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小学生作文无物可写,针对这一现象,翻转课堂探寻农村孩子们生活的资源地,有的放矢地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继而学会表达。
关键词:翻转课堂;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
“作文难,作文難!”这是农村小学教师经常在作文课前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学生每次作文时内心的“烦乱”。确实,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作为农村教师的我们会发现,小学生作文时会存在无物可写、胡乱拼凑等一系列问题。写作文其实就是写生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指导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积累、提升素材。借着此次课题研究的东风,我开始有意识地探究这个问题。
一、生活是作文最大的素材资源地
素材离不开生活。学生在学校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是素材,在路上看到好人好事是素材,在地上看到小虫活动是素材,和爸爸妈妈去看望爷爷奶奶也是生活素材。淋雨、赏花、玩雪、溜冰更是素材。所以,当教师引导孩子们平时有意识去实践、体验、观察、发现、思考生活时,作文的素材就会逐步根植到学生的大脑中。
1.作文素材的第一资源地:学校
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生活在了学校。在学校里有一群同样大小的孩子一起学习、活动、玩耍。于是:铅笔没带、橡皮擦不见了、摔倒在地受伤了、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大大小小的事儿发生在了身边;小伙伴哭了、笑了、怒了、呆了、急了……各种表情出现在了面前;被老师表扬了、运动会获奖了、考试考砸了……所有情感都得到了体验。
(1)抓住生活即景,及时引导观察
校园里素材无处不在。这时需要的是老师的推动、提醒,让孩子们发现素材,并加以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有一天上课,正在我讲得津津有味时,忽然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眼神飘到教室的某一个地方,身子微微后倾,表情略显紧张。顺着他们的眼神,我发现原来是从房顶优哉游哉地下来了一只蜘蛛。那只蜘蛛顺着自己的丝慢慢向下,附近的孩子已经斜着身体开始躲避了。这时我停止了上课,开始了新一轮的素材积累:
“孩子们,怎么了?”
“老师,蜘蛛!蜘蛛!”学生发现老师不知道,立即大声回答。
“哦?在哪里?”
一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在第二个窗户旁边,有大拇指指甲那么大。”
“真不错,你不但说了蜘蛛在什么地方,还补充了大小。观察真仔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都开始极力说自己的发现。果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主动设计游戏,激趣以后观察
小学生天性爱玩,教师可以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有意在上作文课时设计游戏,寓教于乐。学生积累了素材,玩出了快乐。
一次作文课,要求写最难忘的一次活动。于是课堂上我直接设置了游戏“画鼻子”。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大脸,填上眼睛和嘴巴。然后告诉孩子们:我们玩“画鼻子”游戏。孩子们一听争着抢着要上台。当然,鼻子画得到处都是。这次作文再也没有生编硬造,再也没有干巴巴空洞一片,再也没有抄袭的影子。
由此可见,孩子们有兴趣、肯观察、爱琢磨的人、事、物就是好素材!
2.作文素材的第二资源地:家庭
孩子们生活最多的地方还是家庭。在家里,孩子可以放肆地笑、闹,不用像在学校一样拘束。家里的素材更是信手拈来:桌子上多了一瓶花,爸爸妈妈给爷爷奶奶买了新衣服,家里来了陌生人。
每天固定早自习前十分钟,孩子们会夸夸自己家里发生的变化,并比比谁的语言美,谁的内容丰富。一桩桩,一件件,同学们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感受着父爱母爱的伟大,也潜移默化地受着爱的教育。
作文素材积累了,孩子对“家”的理解更深刻了!
3.作文素材的第三资源地:社会
孩子们属于家庭,属于学校,但最终将属于社会。小小的他们,接触社会最多的时间莫过于节假日。于是让孩子们查阅节日的来历、习俗等,看看节日时人们都会怎样做,自己在节日中又干了些什么,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指导,给他们的选材、写作方法提出建议意见,训练孩子动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仔细观察。
平时有一颗观察生活的心,将其积累下来,不就是作文时的“成竹”吗?
