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无缝隙政府理论是当今政府治理与变革中创新的理论基础,将许多先进的政府管理创新思想结合起来,指导服务型政府建设——政府再造。这个理论提出之后,各国掀起了一场關于再造的改革浪潮,将其应用到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中既具借鉴价值,又有实践意义,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再借鉴无缝隙政府理论的内容,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无缝隙政府理论;行政体制改革;启示
一、无缝隙政府理论简析
无缝隙政府理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各国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倡导的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结果导向,主张对现行传统政府进行无缝隙再造,并提出再造原则、步聚和障碍克服的办法,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基本概念界定
1、无缝隙组织与无缝隙政府
无缝隙组织起源于一个商业概念——无界限组织(杰克.韦尔奇,1990)。它指行动快速并能够提供品种繁多的、用户化和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组织,并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1]同样的,无缝隙政府又称无界限政府,指政府整合机构中的部门、资源和人力,以最终目标为导向,消除层级和部门间壁垒,以单一界面接触公众并提供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2]
2、政府再造
政府再造是林登基于商业流程再造的理念,通过整合组织内部资源,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横向合并多个职能部门,纵向减少中间管理层级,形成自我管理团队,进行自我设计、运作及评估,并参照任务程序,将私营部门的全新管理模式应用于政府部门,以改变政府部门层级繁多、效率低下的现状,从而大大改善政府服務的现代化水平。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的重要内容——三个导向
1、顾客导向
顾客导向的政府活动与管理是一种倒金字塔式的(倒流程的)政府管理模式:处于塔尖的是顾客,政府管理处于塔面,政府关注的焦点对准顾客的需要,政府职能、政府行为、政府改革等都必须紧密围绕顾客展开,一切以顾客为导向为中心,并以满足顾客的最大需要、实现顾客的最大满意为政府运行的最大任务和目标。
2、竞争导向
无缝隙政府理论下的政府再造,不再是简单的机构精简和人员重组,而是要改变政府官僚体制的独占性,在更多的层面上对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变革。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一些公共产品与服务推向市场,允许和鼓励民间参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使得公共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公共机构之间、民营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彼此展开竞争,可以激励其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3、结果导向
无缝隙政府的结果导向强调的是积极的目标、具体的结果与产出,强调工作的实际结果预算和绩效并重。全面使用质量管理、绩效管理、自我管理等方法是实现结果导向的重要手段。在确定目标的前提下,重组管理结构,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超越局部利益,面向整个过程和整体利益直接面对顾客,同时展开工作,按时完成预期阶段性成果,及时控制和导向阶段性结果,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
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伴随着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行政改革方面作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受中国封建社会积累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和全球化的文化冲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面临诸多困境。行政体制改革是政府力图通过改变政府工作流程、创新办公模式、使用先进办公技术等手段来提升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等的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绩效的行政改革。从目前行政环境来看,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官本位”思想危害,阻碍行政体制改革进程
“官本位”思想在我国古代和近代行政体制改革中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反映了官员过分注重自己的官职和权利的大小,一切以行政级别为中心的心理。现代我国行政“官本位”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官本位思想起源于封建官僚制;二、在体制上,解放初期,这种思想在我国学习苏联,确立高度、统一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及历次政治运动中得到强化;三、我国干部管理制度中“国家干部”的单一管理模式;四、建国后实施的“统包统管”的分配制度。[3]“官本位”的思想对于政府行政事务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绩效提升、建立服务型政府方面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具体表现在:行政领导个人专制会导致其他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影响行政效率;机构膨胀、人浮于事,行政成本高昂;行政体系中等级森严的权力分层,导致权力最终被少数人掌控;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保护,阻碍权力分化或其它会削弱自己权力和影响自己利益的政策的实施;集权垄断,导致权力腐败。此外,官本位特权思想也与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和民本政治相冲突,会阻碍社会经济和民主的发展,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下公众对于行政事务多元化的要求。
(二)政府机构臃肿、职能重叠
