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内科 云南昆明 650032)摘要: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2-DM)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方法:采用临床对比方法对58例老年2-DM和65例非糖尿病(NDM)并发AMI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2-DM患者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41.38%)较NDM者发生率(13.85%)高(P〈0.005〉,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63.79%)及病死率(29.31%)均明显高于NDM者(39.66%和13.85)(p〈0.005)。主要死因为泵衰竭,心跳骤停,多脏器衰竭。结论:老年2-DM并发AMI较NDM的AMI患者病情重,预后差。处理上应及早检测,避免感染,及时有效地治疗各种并发症。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梗死;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39-0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老年人的多发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ction,AMI)又是DM的一个严重并发症。老年2型糖尿病(2-DM)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预后差,不同于非糖尿病(NDM)患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58例老年2-DM和65例NDM并发AMI的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老年2-DM并发AMI患者58例,年龄65.7±7.5岁,男23例,女35例,病程1~22年,平均空腹血糖值7.28~13.85mmol/l。另设同期住院的65例非糖尿病老年AMI患者做对照,年龄71±12.5岁,男45例,女20例。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24小时内抽血检测空腹血糖(GS),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磷酸酶同工酶(CPK-MB)。
1.2 诊断标准:2-DM按1997年WHO诊断标准,并排除由于AMI引起的一过性应激性血糖增高。AMI的诊断条件符合下列二项以上;持续而严重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发作或以心衰、休克、心律失常为发病时的主要表现,心电图检查显示有AMI的典型改变及演变过程;血清心肌酶谱异常升高符合酶峰曲线的演变。
1.3 治疗方法:按AMI常规处理,卧床休息;吸氧、镇静止痛、抗凝、扩血管、保护心肌、积极防治继发症、合并症等。2- DM患者均给予DM饮食,在急性期均应用胰岛素治疗,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口服磺酰脲类和(或)双胍类降糖药物维持。
2 结果
2.1 两组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DM组无痛性AMI、严重心律失常(偶发房早及室早以外的较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感染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05),心源性休克、多脏器衰竭的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临床表现比较〔例数(%)〕
组别例无痛性AMI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多脏衰感染DM组5824(41.38)*37(63.79)*20(34.48)*5(8.62)3(5.17)22(37.93)*对照组659(13.85)23(39.66)7(10.77)3(4.62)1(1.72)6(9.23)注:兩组比较*p〈0.01
2.2 梗死部位和范围的比较:DM组:局限性前壁15例,广泛前壁9例,下壁7例,正后壁5例,下壁+正后壁8例,下壁+右室梗死3例,广泛前壁+下壁5例,其它6例。对照组:局限前壁22例,下壁10例,广泛前壁8例,局限性前壁+下壁+正后壁3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5例,下壁+右室梗死2例,其它15例。
2.3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见表2,两组经t检验,除CPK和CPK-MB外,均有明显差异。
表2 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组别例GS(mmol/l)TG(mmol/l)TC(mmol/l)CPK(U/L)CPK-MB(U/L)DM组5813.23±5.26**1.97±1.35*6.26±1.53**726±586.456.2±9.0对照组655.86±3.081.46±1.275.33±1.34683.6±563.153.7±7.86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4 两组住院死亡情况比较:DM组死亡17例,死亡率29.31%,发生于入院后1~5天。死亡原因:泵衰竭9例,心脏骤停5例,多脏器衰竭3例。对照组死亡9例,病死率13.85%,发生于入院后1~59天。死亡原因:泵衰竭5例,心脏骤停3例,多脏器衰竭1例。两组比较DM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原因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2型DM患者日益增多,长期高血糖多有脂代谢紊乱,动脉硬化进程加速,故老年DM患者的心脑、肢体血管易受累,其AM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病人[1]。AMI是DM患者的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DM患者一旦发生AMI有以下特点:(1)无痛性AMI发生率高。