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关于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open pancreaticoduodenectomy,O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研究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的相关研究报道仍较少。本研究借助术前CT对腹部脂肪含量及胰腺相关参数进行测量,结合术前、术中及术后其他潜在的胰瘘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影响L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对胰瘘风险进行预测分析。方法:采集2014年7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行LPD的388例病人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临床相关性胰瘘(B/C级)分为胰瘘组和非胰瘘组,比较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性别、年龄、BMI、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腹部手术史、胰腺炎病史、术前减黄及病理类型)、术前实验室指标(入院总胆红素、术前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γ-GT、CA19-9、CA125)及术前CT参数(腹壁脂肪厚度、腹内脂肪厚度、腹部总脂肪面积、腹内脂肪面积、腹壁脂肪面积、胰管直径及胰腺厚度)、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胰腺质地及胰消化道吻合方式)及术后实验室指标(术后第1、3天白细胞计数及差值、术后第1、3天血小板计数及差值、术后第1、3天血清白蛋白含量及差值),对变量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意义的变量纳入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88例LPD患者。其中男198例,女190例,中位年龄57岁(50-63);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19.8%(77/388),死亡率2.3%(9/388);临床相关胰瘘(B/C级)31例,发生率为8.0%,其中B级胰瘘28例(7.2%),C级胰瘘3例(0.8%),生化瘘42例(10.8%);胆漏7例(1.8%),术后出血28例(7.2%),腹腔感染36例(9.3%),脓毒症7例(1.8%),胃排空延迟39例(10.1%),心脏及肺部并发症分别为6例(1.5%)和16例(4.1%),6例(1.5%)患者接受了再次手术;术后中位住院时间为15天(13-19)。根据术后是否出现临床相关胰瘘分为胰瘘组(31例)及非胰瘘组(357例)。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及ROC分析结果如下:1、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非胰腺癌疾病(p=0.028)、手术时间>320min(p=0.002)、质软胰腺(p<0.001)、腹部总脂肪面积>221cm~2(p<0.001)、腹壁脂肪面积>121cm~2(p=0.015)、腹内脂肪面积>82cm~2(p<0.001)、胰管直径<3mm(p<0.001)及术后第3天与术后第1天血浆白蛋白含量差值<-3.1g/L(p=0.011)为术后胰瘘危险因素。2、多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腹内脂肪面积>82cm~2(OR=11.088;p=0.029)、胰管直径<3mm(OR=7.701;p=0.001)、质软胰腺(OR=12.543;p=0.022)及手术时间>320min(OR=6.061;p<0.001)是影响L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危险因素模型胰瘘预测ROC分析在单因素预测模型中,胰腺质地为最强预测指标(AUC=0.854),2危险因素模型中,胰腺质地联合胰管直径具有最大预测效能(AUC=0.904),3个危险因素模型中,联合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手术时间具有最大预测效能(AUC=0.932),当联合4个危险因素,胰瘘预测效达到0.940。同样的,本研究发现腹内脂肪面积>82cm~2、胰管直径<3mm及腹部总脂肪面积>221cm~2与质软胰腺密切相关,可在术前通过CT测量腹内脂肪面积及胰管直径对胰腺质地进行初步评估。结论:腹内脂肪面积>82cm~2、胰管直径<3mm、质软胰腺及手术时间>320min是L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模型具有较强的胰瘘预测能力。此外,肥胖与质软胰腺关系密切,术前可通过CT测量腹部脂肪面积对胰腺质地进行初步评估。术前腹部CT的应用在胰瘘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