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孩子分配干点家务活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孩子意识到自已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有助于他“对这个家既具有权利,也具有义务”的观念的形成.
很多父母都不十分重视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干家务活,特别是对处于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在这些家长看来,孩子还小,做父母的应该尽心尽力照顾他们。干家务活,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干家务活,不但不会减轻家长的负担,而且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碍手碍脚,妨碍自己,弄得不好还会搞坏东西。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具有依赖性。
其实,儿童在婴儿时期就已经有了劳动的欲望,如要自己洗手、自己吃饭、自己搬椅子,以及喜欢使用小锤子、小铲子等模仿成人运用劳动工具的活动。到了幼儿期就已经能从事一些诸如扫地、浇水、做玩具等简单的力能所及的劳动了。如果这时让孩子干些适当的家务活,不但能不失时机地使孩子了解劳动的意义,杜绝偷懒撒娇、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惯的形成,培养孩子热爱平凡劳动的思想感情和劳动的习惯,初步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和技巧,还能及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和胜任感,以及注意力集中、持久,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等心理品质。所以,在学龄前就开始给孩子适当地分配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家务活,对孩子的各方面发展是有极大好处的。
但是,给孩子分配适当的家务活,还必须注意分寸和讲究技巧,为干家务活而干家务活,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
一般地讲,在分配家务活和孩子在干家务活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孩子通常不喜欢做与家长不在一起干的家务活,特别是年龄幼小的孩子,这种心理倾向更为明显。让孩子一个人干家务活,即使这种家务活极其简单,他们也会感到兴味索然,提不起精神。因此,分配家务活时,一定要让孩子干一些有父母直接参与的或至少父母在旁边的家务活。如家长洗衣服时,让孩子同时洗手帕;家长打扫房间时,让孩子擦桌子、搬凳子等。以使孩子在家长的情绪感染下,提高干家务活的积极性。
2.分配家务活要多样化,切忌单调。可以让孩子扫地、叠被,也可以在自己干家务活时让孩子递物件、找东西或让孩子整理书籍、报纸,也可以让孩子打醋买酱油,以增强其对家务劳动的新鲜感,提高家务活对孩子的吸引力。
3.不要人为地把家务活分为“高贵”的和“卑贱”的,更不要让孩子专门去干自己不屑一顾的,似乎只能由孩子干的家务活,如让孩子给自已拿拖鞋、借东西等;否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就会烙下自己好象是家长的附庸、工具的阴影。
4.让孩子干家务活要有一定的时间,不能干扰孩子的游戏、与家人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学习等活动,不能占据孩子自由轻松的时间。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以致使孩子厌恶家务活。
5.要指导、帮助和监督孩子干家务活,不能分配了事,不问不管。既要提供示范和具体方法,使孩子通过模仿提高干家务活的能力。也要提出改进办法,提高干家务活的质量。当然,在孩子干家务活的过程中,要充分给他们以自由,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在干家务活的具体细节上,不要多加干涉和限制。但家务活一定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不能脱离孩子的实际,也不允许马虎从事。例如扫地,既不能要求孩子扫得同大人一样干净,也不能出现“扫后与扫前一个样”的结果。
6.孩子干完家务活后,除了示范和帮助的需要,一般家长不要再重复做一遍孩子已经干过的活,否则就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反正爸爸妈妈还要重新干,自己可以敷衍了事”的心理。
7.要防止孩子可能出现的对干家务活消极抵抗的情绪和态度,如争辩、拖延、不高兴或找借口故意做出不会做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要解释为什么要他们干家务活,为什么这些家务活必须完成,告诉孩子完成家务活后将会给全家人包括孩子自己带来的舒适感觉。千万不能迁就和包办代替。
8.如果孩子主动干家务活,或干了分配以外的家务活,家长要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及时赞许,以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而更喜欢干家务活。
9.有些家务活孩子确实无力独自完成,碰到了困难无法自己解决,家长也不能勉为其难,硬要他们干完。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孩子的观察和参与下,帮助他们干完,并着重指出解决困难的措施,勉励他们下次争取独立完成。
10.不要把分配家务活当作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否则孩子对家务活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和厌恶感,从而失去干家务活的意义。如果孩子一犯错误,就要孩子干这干那,孩子就会立即把犯错误和干家务活联系起来。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孩子就会尽量逃避干家务活,不想干家务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分配干点家务活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孩子意识到自已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有助于他“对这个家既具有权利,也具有义务”的观念的形成,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
