因德清时属湖州府(今浙江湖州),故又有典籍称他是“湖州人”。因出身微贱,家境贫寒,少年时,即从事手工业劳动。二十岁左右,始学绘画,以后即卖画糊口。由于其在绘画上刻苦创新,技艺大长。尤擅画花鸟,师宗五代后蜀画坛名家黄筌,精学写生法;又能从明代院体花鸟画画风中脱颖而出。他的笔墨极为工致,所绘花鸟形象逸趣横生,自成一家风貌。他曾将花蕊夫人的宫词,一一绘为图画,殊极所妙,名重一时。加之其广师宋、元、明各名家之长,锐意创新,声誉随之远播海外。
  雍正七年(1729年),沈铨画作传至日本,倍受日本国王喜爱与称赞,遂邀沈铨去日画坛授艺。雍正九年(1731年),沈铨即携郑培、高钧、高乾三弟子渡海赴日,侨居长崎,达三年之久。其花鸟画水墨笔法与清新风格,对日本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其言传身教和高超艺术造诣影响下,日本江户时代画坛形成了“花鸟写生画派”。日本绘画界一致公认沈铨是“舶来画家第一”。
  三年后,沈铨自海外归国。他将在日传艺所得财物,全部散发给家乡父老、亲朋故友,以致后来身无一文地萧然去世,足见其高雅人品。
  现就沈铨传世的几幅珍作,与读者共同赏读。
  沈铨《桃花飞燕图》(图1),绢本设色,纵143厘米,横70.5厘米。画面中硕大的怪石岩崖与高矮不一的竹林之侧,一树盛开的桃花,正放出奇光异彩;桃枝奋力地刺向天空,给人以骄健神奇之感;围绕着桃花的四只燕儿,两只一上一下停在花枝上,另两只则在桃枝之外的空中,高低飞翔。飞翔燕与憩枝燕,一对一地相应相望,婀娜鸣叫,神态各异,情韵醉人。因燕的羽毛呈黑色,故诸多文献将其称之为“玄鸟”。细细览之,此画仿佛呈现的是:“桃花源”里谈情说爱的一派生动景象。燕体之丽,形态之雅,赋予了大自然艳美。桃花争艳的时节,正是气象万新的大好春天,也正是成双成对的燕子垒窝、产卵、繁衍后代的时候,意味着自然界的禽鸟与俗间的人类,有着共同的吉祥愿望。画面中,神情无限的盎然春色,动与静的和谐有致,赏之,使人清心悦目。
  画面右上画家行体款署:“辛亥三秋南沈铨写。”钤“沈铨印”白文印、“南”朱文印和“画禅”白文印。“辛亥”,即雍正九年(1731年),乃画家赴日之年。“三秋”指秋季的第三月,即农历九月。如唐代文人王勃《藤王阁诗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可知此画是深秋之时节绘春天之美景。也是沈铨在日本的第一年,借用唐诗人白敏中《桃花》诗:“千朵芳倚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之意境,展现桃花盛开燕归来之景色,寓意他将回归的祖国如同明媚的春天一样美好。“燕归来”反映出画家对祖国的眷念和思乡之情,完全可想象出作此画时画家的心态,正处于“画阁寒气在,新年旧燕归”底蕴之中。画家爱国爱家之情愫,胜于言表。
  沈铨《封侯图》(图2),绢本设色,纵155厘米,横95厘米。画面之上,岩崖屹立,下临水域;水之两岸,杂草浑暗,芦苇枯黄;崖体前后,黄菊怒放,明亮艳丽,一派深秋时节的景象。岩崖之后,有高大虬健的雄松,奋力向上直挺天幕;崖前的远方,又有苍翠的松枝,向着岩崖劲拔伸来;岩崖的顶巅之上,坐着一只体壮力健的山猴,用爪安抚着幼猴,凝目四野,神态自如,大有种悠然自得的意境。猴,居于岩崖之端,寓意着封建社会大封诸侯的历史真实。自周代始,最高统治者将诸侯的爵位,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并按等封地。“侯”,虽等级低于“公”,但封地却等同,均为百里;“伯”封地七十里,“子”与“男”,均为五十里。可见“侯”的地位显要。进爵封侯,是封建社会达官重臣们人生中极其难得的晋升机遇,绵绵几千年,民间一直流传着“生儿当封侯”的祝福、吉祥俗语。画中稳坐岩崖之巅的猴,寓意人间官场之“侯”;猴爪下所抚幼猴,则寓为人间“侯”的子孙;而画中之猴,前后又有“寿比南山”的苍翠青松所倚护,上下又有“长寿花”黄菊簇拥相伴。此境此景,喻意“福、禄、寿”三星高照的吉祥绝美境界。
