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世事沧桑,几十年过去了,今日的阿尔巴尼亚什么样?
山河依旧 国门打开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以来,阿尔巴尼亚已彻底改变了过去闭关自守的状况,逐步打开国门,走向欧洲和世界。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初步的变化。一座座设计美观的小楼房代替了昔日简陋的农舍和星罗棋布的水泥碉堡;红色的屋顶和雪的白的墙壁点缀着绿色的田野,给自然景色增添了秀丽;一些现代化的小型工厂拔地而起;高速公路的修建缩短了首都地拉那同海港都拉斯及其他城市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市内建起了高楼,商店林立,物品丰富;装修简洁美观的私人旅馆、饭店和酒吧比比皆是。最明显的变化是小汽车数量的增加,过去不仅少,而且几乎没有私家车。现在,50多万人口的地拉那拥有6万多辆私人小汽车。公共交通也有了重大的发展。
剧变浪潮冲击 政体转轨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剧变的浪潮,阿尔巴尼亚的一批知识分子也率先掀起了"民主运动",并于1990年底成立了阿尔巴尼亚民主党。他们组织罢课、罢工和游行示威,把矛头直指当时执政的劳动党(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甚至还推倒了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霍查的塑像。以阿利雅为首的劳动党领导人为避免流血冲突,批准了民主党的成立,从此阿尔巴尼亚开始了以多党制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政治体制。迄今,全国有合法登记的政党50多个,以政治观点划分有左、中、右三大派。1992年至1997年民主党执政期间,共产党被取缔。1997年7月社会党上台后,允许共产党等一切合法政党存在。
议会辩论慷慨激昂
政体转轨之初,各种政党和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集会活动层出不穷,规模最大的是以民主党为首的右翼党派组织的示威游行。首都地拉那市中心斯坎德培广场一度成为反对党集会的场所。反对党领导人曾连续20多天组织集会,在广场上通过扩音器轮流发表反政府演说,随后率队伍沿政府机关所在地的大街游行示威。
曾有两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对阿政局造成了严重影响。第一次发生在1997年初,非法集资公司垮台造成一大批人倾家荡产,从而引发了全国性的游行和动乱。另一次是1998年9月,民主党议员哈伊达里遭到暗杀后,以贝里沙为首的民主党成员抬着装有其尸体的棺材游行。示威者抢劫了军警的武器车辆,甚至坦克,冲击并焚烧了总理府,强占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紧张的政治气氛造成了政局的动荡,政府发生更迭。
近两年,反对党改变了大搞街头政治的做法,不再热衷组织其拥护者上街示威游行。他们现在的做法是,在议会辩论中由反对党议员轮番发言攻击政府,通过现场直播的新闻媒体开展政治斗争。有时,议会辩论持续到深夜,议员们仍在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街头政治的降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市场繁荣起来了
1991年,阿尔巴尼亚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修改宪法条款,引导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并出台了一系列新法规,如允许外国在阿投资,允许个体经营,等等。土地私有化为特征的农村经济改革,使农民有了种植和饲养牲畜的自主权。10多年来,除粮食生产仍未恢复外,肉类、蛋、奶、蔬菜和水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已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过去市场商品匮乏、食品定量供应的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阿尔巴尼亚的百姓普遍认为,过去有钱买不到东西,而现在,商品价格虽昂贵一些,但不必再为购物而烦恼,有钱也能享受到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乐趣。
在经济改革的"休克疗法"中,中国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援建的100多个工业项目绝大部分已停工停产,有些项目已私有化,只有水电站仍属国有。宏伟的大坝巍然屹立,发电机组运转良好。阿尔巴尼亚朋友说:"凝结着中国人民情谊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血汗的水电站,不仅对阿尔巴尼亚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所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两国人民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标志。"
从难民潮到侨民回国投资
1991年开放之初,就有一大批阿尔巴尼亚人通过冲进外国驻阿使馆、强登外国轮船和偷越国境等方式涌向意大利和希腊等西方国家,发生了数起令人生悲的难民潮事件。近10年来,仍有一些阿尔巴亚人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移居西方国家。迄今,在西方国家生活的阿尔巴尼亚人已有7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0%。他们每年向国内的亲朋好友邮寄外汇达6亿多美元。侨汇对弥补阿尔巴尼亚的贸易逆差、增加就业岗位、稳定社会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阿尔巴尼亚政府已同意大利等国家签订了有关劳务协议,并开始有计划地输出劳务。
