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白领的困境与困惑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04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乡土题材小说在各地杂志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题材和“城”沾边的小说变多了,写城乡结合部、写城镇、写都市,但真正称得上城市文学的小说依旧不多——这是一种现象。还有一种现象是,故事发生在乡村,却不是典型的乡土文学,而故事发生在城市,也称不上城市文学——这样的小说倒是非常多。这是如今小说创作出现的两种现象,现象的发生和中国社会的现实不无关联。为何和“城”沾边的小说多,却不能说城市文学繁荣?笔者认为,那是因为真正抓住了城市人群特征的作品不多——作家把农村人的人际关系、思维特征移植到城市来写,怎么写也无法创造出典型的城市文学作品。
  常小琥的小说《延长的假期》,是一篇写当下女白领职场、情感及家庭生活的小说,也是城市文学的新篇。女主人公叫刘攀,在一家大公司的审计部做领导。白领是这些年公司里新生的一个庞大人群,他们的人际关系、情感方式、思维方式和以往的群体不一样,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和都市特征。农耕社会的人际关系比较稳定,农耕社会的人没有现在的人独立,白领虽然讲团队合作,但团队里的成员并不固定,不像以前一个单位、一个生产队,面对的全是知根知底的人。改革开放前,人依附于单位或集体,现在白领和单位的关不稳固,白领无所依附只能更独立。以前的女性依附于家庭,所谓“女主内男主外”,而女白领需要的是生活的合作者、情感的归属,要找到一个感觉对的人,寻求情感满足及精神伴侣。刘攀具有上面提到的一些特征,依旧不能说这个人物形象有多么独特,但可以说常小琥刻画了一个白领形象。
  城市是广场属性的平台,熟人社会不是城市的典型特征。白领的职场,也是这样一个广场属性的平台。城市和职场,这是小说中白领故事的背景,它如同一种规则:要将一个人投进到一群陌生人中。特定的环境下,不同性格、不同精神气质的人,表现不一样。也就说,在同样的城市和同一个职场,不同人物将呈现出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以相互衬托的形式,让人物变得独特。《延长的假期》中,刘攀和卢萍就很不一样。刘攀对身边的同事始终不是很了解,包括对卢萍也不甚了解。刘攀处身于一群同事中,但只关注闫良一个人,而且是被动接受信息,以致信息真假难辨。卢萍却很善于打探消息,卢萍和刘攀对话,是不停获取信息的过程,卢萍非常主动。刘攀是领导,心有锦绣,言行机敏,训话时有威慑力,但并不真具备攻击性。卢萍是下属,不时示弱,善于变通,颇有城府,却具有侵入性。
  一个白领和另一个白领,他们暂时是为同一家公司效力,工作之外交集是有限的。同事实际上就是“熟悉的陌生人”。白领之间是有隔膜的,这是由城市和公司的属性决定的,而在农村在乡镇,只要通过一两个熟人,甚至可以打听到一个人的祖宗三代。在此意义上,白领和白领,是同处一片海域的岛屿和岛屿,有着永恒的距离。白领的处境使“巴别塔”“人是人的地狱”这些永恒困境得到了生动呈现。那么,一对白领结成了夫妻,他们之间如何?隔膜会不会消失?常小琥笔下的刘攀觉得,丈夫“有一块深不可测的禁区,是永远不会对她(刘攀)打开”。这是刘攀对丈夫最不满意的地方。刘攀是一个习惯被动接受信息的人,她也不去调查真相,同时刘攀也是一个现代女性,原则上她尊重丈夫保留隐私。
  常小琥笔下的这对夫妻,能让人想起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中的一对情人,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和他的情人。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是一个有秘密的人,他没有将秘密告诉情人。每个人都有秘密,有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本身并不影响一个人爱另一个人。中国妇女的独立,历史并不悠久,她们希望丈夫没有秘密,把一切都对自己敞开——尽管这是不可能的。原本“有秘密”是可以忽略的问题,然而,女白领本身就是孤岛一样的存在,当嫁给另一个白领,这样的问题就变得更为突出。尤其是在刘攀那里,刘攀的丈夫偷偷带着干姐姐母子畅游亚龙湾,有不忠的嫌疑。在隐隐的危机中,刘攀以为找到了“生命中的那个男人”——闫良,然而闫良是另一个赫雷米亚·德圣阿莫尔,闫良也有一大堆秘密。
  小说的结尾是开放式的,刘攀从审计部转到了商贸部,职能上升的瓶颈已破除,刘攀却发现既不真了解丈夫,也无法真了解闫良,她发现初恋男友成了可依靠的肩膀,然而已经十二年不曾真正和初恋男友交流。眼前的丈夫,远在布拉格的闫良,初恋男友,这三个人她可以再选择一次。她会选谁?常小琥把选择权交给了读者。
  最初有一场情感选择:刘攀没有和初恋男友在一起,那时她是少女,没有经济能力,精神也不能独立;刘攀选了人事部总监邱腾做丈夫,事业上她或许得到过他的帮助,那时她是白领,精神上能独立了,事业上尚未独立;刘攀发现闫良似乎更适合自己,闫良帮她在事业独立,她彻底独立了,闫良却去了布拉格。是和丈夫继续在一起?还是放弃刚刚享有的事业独立,延长假期?抑或选择和初恋男友再续前缘?正如罗斯特的诗《未选择的路》所写道的:每次只能选一条路,无法选第二条。第一次选择和第二次选择一样,因为每次只能选一条路。选择就是放弃,选一条路,就要放弃其他道路。
  这篇小说的表述是精彩的,几个人物性格鲜明迥然不同。不得不提的是,小说中刘攀和闫良的情感和行为,暧昧而得体,这些来自于得体的表达,由此可见常小琥的笔墨功夫——微妙的效果和精妙的表述是孪生兄弟。另外,小说写的是写当下女白领职场、情感及家庭生活,常小琥对其困境和困惑的书写是传神的,说明他具备优秀作家那种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最后要说的是,写时代新人以及写出独特性格,这是求异,写作还要求同,生活的困境、选择的困惑,这都是永恒的,以新时代的新形象新生活表现这种永恒主题,使一代代作家的写作生生不息。
其他文献