  画面右上,青松翠枝下,有画家行体款署:“乾隆丁卯小春南沈铨写易庆之笔。”钤“沈铨之印”白文印、“南氏”朱文印、“衡斋”白文印、“石邻花伴”白文印。“乾隆丁卯”,即乾隆十二年(1747年)。“小春”,又称之“小阳春”,是农历十月的代名词。意谓“十月”虽属初冬,但天气不寒,犹如初春。画家以“易庆之笔”来描绘人间的喜庆之事。“小阳春”时节得以进爵封侯,更烘托出吉祥、喜庆之意境与心态。“石邻花伴”,更真实地映证出画境的赏心悦目。作此画之年,沈铨也正是六十六岁,民间视“六”为吉祥数。“六十六”两“六”相叠,更视为喜庆之岁、大顺之年,民间有长盛不衰的“六六大顺”俗语。此画可视为是沈铨自日本归国后的境遇、心态和艺术造诣的真实写照,也含有对“康乾盛世”景况的称颂。
  沈铨《柳阴八哥图》(图3),绢本设色,水墨画。纵151厘米,横81.5厘米。水岸之上,一株粗犷的枯柳树,正衍发出新枝新干,嫩绿而稀疏的柳叶纷纷下垂,一派既无风又无雨的舒心春景。上下六只不同形态的八哥鸟,两只立于新柳的枝干上,三只依偎于水滩,一只在柳叶下飞翔。六只八哥占据着柳树的上、中、下空间,显示出八哥鸟在画中的重要地位。“八哥”,原称鹆,别名鸲鹆,古有“鸲鹆舞”。更名八哥,有文献载缘于对五代南唐后主李煜之名的避讳。老树发新,柳叶飘垂,乃是春天之景,八哥鸟的活动也多在春季。植物之柳与禽类八哥鸟同出于画面,共同铸就春的风采,可谓自然界的真情实景写照。
  画面左侧中段,有画家款署:“乾隆癸酉法林以善先生笔南沈铨。”下钤“沈铨之印”白文印、“南氏”朱文印。“乾隆癸酉”,即乾隆十八年(1753年),可知此画是沈铨七十二岁所作,属其“古来稀”年岁之后作品。显示出简逸、粗犷、精妙的笔法,给人以雅致感悟。“法林以善先生笔”中的“林以善先生”,是明代正统、成化年间著名宫廷院派画家林良(字以善)。林良擅写花卉、翎毛、林木,画风简逸遒劲。画史上称林良着色的写意花鸟,在当时工笔、重彩画风盛行之下,能改革创新,独树旗帜,自成一家面貌,“皆极精巧”。画中并融入草书笔法。此画运用放逸潇洒之笔,作水墨花卉、禽鸟、树木,随意点染,疏密有致,隐含草书笔法,正是林良风格的体现。
  沈铨《荷花鸳鸯图》(图4),绢本设色,水墨画。纵233厘米,横132.2厘米。整幅画面呈现了夏日池塘里的一派和谐、美妙的自然景象:荷花盛开,芬芳广散;荷叶舒展,翠绿欲滴;草萍飘浮,随波荡漾;四只鸳鸯鸟,两只于荷下水面畅游,表现出一种卿卿我我的绵绵情态;天空中的一只,也正在向憩在荷茎的另一只应和般地飞来。“鸳鸯”,省称为“鸳”,是一种富有人情味而人类喜爱的小鸟。雄者称“鸳”,雌者谓“鸯”,小于鸳,背呈苍褐色。雌雄偶居,不离不散。故长期以来民间将之比喻为恩爱夫妻,并有“棒打鸳鸯两不散”俗语,来表达男女间的坚贞爱情;将绣有鸳鸯形象的被子,称为“鸳鸯被”;把绣有鸳鸯的鞋,谓之“鸳鸯履”;还有将重叶数层的多叶红梅,赋之“鸳鸯梅”;把草乌头,谓之曰“鸳鸯菊”;甚至把房屋上一俯一仰成对的瓦面,呼之为“鸳鸯瓦”。如此丰富的鸳鸯拟人化,真可谓“大千世界、多重鸳鸯”也!