除了向国内邮寄外汇,有些出国打工的阿尔巴尼亚侨民在国外定居一段时间后返回祖国,还带回了在国外的积蓄和学到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有的甚至投资开设了私人小企业,如汽车修理厂、食品加工厂、饭店和酒吧,等等。归侨开设的汽车修理厂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作坊式经营方式,代之以整洁的环境、有序的陈设和周到的服务。有些在西方当过侍应生的人,回国后投资经营了小饭店和酒吧。它们大都设计新颖,具有民族特色。尤其是那些利用山坡就势建造的乡间饭店,更是设备先进、装饰古朴,因物美价廉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常常客满为患。
长腿的商品与中国侨民
幽默的阿尔巴尼亚人说,世界上腿最长的东西是商品。阿尔巴尼亚开放后,市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90年代初,一些勇敢的阿尔巴尼亚企业家冲破当时对中国的偏见来华经商,成为最早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发生巨大变化的人。他们将这一信息带给了当时执政的民主党,对该党制定对华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一些中国人也捷足先登,克服困难,在阿尔巴尼亚艰苦创业。他们中的有些人已合法定居,成为中国在阿尔巴尼亚的首批侨民。他们同纯朴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和睦相处,有的还娶了阿尔巴尼亚姑娘为妻并有了后代。中国侨民吃苦耐劳的精神给阿尔巴尼亚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面积28748平方公里,人口340万,其中阿尔巴尼亚人占98%。少数民族主要有希腊族、马其顿族等。全国通用阿尔巴尼亚语。现阿居民中,近70%的人信仰伊斯兰教,20%信奉东正教,10%信奉天主教。首都地拉那,人口56万。
阿尔巴亚尼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北部与东北部分别与南斯拉夫和马其顿接壤,南部与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
1190年建立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土耳其统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这一天被定为独立日。1913年7月,伦敦大使会议承认阿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奥匈、意、法军占领。1925年成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索古为国王,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用现国名。
□郁 邑
山河依旧 国门打开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以来,阿尔巴尼亚已彻底改变了过去闭关自守的状况,逐步打开国门,走向欧洲和世界。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初步的变化。一座座设计美观的小楼房代替了昔日简陋的农舍和星罗棋布的水泥碉堡;红色的屋顶和雪的白的墙壁点缀着绿色的田野,给自然景色增添了秀丽;一些现代化的小型工厂拔地而起;高速公路的修建缩短了首都地拉那同海港都拉斯及其他城市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市内建起了高楼,商店林立,物品丰富;装修简洁美观的私人旅馆、饭店和酒吧比比皆是。最明显的变化是小汽车数量的增加,过去不仅少,而且几乎没有私家车。现在,50多万人口的地拉那拥有6万多辆私人小汽车。公共交通也有了重大的发展。
剧变浪潮冲击 政体转轨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东欧剧变的浪潮,阿尔巴尼亚的一批知识分子也率先掀起了"民主运动",并于1990年底成立了阿尔巴尼亚民主党。他们组织罢课、罢工和游行示威,把矛头直指当时执政的劳动党(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甚至还推倒了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霍查的塑像。以阿利雅为首的劳动党领导人为避免流血冲突,批准了民主党的成立,从此阿尔巴尼亚开始了以多党制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化政治体制。迄今,全国有合法登记的政党50多个,以政治观点划分有左、中、右三大派。1992年至1997年民主党执政期间,共产党被取缔。1997年7月社会党上台后,允许共产党等一切合法政党存在。
议会辩论慷慨激昂
政体转轨之初,各种政党和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集会活动层出不穷,规模最大的是以民主党为首的右翼党派组织的示威游行。首都地拉那市中心斯坎德培广场一度成为反对党集会的场所。反对党领导人曾连续20多天组织集会,在广场上通过扩音器轮流发表反政府演说,随后率队伍沿政府机关所在地的大街游行示威。
曾有两次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对阿政局造成了严重影响。第一次发生在1997年初,非法集资公司垮台造成一大批人倾家荡产,从而引发了全国性的游行和动乱。另一次是1998年9月,民主党议员哈伊达里遭到暗杀后,以贝里沙为首的民主党成员抬着装有其尸体的棺材游行。示威者抢劫了军警的武器车辆,甚至坦克,冲击并焚烧了总理府,强占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紧张的政治气氛造成了政局的动荡,政府发生更迭。
