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评史,鲜活论今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q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清代吴乔曾以妙喻辨析诗文之差异:“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都是以文学形象表情达意,给我们更为具体的感受。作者的意志思想好比是“米”,散文则是做成的“饭”,诗歌是饭发酵的“酒”。饭比米香,酒比饭醇。那么如何像做饭酿酒一般,将“米”加工为精美的诗文呢?那就需要个性评史的加工与鲜活论今的提纯了。例如高中教材中的课文素材虽是陈“米”,亦可为学生借古论今和创新立意提供论据的“饭”与“酒”。
  【指津】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唯有回到历史的现场,才会尽可能清楚地听到古人在文化经典中的声音。
  1.情景再现,拓展细节
  例如,针对《项羽之死》中 “英雄末路”的特定情景,让学生驰骋想象。乌江之畔的西楚霸王拒渡之时,他的心理活动是什么,请将各自的情志、对生活的认识以及自身积累的知识融入其中,对项羽仅仅三十一载的短暂人生何以到了乌江自刎的境地进行品评,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或为项羽代言,或以项王左右之口发声,写一段百字左右的评论。
  心灵的选择
  当虞姬横刀,用粗粝的锋刃划过生命的娇花,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 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
  当拔山举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当如血斜阳下汉家小儿用稚嫩的声音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是远去了,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地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成为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刘邦,以你的诚信刺刘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课堂练笔:
  乌江亭长,不必度我回江东了,我愿至死追随项王。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我虽只是匹战马,可我也知道羞耻与情义。帝王将相的家谱上,项王是败了,而在我乌骓心中,我的项王是站着死的,无愧于男儿七尺之身,无愧于英雄一世之名。他以死谢罪,完成了在历史舞台上英雄悲壮的谢幕。
  我懂得谁才是英雄。“玉可碎而不可毁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知耻的项王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在他心中,骨气与尊严,是比生命更高贵的。这样的高贵即使在后世也难能可贵。
  ——2018届18班 李欣悦
  2.评古论今,亮明章法。
  有了丰满具体的论据,接下来如何在议论文写作时,把任务驱动型题目写得论点鲜明呢?试就作文题“正确认识自己”, 教给学生一种“层进式”的议论文论证方法,即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把历史情境与现实例证对接起来,走心过脑,探索人性,写出内涵。
  【教师范文】
  惜哉项羽,骄兵必败
  高 娜
  千百年来,东西方文化从未停止对自己的探索。西方哲人沉思:“认识你自己”,东方佛家阐释:“明心见性”。大千世界,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可活出成功的人生。