  画面左上,画家行楷款署:“乾隆戊寅春南沈铨写林以善笔。”下钤“沈铨之印”、“南”、“石耕”三印。“乾隆戊寅”,乃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年,沈铨已是七十七岁。画坛常言道:“春兰、夏荷、秋菊、腊梅”。荷花,是夏季的代表植物之花。款署中的一个“春”字,说明此画是画家在春天里所绘夏日之景。荷花与鸳鸯,动静结合,共同构筑起充溢着和谐于一统的夏季美丽景态,也象征着乾隆年间稳定、安详的社会局势。
  所赏上述沈铨四幅画的款署中,竟两幅提及“林以善”,一云“法林以善先生笔”,一曰“写林以善笔”。说明沈铨在花鸟艺术造诣上对明代院派名家林良的推崇,也可看出他的画风、笔意师宗之路。细览他的画,也可感悟出林良“花卉翎毛,皆极精巧”、“水墨禽鸟,随意点染”的大家风范。
  沈铨虽作品丰富,但流传至今的珍品却很少,而且主要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今天能赏读四幅珍稀之作,乃是一种难得的艺术享受。
  另外,承沈铨这位花鸟画名家衣钵、传其笔法者,尚有其从子沈天骧,以及汪清、陆仁心诸家。(责编:李禹默)
其他文献
我有一个脑筋急转弯、甚至略显无厘头的问题:  当我们在观看古代和现代绘画作品时,你发觉在绘画对象上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什么?  这当然不是一个值得你绞尽脑汁的问题——虽然乍看起来可能需要你写一篇论文才能解决。  答案很简单:描绘裸体的多寡之别。  或者应该统称人体吧。一般以女人体居多!  对于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中国来说,裸体女人在艺术中的正式公开出现,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这个事件可以
期刊
笔者早年收藏品中,有一洪洲窑器物,为一西晋青瓷褐彩羊形器(见图)。器长22厘米,高17厘米。造型为一立式犄角公羊。羊体颀长、圆润,有三道双圈弧线纹,羊两颊饱满,长须下垂,神态安祥,抿口敛神,两耳竖起贴于脑侧,两眼炯炯有神,双犄卷曲,羊体上身有一圆形孔口,内空。羊体全器施青黄釉,犄角、眼、尾等处均施褐彩。全器造型比例准确,线条优美,尤头部刻划极为细腻生动,一副温驯可人的神态,富有吉祥瑞气。观此青瓷羊
期刊
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为今日中国乃至全世界现藏华夏古代金属胎珐琅器数量最多之地,共藏有元代至民国的金属珐琅器六千余件。这些藏品品种齐全,用途广泛,涉及宫殿陈设、宗教祭祀、殿内建筑装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绝大部分由明清时期皇家机构生产,表现了内廷造办处、广东、西洋和中西合璧等不同的风格特点,是研究华夏古代金属胎珐琅器的珍贵实物资料。尤其是我国珐琅工艺发展鼎盛期的清乾隆朝,其制造的珐琅茗壶在制作工艺
期刊
瓷枕,最早见于隋代,唐宋时期较为流行。唐代沈既济的《枕中记》中载:“开元七年,道士有吕翁者……俄见旅中少年乃卢生也,……与翁共席而坐,言笑殊畅。……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当令子荣适如志。其枕青瓷,而窍其两端。”由此可知,唐中期瓷枕的制作已较为普遍。  瓷枕因其光洁细润,质地清凉,成为古代夏季纳凉的重要寝具。北宋诗人张耒有诗《谢黄师是惠碧瓷枕》云:“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
期刊