二、名著名篇是作文的坚实支柱
欧阳修在回答“如何写好文章”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可见阅读中积累是作文的基石。
1.课内阅读很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课内阅读中。课堂上,老师根据名篇指导学生写作手法,积累好词句、篇段。如:《穷人》一课中,孩子们学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还知道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对于表现人物品质的重要性。于是,在后来的写人作文中,学生无意识地开始了环境描写,“黑黑的通道,尽头只有一点儿微微的光,里面安安静静的,没有一点儿声音。”“路上没有行人,夜静的可怕。微弱的灯光下,投下了斑驳的树荫。一阵冷风吹过,地上狰狞的影子动了起来……”
2.课外阅读来相助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外,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在阅读中明事理、学写法、勤积累。在平时,我会有计划地引导孩子们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作为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同时扩大学生的积累面。课外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让他们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文章,读完后利用班队课介绍给同学们。班级的阅读档案中,又添上了孩子浓浓的一笔。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作者简介:施红霞(1974—),女,甘肃榆中,本科,汉族,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翻转课堂;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
“作文难,作文難!”这是农村小学教师经常在作文课前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学生每次作文时内心的“烦乱”。确实,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作为农村教师的我们会发现,小学生作文时会存在无物可写、胡乱拼凑等一系列问题。写作文其实就是写生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指导他们在生活中寻找、积累、提升素材。借着此次课题研究的东风,我开始有意识地探究这个问题。
一、生活是作文最大的素材资源地
素材离不开生活。学生在学校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是素材,在路上看到好人好事是素材,在地上看到小虫活动是素材,和爸爸妈妈去看望爷爷奶奶也是生活素材。淋雨、赏花、玩雪、溜冰更是素材。所以,当教师引导孩子们平时有意识去实践、体验、观察、发现、思考生活时,作文的素材就会逐步根植到学生的大脑中。
1.作文素材的第一资源地:学校
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生活在了学校。在学校里有一群同样大小的孩子一起学习、活动、玩耍。于是:铅笔没带、橡皮擦不见了、摔倒在地受伤了、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大大小小的事儿发生在了身边;小伙伴哭了、笑了、怒了、呆了、急了……各种表情出现在了面前;被老师表扬了、运动会获奖了、考试考砸了……所有情感都得到了体验。
(1)抓住生活即景,及时引导观察
校园里素材无处不在。这时需要的是老师的推动、提醒,让孩子们发现素材,并加以仔细观察,深入思考。有一天上课,正在我讲得津津有味时,忽然发现有几位同学的眼神飘到教室的某一个地方,身子微微后倾,表情略显紧张。顺着他们的眼神,我发现原来是从房顶优哉游哉地下来了一只蜘蛛。那只蜘蛛顺着自己的丝慢慢向下,附近的孩子已经斜着身体开始躲避了。这时我停止了上课,开始了新一轮的素材积累:
“孩子们,怎么了?”
“老师,蜘蛛!蜘蛛!”学生发现老师不知道,立即大声回答。
“哦?在哪里?”
一生站起来大声说:“老师,在第二个窗户旁边,有大拇指指甲那么大。”
“真不错,你不但说了蜘蛛在什么地方,还补充了大小。观察真仔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都开始极力说自己的发现。果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主动设计游戏,激趣以后观察
小学生天性爱玩,教师可以抓住他们的这一特点有意在上作文课时设计游戏,寓教于乐。学生积累了素材,玩出了快乐。
一次作文课,要求写最难忘的一次活动。于是课堂上我直接设置了游戏“画鼻子”。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张大脸,填上眼睛和嘴巴。然后告诉孩子们:我们玩“画鼻子”游戏。孩子们一听争着抢着要上台。当然,鼻子画得到处都是。这次作文再也没有生编硬造,再也没有干巴巴空洞一片,再也没有抄袭的影子。
由此可见,孩子们有兴趣、肯观察、爱琢磨的人、事、物就是好素材!
2.作文素材的第二资源地:家庭
孩子们生活最多的地方还是家庭。在家里,孩子可以放肆地笑、闹,不用像在学校一样拘束。家里的素材更是信手拈来:桌子上多了一瓶花,爸爸妈妈给爷爷奶奶买了新衣服,家里来了陌生人。
每天固定早自习前十分钟,孩子们会夸夸自己家里发生的变化,并比比谁的语言美,谁的内容丰富。一桩桩,一件件,同学们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感受着父爱母爱的伟大,也潜移默化地受着爱的教育。
作文素材积累了,孩子对“家”的理解更深刻了!
3.作文素材的第三资源地:社会
孩子们属于家庭,属于学校,但最终将属于社会。小小的他们,接触社会最多的时间莫过于节假日。于是让孩子们查阅节日的来历、习俗等,看看节日时人们都会怎样做,自己在节日中又干了些什么,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指导,给他们的选材、写作方法提出建议意见,训练孩子动用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仔细观察。
平时有一颗观察生活的心,将其积累下来,不就是作文时的“成竹”吗?
二、名著名篇是作文的坚实支柱
欧阳修在回答“如何写好文章”时说,“无它术,唯勤读书而且多为之,自工。”可见阅读中积累是作文的基石。
1.课内阅读很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课内阅读中。课堂上,老师根据名篇指导学生写作手法,积累好词句、篇段。如:《穷人》一课中,孩子们学到了环境描写的作用,还知道了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对于表现人物品质的重要性。于是,在后来的写人作文中,学生无意识地开始了环境描写,“黑黑的通道,尽头只有一点儿微微的光,里面安安静静的,没有一点儿声音。”“路上没有行人,夜静的可怕。微弱的灯光下,投下了斑驳的树荫。一阵冷风吹过,地上狰狞的影子动了起来……”
2.课外阅读来相助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外,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在阅读中明事理、学写法、勤积累。在平时,我会有计划地引导孩子们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作为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同时扩大学生的积累面。课外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让他们阅读自己喜爱的书籍、文章,读完后利用班队课介绍给同学们。班级的阅读档案中,又添上了孩子浓浓的一笔。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作者简介:施红霞(1974—),女,甘肃榆中,本科,汉族,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