  一、故事里有故事
  项羽幼年学书、學剑、学兵法,皆不竟学。志大才疏的你真的以为凭借一人之勇武,便可称霸于天下?鸿门宴上,你不听亚父之计,只逞英雄之气,错失良机,放虎归山。沽名钓誉的你真的相信刘邦、张良的那番“谢罪”辩白?你最终以悲剧落幕,虞姬拔剑自刎以及“八千子弟竟无一人还”的种种悲剧,皆因一句“天亡我也”?谬哉!你奋其私智,才落得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悲哉!你骄傲自大,终究是众叛亲离,乌江自刎。惜哉!你死不觉寤,引“天之亡我”,可知“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二、故事里寓哲理
  你的故事已为历史,悲叹之余,反躬自省。其实,每个人都有人性的弱点,从觉察到觉悟需自省,从渐悟到顿悟需虚心。先天条件优越的人,容易忽略对自我的反省和对他人意见的汲取。古今中外多少英雄的悲情落幕,多由此种浮躁的“自我膨胀”所致。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种悲剧:一个是踌躇满志,另一个是万念俱灰。”当一个人踌躇满志时,他往往容易骄傲自大,这是悲剧的起点,而当他终因狂妄固执而导致失败时,面前巨大的落差又常常会万念俱灰。而这个“魔咒”往往是由自傲与自闭促成的。
  盲目自大,便听不到良言忠告;忙着逐利,而寡于思考。然而,“盲”者,目亡也;“忙”者,心亡也。项羽的悲剧故事,应该让我们得到警醒——“骄兵必败”。
  三、故事外看人生
  满清的铁骑踏破骄傲了276年的大明基业,清王朝起初也爱民,撤藩,禁圈地,学汉文。然而康雍乾三世荣华,使安享太平的大清变得骄奢自大。乾隆自诩为“十全老人”,与秦末西楚霸王的自矜功伐何其相似;大兴土木,修建圆明园,六下江南,大兴文字狱,又与项羽的“沐猴而冠”惊人相同。他宠信的和珅,卖官鬻爵,放纵无视,与项羽一任项伯出卖军情又是何等一致。最终,极盛的清王朝也正是在乾隆在位的六十年间滑向衰败。为何?因自大而闭关锁国,因骄傲而错失良机。
  反观新中国的建立者——毛泽东,无论建国前后,一直强调“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从不曾有“战士还家尽锦衣”骄奢,从未有过“宫女如花满春殿”的放纵。得胜之际,毛主席亦不忘以史为鉴,告诫三军:“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清醒的毛主席最终带领着新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
  站着死的项羽,为了西楚霸王的尊严,选择乌江自刎,以死明志;
  忍着活的司马迁,为了《史记》的名世,选择发愤著书,以生践志。
  孰是孰非,或可见仁见智;而成败高下,已然判若云泥。
  须知“自傲”与“自弃”是人生的死敌。戒除“骄”气,方可明心见性;谦卑自省,才能认识自己。
  惜哉项羽,骄兵必败!   当然,即使是考场作文也“文无定法”,但不妨先学会这种写作路径,当然也可用其他擅长的章法,只要有利于写出要传达的情志即可。
  3.学以致用,评史论今。
  对于同学们来说,难点是学会一种“以史论今”的史论笔法,学会从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入手,选取熟悉的历史情景素材,充分运用好分析史实,评论得失的“话语权”。最初级的三段论层进式评析方法即:先写“故事里的故事”,再论“故事里的道理”,再联“故事外的人生”,层层递进地进行叙述、分析与总结。
  向一种死因致敬
  高新一中2018届18班  习嘉琪
  “人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者说是唯一需要脸红的动物。”
  ——马克·吐温
  跨越时间和空间,我看到了历史惊人的相似度,至少是在这两个人身上——两个皆因脸面死去的男人。
  历史后有历史
  乌江水滔滔,对面就是故乡了,是你霸业开始的地方。项王,你最后没能再回来。面向东边的楚地,你说,曾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却无一人还。
