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健康第一”思想的提出,课程改革的深入,“健康”在体育教学中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众所周知,“健康”不仅包含着躯体健康,还包含着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发展,是一个社会人适应社会的基本条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普受全社会的关注,更加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此引起重视。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21-001
前言:世界衛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包含着躯体健康,还包含着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一般原则是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而心理健康至少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因此体育活动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也就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 体育活动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奥林匹克有句格言叫“重在参与”,它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更着重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表露无遗。因此体育活动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同时在正确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便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由此可见,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
2 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活动永远伴随着成功和失败,可以使学生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良好品质得到增加。体育活动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活动不仅要经受大自然风吹日晒的考验,而且要承受机体的疲劳和肌肉的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3 体育活动能预防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能力
体育活动过程包括了情感上获得成功感觉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观察情绪很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活动过程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
4 体育活动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是群体多向性,这种人与人间群体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人们的沟通能力。同时,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学生在交往中遵守社会公约,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二、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理论课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应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 因材施教,预防心理障碍
体育老师应仔细观察学生情绪,了解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因人而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孤僻、怪异的学生宜选择篮球、排球、集体接力的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学生让其参加篮球、乒乓球等项目;对腼腆的学生选择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篮球、足球等项目;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等项目;对缺乏自信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完成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跑步等;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难度稍大的动作和较复杂的项目,如健美操、技巧、跳高等项目。
3 控制运动符合,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能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但也这不是绝对的,过量的运动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需要体育老师来控制好运动负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压抑、紧张、恐慌的情绪。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易增加焦虑紧张;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则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如果在60-90分钟之间则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结论和建议
1 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自身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是不可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样,体育教师在课上不应用知识来组织和促进教学,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搞不好心理健康教育。
3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互相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体育教学中育心和育体同等重要,互为基础。因此,体育教学的第一大功能是育心育体,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8-121-001
前言:世界衛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包含着躯体健康,还包含着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其中心理健康对人生成就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一般原则是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心理与行为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而心理健康至少要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没有心理疾病,其二是指具有一种积极适应与发展的心理状态,而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内容,因此体育活动对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也就具有积极的影响。
一、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 体育活动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奥林匹克有句格言叫“重在参与”,它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更着重的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表露无遗。因此体育活动的过程也是自我认识的过程。同时在正确的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便会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由此可见,体育活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
2 体育活动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活动永远伴随着成功和失败,可以使学生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克服困难、不屈不挠的良好品质得到增加。体育活动有着严格的纪律和规则要求,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体育活动不仅要经受大自然风吹日晒的考验,而且要承受机体的疲劳和肌肉的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3 体育活动能预防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能力
体育活动过程包括了情感上获得成功感觉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通过观察情绪很容易发现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活动过程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
4 体育活动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是群体多向性,这种人与人间群体多向的人际交往与互动,培养了人们的沟通能力。同时,体育活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学生在交往中遵守社会公约,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二、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理论课上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应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 因材施教,预防心理障碍
体育老师应仔细观察学生情绪,了解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因人而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对孤僻、怪异的学生宜选择篮球、排球、集体接力的项目;对优柔寡断的学生让其参加篮球、乒乓球等项目;对腼腆的学生选择体操(单杠、双杠、跳马等)、篮球、足球等项目;对急躁、易怒的学生适宜选择下棋、太极拳、慢跑等项目;对缺乏自信的学生应选择一些简单、易完成的项目,如跳绳、俯卧撑、跑步等;对自负、逞能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难度稍大的动作和较复杂的项目,如健美操、技巧、跳高等项目。
3 控制运动符合,促进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能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但也这不是绝对的,过量的运动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需要体育老师来控制好运动负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改善情绪状态,降低焦虑、压抑、紧张、恐慌的情绪。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易增加焦虑紧张;而运动持续时间研究则认为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30分钟,如果在60-90分钟之间则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三、结论和建议
1 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自身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丰富的心理卫生知识是不可能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样,体育教师在课上不应用知识来组织和促进教学,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搞不好心理健康教育。
3 作为一个身心统一的人,其身体和心理是互相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体育教学中育心和育体同等重要,互为基础。因此,体育教学的第一大功能是育心育体,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