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_2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自有真情在,世界因为真爱而绚丽多彩。在江西省遂川县,有一位中学教师20多年来面对家庭的种种困难和灾难,不畏艰难,自尊自爱自强,孝敬父母双亲,服侍病妻,照顾侄儿侄女,关爱病残姊妹,照料年迈岳父,关心社会弱者,辛勤忘我工作,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爱之歌。他,就是遂川中学英语教师王建明。
  王建明一家7口,上有老下有小。王建民是全家的顶梁柱。20多年来,他用朴素的行为诠释着大孝至爱的崇高道德风尚,用孝心和爱心演绎着一篇篇感人至深的孝老爱亲佳话。为了亲人的幸福与安康,他无私地倾注了自己满腔的热情与心血。他是一名优秀教师,是一个孝顺的儿子,也是一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好男人。
  
  久病床前总有孝儿
  
  王建明出生在遂川县于田镇,从小喜好读书,高考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江西一所重点大学。高校毕业后,他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当上了人民教师。他发奋努力,从小学教师到重点中学教师,走过了20多年的艰辛路程。
  王建明的父母均逾古稀,父亲身染肺炎等多种疾病,经常卧病在床,衣食住行全由他照料。2007年4月,父亲被医院确诊患上了肺癌。此后,王建明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把老人及时送到省城医院进行确诊和治疗。但父亲年高体弱,医生建议带药回家疗养,定期复查。父亲回家之后,王建明精心侍奉,端屎端尿,整理床铺,喂饭喂水,只要父亲想吃什么都买给他吃。每到夜晚或父亲的心情稍稳定时,他就站在床前和老人一起回忆美好往事。为了治疗父亲的病,他一边要到学校上好课,一边时常上网查找资料,电话咨询名医,寻求良方为父亲减轻病痛。他担心父亲精神崩溃,一直隐瞒病情,经常强装笑脸安慰父亲:“您这是小病,现代的医疗技术十分高明,您的病很快可以治好的。”而痛苦却无时无刻不在煎熬着父亲,使他常常夜不能寐。
  屋漏偏逢连夜雨。母亲由于劳动艰辛,心理负担重,身体一直非常瘦弱,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肩周炎、肝炎等疾病,是医院里的“常客”。面对重病的双亲,他要在精神上给两位老人以安慰,在生活上给予他们悉心照顾。无论多忙,他时刻都挂念着父母。有一天晚上下班,天下着倾盆大雨,他骑着摩托车回家。在路经砂子岭地段时,由于飞雨蒙蒙,一不小心,他的车撞到了路边一堆砂石,他右手擦地,手腕鲜血淋淋。他顾不了那么多,用手帕包扎了一下,然后急忙赶回家护理父亲。受伤的事,他始终没告诉父母,把伤痛留在自己的心里,不让病重的父母担心。爱父母至高无上,他常说:“家有老,是个宝。”为了治疗父母的病,王建明节衣缩食。人家大鱼大肉,吃好玩好,可他和妻子常以青菜萝卜度日,并总是把好吃的让给父母。父母健在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因此他宁愿苦了自己,也要省下钱来奉养多病的双亲。平时除了正常上班,他一有空就守候在老人身旁,让老人心情愉快。为了给父母治病,他不仅花光了家中全部积蓄,而且还欠下数万元的债务。
  
  叔侄情谊山高水长
  
  亲情无限。1987年,王建明的嫂子重病,两年后因医治无效而撒手西归,抛下才5岁的侄子和3岁的侄女。由于孩子小,身体差,哥哥负担极重,只好外出打工,因此两个孩子的抚养、教育等事不得不落到王建明的肩上。为了让侄儿、侄女有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王建明将他们接到家中一起生活。這使他的经济更加困难,常常捉襟见肘。
  侄儿王文河初中毕业后没有考上高中,但对汽车修理感兴趣,王建明就送他到吉安某汽修学校学习。结业后,为提高侄儿的修车技术,王建明又花钱送他到深圳某汽车公司进修6个月。最后,他帮助侄儿在遂川寻找合适的修理场所,筹备启动资金,添置必要设备,在105国道旁边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2008年,王建明为侄儿操办了婚事。
  侄女王和英学习成绩不错,可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几次面临辍学。为了侄女的前途,王建明承担了全部上学费用,供侄女读完高中,上了大学,成为全村第一名女大学生。
  此外,王建明的大姐患有精神失常症,二姐先天性弱智,她们家庭均十分拮据,他每年都要在经济上对她们给予大力支持。病残的姊妹及其家人对王建明的关爱充满无限感激之情。
  
  至爱深恩感天动地
  
  大爱无疆。王建明的妻子一直体弱多病,但他始终做到不离不弃。爱人身体差,多次流产,王建明对她关爱有加,后来终于生了个健康男婴,全家喜笑颜开。但哺乳期间,妻子严重贫血,内分泌失调。起初在县、市两级医院辗转多趟,却查不出病因。王建明利用暑假,陪同妻子前往广州大学附属医院进行全面检查,结果确诊为“终生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需要长期服药。由于对症下药,妻子的病情终于稳定,不再恶化。为救治妻子,他不遗余力;为照顾爱妻,他无微不至。他经常想方设法帮助妻子树立生活的信心,增强生活的勇气。妻子逢人便说:“我的命是建明捡回来的!”为了减轻妻子的家务负担,他在出色完成学校教学工作任务的同时,毅然挑起照顾老人、孩子和料理家务的全部重担,不辞辛苦,任劳任怨。
  岳父年高体弱,患有肝炎,内弟在外地工作。王建明又主动承担起照顾岳父母的重任。婿如半子,他担当了一个儿子的全部责任。老人对他也是怜爱有加,视如己出。
  