  故乡崖葱葱,山下就是故乡,是他少年立志的地方。卢武铉,他最后一次攀登了。低下愧疚的头颅,他说,自己曾承诺,建立一个没有腐败、没有特权、没有违规的社会,而今已丧失了再讲民主、进步与正义的资格。
  项王,你只是打了一场败仗,完全可以东山再起。
  卢武铉,你只是偶然大意疏忽,完全可以重新来过。
  面对江东父老,你说:“我何面目见之?”你认为“耻向东吴再起兵”,于是自刎而死。
  面对韩国民众,万分愧疚的他说:“无颜再处青瓦台。”他拒绝了“留得青山在”,终究纵身一扑,扑下崖去。
  历史中做选择
  不错,项羽,你和“流氓天子”刘邦相比,显得幼稚软弱。非得拔剑自刎,别无选择吗?历史上那么多败寇不都包羞忍辱,继续活着?“乌江不是无船渡”,你完全可以像越王勾践那样,委曲求全,保全性命。但是你没有,你选择了以死谢罪,给江东父老一个交代。
  不错,卢武铉,你和世故圆滑的政客相比,显得脆弱无能。非得纵身一跳,别无选择吗?世间那么多身败名裂者不都乞饶求生,继续苟活?贪腐者是他的亲戚,他完全可凭手握的权力,使自己与此事撇清关系,但他没有。他选择了归罪于自己,向全体国民以死谢罪。
  为什么这样选择?我听不到回答,我只看到了两个堂堂男儿的身影逐渐融合,渐行渐远。那挺直的脊梁让我看清了人性的卑弱,也看到了人性的胜利。
  在历史面前,你们做出了选择,而历史也选择了记住你们的死因。
  历史外看人生
  玉石虽焚,毕竟身怀晶莹;瓦片固全,终乃糟泥之骨。
  这种死——死于脸红,死于礼义廉耻,死于志节操守,死于自我器重。这种死因,往往被权谋之人看作痴傻、软弱、毫无必要。然而这种软弱,不是缺陷,而是美德,是一种严肃的硬气、动人的原则。
  我愿意向这种“软弱”致敬。这种“软弱”,我在腰缠万贯的奸商身上没有看到;我在收受回扣的医生身上没有看到;我在弄权逐利的政客身上没有见到;我在曝人隐私的娱记的身上没有见到;我在漠视正义的看客身上没有找到;我在无视底线的无良商家身上,也没有见到……
  在这个轻视道德的时代,我向每一个如项羽、卢武铉这样的大丈夫致敬;我向每一个视道德为全部家当、敢于脸红、愿意脸红的人致敬;我向每一个因为脸面而“死”于权力、地位、私心之下的人致敬。
  因脸红而死的人,不是懦弱,不是惧怕,而是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洁白坚硬的玉。
  以死明志,不亦壮哉!这样的人应该被致敬。这样的死应该被推崇。
  往日的“失足者”应该以他们自省。今日之“弄潮儿”应该向他们鞠躬。
  【點评】这篇学生习作谈古论今,把史论写作的“三段论层进”式方法落在了实处,利用课文素材进行写作拓展,既深入挖掘了教材意蕴,又把历史人物纳入了可灵活调用的素材库;发扬现实主义传统,按照“故事——哲理——人生”的思路层层推进,化陈“米”为“酒饭”, 个性评史,鲜活论今,风格独特,章法分明,观点明确有力,颇具现实的启示性。
其他文献
浅唱低吟间,古人的悲欢离愁尽显;水袖翻飞时,不变的刻苦坚韧仍使观者震撼,更不必说那台步生莲,眉目婉转,说出了文字的惊艳,唱出了历史的沉喧。  戏,便在朱笔勾画,帘幕开合之际,携着让风尘修掩的沧桑,立在我们面前,待我们拂去那尘埃。只可惜,岁月蹉跎,原本鲜亮的漆彩到底是褪了颜色,再不复从前了。  展开一卷素纸,纸已泛黄,但墨色晕染着的句句辗转依旧在博大的文学宝库中绚烂。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
期刊
《一千零一夜》,读到剩下最后一个故事。  试着不在乎现实和虚构之后,我摇摇晃晃地从一个南方亚热带的梦里醒来,望向车窗外,竟然是一片沉静的雪域。  沉静的雪域,车厢里没有一点琐碎声音,窗边的人手里都拿着书,似乎是神话故事,又似乎不是。但我想,这种背景也许只能让人满怀敬畏地翻开创世纪。  乳灰色的天空,零星的禾草和苔,小型啮齿动物快速移动又消失,狐狸用少女般澄澈的黑色眼珠望向白色荒原上疾速奔驰的火车。
期刊
盛世丹青比不上你眼中的一抹细草。  绝代诗词比不上偶然回眸的弯眉浅笑。  流光溢彩的繁华都比不上记忆里青苔暗生的古瓦。  记忆里有一处地方,你觉得它吵闹,拥挤脏乱,甚至灰暗。也许你在别人的生活中看到了璀璨的城市,玲珑的精致,也许你看见了远方与诗,你想,你不喜欢这个地方。  但如果有一天,你无所事事地在街上闲逛,把自己裹在厚实的外套下。这是个寒冷的初春,春天已经来临,大地却没有苏醒。你把手插在口袋,