政府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是近年来行政体制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从本质上而言,这与政府“官本位”的思想是一致的。政治权力具有内在的扩张延展性,表现为权力主体的利益性。[4]首先表现在某一级的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和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以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名义设置各个专门化的办事部门,其结果就是导致政府机构和组织规模随时间的推移日益膨胀;然后,表现为现代政府喜欢为解决一些暂时性的公共事件或紧急事件而成立的一些临时办事机构的现象,设立临时办事机构提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或办事效率的有效方法,但国家又没有针对这些临时办事机构的管理法律,结果事办完了,办事机构还在,最后政务机构越来越庞大;还有,政府部门和官员为了增强自己的重要性,有一种不断扩张和膨胀的需求和趋势。不少行政领导甚至利用个人关系而随意安插亲属进企事业单位,导致政务部门人员冗编。盲目的职能部门设置和办事机构的林立导致各部门的职责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的管理问题出现。 (三)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复杂
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5]我国目前行政审批问题主要存在于三方面:从行政审批事项的设定来看:一、有关行政审批的概念五花八门,变相设定行政审批的现象较为严重,如某些部门通过发布“红头文件”、规章等, 以登记、备案、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形式,变相设置审批事项;二、我国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大,部分本来属于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被纳入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范围保留下来,规避了《行政许可法》的约束;[6]三、审批项目无所不包,大至国家重大工程,小到一人一事一物,形成严密的审批体系。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该区共有行政审批171项,其中管委会130项,市有关机构驻开发区41项,对企业的审批143项,占审批总数的84%。[7]从行政审批程序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审批的范围没有科学界定,漫无边界,这为少数想要扩张权利范围、随意设置审批项目的政府机关提供了方便;审批程序落后,方式混乱,我国行政审批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行政审批随意性大,导致部分审批主管部门故意刁难申请人甚至相互推诿,延误审批效率,为权力寻租开方便之门。
(四)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目前,在我国的行政事务改革过程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行政办公人员的综合能力层次不齐,总体水平不高。然后,部分行政机关过于注重自我中心意识、自我服务意识而无公共服务意识,存在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8]的问题;此外,政府部门对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垄断性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政人员对于自身的官方身份与地位的优越感,不把百姓放在眼里,刻意刁难和故意推诿。目前,我国虽主要采取公务员统一考试制度进行公开招考,但这一考核机制无法全面反映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此外,还有走后门等非正式途径的人员安插,也经常发生。
(五)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行政法规缺乏系统性、不完善,多数法律条文强调抽象原则的多,而对具体操作进行规定的少,并存在一定的法律盲区。首先,在行政主体法方面,缺乏行政编制法,无法对行政机关的编制、职责、人员等的确定进行规范和制约;然后,在行政行为法方面,缺乏专门的行政程序法,极容易导致行政的混乱和权力腐败;此外,在行政监督方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监督法律很混乱,没有系统性,无法满足行政监督的需要;在行政救济方面,关于行政救济的细节,如受案范围、审理方式等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六)行政监督体制不健全
对每个行使政府公共权力的公务员而言,都存在着将公共目的或利益转变为他的个人目的或利益的可能性。[9]在我国,行政监督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首先,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成,外界对行政事务办理过程中的细节和关键环节不知道和无法介入,外部监督很难;法律监督也很弱;媒体和网络曝光是社会监督的主体,其监督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同外部监督一样,公众在实行监督时大多只能看到表面现象,无法深入到行政体制内部,监督也无法发挥实质作用;而内部监督往往名存实亡。
三、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我国行政事务改革的启示
无缝隙政府理论在全球化、信息化和高度竞争化新时代,层级制的官僚机構问题在各国纷纷涌现并愈发严重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它强调要以顾客、竞争和结果为导向在改革政府,实现政府的再造,来满足公民的需要,提升政府的绩效和服务的质量。总结我国行政事务改革我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我国行政事务改革的启示有:
(一)以顾客为导向,确立“民为本”的行政理念
政府要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就必须形成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树立“民为本”的行政理念。这需要从三方面展开:一、转变政府服务理念,即要行政官员从思想上摆脱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真正以公众的要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提升服务效率,切实做到以顾客为导向。二、创新服务方式,首先让政府部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将有效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行政部门的管理效率;然后政府要充分运用当代高可以的发展,并将其运用到行政实践中,如网上政务大厅的应用等。三、建立服务反馈机制,首先要合理建立必要的反馈渠道及相应的保障机制;然后,要做好反馈的收集和回应工作,行政部门要确保所有的反馈的安全和保密,而且对相应的反馈作出回应,有所作为。