  爱心奉献祖国人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建明真正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到敬老院和孤儿院做好事。在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同时,他时刻不忘身为党员的责任与义务。南方特大冰灾和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他主动为灾区奉献爱心,捐款捐物。县委抽调党员到一线去“抗冰救灾”,他当时虽然生病,但主动请缨,奔赴高坪镇参加救援活动,得到县委组织部、教育局和学校领导的表扬。
  善行无疆,大爱无言。王建明20多年如一日,节衣缩食,生活俭朴,对老人和弱者,却是一片丹心,无私奉献,真是难能可贵,令人钦佩。他多次被评为县里和学校的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和市外语协会优秀会员。
  王建明的学生分布在大江南北,在各自的岗位上贡献着青春和智慧。他们常常以王老师的大孝至爱和进取精神激励自己奋发前行,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责编/晓辉
其他文献
1953年的夏天,我小学毕业。因家里穷,父亲对我說:“你现在认得票子(钱币)了,就不要去考中学了,即使考上了我也供不起。”我只好听从父亲的安排,从放暑假开始,就天天跟着他到田垅中去车水。从此,那咿咿呀呀的水车声便整日整日地响在我的耳边。   有一天,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我和父亲在田垅中的一架水车上车水。正当我俩累得汗流浃背时,忽然看见一个撑着油纸伞的人向我们走来。那人来到我们车脚下便大声喊道:
期刊
每天吃过晚饭后,我都要到公园去跑步。在公园的蝴蝶亭與观雨亭这段距离间,总能遇到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手拿着蛇皮袋,一手拿着捡垃圾的工具,四处捡垃圾。我一直以为他就是这个公园的清洁工。  有一次我跑累了,正好在离老人不远的地方停了下来,便随口问了老人一句:“大爷,你做清洁工真够辛苦的,晚上还上班啊?”老人听后先是一愣,而后爽朗地笑着说:“哈哈!我不是清洁工。”“你不是清洁工,干吗捡垃圾呢?哦!我明白
期刊
对于母爱,每个人都有自己刻骨铭心的感悟和理解。我的感悟與理解,是从娘的那双小脚开始的。   母亲今年65岁。她是孤儿,8岁便被一同姓族人收养做了童养媳。她那双“三寸金莲”,就是在凄惨的嚎哭声中被婆婆强行裹足落下的。   从我记事起,娘那双走路一颠一颠的小脚,便烙印般深深嵌入了我的记忆中。   我家住在很偏僻的山区农村,父亲常年在外。为了糊口,孱弱的娘不得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劳刨食。一天劳累过后
期刊
人的一生中,角色的调整是时时都需要进行的,其中一次大的调整就是退休。从繁忙的工作中退下来,对于大多数普通干部、职工而言,这个转变还不太艰难,但也需要几个月乃至一两年;而对于那些原本身居部门、单位领导职位,又对家政从来不过问的人,就显得比较困难。以前,他们出外车子迎送,家中客人络绎不绝,如今却“门庭冷落车马稀”,难免产生一些失落感。很明显,退休同志如果不积极调整人生角色,就难以适应退休后的生活节奏,
期刊
年逾花甲,人生坎坷,回头一看,自有一番感叹。百川归海,万物归一,60岁的种种感觉油然而生。   人生一世,人到老年,是一种解脱。干了大半辈子的工作,每天上班下班,南来北往,忙忙碌碌;为了理想,为了事业,也为了糊口谋生、哺儿育女。现在儿女成家立业了,自己也从岗位上退下来,少了许多繁忙苦恼,少了许多劳累奔波,自然、宁静而致远。   以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坦然对待自己的平凡。人到老年方才明白,东奔西跑
期刊
家庭中,最难处理的莫过于婆媳关系。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今年已76岁的离休干部、原赣州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刘法桢,却从来没有和自己的婆婆红过脸。刘法桢尊老敬老的感人事迹,在赣州传为佳话。2006年,在赣州市和谐家庭评选活动中,刘法桢家获得了“优秀家庭”光荣称号;在2006年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中,刘法桢被授予“中华孝亲敬老之星”;2008年,刘法桢被授予江西省首届“百优孝顺好儿女”荣誉称
期刊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什么是准备?当然是学有所长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日前,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提供的一个工作机会轰动一时。工作看似非常简单??看护哈密尔顿岛,且月薪高达1.6万美元。不仅工资高,而且能提供一套别墅,并满足所有的生活需求,所以立马让2万人蜂拥而至。最后被66岁的保罗?科恩获得这份工作。科恩是珊瑚礁研究专家。这个职业的附带要求是:具备良好的水性,随时观察珊瑚礁的活动情况,定期向国际环保机构
期刊
“退休后,有的人追求享乐;有的人怨天尤人,感叹人走茶凉。退休对我来说就是调动工作。”刘纪甫是这样理解退休的,他更用自己的行动作了诠释。这位从工厂机修技师岗位退休的老人,凭着执著、勤奋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硬是在面塑艺术领域开辟出一片新的人生天地。如今,他的面塑作品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和收藏,并走出了国门。他被吸收为江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被聘为南昌大学附中的特艺教师,在古稀之年成功实现了“再就业”。
期刊
2001年6月,一张5000元钱的汇款单寄到了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与汇款单一同寄来的还有一封信,信里这样写道:“……关于艾滋病的防治,应是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而现在患者中包括许多无辜的儿童,每念及此,令人寝食难安!我已年高91岁,谁家没有儿孙,岂能忘怀这许多患有艾滋病的孩子?现将我多年以来从简单生活中积累下来的人民币5000元,捐献给我国患了艾滋病的儿童患者,作为防治之用……”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