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但传授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也不可忽略,要有效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在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过程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数学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他们学习时仍需经过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在數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错误信息,正确看待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巧妙点拨,引出正确的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能让教学的天空更广阔。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错误资源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差错。若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对待,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善加利用,正确巧妙地引导,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巧妙运用错误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错误资源对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一方面,错误资源可以补充教材的不足,增强课堂吸引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错误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让单纯知识的传授变成自主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智慧巧妙设计,让学生自己跳入错误的“陷阱”,并通过“自救”爬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2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中,笔者故意出了这样的题目:1.1个十和8个一组成()。2.6个一和1个十组成( )。第1题学生就很快地说出答案:18。第二题笔者很快说出答案:61。随后,有学生发现错了,笔者还据理力争:是“61”啊,你们看看,“6”在前面,“1”在后面,所以我写成“61”。这时,学生议论纷纷。笔者立刻提问:谁来说说看法?很多学生举手,于是笔者请了一个学生,他说:“老师,您说过,写数的时候先写十位,有一个十就在十位写‘1’,然后写个位,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这里有6个一,所以在个位写‘6’,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6’,而不是‘61’。笔者装作诧异地问学生:“怎么出现了两种答案?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大家还是分组讨论讨论吧!”学生迫不及待地讨论着,几分钟后,课堂终于安静了下来,一个个小手高高地举着。从他们坚定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了错误,并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由此可见,合理而科学地运用错误资源,能引导学生找到正确方向,在“错”与“对”的较量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善用错误资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的价值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创新,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数学学习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学习应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对待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采取纠错措施,给予反思机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回顾和分析,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明白为何出错,使学生避免重复的错误。如在解决习题“把一块木条锯成4段,每锯一段用3分钟,求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中,一开始学生异口同声地说“12分钟”。此时,如果笔者生硬地把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未必能掌握好,倒不如把难题交给他们自己去解决。笔者说:“真的是20分钟吗?谁能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结果有的学生拿纸条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画图分析,还有的列表,通过各种形式探究活动,寻找错误原因,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课堂教学才能更精彩,更能体现真实性。因为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巧用错误资源。引起学生的关注
课堂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巧妙地加以利用。有时可以把错误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分析,使他们都能关注这种错误,起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作用。例如教学“认识钟表”时,学生在书本上连线,笔者要求能用直线的就用直线连,如果用直线来连碰到另外的答案,就用曲线连,结果有学生连出来的线好像蜘蛛网一样。笔者就拿这个学生的作品投给其他学生看,并且问学生“这样连好不好看”。面对这样的错误,笔者没有马上让那位学生改正,而是让其他学生说这样做有没有问题,这样能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以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四、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如果教师立即给予“错误”这一简单评价,再接二连三换学生回答,或亲自加以纠正,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长此以往,学生会担心出错,甚至会产生一种恐惧感,担心出错而受到同学歧视,因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能为了追求“完美”的答案而忽略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那么,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首要任务就是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维发展过程。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时,笔者主要让学生在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活动中感知计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相同数位相加”的算法。其实,很多学生已经会算这类不进位的加法了。因此,在练习时,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就遇到了难题,如“想想做做”第1题的第二组习题:20+24和2+24,这组题将整十数和一位数放到前面,这为学生的计算带来了许多麻烦。为了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多一些学习机会,笔者请一位学生来回答,她毫不犹豫地说:“20+24=44,2+24=44”。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笑声。这位学生立即涨红了脸,悄悄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说“你错了”,而要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这样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大胆思考。于是,笔者微笑着说:“这两道加法算式的加数不完全相同,为什么它们的和却相同呢?”
生:我算错了!
师:那么你觉得哪儿不对劲呢?
生:2+24,这个2应该加4,和是26。
师:为什么2要加4而不是加2呢?
生:2在个位上,4也在个位上。
师:哦,原来这个2表示2个一,和4个一合起来是6个一,再和2个十合起来是26。你分析得真有道理!你们觉得呢?
