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r. Andreas Schleicher,现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政策特别顾问、教育委员会教育指标与教育分析部主任,同时负责经合组织举办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由他设计题型的PISA排名测试每3年举办一次,来自大约70个国家的成千上万名年龄在15岁左右的学生参加了测验。通过国际学生评估的项目结论,可以考察参赛国的教育体系对当代学生未来成人生活的影响。此文选摘自他在TED国际会议上的演讲。
优秀的教育体系是如何形成的?Andreas Schleicheru先生解读PISA测试方案:首先将国际间各国的教育评比结果进行排名,然后用其排位数据帮助学校改进教学方法,再使用同样的数据帮助学校进一步提高测试水平。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的总体水平,并探索是什么因素使得一国的教育体系水平与别国不同。
从前,教育的目标是设定标准和达到标准,如今则是因材施教。过去以课程为中心,而将来则以学习者为中心。过去政策的焦点在教育的提供,现在则是教育的成果。过去我们重视学校管理,现在我们重视领导能力。
下面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计划,这项计划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用来测量世界上15岁孩子们知识和技能的测试方案,这一测试方案向我们展示了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比较,是如何把原本是一国内部事务的教育领域全球化的。
我们首先从高中毕业生占总人口比例这一指标来看看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高居榜首,而美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长期作为教育先行者的教育强国地位。到了70年代,有些国家逐渐赶上;到80年代,教育水平呈全球性的提高;90年代,世界各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未放缓。所以,在60年代,美国教育排第一;到90年代,其排名第13位,其排名的下降,不是因为其本身的教育水准降低了,而是因为别国的教育水平大大提高了。
在全球经济中,衡量一国教育成功的基准不再只局限于本国的进步,而是要将其放到国际上最好的教育系统中去进行比对才有意义。问题是测量一个人在学校花的时间的多少或者他们取得什么样的学位并不能判断其实际工作能力。目前的情况是,大街上到处都是失业的毕业生,而雇主却说招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这说明拥有好的学位并不等于会拥有相应的好技能、好工作和美好生活。
所以现在运用PISA方法,直接考察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采取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视角,对学生是否能简单地复制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很感兴趣,想测试的是他们能否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进行推理并将新知识运用到解决未知领域的问题中去。对生活的真理的检验,不在于我们能记住多少在学校里学的东西,而在于我们是否做好了随时应变的准备,在于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去应对那些需要使用没有发明的技术去解决我们今天还没预料到的问题的新工作岗位的挑战。
尽管对PISA争议很多,我们测量的结果却很快成为公认的标准。在2009年的最新评估中,我们测评了7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系统,这些被测对象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7%。图1显示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红色表示稍低于OECD的平均值;黄色代表一般般;绿色表示做得很好。你可以看到,亚洲的上海、韩国、新加坡,欧洲的芬兰,北美的加拿大都做得很好。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在15岁年龄阶层,上海的孩子比智利孩子平均多受了3年半的教育,如果算上其他教育更落后的国家,这个差距将达到7个学年。在现代年青人对现代经济所做的准备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我们评估的第二个重要依据就是教育家们热衷于讨论的公平。我们就用PISA来测试他们是如何做到教育公平的,也就是如何确保学生无论其来自哪种不同的社会背景,都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我们看到在有些国家,学生的社会背景对其受教育机会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很多儿童的潜能没有得到开发而被埋没了。在其他一些国家,学生的社会背景对其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太大的影响。图1中,很多国家都想挤进右上象限里去,因为这一象限代表着这些国家的教育业绩很好、学习机会分配均等。在教育落后地区,没有任何个人和国家能进入优良教育象限,这造成了社会教育的巨大不公平。这样,我们就能进行讨论,我们是应该为了一国的教育成就而牺牲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机会,还是要注重教育的公平性而接受平庸呢?事实上,看一看这张图上出现的国家的教育成就,可以看到很多国家实际上做到了优秀和平等的统一。