(二)以竞争为导向,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在政府内部,特别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改变政府机构臃肿、行政低效率、转变政府职能现状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要引入竞争机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做:一、建立公平竞争机制,首先政府要制定公平竞争的制度和法律体系,确保竞争参与人的权益合法的平等与程序的合法;其次,要鼓励更多的社会公众和团体参与进来。二、建良好的约束机制,比如在不干扰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下,订立绩效合同、分期付款、定期检查等。三、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即政府部门在服务承包的过程中,要充分学习企业部门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提高政府的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关注质量、效率、创造力和活力。
(三)结果为导向,增加行政效益
在行政事务处理过程中,公众强调的是结果,比如行政审批的快捷、方便,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等。但条块分割、利益保护下的政府各部门彼此意见的分化往往阻碍行政的效率。要以结果为导向,改善行政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一、制定切实、可衡量的目标,就要建立良好的评估体系。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需要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然后要建立与考核相配套的激励机制,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最后要完善行政问责制。三、建立电子化、扁平化政府结构。
参考文献:
[1] 拉塞尔·P.林登.无缝隙政府[M].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3页。
[2] 拉塞尔·P.林登.无缝隙政府[M].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4页。
[3] 李传军. 服务行政与服务型政府[M]. 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2,第78页。
[4] 王浦劬. 政治學基础(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71页。
[5] 贾昆仑.关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考[J]. 政府法制,2002年07期。
[6] 转引自:人民网-人民论坛. 应松年.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反思与创新. 2012年06月20日07:57。
[7] 贾昆仑.关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考[J]. 政府法制,2002年07期。
[8] 张君君. 无缝隙政府理论下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5。
[9] 菲利普.J.库伯. 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变革[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3页。
作者简介:余蒙(1991—),女,汉族,湖北省黄冈是罗田县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基层治理。
【关键词】:无缝隙政府理论;行政体制改革;启示
一、无缝隙政府理论简析
无缝隙政府理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各国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理论基础。其倡导的顾客导向、竞争导向、结果导向,主张对现行传统政府进行无缝隙再造,并提出再造原则、步聚和障碍克服的办法,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基本概念界定
1、无缝隙组织与无缝隙政府
无缝隙组织起源于一个商业概念——无界限组织(杰克.韦尔奇,1990)。它指行动快速并能够提供品种繁多的、用户化和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的组织,并以一种整体的而不是各自为政的方式提供服务。[1]同样的,无缝隙政府又称无界限政府,指政府整合机构中的部门、资源和人力,以最终目标为导向,消除层级和部门间壁垒,以单一界面接触公众并提供高效的公共产品和服务。[2]
2、政府再造
政府再造是林登基于商业流程再造的理念,通过整合组织内部资源,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横向合并多个职能部门,纵向减少中间管理层级,形成自我管理团队,进行自我设计、运作及评估,并参照任务程序,将私营部门的全新管理模式应用于政府部门,以改变政府部门层级繁多、效率低下的现状,从而大大改善政府服務的现代化水平。
(二)无缝隙政府理论的重要内容——三个导向
1、顾客导向
顾客导向的政府活动与管理是一种倒金字塔式的(倒流程的)政府管理模式:处于塔尖的是顾客,政府管理处于塔面,政府关注的焦点对准顾客的需要,政府职能、政府行为、政府改革等都必须紧密围绕顾客展开,一切以顾客为导向为中心,并以满足顾客的最大需要、实现顾客的最大满意为政府运行的最大任务和目标。
2、竞争导向
无缝隙政府理论下的政府再造,不再是简单的机构精简和人员重组,而是要改变政府官僚体制的独占性,在更多的层面上对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变革。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一些公共产品与服务推向市场,允许和鼓励民间参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使得公共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公共机构之间、民营机构与民营机构之间彼此展开竞争,可以激励其提供更加有效的公共服务。
3、结果导向
