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随着国家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高校在校生数量快速增加,致使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伴随和谐校园的提出,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更成为了社会以及高校的关注焦点。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乃是目前高校、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更是关系着我国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社会稳定与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成因心理特性
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并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同学间的贫富差距继续拉大,随之,贫困生系列问题相继而来,本文就此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贫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薄弱是造成贫困生出现的根本原因。
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我国社会生产力仍较落后。尽管我国人口已经进入低增长时期,未来20年人口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减慢,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惯性作用,人口总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增长势态。并在2032年前后,达人口总量高峰约14.7亿左右。虽然国家近年来对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本,但由于人口基数多,总量大,导致人均教育支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承担的教育费用远远高于我国,即便存在贫困家庭,但由于家庭不承担或者较少承担教育费用,很少有贫困生出现。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后,高校教育的费用全部转由家庭、个人承担,而学费、生活费的逐年提高,都致使贫困家庭的压力更加增大,导致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
(二)高校扩招是导致贫困生群体出现的又一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国民素质亟需提高的呼声也越来越大,扩招无疑成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生比例逐年上升,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虽然为学生能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随着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贫困生的队伍也迅速壮大。
(三)我国教育体制不健全,贫困生的负担仍然较重。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应该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日益壮大的贫困生队伍,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尚未建立起更稳定有效的、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依然较重。
二、贫困生群体心理特性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经济,心理问题也是目前各高校所关注的重点。当贫困生面对困难时,在思想行为上往往出现两种情况,其中一部分贫困生能积极乐观正确面对困难,学习态度端正,对待同学不卑不亢;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则出现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自卑心理。
第一,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在缴纳学费时由于拖欠或者被催缴学费,贫困生同学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即使有学校的各种帮助政策,同学仍觉得抬不起头。
第二,贫困生同学在衣食住行方面也不比其他同学,在部分同学的集体活动中由于无经济支持而无法参加,导致自卑情绪加强。
第三,部分贫困生同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但由于没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事,导致成绩受到影响,与其他同学相比较而产生自卑情绪。
(二)敏感心理。
由于贫困生自尊心大多较强,当遇到问题时不轻易的求助他人,在心理上表现为敏感多疑,怕别人瞧不起和怜悯自己,同时也特别在意同学对他的评价。
(三)自闭心理。
由于从小生活和受教育环境的限制,造成贫困生同学知识面窄,又无个人专长,不愿意与人交往,与周围同学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社交能力不足,造成孤僻性格,形成封闭心理。
三、如何引导贫困生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科学系统的高校帮扶工作。
对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大力支持,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大力推进和全面落实国家政策,切实加强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和帮扶政策,完善奖助贷学勤管理办法,使高校贫困生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得到更加完善。
(二)培养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贫困观。
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宣传方式,引导贫困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勇敢接受困难和挫折,發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在逆境中激发斗志,找到自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贫困生健康成长提供团结互助的环境。
积极发挥学校各级组织成员,特别是辅导员的作用,多关心贫困生,开展各种丰富的集体活动,与贫困生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沟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从而增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积极倡导贫困生乐于回馈,学会感恩。
(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
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随时向同学开放,及时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知识的普及教育及讲座,帮助同学走出心理误区;建立心理咨询工作网站,为同学提供多方面平台与外界交流;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针对贫困生问题更好的开展工作。
总之,贫困生问题是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长期存在。只要我们设身处地为贫困生考虑,采取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发动社会、学校的力量帮助贫困生,使其综合能力提高,就能帮助贫困生群体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从松.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2(4).
[2]张建卫.特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4,261.
[3]谢宜勤,张海亮.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3):4-65.(编辑郑云东)
关键词 高校贫困生成因心理特性
在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并伴随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同学间的贫富差距继续拉大,随之,贫困生系列问题相继而来,本文就此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贫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生产力落后,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薄弱是造成贫困生出现的根本原因。
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我国社会生产力仍较落后。尽管我国人口已经进入低增长时期,未来20年人口增长速度还将进一步减慢,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增长的惯性作用,人口总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保持增长势态。并在2032年前后,达人口总量高峰约14.7亿左右。虽然国家近年来对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本,但由于人口基数多,总量大,导致人均教育支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受教育水平。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承担的教育费用远远高于我国,即便存在贫困家庭,但由于家庭不承担或者较少承担教育费用,很少有贫困生出现。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后,高校教育的费用全部转由家庭、个人承担,而学费、生活费的逐年提高,都致使贫困家庭的压力更加增大,导致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
(二)高校扩招是导致贫困生群体出现的又一原因。
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国民素质亟需提高的呼声也越来越大,扩招无疑成为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最快最有效的方法。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生比例逐年上升,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虽然为学生能进入高等学府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随着大学生所占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贫困生的队伍也迅速壮大。
(三)我国教育体制不健全,贫困生的负担仍然较重。
我国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应该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日益壮大的贫困生队伍,我国高校的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尚未建立起更稳定有效的、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依然较重。
二、贫困生群体心理特性
贫困生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的问题不仅仅在于经济,心理问题也是目前各高校所关注的重点。当贫困生面对困难时,在思想行为上往往出现两种情况,其中一部分贫困生能积极乐观正确面对困难,学习态度端正,对待同学不卑不亢;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则出现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自卑心理。
第一,由于家庭经济收入低,在缴纳学费时由于拖欠或者被催缴学费,贫困生同学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即使有学校的各种帮助政策,同学仍觉得抬不起头。
第二,贫困生同学在衣食住行方面也不比其他同学,在部分同学的集体活动中由于无经济支持而无法参加,导致自卑情绪加强。
第三,部分贫困生同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但由于没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事,导致成绩受到影响,与其他同学相比较而产生自卑情绪。
(二)敏感心理。
由于贫困生自尊心大多较强,当遇到问题时不轻易的求助他人,在心理上表现为敏感多疑,怕别人瞧不起和怜悯自己,同时也特别在意同学对他的评价。
(三)自闭心理。
由于从小生活和受教育环境的限制,造成贫困生同学知识面窄,又无个人专长,不愿意与人交往,与周围同学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社交能力不足,造成孤僻性格,形成封闭心理。
三、如何引导贫困生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科学系统的高校帮扶工作。
对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大力支持,解决他们的生活难题。大力推进和全面落实国家政策,切实加强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和帮扶政策,完善奖助贷学勤管理办法,使高校贫困生家庭学生资助体系得到更加完善。
(二)培养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贫困观。
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宣传方式,引导贫困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勇敢接受困难和挫折,發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克服困难,在逆境中磨练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在逆境中激发斗志,找到自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贫困生健康成长提供团结互助的环境。
积极发挥学校各级组织成员,特别是辅导员的作用,多关心贫困生,开展各种丰富的集体活动,与贫困生多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心灵上的沟通,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从而增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也积极倡导贫困生乐于回馈,学会感恩。
(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
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随时向同学开放,及时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知识的普及教育及讲座,帮助同学走出心理误区;建立心理咨询工作网站,为同学提供多方面平台与外界交流;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针对贫困生问题更好的开展工作。
总之,贫困生问题是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长期存在。只要我们设身处地为贫困生考虑,采取有针对性、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发动社会、学校的力量帮助贫困生,使其综合能力提高,就能帮助贫困生群体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从松.贫困对贫困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J].青年研究,2002(4).
[2]张建卫.特困大学生的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4,261.
[3]谢宜勤,张海亮.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3):4-65.(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