事实上,从这个比较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你不必为了达到优秀而向平等妥协。这些国家已经走出了为部分人提供优质教育到为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的发展之路,这是个很重要的教训。这也挑战了很多学校体系一贯主张的“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思维模式。自从这些结果出现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决策者、教育家、研究人员都在试图搞清楚这些教育系统成功的背后是什么。
让我们先回顾关注实际开始了PISA的这些国家,如图2所示,我用彩色的泡泡来表示这些国家,用不同的大小比例来表示这些国家在学生身上的投入。如果教育投入的额度能够解释学生学习的质量,那照理在上面的那些国家的泡泡应该都很大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对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影响大约不足20%。例如,卢森堡对教育投入是最高的,但其教育效果并不太好。我们看到的是,两个经费投入相似的国家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成就。你也看到——我认为也是最鼓舞人的发现之一,我们居住的世界并不是一刀切地划分成富有且教育程度高的国家与贫穷且教育程度很差的国家,这是个很重要的发现。
让我们看一些细节。图3中,红点表示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与一国财富的关系。一种投放方法是提高老师工资,韩国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来吸引好的优秀的人才加入教育行列。同时,韩国延长了在校学习时间,此举进一步拉高了教育投入。最后,韩国要求他们的老师不但要教好书,还要做好个人的职业发展。他们在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协作和其他很多方面投入资金。所有这些都得花钱。韩国怎么付得起呢?答案是,韩国学校实行大班额教学。从这根蓝棒可以看出,此举大大降低了办学费用。看下一个国家卢森堡,这个红点的位置和代表韩国的红点位置差不多,所以,卢森堡和韩国的生均教育经费是一样的。但是,卢森堡的家长、老师甚至决策者们都喜欢小班教学,走进小课堂时很令人愉快,所以他们把钱花在那里了。从这根蓝棒可以看出,小班教学使办学经费大幅增加。但就算是卢森堡这样的国家,其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只能是一次性的,而这种投入模式的代价是:老师的收入不太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长。基本上,老师除了教学没时间做别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如何投入资金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们在教育上投入的金额造成的影响。 再看看2000年,德国还被划在较低的象限里,比平均表现还低,社会差距很大。别忘了,若只按拥有学位的人数来算,德国曾是教育强国之一。现在的测评结果却令人失望、令人吃惊。随后的几个月,教育问题而不是税务或其他什么主题,成为德国公开辩论的热门话题,这是史无前例的。接着决策者开始做出回应,联邦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做了很多有利于有移民和不良社会背景学生的事情。更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投入不仅优化了现有政策,还改变了德国教育的一些信仰规范。譬如,传统上,幼儿教育被视作家庭的事,多数情况下,妇女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被视为疏忽职守。PISA改变了这场争论,促使德国把儿童早期教育纳入公共政策的中心。传统上,德国教育主张在孩子10岁时,也就是非常年幼的时候,就划分成从事知识职业的工作者和为知识工作者工作这两大群体,基本上与社会经济分工一致。这个范例现在也受到挑战,人们开始接受挑战并采取一些措施,逐渐出现很多改变。9年后的PISA测试数据,让人们看到了教学质量和公平性的显著改进。
所有这些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我们能从这些在绿色象限的国家学到什么?谁做到了真正的公平?谁取得了高水平的业绩、提高了成果?当然,问题是在一个环境下有效的例子在别的地方能作为典范加以参考吗?很显然,你不能把一国的教育体系生搬硬套到别国去,但这些比较也确实帮我们找出了所有高效能的教育系统的共性因素。人人都同意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各国应如何支付他们的教师工资和其他高级技术工人的工资呢?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老师而不是律师吗?媒体应该如何报道学校和老师呢?这些都是关键问题。而我们从PISA评价中可以看到: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里,领导人已经说服市民重视教育,重视个人前途,而不应该只着眼于当前的消费。说出来令人难以相信,在很多国家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购物中心而是学校。而事实确实如此。
