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读研究生的李路,因参加校武术队后,被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吸引。毕业后的他曾在一家IT公司任职,但一年后他做出了离职创办武馆的决定。
为什么要放弃薪酬不菲的工作?创办武馆的自信来自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我对李路进行了采访。
赵丛君:大学毕业后,您曾在某lT公司任职,是什么让您辞职开武馆的?
李路:我从小就十分喜爱舞刀弄枪,自己经常做一些小兵器,但真正开始练习武术是到了研究生二年级,随着对武术学习的不断深入,更加体会到武术绝不仅仅是一种肢体上的运动,它更是一种文化,它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教育和提升的作用,所以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
我在清华学习虽然只有三年的时间,但清华的体育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57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先生向学生们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这代表着清华大学的体育精神和“体以育人”的教育理念,这种体育教育对每一个清华人的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虽然真正开始练习武术比较晚,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走太多的弯路,这得益于我有两位非常好的老师,一位是我在清华武术队的启蒙老师王玉林教授,另一位就是我的恩师著名武术家秦庆丰先生,两位老师给予我的不单单是武术技术的指导,最重要的是给了我一个正确的方向,什么才是真正的武术以及从武术中所感悟的人生哲理,从两个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真正武者的智慧和精神。我想清华的这种教育氛围以及老师的教育引导对我决定从事武术事业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赵丛君:您做出开武馆的决定后,您的家人和同学有什么反应?有没有说您有不务正业的?
李路:当我决定开办武馆的时候,身边的家人、同学、朋友说什么的都有,有的非常支持,羡慕我能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事业和工作来干非常好,同时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有些师长朋友说我“不务正业”,放弃了自己大好的学历、专业和工作。可能在他们看来,没有做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就算是“不务正业”吧。但我觉得所谓“正业”关键在于一个“正”字,只要是对国家民族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叫正业,所学专业与将来从事的工作并无必然联系。
赵丛君:2010年您开始练武,当时您已经24岁了,可谓是半路出家,您开武馆的自信来自哪里?
李路:我一直坚持的理念是哪怕我只会一个正踢腿,我教会了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这种“复制”也是对武术的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艺无止境,并不是我一定要达到多么高超的水平才可以开办武馆,同时,我也在不断的向老师们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赵丛君:创办武道国术的目的是什么?
李路:目的是武术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为武术人创造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赵丛君:您觉得造成国人对武术认识误区的原因是什么?
李路:归根结底是我们武术人自己没有做好。现在人们一提到武术,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中国武术花架子,练武术不长个”,再有些年轻一点的人当问起他什么是武术的时候“武术不就是跆拳道吗?”,还有些人认为“武术多土啊,你看人家跆拳道、空手道多注重礼仪,多高雅的运动”,往往得到这样的反馈。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很多人对自己的文化非常的不重视,如同败家子一样,“这东西我们家有的是,糟蹋浪费了一个还有很多”造成这一现象有许多历史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武术像我们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样,在遭到国人的践踏。很多武术人不尊重历史、编造故事,将武术玄化,把非技击搏斗的东西生搬硬套进武术套路当中,这背后都是些利益的驱使,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认为武术华而不实。
我还观察到很多练武术的人,甚至很多高校武术专业运动员对自己的器械十分不爱惜,随便乱扔。我们反观日本的剑道,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这些都是曾经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如今全部都丢掉了。我们一直在说“文武并重”,但现在武术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一直强调武术是文化,那武术人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除了技术动作又给予别人技术之外更多的东西了吗?显然没有。
再来说外国文化的冲击。跆拳道1992年进入中国,1994年才开始正式推广,短短20年问,几乎席卷全国,人家的宣传包装做得非常好。我们老说中国的传统武术比跆拳道好,跆拳道是从中国武术中学去的皮毛,武术到底好在哪里,有没有人看到实际的效果?国家推广竞技武术这么多年,结果如何呢?练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历史上我们的民族是开放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不能阻止外来文化的进入,而是要相互借鉴学习,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
赵丛君:我知道您的老师秦庆丰先生一直在高校推广武术,他对您的影响是什么?