近两年,反对党改变了大搞街头政治的做法,不再热衷组织其拥护者上街示威游行。他们现在的做法是,在议会辩论中由反对党议员轮番发言攻击政府,通过现场直播的新闻媒体开展政治斗争。有时,议会辩论持续到深夜,议员们仍在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街头政治的降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市场繁荣起来了
1991年,阿尔巴尼亚开始进行经济改革,修改宪法条款,引导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并出台了一系列新法规,如允许外国在阿投资,允许个体经营,等等。土地私有化为特征的农村经济改革,使农民有了种植和饲养牲畜的自主权。10多年来,除粮食生产仍未恢复外,肉类、蛋、奶、蔬菜和水果等农副产品的生产已基本满足人们的需要,过去市场商品匮乏、食品定量供应的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变。阿尔巴尼亚的百姓普遍认为,过去有钱买不到东西,而现在,商品价格虽昂贵一些,但不必再为购物而烦恼,有钱也能享受到西方国家人们的生活乐趣。
在经济改革的"休克疗法"中,中国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援建的100多个工业项目绝大部分已停工停产,有些项目已私有化,只有水电站仍属国有。宏伟的大坝巍然屹立,发电机组运转良好。阿尔巴尼亚朋友说:"凝结着中国人民情谊和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血汗的水电站,不仅对阿尔巴尼亚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保障人民生活所需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还是两国人民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标志。"
从难民潮到侨民回国投资
1991年开放之初,就有一大批阿尔巴尼亚人通过冲进外国驻阿使馆、强登外国轮船和偷越国境等方式涌向意大利和希腊等西方国家,发生了数起令人生悲的难民潮事件。近10年来,仍有一些阿尔巴亚人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移居西方国家。迄今,在西方国家生活的阿尔巴尼亚人已有7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0%。他们每年向国内的亲朋好友邮寄外汇达6亿多美元。侨汇对弥补阿尔巴尼亚的贸易逆差、增加就业岗位、稳定社会局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阿尔巴尼亚政府已同意大利等国家签订了有关劳务协议,并开始有计划地输出劳务。
除了向国内邮寄外汇,有些出国打工的阿尔巴尼亚侨民在国外定居一段时间后返回祖国,还带回了在国外的积蓄和学到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有的甚至投资开设了私人小企业,如汽车修理厂、食品加工厂、饭店和酒吧,等等。归侨开设的汽车修理厂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作坊式经营方式,代之以整洁的环境、有序的陈设和周到的服务。有些在西方当过侍应生的人,回国后投资经营了小饭店和酒吧。它们大都设计新颖,具有民族特色。尤其是那些利用山坡就势建造的乡间饭店,更是设备先进、装饰古朴,因物美价廉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常常客满为患。
长腿的商品与中国侨民
幽默的阿尔巴尼亚人说,世界上腿最长的东西是商品。阿尔巴尼亚开放后,市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琳琅满目。90年代初,一些勇敢的阿尔巴尼亚企业家冲破当时对中国的偏见来华经商,成为最早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发生巨大变化的人。他们将这一信息带给了当时执政的民主党,对该党制定对华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一些中国人也捷足先登,克服困难,在阿尔巴尼亚艰苦创业。他们中的有些人已合法定居,成为中国在阿尔巴尼亚的首批侨民。他们同纯朴的阿尔巴尼亚人民和睦相处,有的还娶了阿尔巴尼亚姑娘为妻并有了后代。中国侨民吃苦耐劳的精神给阿尔巴尼亚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面积28748平方公里,人口340万,其中阿尔巴尼亚人占98%。少数民族主要有希腊族、马其顿族等。全国通用阿尔巴尼亚语。现阿居民中,近70%的人信仰伊斯兰教,20%信奉东正教,10%信奉天主教。首都地拉那,人口56万。
阿尔巴亚尼位于东南欧巴尔干半岛西部,北部与东北部分别与南斯拉夫和马其顿接壤,南部与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与意大利相望。
1190年建立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土耳其统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这一天被定为独立日。1913年7月,伦敦大使会议承认阿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奥匈、意、法军占领。1925年成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索古为国王,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用现国名。
□郁 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