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浪潮下的瑰丽奇葩—“洋雷锋”

来源 :雷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ni826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东方是辽宁雷锋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学雷锋基金管理会副主任,对雷锋走向世界有过专门研究。他曾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雷锋和雷锋精神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傳向世界的,几十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雷锋的接受和认识也发生了变化。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雷锋在世界上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发展中的第三世界国家,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一些正在争取民族解放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雷锋的影响辐射到了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那里的人民开始认识并接受雷锋,主要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苏联)等一些国家。第三世界学雷锋主要是学立场、学斗志、学精神;第一、第二世界学雷锋,主要侧重于学道德、学品质、学人格。学习雷锋活动不仅超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社会制度和信仰。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对雷锋和雷锋精神接受的程度看,贫穷的时候需要雷锋精神,富裕的时候更需要雷锋精神。这几乎成了一个共同的现象。全球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美国化”。优秀的文化是全人类的财富,雷锋身上闪耀的东方文明的光芒被其他国度的人们认可并不奇怪。
  江思远,一位澳大利亚人。2012年5月却登上了中国湖南的雷锋精神论坛,向中国人介绍他这个“洋雷锋”学雷锋的体会。江思远在自己的祖国是一名建筑商,他的妻子是医院的一名护士,12年前他们有了第一个孩子,却不幸得病夭折。过度的悲痛使他们精神恍惚,于是决定换个环境生活,就向国际慈善组织申请来到了中国湖南长沙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当义工。在这里他知道了雷锋,也看到了许多和雷锋一样热心助人的志愿者。他带着爱心担负了孤残儿童护理合作项目,受到了中国同事的赞扬,大家称他是“洋雷锋”,他对这个称呼很满意。他在福利院一干就是12年,还学会了中国话,长沙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大会上说“雷锋精神在现代社会里显得尤为珍贵”。
  雷夫·罗杰斯,美国人。6年前,雷夫来到中国锦州的银行工作,因为他名字的发音和雷锋相似,当地人就习惯叫他“雷锋”。雷锋是谁?最初雷夫总是带着疑问和好奇,向中国同事打听雷锋是个什么样的人,后来他就干脆自己到抚顺雷锋纪念馆去参观。他知道了雷锋是一个把帮助别人当作快乐的人,自己生活俭朴,却乐意资助困难的人,对工作勤奋钻研,是一个十分敬业的“螺丝钉”。从此,他就迷上了雷锋。和雷锋一样,他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坚持到孤儿院为孤儿送爱心,帮助有困难的人。他还有个爱好,就是喜欢收集与雷锋有关的资料。他把《雷锋日记》翻译成英文,推荐给他的同胞。他还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世界各国的人了解雷锋,学习雷锋精神。”
  2012年8月15日下午,辽宁抚顺隆重举行“百姓雷锋”授奖仪式,雷夫作为嘉宾登台向中国的“百姓雷锋”授奖,他说:“雷锋是人类英雄!”
  美国“儿童之家”董事会执行主席、总裁麦当娜·W·金博士和河南邓州“编外雷锋团”成员、退休老人洪荣惠还有过一段感人的故事。
  家住邓州市东城区的洪荣惠老人出生于1929年,是新中国成立前的高中毕业生。新中国成立后,他就职于当时的邓县服务公司,在照相馆从事摄影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5年洪荣惠退休后,开了一家照相馆。
  一天,洪荣惠路过邓州市聋哑学校门口,看到一群聋哑孩子正在玩耍。两个聋哑孩子发现洪荣惠在看他们,就走过来用手势和洪荣惠打招呼。看到孩子们急于向他表达心声而不能说话的样子,他决心“帮助这些可怜的孩子”,于是,他辗转联系上了远在美国的“儿童之家”。
  设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康摩大街2230号的“儿童之家”成立于1889年,经管14个国家的17个国际项目,是一个国际性残疾儿童救助机构,他们利用企业家捐助和募集来的资金,到本国和经济落后的国家领养残疾儿童,由没有子女的美国人抚养,并不在国外设立救助机构。出乎意料的是,麦当娜·W·金博士了解了邓州市孤残儿童的情况后,同意把邓州市聋哑学校列入救助项目。
  1998年10月,美国明尼苏达州“儿童之家”救助邓州市残疾儿童项目正式启动。从2000年到2005年,麦当娜·W·金博士前后三次万里迢迢来邓州看望、救治孤残儿童。她还特意参观了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其他文献