高度重视教育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基于一种信念:所有的孩子都有能力成功。有些国家的学生很年幼时就被实施分层教学。学生们被分开授课,这反映了他们的信念:只有部分儿童能达到世界一流的学业水准。这通常与社会不公有着很深的关系。这些都反映了他们所在的教育系统的理念。PISA中的业绩突出者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接纳多元性,他们意识到普通的学生也有杰出的天分,并致力于学习的个性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系统的质量不会超过该地教师的质量。高质量的系统很仔细地招聘和选择老师并培训他们。他们留意如何帮助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老师提高教学效率,并如何去核定老师的收入。他们提供一个老师们能团结工作的环境,共同构建好的教学方案。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各种途径促进职业成长。在官僚气息浓重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老师则常常被孤零零留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因为教师们被很多的法规束缚着教与不教什么。高质量的系统很清楚什么样的表现是好的。他们设定较高的标准,并且能让老师们想办法弄清楚需要把什么教给自己的学生。过去教育是传递知识和智慧的桥梁,而现在挑战在于让学生自己学习他们所需的智慧。
高效率的教务系统已经从职业与责任的管理者转变成了更加专业的部门。重点在于,如何评估教师们是否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他们鼓励老师们在教学中勇于创新,为老师提供其所需的机会以设计更合适的教学方式。从前教育的目标是标准化和服从,但高质量的体系让老师和校长们更具有独创性。从前,教育政策专注于教育结果与教育规章,高质量的体系帮助老师和校长们放眼人生这一更加广阔的学校。
世界顶尖教育系统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整个系统中都体现了高质量。真正体现成功的是整个系统的成功。这就要求他们能提供较高的教育投资,吸引最强的校长放到最棘手的学校,让最有才华的老师走进最具有挑战的班级。
最后,这些国家注重调整其公共政策,使教育政策持续连贯,始终如一地执行。知道了成功的系统怎么做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知道了如何改进,这也就是PISA国际比较体系的极限所在,也是为什么PISA不直接告诉这些国家他们应该做什么的原因。PISA的长处在于,告诉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别人都做了些什么。PISA的例子显示,对数据的分析比我们常用的通过运行教育系统提供行政管理财务补贴更有效果。
PISA已经让许多国家了解到改进是可行的。它使那些自满者不再有借口,使许多国家和地区设定了他们所能达到的更高的目标。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每个老师、每间学校、每个校长、每名家长都看到教育系统改进是可能的,教育改进的空间是无限的,那么我们已经为更好的教育政策和学生未来美好的人生打下了基础。
谢谢大家!
优秀的教育体系是如何形成的?Andreas Schleicheru先生解读PISA测试方案:首先将国际间各国的教育评比结果进行排名,然后用其排位数据帮助学校改进教学方法,再使用同样的数据帮助学校进一步提高测试水平。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的总体水平,并探索是什么因素使得一国的教育体系水平与别国不同。
从前,教育的目标是设定标准和达到标准,如今则是因材施教。过去以课程为中心,而将来则以学习者为中心。过去政策的焦点在教育的提供,现在则是教育的成果。过去我们重视学校管理,现在我们重视领导能力。
下面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计划,这项计划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用来测量世界上15岁孩子们知识和技能的测试方案,这一测试方案向我们展示了国与国之间的教育比较,是如何把原本是一国内部事务的教育领域全球化的。
我们首先从高中毕业生占总人口比例这一指标来看看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高居榜首,而美国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长期作为教育先行者的教育强国地位。到了70年代,有些国家逐渐赶上;到80年代,教育水平呈全球性的提高;90年代,世界各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未放缓。所以,在60年代,美国教育排第一;到90年代,其排名第13位,其排名的下降,不是因为其本身的教育水准降低了,而是因为别国的教育水平大大提高了。
在全球经济中,衡量一国教育成功的基准不再只局限于本国的进步,而是要将其放到国际上最好的教育系统中去进行比对才有意义。问题是测量一个人在学校花的时间的多少或者他们取得什么样的学位并不能判断其实际工作能力。目前的情况是,大街上到处都是失业的毕业生,而雇主却说招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这说明拥有好的学位并不等于会拥有相应的好技能、好工作和美好生活。
