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案例”的恰当连用和精心设计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之路。笔者根据多年一线的教学实践积累,就如何选编教学案例提出了案例选编的五个注意点。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教学案例 选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46-01
案例教学法因其高度的实践性、鲜明的开放性和充分的自主性,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成为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实施这~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则是“案例”的选用和设计。只有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案例,才能纲举目张,从而顺利地开展有效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编,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但也要注意案例选编的针对性、典型性、近距性、时效性、正面性等问题。
1.有的放矢——加强案例选编的针对性
教师对案例的选编应建立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包括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等,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
例如,在讲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题时,我选编了曹植的《七步诗》导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时曾有人称赞:天下的才共有十斗,曹植一人就占了七斗。为什么要给曹植如此高的评价?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致,课堂学习氛围也就非常浓郁了。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迷津”自然被点破: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正是因为“同根生”,因此才会“相煎急”,曹植此诗胜在富含哲学寓意。
2.去粗取精——体现案例选编的典型性
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分析问题本质化,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活学活用。但不加选择地大量罗列案例,会让学生依赖于感性认知,疏于对案例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层分析,冲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学案例不在多,贵在精。
例如,在学习《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这一内容时,我没有编制大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展现文化市场的斑斓色彩、纷繁复杂,而是选择了《非诚勿扰》来编制案例。这个收视率颇高的相亲节目,可以说正是眼下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你怎么看待这几位嘉宾的观点?营造高收视率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是不是第一位的?你认为这类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面对这种文化现象,你认为政府、大众传媒、公民个人各应采取什么态度?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在对这个节目的讨论中尘埃落定。
3.舍远求近——实现案例选编的近距性
在案例教学中,我们要尽量缩小教与学之间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选择使用来自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的案例,使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的、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才能让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讲”,增强主动探究的意愿。
例如,《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生活在江苏的我们,与少数民族之间没有什么亲密的接触,巩固民族关系这个问题就显得离我们很远,而也正因为此,拉近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就显得尤为必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就借助“旅游”这一学生既熟悉又热爱的话题来牵线搭桥:先展示了神秘圣洁的西藏风光,再组织学生讨论起了“有机会去西藏玩的话,要准备些什么?”的问题。在七嘴八舌中,大家相互提醒着要带这要带那,而在防晒霜、常用药甚至氧气瓶之后,了解藏民的生活习俗、民族禁忌这些深层的东西也就自然地被提将出来。在此基础上,一经总结和引申,“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一看似不关己的事情,也就成为我们同学要考虑的问题了。
4.辞旧迎新——抓住案例选编的时效性
把握时代特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案例的时效性制约着教学的实效性,案例选编应紧跟形势,及时更新。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的重要社会事例是首选。
例如,在学习《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内容时,正值全国“两会”,有一些民生问题在网上讨论非常火爆,我编制了“网民问政”这一案例:“你怎么看以家庭为单位征税”、“俺不想当‘房奴”、“改革就是涨价?”等。在看了网友的种种观点表述后,学生们意识到:政府的重大决策事关老百姓的利益和生活,作为中学生确实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扶正祛邪——坚持案例选编的正面性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是逆反心理较强、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思辨性不够,易冲动、易偏激。这就需要我们在案例选择时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案例去激励学生。
例如,在进行《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教学时,我认为用《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上海允许小摊贩设摊摆卖”的新规定等正面案例要比使用北京“小贩杀死城管”等反面案例好。因为如果经常使用一些反映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容易使学生把个别丑恶现象当成是社会普遍现象,分不清主次,这样,不但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违背了我们使用这些案例的初衷。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选编教学案例有如大浪淘沙,必须在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仔细甄别、精心筛选,才能寻找到真正适用的教学珠玑,为案例教学法成功地实施开启一扇宽敞的大门!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教学案例 选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046-01