DM由于周围神经病变、感觉神经受损及潜在的脑血管病存在,对疼痛敏感性下降,以致AMI时出现无痛或轻痛,症状常不典型,易误诊而延误治疗。(2)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由于DM患者长存在心交感神经非均质性损害,心交感神经支配失衡,导致QT间期延长,以至心脏易损期延长,持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过早去极化的可能性增加,病变加重还可使室颤的阈值降低,最终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及死[3]。(3)泵衰竭发生率高,且多为难治性心衰,由于DM患者受累的冠状动脉常为多支,呈弥漫性改变,一旦发生AMI,其范围往往较无DM患者大[4]。同时,由于糖尿病导致的心肌病变及脑神经损害所致的潜在心功能不全,致使泵衰竭的发生率高。(4)DM患者常合并高血压或继发感染,使病情难控制,临床死亡率较高。
老年2型DM常起病缓慢,缺乏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易漏诊,部分患者可因冠心病首诊。DM患者易感染,而感染可加重DM的病情,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加之血粘度增加易诱发AMI。因此,早期诊断,有效控制血糖并防治多种感染,是减少DM的心血管并发症和防止AMI发生的重要手段。当DM发生AMI时,应早期识别,及时处理,除按AMI常规处理外,应使用适量胰岛素治疗,控制不正常的糖耐量能降低异常的糖化血红蛋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和缺血,保护心肌电生理稳定,以减少心脏并发症及纠正酸中毒,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引起低血糖,保持血糖稍高正常水平即7.28~7.84mmol/l为宜[5]。口服降糖药(磺脲类)有减弱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传导纤维自律性致心律失常,而胰岛素却很少发生。此外,DM患者AMI易发生多脏器衰竭、治疗困难,预后差。所以DM并发AMI的病人,应及早进行心电、血液动力学、代谢等方面的监护,避免感染,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以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SchafferSW.CardiomyopathyassoiatedWithno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olcoll.Biochem,2011,107(1):1
[2] 蒋国彦主编。实用糖尿病学,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69~351。
[3] Kahn JD,Sisson JC,Vinile AL.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diabetic antonomic neuropathy.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87,64;751~754.
[4] Valsania P.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etween diabetic and noon-diabet-ic patients.Am Heart J ,2011,12(3,part 1);695.
[5] 朱禧星,张维仁,何德华,等,子B细胞功能和胰岛素受体科学研究性探讨中-老年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7,3(4):208。
关键词:糖尿病;心肌梗死;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239-01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老年人的多发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ction,AMI)又是DM的一个严重并发症。老年2型糖尿病(2-DM)患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预后差,不同于非糖尿病(NDM)患者。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11年至2013年收治的58例老年2-DM和65例NDM并发AMI的患者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老年2-DM并发AMI患者58例,年龄65.7±7.5岁,男23例,女35例,病程1~22年,平均空腹血糖值7.28~13.85mmol/l。另设同期住院的65例非糖尿病老年AMI患者做对照,年龄71±12.5岁,男45例,女20例。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24小时内抽血检测空腹血糖(GS),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肌酸磷酸激酶(CPK),肌酸磷酸酶同工酶(CPK-MB)。
1.2 诊断标准:2-DM按1997年WHO诊断标准,并排除由于AMI引起的一过性应激性血糖增高。AMI的诊断条件符合下列二项以上;持续而严重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发作或以心衰、休克、心律失常为发病时的主要表现,心电图检查显示有AMI的典型改变及演变过程;血清心肌酶谱异常升高符合酶峰曲线的演变。
1.3 治疗方法:按AMI常规处理,卧床休息;吸氧、镇静止痛、抗凝、扩血管、保护心肌、积极防治继发症、合并症等。2- DM患者均给予DM饮食,在急性期均应用胰岛素治疗,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口服磺酰脲类和(或)双胍类降糖药物维持。
2 结果
2.1 两组主要临床表现;见表1。DM组无痛性AMI、严重心律失常(偶发房早及室早以外的较严重的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感染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05),心源性休克、多脏器衰竭的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临床表现比较〔例数(%)〕
