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人,我们自己应该努力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tso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4月,在清华大学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读研究生的李路,因参加校武术队后,被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吸引。毕业后的他曾在一家IT公司任职,但一年后他做出了离职创办武馆的决定。
  为什么要放弃薪酬不菲的工作?创办武馆的自信来自哪里?带着这些疑问,我对李路进行了采访。
  赵丛君:大学毕业后,您曾在某lT公司任职,是什么让您辞职开武馆的?
  李路:我从小就十分喜爱舞刀弄枪,自己经常做一些小兵器,但真正开始练习武术是到了研究生二年级,随着对武术学习的不断深入,更加体会到武术绝不仅仅是一种肢体上的运动,它更是一种文化,它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教育和提升的作用,所以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
  我在清华学习虽然只有三年的时间,但清华的体育教育理念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57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先生向学生们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这代表着清华大学的体育精神和“体以育人”的教育理念,这种体育教育对每一个清华人的一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虽然真正开始练习武术比较晚,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走太多的弯路,这得益于我有两位非常好的老师,一位是我在清华武术队的启蒙老师王玉林教授,另一位就是我的恩师著名武术家秦庆丰先生,两位老师给予我的不单单是武术技术的指导,最重要的是给了我一个正确的方向,什么才是真正的武术以及从武术中所感悟的人生哲理,从两个老师身上我看到了真正武者的智慧和精神。我想清华的这种教育氛围以及老师的教育引导对我决定从事武术事业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赵丛君:您做出开武馆的决定后,您的家人和同学有什么反应?有没有说您有不务正业的?
  李路:当我决定开办武馆的时候,身边的家人、同学、朋友说什么的都有,有的非常支持,羡慕我能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事业和工作来干非常好,同时又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也有些师长朋友说我“不务正业”,放弃了自己大好的学历、专业和工作。可能在他们看来,没有做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工作就算是“不务正业”吧。但我觉得所谓“正业”关键在于一个“正”字,只要是对国家民族有意义的事情都应该叫正业,所学专业与将来从事的工作并无必然联系。
  赵丛君:2010年您开始练武,当时您已经24岁了,可谓是半路出家,您开武馆的自信来自哪里?
  李路:我一直坚持的理念是哪怕我只会一个正踢腿,我教会了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这种“复制”也是对武术的传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艺无止境,并不是我一定要达到多么高超的水平才可以开办武馆,同时,我也在不断的向老师们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水平。
  赵丛君:创办武道国术的目的是什么?
  李路:目的是武术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为武术人创造一个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赵丛君:您觉得造成国人对武术认识误区的原因是什么?
  李路:归根结底是我们武术人自己没有做好。现在人们一提到武术,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中国武术花架子,练武术不长个”,再有些年轻一点的人当问起他什么是武术的时候“武术不就是跆拳道吗?”,还有些人认为“武术多土啊,你看人家跆拳道、空手道多注重礼仪,多高雅的运动”,往往得到这样的反馈。我们从小就被灌输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很多人对自己的文化非常的不重视,如同败家子一样,“这东西我们家有的是,糟蹋浪费了一个还有很多”造成这一现象有许多历史原因,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武术像我们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样,在遭到国人的践踏。很多武术人不尊重历史、编造故事,将武术玄化,把非技击搏斗的东西生搬硬套进武术套路当中,这背后都是些利益的驱使,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认为武术华而不实。
  我还观察到很多练武术的人,甚至很多高校武术专业运动员对自己的器械十分不爱惜,随便乱扔。我们反观日本的剑道,有一套严格的礼仪,这些都是曾经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如今全部都丢掉了。我们一直在说“文武并重”,但现在武术人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一直强调武术是文化,那武术人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除了技术动作又给予别人技术之外更多的东西了吗?显然没有。
  再来说外国文化的冲击。跆拳道1992年进入中国,1994年才开始正式推广,短短20年问,几乎席卷全国,人家的宣传包装做得非常好。我们老说中国的传统武术比跆拳道好,跆拳道是从中国武术中学去的皮毛,武术到底好在哪里,有没有人看到实际的效果?国家推广竞技武术这么多年,结果如何呢?练武术的人越来越少。归根到底,还是我们自己没有做好。历史上我们的民族是开放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是包容的文化,不能阻止外来文化的进入,而是要相互借鉴学习,否则就会失去生命力。
  赵丛君:我知道您的老师秦庆丰先生一直在高校推广武术,他对您的影响是什么?