李路:我的恩师秦庆丰先生,于1982年初春在北京大学成立全国首个高校武术协会暨北京大学武术协会,并担任教练组组长。他明确提出“让中国传统武术走进大学,赋予其新的、科学的生命”的口号,要求每一位教练员都做到“四能”,即能练、能教、能讲、能积极开展理论研究,那时培养了一大批高知识、高学历的人才,当时的武术学习经历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恩师在教导我们的时候特别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秦门《武学庭训》第一句就讲“爱国乃终生立命之本。”作为一名武术人必须具有爱国精神,必须具有民族气节,你所做的事业应当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益的,武术的传播正是这样一个强种、强族、强国的民族大业。
恩师还常常教导我们“练武必须习文”,一个人的武艺不仅仅取决于他所下的功夫,还与他的文化底蕴和德行修养有着重大的关系,武学修为想达到很高的境界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和德行,古人讲“文武兼修”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无论习文还是练武最终都是追求的那个“道”。
恩师秦庆丰先生在技术上对我的指导,使我不断提高,在思想上给予了我一个正确的方向,使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武术,什么是一个武者应该追求的目标。这些教导可以说促使我能够放弃很多东西,投身于武术的教育事业,在教学过程中践行恩师对“武道精神”追求的理念。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断的给孩子们渗透武术对他们不仅仅是肢体上的锤炼,更是精神上是塑造,总结为两个“正”字,首先是“身正”,更重要的是“心正”。 武术的传承是以人的习练为基础,而在传承过程中必须有老师的指导。师父常常对我们讲,他所培养的是能文能武的教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就去完成教官应做的事情,从最基础的教学做起,一拳一腿的指导学生,传播武术。
赵丛君:起名为“武道国术馆”,有什么特殊的涵义吗?
李路:当决定开办武术培训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取名字,为这个事情也是费了一番脑筋。当时我们想,名字中既要体现“武”,同时又要能够表达出我们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应当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层次,需要我们不断的追求和探索的,也就意味着我们所做事情能够到达的高度。
我们看到当今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合气道等等搏击项目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致使很多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误认为,这种对“道”的追求和崇尚是外来文化,而事实上对“道”的这种追寻和探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得以延续和发展,我们自己却不够重视。
道即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运动轨迹,具体的技术是道的体现与载体,对“术”的探索,必须升华到对“道”这一境界的追求。
“武道”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武术精神,这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以武载道”,主要包括:“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德服人和中正平和”的做人方式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等思想。
孙中山先生提倡“尚武精神”,勉励国人发扬武道精神励精图治。“武术者,强身健体;国术者,保家卫国”。国术指中国传统武术,是对武术的尊称,更加突显其强身卫国的重要性和民族性。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应像国画、国医一样,提升到国家和全中华民族的高度。
因此,将我们馆的名称命名为“武道国术”,就是时刻激励我们自己,崇尚“武道精神”,在教育理念中注重“外强体魄、内修精神”,弘扬武道精神,传承国术技艺,在增强国民体质的同时,使武道精神得以回归。
当笔者问及面对当下其实并不是特别乐观的现实,他的武馆会不会坚持下去时,李路坚定地回答:“我热爱武术、热爱武术的教育事业,我会坚持下去。”
“武术人应该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己为自己打出一片天地,将所学、所感传递给青少年。~既然外部环境没有给我们现成的条件,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为自己创造环境和平台呢?”李路这样说。
为什么要放弃薪酬不菲的工作?创办武馆的自信来自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我对李路进行了采访。
赵丛君:大学毕业后,您曾在某lT公司任职,是什么让您辞职开武馆的?
李路:我从小就十分喜爱舞刀弄枪,自己经常做一些小兵器,但真正开始练习武术是到了研究生二年级,随着对武术学习的不断深入,更加体会到武术绝不仅仅是一种肢体上的运动,它更是一种文化,它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教育和提升的作用,所以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
我在清华学习虽然只有三年的时间,但清华的体育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57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先生向学生们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这代表着清华大学的体育精神和“体以育人”的教育理念,这种体育教育对每一个清华人的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虽然真正开始练习武术比较晚,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走太多的弯路,这得益于我有两位非常好的老师,一位是我在清华武术队的启蒙老师王玉林教授,另一位就是我的恩师著名武术家秦庆丰先生,两位老师给予我的不单单是武术技术的指导,最重要的是给了我一个正确的方向,什么才是真正的武术以及从武术中所感悟的人生哲理,从两个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真正武者的智慧和精神。我想清华的这种教育氛围以及老师的教育引导对我决定从事武术事业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赵丛君:您做出开武馆的决定后,您的家人和同学有什么反应?有没有说您有不务正业的?
李路:当我决定开办武馆的时候,身边的家人、同学、朋友说什么的都有,有的非常支持,羡慕我能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事业和工作来干非常好,同时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有些师长朋友说我“不务正业”,放弃了自己大好的学历、专业和工作。可能在他们看来,没有做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就算是“不务正业”吧。但我觉得所谓“正业”关键在于一个“正”字,只要是对国家民族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叫正业,所学专业与将来从事的工作并无必然联系。
赵丛君:2010年您开始练武,当时您已经24岁了,可谓是半路出家,您开武馆的自信来自哪里?
李路:我一直坚持的理念是哪怕我只会一个正踢腿,我教会了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这种“复制”也是对武术的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艺无止境,并不是我一定要达到多么高超的水平才可以开办武馆,同时,我也在不断的向老师们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赵丛君:创办武道国术的目的是什么?
李路:目的是武术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为武术人创造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赵丛君:您觉得造成国人对武术认识误区的原因是什么?