很多父母都不十分重视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干家务活,特别是对处于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在这些家长看来,孩子还小,做父母的应该尽心尽力照顾他们。干家务活,这是大人的事,孩子干家务活,不但不会减轻家长的负担,而且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比如碍手碍脚,妨碍自己,弄得不好还会搞坏东西。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具有依赖性。
其实,儿童在婴儿时期就已经有了劳动的欲望,如要自己洗手、自己吃饭、自己搬椅子,以及喜欢使用小锤子、小铲子等模仿成人运用劳动工具的活动。到了幼儿期就已经能从事一些诸如扫地、浇水、做玩具等简单的力能所及的劳动了。如果这时让孩子干些适当的家务活,不但能不失时机地使孩子了解劳动的意义,杜绝偷懒撒娇、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惯的形成,培养孩子热爱平凡劳动的思想感情和劳动的习惯,初步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和技巧,还能及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和胜任感,以及注意力集中、持久,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等心理品质。所以,在学龄前就开始给孩子适当地分配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家务活,对孩子的各方面发展是有极大好处的。
但是,给孩子分配适当的家务活,还必须注意分寸和讲究技巧,为干家务活而干家务活,是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的。
一般地讲,在分配家务活和孩子在干家务活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点:
1.孩子通常不喜欢做与家长不在一起干的家务活,特别是年龄幼小的孩子,这种心理倾向更为明显。让孩子一个人干家务活,即使这种家务活极其简单,他们也会感到兴味索然,提不起精神。因此,分配家务活时,一定要让孩子干一些有父母直接参与的或至少父母在旁边的家务活。如家长洗衣服时,让孩子同时洗手帕;家长打扫房间时,让孩子擦桌子、搬凳子等。以使孩子在家长的情绪感染下,提高干家务活的积极性。
2.分配家务活要多样化,切忌单调。可以让孩子扫地、叠被,也可以在自己干家务活时让孩子递物件、找东西或让孩子整理书籍、报纸,也可以让孩子打醋买酱油,以增强其对家务劳动的新鲜感,提高家务活对孩子的吸引力。
3.不要人为地把家务活分为“高贵”的和“卑贱”的,更不要让孩子专门去干自己不屑一顾的,似乎只能由孩子干的家务活,如让孩子给自已拿拖鞋、借东西等;否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就会烙下自己好象是家长的附庸、工具的阴影。
4.让孩子干家务活要有一定的时间,不能干扰孩子的游戏、与家人和其他小朋友的交往、学习等活动,不能占据孩子自由轻松的时间。否则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以致使孩子厌恶家务活。
5.要指导、帮助和监督孩子干家务活,不能分配了事,不问不管。既要提供示范和具体方法,使孩子通过模仿提高干家务活的能力。也要提出改进办法,提高干家务活的质量。当然,在孩子干家务活的过程中,要充分给他们以自由,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在干家务活的具体细节上,不要多加干涉和限制。但家务活一定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不能脱离孩子的实际,也不允许马虎从事。例如扫地,既不能要求孩子扫得同大人一样干净,也不能出现“扫后与扫前一个样”的结果。
6.孩子干完家务活后,除了示范和帮助的需要,一般家长不要再重复做一遍孩子已经干过的活,否则就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反正爸爸妈妈还要重新干,自己可以敷衍了事”的心理。
7.要防止孩子可能出现的对干家务活消极抵抗的情绪和态度,如争辩、拖延、不高兴或找借口故意做出不会做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要解释为什么要他们干家务活,为什么这些家务活必须完成,告诉孩子完成家务活后将会给全家人包括孩子自己带来的舒适感觉。千万不能迁就和包办代替。
8.如果孩子主动干家务活,或干了分配以外的家务活,家长要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及时赞许,以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而更喜欢干家务活。
9.有些家务活孩子确实无力独自完成,碰到了困难无法自己解决,家长也不能勉为其难,硬要他们干完。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孩子的观察和参与下,帮助他们干完,并着重指出解决困难的措施,勉励他们下次争取独立完成。
10.不要把分配家务活当作惩罚孩子的一种手段,否则孩子对家务活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和厌恶感,从而失去干家务活的意义。如果孩子一犯错误,就要孩子干这干那,孩子就会立即把犯错误和干家务活联系起来。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孩子就会尽量逃避干家务活,不想干家务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孩子分配干点家务活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孩子意识到自已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有助于他“对这个家既具有权利,也具有义务”的观念的形成,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