  李路:我的恩师秦庆丰先生,于1982年初春在北京大学成立全国首个高校武术协会暨北京大学武术协会,并担任教练组组长。他明确提出“让中国传统武术走进大学,赋予其新的、科学的生命”的口号,要求每一位教练员都做到“四能”,即能练、能教、能讲、能积极开展理论研究,那时培养了一大批高知识、高学历的人才,当时的武术学习经历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都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恩师在教导我们的时候特别强调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秦门《武学庭训》第一句就讲“爱国乃终生立命之本。”作为一名武术人必须具有爱国精神,必须具有民族气节,你所做的事业应当是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益的,武术的传播正是这样一个强种、强族、强国的民族大业。
  恩师还常常教导我们“练武必须习文”,一个人的武艺不仅仅取决于他所下的功夫,还与他的文化底蕴和德行修养有着重大的关系,武学修为想达到很高的境界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和德行,古人讲“文武兼修”这背后有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无论习文还是练武最终都是追求的那个“道”。
  恩师秦庆丰先生在技术上对我的指导,使我不断提高,在思想上给予了我一个正确的方向,使我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武术,什么是一个武者应该追求的目标。这些教导可以说促使我能够放弃很多东西,投身于武术的教育事业,在教学过程中践行恩师对“武道精神”追求的理念。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不断的给孩子们渗透武术对他们不仅仅是肢体上的锤炼,更是精神上是塑造,总结为两个“正”字,首先是“身正”,更重要的是“心正”。   武术的传承是以人的习练为基础,而在传承过程中必须有老师的指导。师父常常对我们讲,他所培养的是能文能武的教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就去完成教官应做的事情,从最基础的教学做起,一拳一腿的指导学生,传播武术。
  赵丛君:起名为“武道国术馆”,有什么特殊的涵义吗?
  李路:当决定开办武术培训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取名字,为这个事情也是费了一番脑筋。当时我们想,名字中既要体现“武”,同时又要能够表达出我们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应当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层次,需要我们不断的追求和探索的,也就意味着我们所做事情能够到达的高度。
  我们看到当今跆拳道、空手道、柔道、合气道等等搏击项目在全世界大行其道,致使很多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误认为,这种对“道”的追求和崇尚是外来文化,而事实上对“道”的这种追寻和探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得以延续和发展,我们自己却不够重视。
  道即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运动轨迹,具体的技术是道的体现与载体,对“术”的探索,必须升华到对“道”这一境界的追求。
  “武道”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武术精神,这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以武载道”,主要包括:“刚健有为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德服人和中正平和”的做人方式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等思想。
  孙中山先生提倡“尚武精神”,勉励国人发扬武道精神励精图治。“武术者,强身健体;国术者,保家卫国”。国术指中国传统武术,是对武术的尊称,更加突显其强身卫国的重要性和民族性。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应像国画、国医一样,提升到国家和全中华民族的高度。
  因此,将我们馆的名称命名为“武道国术”,就是时刻激励我们自己,崇尚“武道精神”,在教育理念中注重“外强体魄、内修精神”,弘扬武道精神,传承国术技艺,在增强国民体质的同时,使武道精神得以回归。
  当笔者问及面对当下其实并不是特别乐观的现实,他的武馆会不会坚持下去时,李路坚定地回答:“我热爱武术、热爱武术的教育事业,我会坚持下去。”
  “武术人应该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己为自己打出一片天地,将所学、所感传递给青少年。~既然外部环境没有给我们现成的条件,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己为自己创造环境和平台呢?”李路这样说。
其他文献
