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兴趣,无利益,不参与』 来自作者李雅婷文章,语出作家朱天文,新近荣获“华语文学人物奖”,在答谢词里,朱天文援引汉娜·阿伦特的话,赞美“身处一个干净位置”的青年学子,称之。“没兴趣,无利益,不参与”:“那么大家要问了,是对什么没兴趣,无利益,不参与?我回答大家,对声誉,对财富,对权势。”朱天文的转述很文学(分拆解说),但那温婉里自带确定和确信。
『实力派路人甲』 语出作者瘦驼文章标题《杂色狼,一个想改名转运的实力派路人甲》。抛开文章主旨不说,这个“实力派路人甲”的矛盾造词更为诱人联想:它有鲜明的吃瓜底色,有不甘的内心激荡,有不宜较真推敲的存在感,也有不易发觉的企图心,很像我或你。
『劈你的雷正在路上』 来自百家号文章。上为歌手王心凌新专辑所收曲目之一,据说“歌词意思就是怼网络喷子。王心凌确实近些年,没少遇到网络暴力,这也算是正面怼黑了”。文章认为,从甜心教主,到以喷怼喷,王的人设改变稍显突兀:“面对恶人,直接请雷,这样的做法是《延禧攻略》的女主魏璎珞的独门神功……现在这种方法果然开始流行了,歌坛魏璎珞——王心凌,也开始请雷了。”“请雷”,是多么霸悍的一种脆弱呢?
『含咪量』網络熟词,跟“抖音梗”之类近似,算是所谓流行文化影响力的派生词。而所谓影响力,也常经历路转粉、粉转路之类的跌宕起伏——在被人指摘与自我黑化间,还有恁多移步换景的维度,换个角度看,好多“梗”或“量”其实漏洞百出,没人推敲也经不起推敲,呵呵而已。
『通过无尽的含混来言说那种确定性的力量』语出学者洛之秋微博。参加文学奖评奖,洛老师坦陈一己之好:“我最钟爱的现在在《信徒》和《卜马尾》之间摇摆,大概是因为这两个文本其实很相似——透过一个老人的衰老和死亡来传递信仰的价值。大概与‘迷幻’‘碎片’和‘丧’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文学通过无尽的含混来言说那种确定性的力量”。末句中强调的“含混”与“确定”是很高级的标准,说它是小说的生存级底线,也不为过,不然,为啥还要写小说读小说?
『野奢』 来自作者潘姜汐熹、龚鉴文章。“野奢”一词原为特色旅游主题词(描述定位语),“野”极言旅游地自然原生状(冷僻偏远荒无人烟),“奢”极言景点吃住奢华(奢靡无度豪华独享),这种反差比,成为此类旅游或个性化度假的噱头和招牌。而正如两位作者所说,当它的“野”野到基本没有网络信号、当它的“奢”奢到必须赊账打白条时,“野奢”也不过是个宰人杀熟的招幌。
『小小的眼睛里充满了大大的疑惑』网络流行语,来自歌手李荣浩参加某真人秀节目后热传的表情包(文字部分),有人称之为“黑人问号”(懵逼的尼克·杨)的本土实名制版,也有人称之为小眼族励志奋斗版。2018年,表情包语文在流行语文中占比蹿升,它匹配了视觉化潮流,也跟现代人简单粗暴即时满足需求很搭,至于语境是否妥当、溢出语义是否尴尬之类,少人细究。
『不耐烦文化』 来自作者刘融本周文章。作者从“心情基调”切入,讨论当代人“轻微烦躁,偶尔自燃”背后的“不耐烦文化”。作者没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浮躁,也没将其归结为坏事,而是小心翼翼地辨析“即时满足”与“延时满足”之间的人性更迭:即时满足让人欢呼雀跃,延时满足让人莫名不爽,“一边说‘我一秒都等不了’一边用拖延症浪费光阴”。跟即时满足放大需求一样,延时满足映照出人格撕裂的日常:小妹啊,茉莉花炒蛋还上不上啊?