无缝隙政府的结果导向强调的是积极的目标、具体的结果与产出,强调工作的实际结果预算和绩效并重。全面使用质量管理、绩效管理、自我管理等方法是实现结果导向的重要手段。在确定目标的前提下,重组管理结构,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超越局部利益,面向整个过程和整体利益直接面对顾客,同时展开工作,按时完成预期阶段性成果,及时控制和导向阶段性结果,形成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
二、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伴随着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行政改革方面作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受中国封建社会积累的官本位思想影响和全球化的文化冲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面临诸多困境。行政体制改革是政府力图通过改变政府工作流程、创新办公模式、使用先进办公技术等手段来提升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等的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绩效的行政改革。从目前行政环境来看,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官本位”思想危害,阻碍行政体制改革进程
“官本位”思想在我国古代和近代行政体制改革中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它反映了官员过分注重自己的官职和权利的大小,一切以行政级别为中心的心理。现代我国行政“官本位”思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官本位思想起源于封建官僚制;二、在体制上,解放初期,这种思想在我国学习苏联,确立高度、统一的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及历次政治运动中得到强化;三、我国干部管理制度中“国家干部”的单一管理模式;四、建国后实施的“统包统管”的分配制度。[3]“官本位”的思想对于政府行政事务改革,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绩效提升、建立服务型政府方面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具体表现在:行政领导个人专制会导致其他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影响行政效率;机构膨胀、人浮于事,行政成本高昂;行政体系中等级森严的权力分层,导致权力最终被少数人掌控;行政管理人员的自我保护,阻碍权力分化或其它会削弱自己权力和影响自己利益的政策的实施;集权垄断,导致权力腐败。此外,官本位特权思想也与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和民本政治相冲突,会阻碍社会经济和民主的发展,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下公众对于行政事务多元化的要求。
(二)政府机构臃肿、职能重叠
政府机构臃肿、职能重叠是近年来行政体制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从本质上而言,这与政府“官本位”的思想是一致的。政治权力具有内在的扩张延展性,表现为权力主体的利益性。[4]首先表现在某一级的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和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以加强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名义设置各个专门化的办事部门,其结果就是导致政府机构和组织规模随时间的推移日益膨胀;然后,表现为现代政府喜欢为解决一些暂时性的公共事件或紧急事件而成立的一些临时办事机构的现象,设立临时办事机构提高公共危机应对能力或办事效率的有效方法,但国家又没有针对这些临时办事机构的管理法律,结果事办完了,办事机构还在,最后政务机构越来越庞大;还有,政府部门和官员为了增强自己的重要性,有一种不断扩张和膨胀的需求和趋势。不少行政领导甚至利用个人关系而随意安插亲属进企事业单位,导致政务部门人员冗编。盲目的职能部门设置和办事机构的林立导致各部门的职责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多头管理、推诿扯皮的管理问题出现。 (三)行政审批事项过多,程序复杂
行政审批是现代国家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重要的事前控制手段。[5]我国目前行政审批问题主要存在于三方面:从行政审批事项的设定来看:一、有关行政审批的概念五花八门,变相设定行政审批的现象较为严重,如某些部门通过发布“红头文件”、规章等, 以登记、备案、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形式,变相设置审批事项;二、我国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大,部分本来属于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被纳入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范围保留下来,规避了《行政许可法》的约束;[6]三、审批项目无所不包,大至国家重大工程,小到一人一事一物,形成严密的审批体系。据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统计,该区共有行政审批171项,其中管委会130项,市有关机构驻开发区41项,对企业的审批143项,占审批总数的84%。[7]从行政审批程序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审批的范围没有科学界定,漫无边界,这为少数想要扩张权利范围、随意设置审批项目的政府机关提供了方便;审批程序落后,方式混乱,我国行政审批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行政审批随意性大,导致部分审批主管部门故意刁难申请人甚至相互推诿,延误审批效率,为权力寻租开方便之门。
(四)人力资源管理滞后
目前,在我国的行政事务改革过程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行政办公人员的综合能力层次不齐,总体水平不高。然后,部分行政机关过于注重自我中心意识、自我服务意识而无公共服务意识,存在政府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8]的问题;此外,政府部门对于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垄断性也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行政人员对于自身的官方身份与地位的优越感,不把百姓放在眼里,刻意刁难和故意推诿。目前,我国虽主要采取公务员统一考试制度进行公开招考,但这一考核机制无法全面反映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此外,还有走后门等非正式途径的人员安插,也经常发生。