期刊
白樂桑  几十年来,我经常被问及“为什么学习汉语?”而我找到的答案就是:“我学习汉语就是为了有一天,人们问我,你为什么学习汉语。”  有的人追求相近、熟悉,倾向于走向熟路,也有人一直追求踏上陌生的、别人没走过的陆地,向往发现疏远的境界、新的视野。西方汉学家和汉语学习者当中是否第二类的比例较高呢?我在这个问题上给予肯定的回答。对第二类人来说,没有那种想要与旁人不同的挑战心理,没有想要看看不同世界的好
期刊
如果有来生,无忧亦无惧。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站成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随地扎根,慢慢生长。只要有不屈的信念,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树不虚伪,可树也有感情,树也懂得人间温暖,它甚至比人类还要明白有些東西失去了,就不可能再回来。所以树很少有遗憾,它们的世界很精彩。可是人能为了一己私利,不顾任何重要的东西,甚至放弃它们。树在我们看不到
期刊
鲍鹏山  各位先生:  今天,在武训先生的塑像前,我们是来致敬的。  我们向武训先生致敬。  他自身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这个社会并没有给予他多少关爱和机会,恰恰相反,他饱受歧视和伤害。但他对这个世界报以满腔的爱,并用他微薄而伟大的力量给这个世界变好的机会。他给底层的孩子们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拥有改变自己命运从而改变世界的才能。武训先生让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有了变美好的可能,同时也启示了我们责为何。他
期刊
春日乍现,发觉时已是暮春,不知是否还有人留意春日瑰丽的曼妙时光。  在我看来,中国古代最伟大与随性的文集,莫过于这场让所有人倾醉倾倒又为之迷恋与痴狂的曲水流觞。  而这杯温黄酒盛在檀木盒中,在历史与文学的过去中漂荡了许久。上游曼舞下的桃瓣,是江南盛放之后的满园春色。那样的情怀令人彷徨,但它却美得渐行渐远。  这种让所有文人向往的,在意料之中却又在情景之外的洒脱,又要到哪里去找呢?  现在的人们早就
期刊
蒲公英随着风飘落到海角天涯,它被风牵着走,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就像正值年少的我们,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向充满未知的世界出发。  那条泥泞的小径,是它发芽长大,待了几年的地方。身旁几株盎然的小草,是它唯一的伙伴。每当春风来临,轻抚它的脸庞时,它总会荡起层层碧波,对小草低吟着,好像在诉说着它们之间的秘密——关于春的秘密。而小草也会对它点点头,轻声应和着。它们总是那么亲密无间,一起沐浴着无限春光,只要有它
期刊
风的羽翼抚上那带有清墨的书张,窗外的细雨残留着淡淡的余香。  我轻轻地走近,那片柳巷。阴暗的小道中,弥漫着古木的清芳。脚下的鹅卵石,孰知经过多少次痛苦的磨合,才成就今日的模样。四下无人,伴随着我的仅有朦胧的静谧与无边的黑暗。偶尔的几声虫鸣,萦绕耳旁。左右的石壁饱经岁月的沧桑,借着昏暗的月光,那光滑的苔藓仿佛有生命般,攀覆其上。  门,虚掩着,隐约透出几丝温润的光。我推开那扇陈旧的木门。“——吱呀”
期刊
我是猫,还没有名字。  睁开一双棕褐色的双眸,第一眼看到的是那明亮但却并不刺目的太阳,懒洋洋地张开嘴打了一个哈欠,眯起眼盯着对面的红砖房子发呆。按照人類的计时习惯,我到这个世界上已经将近六个月了,却连一顿像样的饭出没吃过。刚出生时母亲也是饥肠辘辘,好不容易闯过鬼门关才生下了我和其他几个兄弟姐妹,哪有足够的乳汁来喂养我们,因此几个体弱的就熬不下去了,上帝就是如此残忍,好在我坚持到了能够独自觅食的年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