『 我可以当首富,但是没必要』 2018网络流行句式,亦称“可以但没有必要体”,原为某游戏主播口头禅,热传后成为流行造句梗。样板句如“我可以当首富,但是没必要”“我可以原谅你,但是没必要”“我可以回答你,但是没必要”……此梗既是一种遮掩能力弱项的话术格式,也是一种慌张人格的自我抚慰,它超强的适用性和开放性,让一些游戏玩家视其为装逼神器。
『常叫他“呀”或“喂”』 来自媒体花边新闻。前不久,一位名为“禤靐龘”的香港初中生在社交网站发文抱怨自己的名字难念、难写,给自己的社交活动带来很大困扰——迷信的父母“在他出生时,请算命师取了‘禤靐龘’(xuān bìng dá)这个名字……同学因为念不出他的名字,常叫他‘呀’或‘喂’”。“禤靐龘”属冷僻汉字,笔画繁杂,“龘”四十八画,“禤靐龘”三字总计一百零三画。唉,禤靐龘快快上网吧,上了网,先给自己起个最最简单的网名吧。
『没毛病』 网络熟词,与其既有义项(没问题)比,网络义项的“没毛病”既含有尬聊敷衍语的意味,也含有发量日稀、谢顶在即(没毛是种病)的调笑意味。发量之类的调侃自带歧视基因,在公共场域直言没毛是病赶紧吃药,太粗鄙。
『竖屏短剧』 来自媒体报道,“竖屏短剧”是匹配“抖音味”网剧的一种,因为无须横倒手机,方便快捷,已成为近时一些消费者“通勤时最喜欢消磨时间的方式”。这类横、竖屏幕的物理区隔真能带来网剧内容品质的改变?我看悬。竖屏横屏,人性还是人性,早年间,有导演尝试圆形电影,终于不过是个玩票类尝试,它对内容的质地与品质并无本质干扰。
『积极向上怂』 媒体对去年最流行文字游戏(求生欲测试)的一个形容,是个偏向乐观的定义。求生欲测试本多发生于恋人之间,经媒体传播后日渐大众化,其标配模式是,“由女方抛出送命题,男方以角度刁钻的回答表忠心”。将其定义为“情侣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怂”。虽一厢情愿,可这类文字游戏本身,的确揭开了语文急智与逻辑、辞令与情感、体验与表现、语境与语词间微妙诡谲的那一面,想修炼说话水平,“积极怂”是个起点,还不低。
『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来自作家武志红公号文章,语出辩手邱晨。患病后,老奇葩辩手邱晨说,“死亡让她学会了三件事情,而第一件事,就是明白了:‘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无论是死亡的日期,还是身患重病,还是我们人生当中躲不过的所有坏消息,我们只有看到它、面对它、甚至愿意谈论它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去对抗它。”
『实力派路人甲』 语出作者瘦驼文章标题《杂色狼,一个想改名转运的实力派路人甲》。抛开文章主旨不说,这个“实力派路人甲”的矛盾造词更为诱人联想:它有鲜明的吃瓜底色,有不甘的内心激荡,有不宜较真推敲的存在感,也有不易发觉的企图心,很像我或你。
『劈你的雷正在路上』 来自百家号文章。上为歌手王心凌新专辑所收曲目之一,据说“歌词意思就是怼网络喷子。王心凌确实近些年,没少遇到网络暴力,这也算是正面怼黑了”。文章认为,从甜心教主,到以喷怼喷,王的人设改变稍显突兀:“面对恶人,直接请雷,这样的做法是《延禧攻略》的女主魏璎珞的独门神功……现在这种方法果然开始流行了,歌坛魏璎珞——王心凌,也开始请雷了。”“请雷”,是多么霸悍的一种脆弱呢?
『含咪量』網络熟词,跟“抖音梗”之类近似,算是所谓流行文化影响力的派生词。而所谓影响力,也常经历路转粉、粉转路之类的跌宕起伏——在被人指摘与自我黑化间,还有恁多移步换景的维度,换个角度看,好多“梗”或“量”其实漏洞百出,没人推敲也经不起推敲,呵呵而已。
『通过无尽的含混来言说那种确定性的力量』语出学者洛之秋微博。参加文学奖评奖,洛老师坦陈一己之好:“我最钟爱的现在在《信徒》和《卜马尾》之间摇摆,大概是因为这两个文本其实很相似——透过一个老人的衰老和死亡来传递信仰的价值。大概与‘迷幻’‘碎片’和‘丧’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文学通过无尽的含混来言说那种确定性的力量”。末句中强调的“含混”与“确定”是很高级的标准,说它是小说的生存级底线,也不为过,不然,为啥还要写小说读小说?