1990年代后期成长起来的文学青年,或者说愿意阅读文学的年青人,有几个没有爱上过王小波?也许中年之后会遗忘,会批判,会有所疑问,但是,在青春最为激荡,最容易被宏大话语制约,最容易被“理想”“时代”“梦想”之类的词语所鼓动的时候,读到王小波,那是怎样的一种震动、震惊,或豁然开朗?  那天真而蛮荒的想象力,举重若轻的反讽意味,性与政治的微妙辩证,它们组合成一种充满趣味和独特审美的文学语言,以最轻盈的方
期刊
屈指算来,我与王琼在文联这口大锅里吃饭,不觉30多年了。但隔行如隔山,他先后在美协、画院从事绘画创作,而我先后于作协、文联打杂,做“文字匠”,虽同住一个大院,经常见面,但交往不多,仅算认识而已。直到近10余年,退休赋闲后,因经常一道参加些老年活动,接触多了,对他方有了比较深切的了解。尤其是他那种自强不息、不断开拓绘画领域的精神,令我感动,值得我学习!  王琼祖籍江西,而他出生湖南,是地道的长沙人。
期刊
长期以来,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群体整体性沉没于历史地表之下,处于一种集体无意识状态。但自“五四”以来,随着“易卜生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思想的传入,女性叙事开始了对男权传统的反抗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塑造了一批向往个性解放、追求爱情自由的叛离女性形象,像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就是一个追求个性独立的叛离女性典型。此后,“五四”浪潮中的莎菲、革命战争年代的林道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李双双等,都是文学叙事中追求女性
期刊
该如何评论吴昕孺的小说呢?说句心里话,笔者刚读他的中短篇小说集《天堂的纳税人》(敦煌文艺出版社,2013年9月版),便被其生动活泼的叙述语言和惟妙惟肖的心理刻画所折服,后来读着读着,发现他的小说愈来愈具有陌生化效果,越读越难以全面概括其风格特征或审美情趣,他的小说受“意识流、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较深,擅于采用荒诞梦呓手法,通过荒诞梦呓的叙事直抵人物的心灵世界。窃以为,吴昕孺通
期刊
1959年6月25日,新中国的创始人毛泽东重返故乡韶山,当年著名的湖南籍作家周立波写了一篇《韶山的节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时隔50余年,湖南作家杨华方又以《一个人的回家》为题,独辟蹊径欣然作文,艺术地还原和再现了一代伟人重返故里的心路历程,展现了毛泽东铁汉柔情的一面。在杨华方笔下,毛泽东褪去了伟人的“神圣”外衣,以普通人的身份重回故居、祭扫祖坟,演绎了一个人回家的故事。该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
期刊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溜走的是时光,留下的是岁月。岁月沉淀的那一份才华与成就总让人牵挂,让人欢喜。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在这南国的静寂寒冬,我脑海中不时浮现出一连串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们与生俱来的才气与文气让人心生羡慕,他们与湖南文学的美好因缘让人怀念。这些名字包括:韩少功、黄永玉、易中天、薛忆沩、盛可以、田耳、李少君、蒋子丹、熊育群、陈启文、彭学明、周瑟瑟、李傻傻、郑小驴等。细细想来,他们都有一
期刊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既推动文学创作,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促进文学的传播与接受。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倡导文学批评导向性、专业性和学术性的和谐统一。习总书记也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现中华
期刊
新世纪诗歌的发展趋势似乎在预示着新一轮“诗歌热”的到来。在经过长时期的边缘化之后,诗歌时来运转,这在当下民众的阅读取向中可以得到某种验证。诗歌在悄悄地回流,尽管不能与大众文化达成完全的妥协,但借助大众文化的传播效力,诗歌也在传播渠道上有较大的改变。一个显著的事实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强势扩张,新世纪诗坛呈现出此前未有的一些现象:诗歌数量呈爆炸性增长,远远超出民众的阅读极限;诗歌活动频繁主办,知名诗人穿
期刊
房伟  文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届客座研究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首批签约评论家,山东文艺评论家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山东当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曾于《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诗刊》《人民日报》等发表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及诗歌、小说计200余万字,曾被《新华文摘》《人大复
期刊
对于谭仲池的文学创作,评论界较为关注的是他的诗歌、散文和小说创作。毋庸置疑,谭仲池的10多部诗歌散文集和7部长篇小说已经让读者感受到了其在文学上的不凡造诣,然而人们却忽视其近年来潜心创作且数量颇丰的影视文学剧本。面对谭仲池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更为可贵的是,作家并没有局限于将文人的浪漫情怀进行诗意表达,而是将自己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思索融入到多样的文学体裁的创作中。于是,在谭仲池的电影文学剧本中,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