第二步问答劲。所谓问答。即我有所问,彼有所答,一问一答则生动静,既存动静又分虚实。在推手时,以意探之,以劲问之,俟其答复,再听其虚实。若问而不答(不会走化),则可进而攻之。若有所答,则须听其动静之缓急及进退之方向,始能辩别出对方真正的虚实和变化,这都要通过实践中的问答训练而得到。问答劲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听其劲,观其动,得其机、攻其势。所谓听其劲,即权其轻重虚实的意思,在推手为侦察敌情。听之于心,凝之
期刊
《搏击》杂志2015年第5期总49l期上,刊登了对《武术是我的信仰——金玉铮老师的访谈录》,深读细品之后,再联想平时在公园里就听到的金老师传播的诸多武学观点,感受颇多。由于金老师家族的影响,国学功底很深,他把国学理念融入到了武术当中,提出了许多高精深奥的武学观。他把武术提到个人信仰的高度,可说是语出惊人,大家风范。  我认识金老师也就四五年时间,第一次见到金老师是在朝阳区某公园一群练摔跤的人中。听
期刊
八卦掌技击四十八法之“身法”日:“手法步法要相随,手到步落力必微。手脚俱到腰欠力,去时迟缓难抽回”。  浅释:此诀讲的是八卦掌在瞬息万变的技击中步法、身法、掌法相互配合的重要作用。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步法、身法、掌法少协调,缺配合给技击时带来的窘迫之相。有的朋友练了几十年,可功夫上身否?反正一伸手就被人打出去了。何故?原因固然很多,其主要一条就是不懂技击之法,不会练技击技法,练的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
期刊
2015对于刘绥滨来说是一个累并快乐着的一年,先是赴深圳出席中国实用企业总裁管理论坛“智和汇”峰会发布会,和马云等人出任智和汇的汇师。赴法国东方文化中心教授青城太极,并带领法国三十个城市的教练在法国的艾菲尔铁塔下打起了青城太极,并荣登欧洲时报、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头版。法国《太极》杂志又将刘绥作为封面人物专题报道,这是目前该杂志将中国武术家入选的两名人物之一。春节期间紧接着随政府赴澳洲宣传都江堰的旅
期刊
前不久,我随湖北旅游团一行600多人,对广府进行了短暂的游览,时间虽短,感触颇多。  广府是邯郸市的一张旅游名片,有古城、水城、太极城之美誉。古城墙长达九里十三步,城外水域有四万六千多亩,而杨禄禅、武禹襄两位太极大师均出自广府。太极拳正是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  出了邯郸市区约半个多小时,车队停了下来,抬头一看,雄伟的广府古城已矗立在我们面前,左边的空地上,有许多的外国朋友在学练太极拳,而右
期刊
第一段  (一)预备势  两腿直立,两脚并拢。右臂屈肘右手握枪把端,使枪身直立于右前方,枪尖向上;左手臂下垂贴于左腿外侧,手心向内。目平视前方(图1)。  (二)并步前点枪  1、左手变成掌,由左侧向上举起,经额前上方向右握枪杆中段,手心向里。目随视左手(图2)。  2、两腿伸直,两脚跟提起。同时左手持枪向下滑推至右手上端握牢,右手持枪向前上推送,两手使枪尖向前下方点出,枪头高与膝部平,两臂伸直。
期刊
推荐者张宝银的话:这里,笔者推荐一篇山西省青年作家王秀琴女士的“创作谈”。她谈的是创作之艰辛,而所创作的是镖师生涯。过去的镖行,纯属武术范畴。但即使是过去的镖行,也决不是单纯血腥的打斗厮杀,而是涉及到人情、学识、伦理、道德、交际、谋略、感情、友谊、血性、正义等等。笔者向贵刊推荐并希望贵刊刊发王秀琴女士之“创作谈”,此其想法之一也。王秀琴女士的长篇小说“《大清镖师》”,讲述的是晚清著名镖师左二把凭道
期刊
原谱:  此歌予七人皆知其句。后予七人同往拜武当山夫子李不见。道经玉虚宫,在太和山元高之地见玉虚子张三丰也。此张松溪、张翠山师也。身长七尺有余,美髯如戟,寒暑为箬笠,日能行千里。远自洪武初年至太和山修炼。予七人共拜之,耳提面命月余后归。自此不绝其往拜。玉虚子所传,惟张松溪、张翠山,拳名十三式,亦太极之别名也,又名长拳。十三式名目并论说列之于后:提手上势,白鹅晾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进步搬拦捶,如
期刊
整理者:早在四十多年前的国际空手道和跆拳道搏击大赛的会场上,有一位经常踢断对方手臂和肋骨的人,他就是国际武术散手道联盟创会副主席、I-WSD黑带八段的百娃博士,功天之王李小龙先生当年很是欣赏他那又快又狠的脚踢法,称赞他为“无影腿”。如何练成育娃博士那又快又狠的脚踢法呢?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朝着这个方向共同来努力。要想学好脚踢技术,就必须先要了解有关脚踢技术的基本概况,这些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脚踢部位与名
期刊
小时候,因为家里太穷,买不起什么玩具,我就自己做。  每次做陀螺,我都要做上大、中、小两套,然后一个一个地测试,一个一个地筛选。对那些不会转动的,或转动得不够平稳均匀的,或需要不断地施以鞭打才会转动的陀螺,我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淘汰,丢进火塘。只挑选那些转动得最好的,留着玩耍。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那些轻轻的一鞭子下去,就能不停地旋转,并且旋转得时间最长的陀螺,才是最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