所以现在运用PISA方法,直接考察人们的知识和技能,以此来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采取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视角,对学生是否能简单地复制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不很感兴趣,想测试的是他们能否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进行推理并将新知识运用到解决未知领域的问题中去。对生活的真理的检验,不在于我们能记住多少在学校里学的东西,而在于我们是否做好了随时应变的准备,在于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去应对那些需要使用没有发明的技术去解决我们今天还没预料到的问题的新工作岗位的挑战。
尽管对PISA争议很多,我们测量的结果却很快成为公认的标准。在2009年的最新评估中,我们测评了74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系统,这些被测对象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总量的87%。图1显示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红色表示稍低于OECD的平均值;黄色代表一般般;绿色表示做得很好。你可以看到,亚洲的上海、韩国、新加坡,欧洲的芬兰,北美的加拿大都做得很好。从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在15岁年龄阶层,上海的孩子比智利孩子平均多受了3年半的教育,如果算上其他教育更落后的国家,这个差距将达到7个学年。在现代年青人对现代经济所做的准备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我们评估的第二个重要依据就是教育家们热衷于讨论的公平。我们就用PISA来测试他们是如何做到教育公平的,也就是如何确保学生无论其来自哪种不同的社会背景,都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我们看到在有些国家,学生的社会背景对其受教育机会的影响非常大。由于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很多儿童的潜能没有得到开发而被埋没了。在其他一些国家,学生的社会背景对其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太大的影响。图1中,很多国家都想挤进右上象限里去,因为这一象限代表着这些国家的教育业绩很好、学习机会分配均等。在教育落后地区,没有任何个人和国家能进入优良教育象限,这造成了社会教育的巨大不公平。这样,我们就能进行讨论,我们是应该为了一国的教育成就而牺牲学生受教育的公平机会,还是要注重教育的公平性而接受平庸呢?事实上,看一看这张图上出现的国家的教育成就,可以看到很多国家实际上做到了优秀和平等的统一。
事实上,从这个比较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之一就是你不必为了达到优秀而向平等妥协。这些国家已经走出了为部分人提供优质教育到为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的发展之路,这是个很重要的教训。这也挑战了很多学校体系一贯主张的“教育的功能就是要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思维模式。自从这些结果出现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决策者、教育家、研究人员都在试图搞清楚这些教育系统成功的背后是什么。
让我们先回顾关注实际开始了PISA的这些国家,如图2所示,我用彩色的泡泡来表示这些国家,用不同的大小比例来表示这些国家在学生身上的投入。如果教育投入的额度能够解释学生学习的质量,那照理在上面的那些国家的泡泡应该都很大才对。但事实并非如此,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对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影响大约不足20%。例如,卢森堡对教育投入是最高的,但其教育效果并不太好。我们看到的是,两个经费投入相似的国家可以取得完全不同的成就。你也看到——我认为也是最鼓舞人的发现之一,我们居住的世界并不是一刀切地划分成富有且教育程度高的国家与贫穷且教育程度很差的国家,这是个很重要的发现。
让我们看一些细节。图3中,红点表示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与一国财富的关系。一种投放方法是提高老师工资,韩国在这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来吸引好的优秀的人才加入教育行列。同时,韩国延长了在校学习时间,此举进一步拉高了教育投入。最后,韩国要求他们的老师不但要教好书,还要做好个人的职业发展。他们在教师的职业发展与协作和其他很多方面投入资金。所有这些都得花钱。韩国怎么付得起呢?答案是,韩国学校实行大班额教学。从这根蓝棒可以看出,此举大大降低了办学费用。看下一个国家卢森堡,这个红点的位置和代表韩国的红点位置差不多,所以,卢森堡和韩国的生均教育经费是一样的。但是,卢森堡的家长、老师甚至决策者们都喜欢小班教学,走进小课堂时很令人愉快,所以他们把钱花在那里了。从这根蓝棒可以看出,小班教学使办学经费大幅增加。但就算是卢森堡这样的国家,其教育经费的投入也只能是一次性的,而这种投入模式的代价是:老师的收入不太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长。基本上,老师除了教学没时间做别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国家实际上如何投入资金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他们在教育上投入的金额造成的影响。 