这时,其他学生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其实,一些学困生在课堂上出差错是常见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不仅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给其他学生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五、树立“用错”意识。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由于学生受身心发展及认知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以合作者和引导者的姿态站在学生中间,包容学生的错误。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积极性也会更高。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这样要求自己:答错了不批评学生,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提倡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些“绿色通道”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到增强。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精心预设错误、筛选错误,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把“错误”变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讲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错误资源
错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相伴产物,是一种具有特殊教育作用、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出错是正常的,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差错。若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宽容对待,把学生的差错看成是难得的资源,并且善加利用,正确巧妙地引导,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巧妙运用错误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错误资源对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一方面,错误资源可以补充教材的不足,增强课堂吸引力,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错误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单一的课堂变得生动,让单纯知识的传授变成自主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育智慧巧妙设计,让学生自己跳入错误的“陷阱”,并通过“自救”爬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2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教学中,笔者故意出了这样的题目:1.1个十和8个一组成()。2.6个一和1个十组成( )。第1题学生就很快地说出答案:18。第二题笔者很快说出答案:61。随后,有学生发现错了,笔者还据理力争:是“61”啊,你们看看,“6”在前面,“1”在后面,所以我写成“61”。这时,学生议论纷纷。笔者立刻提问:谁来说说看法?很多学生举手,于是笔者请了一个学生,他说:“老师,您说过,写数的时候先写十位,有一个十就在十位写‘1’,然后写个位,有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这里有6个一,所以在个位写‘6’,所以,正确的答案应该是‘16’,而不是‘61’。笔者装作诧异地问学生:“怎么出现了两种答案?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大家还是分组讨论讨论吧!”学生迫不及待地讨论着,几分钟后,课堂终于安静了下来,一个个小手高高地举着。从他们坚定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了错误,并找到了正确的方向。由此可见,合理而科学地运用错误资源,能引导学生找到正确方向,在“错”与“对”的较量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善用错误资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的价值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创新,数学的本质不是技能而是思想。数学学习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也就是说,数学学习应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对待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采取纠错措施,给予反思机会,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解题思路进行回顾和分析,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明白为何出错,使学生避免重复的错误。如在解决习题“把一块木条锯成4段,每锯一段用3分钟,求多少分钟可以锯完?”中,一开始学生异口同声地说“12分钟”。此时,如果笔者生硬地把方法教给学生,学生未必能掌握好,倒不如把难题交给他们自己去解决。笔者说:“真的是20分钟吗?谁能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结果有的学生拿纸条折、有的用小棒折、有的画图分析,还有的列表,通过各种形式探究活动,寻找错误原因,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课堂教学才能更精彩,更能体现真实性。因为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巧用错误资源。引起学生的关注
课堂中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要巧妙地加以利用。有时可以把错误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分析,使他们都能关注这种错误,起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作用。例如教学“认识钟表”时,学生在书本上连线,笔者要求能用直线的就用直线连,如果用直线来连碰到另外的答案,就用曲线连,结果有学生连出来的线好像蜘蛛网一样。笔者就拿这个学生的作品投给其他学生看,并且问学生“这样连好不好看”。面对这样的错误,笔者没有马上让那位学生改正,而是让其他学生说这样做有没有问题,这样能引起全班学生的注意,以后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
四、合理利用错误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错误是学习的必然产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十分正常的。当学生出现错误时,如果教师立即给予“错误”这一简单评价,再接二连三换学生回答,或亲自加以纠正,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长此以往,学生会担心出错,甚至会产生一种恐惧感,担心出错而受到同学歧视,因而不敢在课堂上发言,失去了许多学习的机会。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能为了追求“完美”的答案而忽略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那么,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爱上数学课,首要任务就是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维发展过程。
例如,在教授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时,笔者主要让学生在摆小棒、拨计数器的活动中感知计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相同数位相加”的算法。其实,很多学生已经会算这类不进位的加法了。因此,在练习时,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就遇到了难题,如“想想做做”第1题的第二组习题:20+24和2+24,这组题将整十数和一位数放到前面,这为学生的计算带来了许多麻烦。为了给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多一些学习机会,笔者请一位学生来回答,她毫不犹豫地说:“20+24=44,2+24=44”。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笑声。这位学生立即涨红了脸,悄悄地低下了头。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说“你错了”,而要挖掘学生错误中的积极因素,这样不仅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大胆思考。于是,笔者微笑着说:“这两道加法算式的加数不完全相同,为什么它们的和却相同呢?”
生:我算错了!
师:那么你觉得哪儿不对劲呢?
生:2+24,这个2应该加4,和是26。
师:为什么2要加4而不是加2呢?
生:2在个位上,4也在个位上。
师:哦,原来这个2表示2个一,和4个一合起来是6个一,再和2个十合起来是26。你分析得真有道理!你们觉得呢?
这时,其他学生都对她竖起了大拇指。其实,一些学困生在课堂上出差错是常见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这些错误资源,不仅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还能给其他学生起到加深印象的作用。
五、树立“用错”意识。营造轻松课堂氛围
由于学生受身心发展及认知水平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出现错误在所难免,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教师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以合作者和引导者的姿态站在学生中间,包容学生的错误。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度、积极性也会更高。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这样要求自己:答错了不批评学生,答得不完整允许补充;提倡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些“绿色通道”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自信心得到增强。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精心预设错误、筛选错误,充分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把“错误”变为重要的学习资源,使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