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171-01
“多文本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阅读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多文本阅读打破了一篇篇文章顺次阅读的习惯,突破了传统的单元式学习阅读的习惯,从“一篇”到“一群”,从“课内”到“课外”。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一下四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阅读的数量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课外閱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仍然比较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学。而教材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二、关注学生阅读的速度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知识。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学会快速阅读。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第四学段学生默读一般课外读物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关注课堂阅读的主体
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2011年版课标在"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四、关注学生阅读的方式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三者不可替代。2011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多文本阅读的教学价值不只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对语文阅读课堂的悄悄革命。因此,要想使多文本阅读教学真正收到实效,作为执教者,在课堂施教中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精选文章
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以“一”带“多”,让学生在课内“一”上带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间进行对比阅读,为学生阅读内容的多样化、丰富化和阅读效果的持续化、终身化奠定了基础。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
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都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主题,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搜集整理文章。教师在确定主题时,可以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角度确定主题、查找文章,开展多文本阅读。比如从人文内涵角度可以定以下主题: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尊重生命”、“生命价值”群文阅读,以成长教育为主题的“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父母恩”、“师生情”群文阅读等。
2.“内”“外”兼读
“内”“外”兼读,即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的对比式阅读,它是在对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度引入教材之外的有相同之处的文章,建立起内容相关、中心相似、手法各异的阅读资源体系,通过对比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学生视野。如对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开展多文本阅读时,除了可链接上册杨绛的《老王》之外,还可对比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豌豆要回到温暖的豆荚》、《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反映的都是人间亲情或者母爱,通过不同的事件颂扬了真情的无私和伟大,很值得进行群文阅读。
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采用舉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合理选择“举”课内的“一”、“反”课外的“三”的方式,有效地呈现多篇文章。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它要求以一篇课文的某个人物为标杆,引入类似一则或几则新的篇章,进行组合式比较阅读,以此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和丰富阅读的体验,如以时间为主题开展“春天的诗”多文本阅读,以人物为主题开展“我的母亲”多文本阅读等。
3.“精”“略”得当
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一节课要阅读多篇文章,用得比较多的是默读、略读和浏览,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传授这些快速阅读的技巧。多文本阅读教学,不必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理解,应侧重在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综合思考,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如田艳丽老师指导“插叙在文中的作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多文本阅读时,就运用了略读阅读策略,引导学生从《羚羊木雕》、《故乡》、《滴水之恩》、《我以为不漏痕迹快乐却满溢》中略读课文,找出插叙,再总结概念、分析其作用。重点突出,化繁就简,条理清晰。
4.以“读”促“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而写作就是体现阅读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积累的多少、阅读感悟和运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创作技巧和作品质量,博览群书者,必定妙笔生花!多文本阅读时,我们会选择不同作者的文章、不同风格的文段、不同体裁的作品让学生去品读,但无论读什么书,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写和用。
首先,可以通过记叙文的多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养成坚持开展写心得、写日记的好习惯,结合课文仿写积累写作方法,结合故事续写,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描写生活的能力;其次,可以创新写作的形式、丰富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以结合多文本阅读的主题,通过办手抄报、开展课外调查、写调查报告、寻找四季、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等课外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笔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最后,可以结合多文本阅读的内容,开展书信、表扬稿、请假条、通知等应用文体的写作,熟记每种应用文体的基本格式和要求,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去解决生活问题。
“多文本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在较短的单位时间内阅读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多文本阅读打破了一篇篇文章顺次阅读的习惯,突破了传统的单元式学习阅读的习惯,从“一篇”到“一群”,从“课内”到“课外”。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关注一下四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阅读的数量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多读书、多积累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中规定,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课外閱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教师仍然比较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学。而教材的阅读量是远远不够的。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二、关注学生阅读的速度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每天都会产生许多新知识。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必须学会快速阅读。2011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第四学段学生默读一般课外读物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关注课堂阅读的主体
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而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2011年版课标在"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新的阅读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得不少问少讲,学生忙着进行看书、思考、陈述、倾听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四、关注学生阅读的方式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三者不可替代。2011年版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读五篇左右的文章,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由此可见,多文本阅读的教学价值不只是课堂阅读形式的革新,它的内涵也不限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简单叠加,它的背后是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理念的更新,对语文阅读课堂的悄悄革命。因此,要想使多文本阅读教学真正收到实效,作为执教者,在课堂施教中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1.精选文章
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以“一”带“多”,让学生在课内“一”上带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间进行对比阅读,为学生阅读内容的多样化、丰富化和阅读效果的持续化、终身化奠定了基础。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就是围绕一个主题把多篇文章聚在一起。
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都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主题,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与学生共同搜集整理文章。教师在确定主题时,可以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角度确定主题、查找文章,开展多文本阅读。比如从人文内涵角度可以定以下主题: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尊重生命”、“生命价值”群文阅读,以成长教育为主题的“名人成长小故事”、“难忘的童年生活”群文阅读,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父母恩”、“师生情”群文阅读等。
2.“内”“外”兼读
“内”“外”兼读,即立足课内、延伸课外的对比式阅读,它是在对教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适度引入教材之外的有相同之处的文章,建立起内容相关、中心相似、手法各异的阅读资源体系,通过对比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学生视野。如对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胡适的《我的母亲》一文开展多文本阅读时,除了可链接上册杨绛的《老王》之外,还可对比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豌豆要回到温暖的豆荚》、《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等作品,这些作品都反映的都是人间亲情或者母爱,通过不同的事件颂扬了真情的无私和伟大,很值得进行群文阅读。
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采用舉一反三式的群文阅读教学结构,即合理选择“举”课内的“一”、“反”课外的“三”的方式,有效地呈现多篇文章。先读一篇文章,再读一组文章,它要求以一篇课文的某个人物为标杆,引入类似一则或几则新的篇章,进行组合式比较阅读,以此来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和丰富阅读的体验,如以时间为主题开展“春天的诗”多文本阅读,以人物为主题开展“我的母亲”多文本阅读等。
3.“精”“略”得当
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一节课要阅读多篇文章,用得比较多的是默读、略读和浏览,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传授这些快速阅读的技巧。多文本阅读教学,不必拘泥于单篇文章阅读时的字词理解,应侧重在大量阅读中提取信息,综合思考,我们要有意识地渗透整合信息的阅读策略,培养学生比较、综合、概括、归纳等阅读能力。如田艳丽老师指导“插叙在文中的作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多文本阅读时,就运用了略读阅读策略,引导学生从《羚羊木雕》、《故乡》、《滴水之恩》、《我以为不漏痕迹快乐却满溢》中略读课文,找出插叙,再总结概念、分析其作用。重点突出,化繁就简,条理清晰。
4.以“读”促“写”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而写作就是体现阅读效果最直接的方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积累的多少、阅读感悟和运用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创作技巧和作品质量,博览群书者,必定妙笔生花!多文本阅读时,我们会选择不同作者的文章、不同风格的文段、不同体裁的作品让学生去品读,但无论读什么书,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写和用。
首先,可以通过记叙文的多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养成坚持开展写心得、写日记的好习惯,结合课文仿写积累写作方法,结合故事续写,培养学生想象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描写生活的能力;其次,可以创新写作的形式、丰富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可以结合多文本阅读的主题,通过办手抄报、开展课外调查、写调查报告、寻找四季、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等课外实践性作业,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用自己的笔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最后,可以结合多文本阅读的内容,开展书信、表扬稿、请假条、通知等应用文体的写作,熟记每种应用文体的基本格式和要求,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去解决生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