再看看2000年,德国还被划在较低的象限里,比平均表现还低,社会差距很大。别忘了,若只按拥有学位的人数来算,德国曾是教育强国之一。现在的测评结果却令人失望、令人吃惊。随后的几个月,教育问题而不是税务或其他什么主题,成为德国公开辩论的热门话题,这是史无前例的。接着决策者开始做出回应,联邦政府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做了很多有利于有移民和不良社会背景学生的事情。更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投入不仅优化了现有政策,还改变了德国教育的一些信仰规范。譬如,传统上,幼儿教育被视作家庭的事,多数情况下,妇女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被视为疏忽职守。PISA改变了这场争论,促使德国把儿童早期教育纳入公共政策的中心。传统上,德国教育主张在孩子10岁时,也就是非常年幼的时候,就划分成从事知识职业的工作者和为知识工作者工作这两大群体,基本上与社会经济分工一致。这个范例现在也受到挑战,人们开始接受挑战并采取一些措施,逐渐出现很多改变。9年后的PISA测试数据,让人们看到了教学质量和公平性的显著改进。
所有这些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我们能从这些在绿色象限的国家学到什么?谁做到了真正的公平?谁取得了高水平的业绩、提高了成果?当然,问题是在一个环境下有效的例子在别的地方能作为典范加以参考吗?很显然,你不能把一国的教育体系生搬硬套到别国去,但这些比较也确实帮我们找出了所有高效能的教育系统的共性因素。人人都同意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各国应如何支付他们的教师工资和其他高级技术工人的工资呢?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老师而不是律师吗?媒体应该如何报道学校和老师呢?这些都是关键问题。而我们从PISA评价中可以看到:在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里,领导人已经说服市民重视教育,重视个人前途,而不应该只着眼于当前的消费。说出来令人难以相信,在很多国家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购物中心而是学校。而事实确实如此。
高度重视教育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这是基于一种信念:所有的孩子都有能力成功。有些国家的学生很年幼时就被实施分层教学。学生们被分开授课,这反映了他们的信念:只有部分儿童能达到世界一流的学业水准。这通常与社会不公有着很深的关系。这些都反映了他们所在的教育系统的理念。PISA中的业绩突出者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接纳多元性,他们意识到普通的学生也有杰出的天分,并致力于学习的个性化。
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系统的质量不会超过该地教师的质量。高质量的系统很仔细地招聘和选择老师并培训他们。他们留意如何帮助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老师提高教学效率,并如何去核定老师的收入。他们提供一个老师们能团结工作的环境,共同构建好的教学方案。同时也为老师提供各种途径促进职业成长。在官僚气息浓重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老师则常常被孤零零留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因为教师们被很多的法规束缚着教与不教什么。高质量的系统很清楚什么样的表现是好的。他们设定较高的标准,并且能让老师们想办法弄清楚需要把什么教给自己的学生。过去教育是传递知识和智慧的桥梁,而现在挑战在于让学生自己学习他们所需的智慧。
高效率的教务系统已经从职业与责任的管理者转变成了更加专业的部门。重点在于,如何评估教师们是否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他们鼓励老师们在教学中勇于创新,为老师提供其所需的机会以设计更合适的教学方式。从前教育的目标是标准化和服从,但高质量的体系让老师和校长们更具有独创性。从前,教育政策专注于教育结果与教育规章,高质量的体系帮助老师和校长们放眼人生这一更加广阔的学校。
世界顶尖教育系统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整个系统中都体现了高质量。真正体现成功的是整个系统的成功。这就要求他们能提供较高的教育投资,吸引最强的校长放到最棘手的学校,让最有才华的老师走进最具有挑战的班级。
最后,这些国家注重调整其公共政策,使教育政策持续连贯,始终如一地执行。知道了成功的系统怎么做并不意味着我们就知道了如何改进,这也就是PISA国际比较体系的极限所在,也是为什么PISA不直接告诉这些国家他们应该做什么的原因。PISA的长处在于,告诉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别人都做了些什么。PISA的例子显示,对数据的分析比我们常用的通过运行教育系统提供行政管理财务补贴更有效果。
PISA已经让许多国家了解到改进是可行的。它使那些自满者不再有借口,使许多国家和地区设定了他们所能达到的更高的目标。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每个老师、每间学校、每个校长、每名家长都看到教育系统改进是可能的,教育改进的空间是无限的,那么我们已经为更好的教育政策和学生未来美好的人生打下了基础。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