(五)法律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行政法规缺乏系统性、不完善,多数法律条文强调抽象原则的多,而对具体操作进行规定的少,并存在一定的法律盲区。首先,在行政主体法方面,缺乏行政编制法,无法对行政机关的编制、职责、人员等的确定进行规范和制约;然后,在行政行为法方面,缺乏专门的行政程序法,极容易导致行政的混乱和权力腐败;此外,在行政监督方面,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监督法律很混乱,没有系统性,无法满足行政监督的需要;在行政救济方面,关于行政救济的细节,如受案范围、审理方式等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六)行政监督体制不健全
对每个行使政府公共权力的公务员而言,都存在着将公共目的或利益转变为他的个人目的或利益的可能性。[9]在我国,行政监督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首先,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成,外界对行政事务办理过程中的细节和关键环节不知道和无法介入,外部监督很难;法律监督也很弱;媒体和网络曝光是社会监督的主体,其监督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同外部监督一样,公众在实行监督时大多只能看到表面现象,无法深入到行政体制内部,监督也无法发挥实质作用;而内部监督往往名存实亡。
三、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我国行政事务改革的启示
无缝隙政府理论在全球化、信息化和高度竞争化新时代,层级制的官僚机構问题在各国纷纷涌现并愈发严重的情况下应运而生,它强调要以顾客、竞争和结果为导向在改革政府,实现政府的再造,来满足公民的需要,提升政府的绩效和服务的质量。总结我国行政事务改革我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无缝隙政府理论对我国行政事务改革的启示有:
(一)以顾客为导向,确立“民为本”的行政理念
政府要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就必须形成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模式,树立“民为本”的行政理念。这需要从三方面展开:一、转变政府服务理念,即要行政官员从思想上摆脱传统管理思想的束缚,真正以公众的要求和利益为出发点,提升服务效率,切实做到以顾客为导向。二、创新服务方式,首先让政府部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将有效的管理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行政部门的管理效率;然后政府要充分运用当代高可以的发展,并将其运用到行政实践中,如网上政务大厅的应用等。三、建立服务反馈机制,首先要合理建立必要的反馈渠道及相应的保障机制;然后,要做好反馈的收集和回应工作,行政部门要确保所有的反馈的安全和保密,而且对相应的反馈作出回应,有所作为。
(二)以竞争为导向,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在政府内部,特别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对于改变政府机构臃肿、行政低效率、转变政府职能现状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要引入竞争机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做:一、建立公平竞争机制,首先政府要制定公平竞争的制度和法律体系,确保竞争参与人的权益合法的平等与程序的合法;其次,要鼓励更多的社会公众和团体参与进来。二、建良好的约束机制,比如在不干扰公共服务供给的前提下,订立绩效合同、分期付款、定期检查等。三、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即政府部门在服务承包的过程中,要充分学习企业部门的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提高政府的绩效和公共服务的品质,关注质量、效率、创造力和活力。
(三)结果为导向,增加行政效益
在行政事务处理过程中,公众强调的是结果,比如行政审批的快捷、方便,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数量等。但条块分割、利益保护下的政府各部门彼此意见的分化往往阻碍行政的效率。要以结果为导向,改善行政效果,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做:一、制定切实、可衡量的目标,就要建立良好的评估体系。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首先需要引入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然后要建立与考核相配套的激励机制,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最后要完善行政问责制。三、建立电子化、扁平化政府结构。
参考文献:
[1] 拉塞尔·P.林登.无缝隙政府[M].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3页。
[2] 拉塞尔·P.林登.无缝隙政府[M].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4页。
[3] 李传军. 服务行政与服务型政府[M]. 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2,第78页。
[4] 王浦劬. 政治學基础(第二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71页。
[5] 贾昆仑.关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考[J]. 政府法制,2002年07期。
[6] 转引自:人民网-人民论坛. 应松年.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反思与创新. 2012年06月20日07:57。
[7] 贾昆仑.关于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思考[J]. 政府法制,2002年07期。
[8] 张君君. 无缝隙政府理论下地方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5。
[9] 菲利普.J.库伯. 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变革[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第3页。
作者简介:余蒙(1991—),女,汉族,湖北省黄冈是罗田县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基层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