■侍儿扶起娇无力  如果没有白香山的《长恨歌》,贵妃是否能像今天这样家喻户晓就很难说了。《长恨歌》中,有很多适合大众八卦的桥段,因之历千余年而常八常新,生命力极强。当然也有很多既优美亦经典的句子,颂在人口中,敲在人心头。  比如一句“天生丽质难自弃”,这就说中了天下大半女人。真丽质的自然如此,以为丽质的也如此,而女人莫不以为自己丽质,实在丽不到脸上,也一定丽在心里——因此如果真的一不小心被流光抛弃
期刊
当今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兴旺势头,是历史上所罕见的。这自然是由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国人生活富裕度的大幅提升所催生的,也与信息化的媒体和公司规模化炒作不无关系。尤其各种公司的大规模资金投入艺术品市场,加上各个阶层的人怀着各种动机和目的,介入艺术品收藏市场。有人纯粹是出于个人爱好,为收藏而收藏;有人是想通过艺术品收藏,使艺术品能得到保护和文化传承;有的艺术家为了通过收藏艺术品的过程,品赏艺术品的深刻内涵,提
期刊
有人说,人的感情是在长期不断接触中产生的。近代著名书画大师赖少其经常深入黄山,以景入画,以画抒怀,对黄山有很深的感情。他在安徽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年年上黄山,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赖少其曾多次登上黄山,翻高山、攀崖壁、跨急流、沐风雨,“搜尽奇峰打草稿”,重吐芳菲,尽情挥洒。所画黄山景物,师古创新,出神入化,被誉为“新黄山画派的执旗人”。  赖少其(1915-2000年),广东普宁人
期刊
春天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美好,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千山滴翠,阳光明媚,合肥的春天亦是格外的美丽,润心如玉。一场大型传世古玉器展销,自春节即在安徽省文物总店二楼大厅举办,数百件传世古玉器琳琅满目,绚丽多彩,也似与这春之美景琴瑟相和,醉人心脾。据考古资料所知,所谓“传世古玉器”绝大多数是历史上古墓葬和古遗址出土。即使是时代较晚的明清时期的玉器,也有一部分出土于墓葬之中。在这次展销中,有200余件玉器精品
期刊
偶得一枚“绍圣元宝”  我非常喜爱收藏,尤其是喜爱收藏各种古钱,所以每到一处都会到古玩市场上去淘点喜爱的古钱。上周去内蒙出差,公事处理停当后便直奔当地一家比较大的古玩市场。  内蒙的古玩市场果然有些异域风情,卖的古物都是稀奇古怪的,逛到一个古钱摊前,被琳琅满目的古币所吸引了。摊主是个蒙古人,与他交流得知这些古钱大多都是辽代和元代钱币。这些古钱由于传世量巨大,所以市场价值并不高,摊主的售价也算合情合
期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从宏观意义来说,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从微观意义来认真分析,这句话也有点武断。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是在不断改革变化着。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事情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所谓“规矩”,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对某种事物制定的规章制度。有的执行了,有的没有执行,也有的经过“试行”发现根本行不通。即使是那些经过人们认可、执行了的规矩,也是在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