案例教学法因其高度的实践性、鲜明的开放性和充分的自主性,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成为课改中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实施这~教学法的基础和前提则是“案例”的选用和设计。只有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案例,才能纲举目张,从而顺利地开展有效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选编,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但也要注意案例选编的针对性、典型性、近距性、时效性、正面性等问题。
1.有的放矢——加强案例选编的针对性
教师对案例的选编应建立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包括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等,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
例如,在讲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题时,我选编了曹植的《七步诗》导入:“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时曾有人称赞:天下的才共有十斗,曹植一人就占了七斗。为什么要给曹植如此高的评价?这首诗到底好在哪里?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的兴致,课堂学习氛围也就非常浓郁了。随着课堂讨论的深入,“迷津”自然被点破: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正是因为“同根生”,因此才会“相煎急”,曹植此诗胜在富含哲学寓意。
2.去粗取精——体现案例选编的典型性
运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书本知识生活化、分析问题本质化,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接受、活学活用。但不加选择地大量罗列案例,会让学生依赖于感性认知,疏于对案例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层分析,冲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因此,教学案例不在多,贵在精。
例如,在学习《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这一内容时,我没有编制大量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展现文化市场的斑斓色彩、纷繁复杂,而是选择了《非诚勿扰》来编制案例。这个收视率颇高的相亲节目,可以说正是眼下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你怎么看待这几位嘉宾的观点?营造高收视率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是不是第一位的?你认为这类电视节目对社会的影响是怎样的?面对这种文化现象,你认为政府、大众传媒、公民个人各应采取什么态度?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就在对这个节目的讨论中尘埃落定。
3.舍远求近——实现案例选编的近距性
在案例教学中,我们要尽量缩小教与学之间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选择使用来自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的案例,使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的、直观生动的感性材料,才能让学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讲”,增强主动探究的意愿。
例如,《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生活在江苏的我们,与少数民族之间没有什么亲密的接触,巩固民族关系这个问题就显得离我们很远,而也正因为此,拉近空间距离、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就显得尤为必要。考虑到这一点,我就借助“旅游”这一学生既熟悉又热爱的话题来牵线搭桥:先展示了神秘圣洁的西藏风光,再组织学生讨论起了“有机会去西藏玩的话,要准备些什么?”的问题。在七嘴八舌中,大家相互提醒着要带这要带那,而在防晒霜、常用药甚至氧气瓶之后,了解藏民的生活习俗、民族禁忌这些深层的东西也就自然地被提将出来。在此基础上,一经总结和引申,“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这一看似不关己的事情,也就成为我们同学要考虑的问题了。
4.辞旧迎新——抓住案例选编的时效性
把握时代特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案例的时效性制约着教学的实效性,案例选编应紧跟形势,及时更新。新近发生的,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的重要社会事例是首选。
例如,在学习《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内容时,正值全国“两会”,有一些民生问题在网上讨论非常火爆,我编制了“网民问政”这一案例:“你怎么看以家庭为单位征税”、“俺不想当‘房奴”、“改革就是涨价?”等。在看了网友的种种观点表述后,学生们意识到:政府的重大决策事关老百姓的利益和生活,作为中学生确实要“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扶正祛邪——坚持案例选编的正面性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是逆反心理较强、思维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思辨性不够,易冲动、易偏激。这就需要我们在案例选择时把握正确方向,唱响主旋律,多弘扬正气、讴歌正义,用积极的案例去激励学生。
例如,在进行《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教学时,我认为用《行政许可法》的颁布、“上海允许小摊贩设摊摆卖”的新规定等正面案例要比使用北京“小贩杀死城管”等反面案例好。因为如果经常使用一些反映社会阴暗面、丑恶面的案例,容易使学生把个别丑恶现象当成是社会普遍现象,分不清主次,这样,不但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违背了我们使用这些案例的初衷。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选编教学案例有如大浪淘沙,必须在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仔细甄别、精心筛选,才能寻找到真正适用的教学珠玑,为案例教学法成功地实施开启一扇宽敞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