李路:归根结底是我们武术人自己没有做好。现在人们一提到武术,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中国武术花架子,练武术不长个”,再有些年轻一点的人当问起他什么是武术的时候“武术不就是跆拳道吗?”,还有些人认为“武术多土啊,你看人家跆拳道、空手道多注重礼仪,多高雅的运动”,往往得到这样的反馈。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很多人对自己的文化非常的不重视,如同败家子一样,“这东西我们家有的是,糟蹋浪费了一个还有很多”造成这一现象有许多历史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武术像我们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样,在遭到国人的践踏。很多武术人不尊重历史、编造故事,将武术玄化,把非技击搏斗的东西生搬硬套进武术套路当中,这背后都是些利益的驱使,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认为武术华而不实。
我还观察到很多练武术的人,甚至很多高校武术专业运动员对自己的器械十分不爱惜,随便乱扔。我们反观日本的剑道,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这些都是曾经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如今全部都丢掉了。我们一直在说“文武并重”,但现在武术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一直强调武术是文化,那武术人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除了技术动作又给予别人技术之外更多的东西了吗?显然没有。
再来说外国文化的冲击。跆拳道1992年进入中国,1994年才开始正式推广,短短20年问,几乎席卷全国,人家的宣传包装做得非常好。我们老说中国的传统武术比跆拳道好,跆拳道是从中国武术中学去的皮毛,武术到底好在哪里,有没有人看到实际的效果?国家推广竞技武术这么多年,结果如何呢?练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历史上我们的民族是开放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不能阻止外来文化的进入,而是要相互借鉴学习,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
赵丛君:我知道您的老师秦庆丰先生一直在高校推广武术,他对您的影响是什么?
李路:我的恩师秦庆丰先生,于1982年初春在北京大学成立全国首个高校武术协会暨北京大学武术协会,并担任教练组组长。他明确提出“让中国传统武术走进大学,赋予其新的、科学的生命”的口号,要求每一位教练员都做到“四能”,即能练、能教、能讲、能积极开展理论研究,那时培养了一大批高知识、高学历的人才,当时的武术学习经历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恩师在教导我们的时候特别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秦门《武学庭训》第一句就讲“爱国乃终生立命之本。”作为一名武术人必须具有爱国精神,必须具有民族气节,你所做的事业应当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益的,武术的传播正是这样一个强种、强族、强国的民族大业。
恩师还常常教导我们“练武必须习文”,一个人的武艺不仅仅取决于他所下的功夫,还与他的文化底蕴和德行修养有着重大的关系,武学修为想达到很高的境界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和德行,古人讲“文武兼修”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无论习文还是练武最终都是追求的那个“道”。
恩师秦庆丰先生在技术上对我的指导,使我不断提高,在思想上给予了我一个正确的方向,使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武术,什么是一个武者应该追求的目标。这些教导可以说促使我能够放弃很多东西,投身于武术的教育事业,在教学过程中践行恩师对“武道精神”追求的理念。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断的给孩子们渗透武术对他们不仅仅是肢体上的锤炼,更是精神上是塑造,总结为两个“正”字,首先是“身正”,更重要的是“心正”。 武术的传承是以人的习练为基础,而在传承过程中必须有老师的指导。师父常常对我们讲,他所培养的是能文能武的教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就去完成教官应做的事情,从最基础的教学做起,一拳一腿的指导学生,传播武术。
赵丛君:起名为“武道国术馆”,有什么特殊的涵义吗?
李路:当决定开办武术培训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取名字,为这个事情也是费了一番脑筋。当时我们想,名字中既要体现“武”,同时又要能够表达出我们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应当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层次,需要我们不断的追求和探索的,也就意味着我们所做事情能够到达的高度。
我们看到当今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合气道等等搏击项目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致使很多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误认为,这种对“道”的追求和崇尚是外来文化,而事实上对“道”的这种追寻和探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得以延续和发展,我们自己却不够重视。
道即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运动轨迹,具体的技术是道的体现与载体,对“术”的探索,必须升华到对“道”这一境界的追求。
“武道”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武术精神,这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以武载道”,主要包括:“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德服人和中正平和”的做人方式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等思想。
孙中山先生提倡“尚武精神”,勉励国人发扬武道精神励精图治。“武术者,强身健体;国术者,保家卫国”。国术指中国传统武术,是对武术的尊称,更加突显其强身卫国的重要性和民族性。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应像国画、国医一样,提升到国家和全中华民族的高度。
因此,将我们馆的名称命名为“武道国术”,就是时刻激励我们自己,崇尚“武道精神”,在教育理念中注重“外强体魄、内修精神”,弘扬武道精神,传承国术技艺,在增强国民体质的同时,使武道精神得以回归。
当笔者问及面对当下其实并不是特别乐观的现实,他的武馆会不会坚持下去时,李路坚定地回答:“我热爱武术、热爱武术的教育事业,我会坚持下去。”
“武术人应该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己为自己打出一片天地,将所学、所感传递给青少年。~既然外部环境没有给我们现成的条件,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为自己创造环境和平台呢?”李路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