组别例无痛性AMI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多脏衰感染DM组5824(41.38)*37(63.79)*20(34.48)*5(8.62)3(5.17)22(37.93)*对照组659(13.85)23(39.66)7(10.77)3(4.62)1(1.72)6(9.23)注:兩组比较*p〈0.01
2.2 梗死部位和范围的比较:DM组:局限性前壁15例,广泛前壁9例,下壁7例,正后壁5例,下壁+正后壁8例,下壁+右室梗死3例,广泛前壁+下壁5例,其它6例。对照组:局限前壁22例,下壁10例,广泛前壁8例,局限性前壁+下壁+正后壁3例,心内膜下心肌梗死5例,下壁+右室梗死2例,其它15例。
2.3 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见表2,两组经t检验,除CPK和CPK-MB外,均有明显差异。
表2 两组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
组别例GS(mmol/l)TG(mmol/l)TC(mmol/l)CPK(U/L)CPK-MB(U/L)DM组5813.23±5.26**1.97±1.35*6.26±1.53**726±586.456.2±9.0对照组655.86±3.081.46±1.275.33±1.34683.6±563.153.7±7.86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4 两组住院死亡情况比较:DM组死亡17例,死亡率29.31%,发生于入院后1~5天。死亡原因:泵衰竭9例,心脏骤停5例,多脏器衰竭3例。对照组死亡9例,病死率13.85%,发生于入院后1~59天。死亡原因:泵衰竭5例,心脏骤停3例,多脏器衰竭1例。两组比较DM组病死率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原因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2型DM患者日益增多,长期高血糖多有脂代谢紊乱,动脉硬化进程加速,故老年DM患者的心脑、肢体血管易受累,其AMI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病人[1]。AMI是DM患者的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DM患者一旦发生AMI有以下特点:(1)无痛性AMI发生率高。DM由于周围神经病变、感觉神经受损及潜在的脑血管病存在,对疼痛敏感性下降,以致AMI时出现无痛或轻痛,症状常不典型,易误诊而延误治疗。(2)心律失常发生率高,由于DM患者长存在心交感神经非均质性损害,心交感神经支配失衡,导致QT间期延长,以至心脏易损期延长,持久的室性心律失常及过早去极化的可能性增加,病变加重还可使室颤的阈值降低,最终易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及死[3]。(3)泵衰竭发生率高,且多为难治性心衰,由于DM患者受累的冠状动脉常为多支,呈弥漫性改变,一旦发生AMI,其范围往往较无DM患者大[4]。同时,由于糖尿病导致的心肌病变及脑神经损害所致的潜在心功能不全,致使泵衰竭的发生率高。(4)DM患者常合并高血压或继发感染,使病情难控制,临床死亡率较高。
老年2型DM常起病缓慢,缺乏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易漏诊,部分患者可因冠心病首诊。DM患者易感染,而感染可加重DM的病情,促发动脉粥样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加之血粘度增加易诱发AMI。因此,早期诊断,有效控制血糖并防治多种感染,是减少DM的心血管并发症和防止AMI发生的重要手段。当DM发生AMI时,应早期识别,及时处理,除按AMI常规处理外,应使用适量胰岛素治疗,控制不正常的糖耐量能降低异常的糖化血红蛋白,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和缺血,保护心肌电生理稳定,以减少心脏并发症及纠正酸中毒,在治疗过程中应避免引起低血糖,保持血糖稍高正常水平即7.28~7.84mmol/l为宜[5]。口服降糖药(磺脲类)有减弱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肌传导纤维自律性致心律失常,而胰岛素却很少发生。此外,DM患者AMI易发生多脏器衰竭、治疗困难,预后差。所以DM并发AMI的病人,应及早进行心电、血液动力学、代谢等方面的监护,避免感染,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以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SchafferSW.CardiomyopathyassoiatedWithno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olcoll.Biochem,2011,107(1):1
[2] 蒋国彦主编。实用糖尿病学,第一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69~351。
[3] Kahn JD,Sisson JC,Vinile AL. QT interval Prolongation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diabetic antonomic neuropathy.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87,64;751~754.
[4] Valsania P.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etween diabetic and noon-diabet-ic patients.Am Heart J ,2011,12(3,part 1);695.
[5] 朱禧星,张维仁,何德华,等,子B细胞功能和胰岛素受体科学研究性探讨中-老年糖尿病诊断和治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7,3(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