『野奢』 来自作者潘姜汐熹、龚鉴文章。“野奢”一词原为特色旅游主题词(描述定位语),“野”极言旅游地自然原生状(冷僻偏远荒无人烟),“奢”极言景点吃住奢华(奢靡无度豪华独享),这种反差比,成为此类旅游或个性化度假的噱头和招牌。而正如两位作者所说,当它的“野”野到基本没有网络信号、当它的“奢”奢到必须赊账打白条时,“野奢”也不过是个宰人杀熟的招幌。
『小小的眼睛里充满了大大的疑惑』网络流行语,来自歌手李荣浩参加某真人秀节目后热传的表情包(文字部分),有人称之为“黑人问号”(懵逼的尼克·杨)的本土实名制版,也有人称之为小眼族励志奋斗版。2018年,表情包语文在流行语文中占比蹿升,它匹配了视觉化潮流,也跟现代人简单粗暴即时满足需求很搭,至于语境是否妥当、溢出语义是否尴尬之类,少人细究。
『不耐烦文化』 来自作者刘融本周文章。作者从“心情基调”切入,讨论当代人“轻微烦躁,偶尔自燃”背后的“不耐烦文化”。作者没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浮躁,也没将其归结为坏事,而是小心翼翼地辨析“即时满足”与“延时满足”之间的人性更迭:即时满足让人欢呼雀跃,延时满足让人莫名不爽,“一边说‘我一秒都等不了’一边用拖延症浪费光阴”。跟即时满足放大需求一样,延时满足映照出人格撕裂的日常:小妹啊,茉莉花炒蛋还上不上啊?
『 我可以当首富,但是没必要』 2018网络流行句式,亦称“可以但没有必要体”,原为某游戏主播口头禅,热传后成为流行造句梗。样板句如“我可以当首富,但是没必要”“我可以原谅你,但是没必要”“我可以回答你,但是没必要”……此梗既是一种遮掩能力弱项的话术格式,也是一种慌张人格的自我抚慰,它超强的适用性和开放性,让一些游戏玩家视其为装逼神器。
『常叫他“呀”或“喂”』 来自媒体花边新闻。前不久,一位名为“禤靐龘”的香港初中生在社交网站发文抱怨自己的名字难念、难写,给自己的社交活动带来很大困扰——迷信的父母“在他出生时,请算命师取了‘禤靐龘’(xuān bìng dá)这个名字……同学因为念不出他的名字,常叫他‘呀’或‘喂’”。“禤靐龘”属冷僻汉字,笔画繁杂,“龘”四十八画,“禤靐龘”三字总计一百零三画。唉,禤靐龘快快上网吧,上了网,先给自己起个最最简单的网名吧。
『没毛病』 网络熟词,与其既有义项(没问题)比,网络义项的“没毛病”既含有尬聊敷衍语的意味,也含有发量日稀、谢顶在即(没毛是种病)的调笑意味。发量之类的调侃自带歧视基因,在公共场域直言没毛是病赶紧吃药,太粗鄙。
『竖屏短剧』 来自媒体报道,“竖屏短剧”是匹配“抖音味”网剧的一种,因为无须横倒手机,方便快捷,已成为近时一些消费者“通勤时最喜欢消磨时间的方式”。这类横、竖屏幕的物理区隔真能带来网剧内容品质的改变?我看悬。竖屏横屏,人性还是人性,早年间,有导演尝试圆形电影,终于不过是个玩票类尝试,它对内容的质地与品质并无本质干扰。
『积极向上怂』 媒体对去年最流行文字游戏(求生欲测试)的一个形容,是个偏向乐观的定义。求生欲测试本多发生于恋人之间,经媒体传播后日渐大众化,其标配模式是,“由女方抛出送命题,男方以角度刁钻的回答表忠心”。将其定义为“情侣间一种积极向上的怂”。虽一厢情愿,可这类文字游戏本身,的确揭开了语文急智与逻辑、辞令与情感、体验与表现、语境与语词间微妙诡谲的那一面,想修炼说话水平,“积极怂”是个起点,还不低。
『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 来自作家武志红公号文章,语出辩手邱晨。患病后,老奇葩辩手邱晨说,“死亡让她学会了三件事情,而第一件事,就是明白了:‘死亡才是对生命最精准的教育’……无论是死亡的日期,还是身患重病,还是我们人生当中躲不过的所有坏消息,我们只有看到它、面对它、甚至愿意谈论它的时候,我们才有可能去对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