伟大民族诞生伟大的人。雷锋,诞生在中国土地上,不是偶然的。  2013年3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共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辽宁代表团的审议。他强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善良,始终把善良写在道德旗帜上的民族。《礼记》有云:“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
期刊
在每一座城市的上空都有一颗闪亮的“星”,而抚顺的这颗“星”,就是雷锋。雷锋,1940年12月18日出生在湖南望城,1962年8月15日在抚顺因公殉职。雷锋在抚顺工作、生活了两年零四个月。抚顺记录了雷锋一生中最光辉的篇章。抚顺是全国学雷锋活动的策源地  雷锋牺牲之前,抚顺军民就开展了近两年时间的学雷锋活动。雷锋牺牲后,抚顺各界立即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市委领导集体为雷锋题词,抚顺学雷锋活动情况层层上报到
期刊
“那是1960年的1月19日,当时还是副连长的我,在新兵连第一次听到了雷锋的名字,那时雷锋正作为新兵代表发言。个子矮,但精神饱满, 有 一 张 春 天 般 的 笑 脸,这是雷锋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退休后在上海儿子家养老的雷锋生前所在连连长虞仁昌,虽已年近九旬,但每次讲起雷锋来,总是眼含热泪。  1963年初,虞仁昌转业时,当地人武部门从档案里得知他就是雷锋的连长,就请他为人武干部和全县民兵骨干
期刊
当我们纪念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5周年之际,当学雷锋热潮伴着春风再次澎湃涌来之时,更有一种冲动:对原沈阳军区的《前进报》宣树雷锋典型进行一次历史探寻。这,既是对学雷锋活动有意义的追根溯源,又是对已停刊的这份报纸的深情怀想。独具慧眼率先报道  众人皆知,雷锋是位优秀战士,是那个时代的优秀代表。当时能很快被媒体发现并被原沈阳军区《前进报》最先宣传,既是历史机缘巧合,更是雷锋已有令人瞩目的先进思
期刊
55年来,在雷锋精神的影响下,人民军队涌现出一大批雷锋式的先進典型。雷锋的生命在他们身上延续,雷锋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延伸。这一列队走来的“雷锋方阵”,使得“人民军队雷锋多”成为我军特有的、别具一格的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生动反映着我军的性质和宗旨,紧紧连着我军的历史传统,深刻体现着我军的鲜明形象。  雷锋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和平时期人民军队的形象,使人民群众在对解放军的观察认识中加大了道德的元素,极
期刊
传承着雷锋精神的雷锋文化,是一种深刻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文化。雷锋文化汲取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承接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价值追求。以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等社会主義核心价值理念为内涵的雷锋文化,与中华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传统相一致,与中华民族倡导的扶危济困、守望相助、民胞物
期刊
河南省鄭州市,沿着东风路走一段,抬头能看到一个红色的牌匾,不大,四平八稳地挂在钢筋水泥砌成的楼宇上,被一排横七竖八的门店牌匾夹杂于中间。牌匾上写着几个字 :免费爱心粥。中国老百姓爱喝粥,爱喝之余,甚至要做一番“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自我检讨,看看自己是否浪费了粮食,又是否能在艰苦中继续奋斗下去。  以 前 的 粥 店 牌 匾, 大 多 是“ 张 家粥”“李家粥”,从没叫过“爱心粥”,“爱心”不是
期刊
就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关系来说,很少有人能像雷锋这样,在一座城市里留下那么深刻的烙印,而且历久弥坚。当雷锋还没有成为“雷锋”时,抚顺就涌起学雷锋的春潮 ;当雷锋成为“雷锋”时,雷锋更成为抚顺人的深刻记忆。每年的3月5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纪念日,抚顺都要举行隆重庆典。人们汇聚在雷锋塑像下宣誓,坚定着传承雷锋精神的信念与使命。坚守与超越,一份历史的约定  抚顺人与雷锋有太多的感情。雷锋短
期刊
在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5周年之际,由人民出版社出版、《雷鋒》杂志组织编撰的《新时代雷锋精神解读》《见证人讲述雷锋日记》,于3月5日前在全国公开发行。  这两本书的侧重点虽然不同,却都深入浅出,简明通俗,适合大众阅读口味。两本书事理交融,珠联璧合,是新时代学雷锋活动不可多得的好读物、好教材。我作为第一读者,阅读之后,获益良多,以至禁不住想要广而告之,让更多读者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期刊
雷锋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抚顺市雷锋纪念馆自1965年开馆以来,接待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和港澳台同胞共计5万多人次,他们专程到抚顺雷锋纪念馆了解雷锋、学习雷锋。  一个由40多人组成的日本代表团到馆后,认真地听取了讲解员的讲解,仔细观看了每张照片和每件展品,并就雷锋事迹和学雷锋活动等有关问题同雷锋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座谈。他们说:“雷锋做的事,我们以前听说过,很难理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