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是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体现。衡量一个学生作文能力的高低主要看两个要素:“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二者相辅相承,互为制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个体的认识水平、表达能力及学生心理等差异进行教学。
一、重视起步,引发兴趣
小学生系统地作文是三年级开始的。“作文”为何物,学生不清楚。所以第一节作文课就显得特别关键。上课伊始,教师可以有意向学生提出两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会说话吗?你们会写字吗?学生都觉得奇怪,在他们惊讶之际,教师告诉学生,把想要说的话用笔写出来就是作文。这样拉开作文学习的大幕,学生就会觉得作文其实很简单,就跟说话写字一样简单,从而引发起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读学例文,典型引路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文字优美,且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读完之后,分析文章的主要优点。时间一长学生心中就留下了一个个例文的影子,写作时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积累素材,言之有物
作文其实就像做饭一样,如果缺少做饭的材料,厨艺再高明的师傅也做不出可口的饭菜。作文也是如此,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时,这一点就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1.及时抓住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现象进行积累。第一步,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如狂风大作、乌云密布、风和日丽……第二步,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它们之间不同的特点,细心观察。第三步,分析不同时期的同一现象的不同之处,避免写作上的雷同。如“雨”,北方一年三季有雨,春雨的特点是多而大,来得快,去得急;秋雨的特点是淅淅沥沥,没完没了。第四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用几句话记录下来。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和物,积累身边的写作素材,并从中挖掘出其思想意义。学生身边的事情很多,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发生的事情都要要求学生留心观察。例如,一名学生记录一群蚂蚁战胜大青虫这一现象,我就把这个学生找来和他交流:“蚂蚁这么小,为什么却能打败比他们大好多倍的青虫呢?”该生发现这件事带给他的启示,得出结论:团结就是力量,齐心协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相比较而言,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这就限制了写作素材的积累。为此,我经常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活动,如拔河比赛、科技小制作、读书节等,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四、强调字数,保证篇幅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有了写作素材但并不一定都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来。同一题材,有的学生可以写出洋洋千言的文章,而有的学生仅只言片语便无话可说。这时我就通过强调字数来保证篇幅,需要说明的是,强调了字数,便不限制所写的内容,可天马行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等学生都有话可写了,再一点点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内容可以写,哪些内容应删掉,哪些内容是与文章相关度高就应该不惜笔墨详细写,哪些内容是与文章相关度不高就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写。
五、加强朗读,修正错误
句顺文才通,而三年级学生能做到“文通”并不简单,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语感不强,没有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每次作文一写完,就合上本子,交给老师完事,从此与自己再无关系。为此,每次作文写完之后,我都要求学生要轻声地读一读,发现错词病句等问题要及时改正。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一些较隐晦的问题发现不了,所以学生自己读完后,我还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读,或者在学生交作文时,让他们读给我听。我听出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及时改正。
六、互评互改,提高质量
通过朗读可以发现自己作文的缺点,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此,我采取互评互改来克服修改作文的片面性。
1.教师示范修改。从学生习作中找出典型性的作文进行示范修改,有时抽出好、中、差几篇文章,抓住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析、对比,联系习作例文的相关例证,边讲边改。同时,教给学生修改的要求步骤和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下一步教给学生互评互改做铺垫。
2.学生互评互改。这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修改时,一人读,小组内其他学生听,听后集体评改。一方面,可以学习别人作文的长处,取长补短;另—方面,他们在评改别人作文的同时,也懂得了如何优化自己的习作。
3.集体评改。组内评改完,再拿到班上,由各组选一名代表读作文,讲评改意见,引导其他学生对评改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评改意见更完善。
另外,在教师单独批改时,要求不宜太高,只要学生语言基本通顺,事情基本清楚,就应给予表扬,让他们感觉写作其实并不困难,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一、重视起步,引发兴趣
小学生系统地作文是三年级开始的。“作文”为何物,学生不清楚。所以第一节作文课就显得特别关键。上课伊始,教师可以有意向学生提出两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会说话吗?你们会写字吗?学生都觉得奇怪,在他们惊讶之际,教师告诉学生,把想要说的话用笔写出来就是作文。这样拉开作文学习的大幕,学生就会觉得作文其实很简单,就跟说话写字一样简单,从而引发起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读学例文,典型引路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短小精悍,主题鲜明,文字优美,且接近学生生活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读完之后,分析文章的主要优点。时间一长学生心中就留下了一个个例文的影子,写作时便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积累素材,言之有物
作文其实就像做饭一样,如果缺少做饭的材料,厨艺再高明的师傅也做不出可口的饭菜。作文也是如此,当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写作冲动时,这一点就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1.及时抓住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现象进行积累。第一步,让学生认识身边的一些自然现象,如狂风大作、乌云密布、风和日丽……第二步,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它们之间不同的特点,细心观察。第三步,分析不同时期的同一现象的不同之处,避免写作上的雷同。如“雨”,北方一年三季有雨,春雨的特点是多而大,来得快,去得急;秋雨的特点是淅淅沥沥,没完没了。第四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用几句话记录下来。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和物,积累身边的写作素材,并从中挖掘出其思想意义。学生身边的事情很多,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发生的事情都要要求学生留心观察。例如,一名学生记录一群蚂蚁战胜大青虫这一现象,我就把这个学生找来和他交流:“蚂蚁这么小,为什么却能打败比他们大好多倍的青虫呢?”该生发现这件事带给他的启示,得出结论:团结就是力量,齐心协力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相比较而言,学生的生活圈子小,这就限制了写作素材的积累。为此,我经常组织他们开展一些活动,如拔河比赛、科技小制作、读书节等,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四、强调字数,保证篇幅
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虽然有了写作素材但并不一定都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来。同一题材,有的学生可以写出洋洋千言的文章,而有的学生仅只言片语便无话可说。这时我就通过强调字数来保证篇幅,需要说明的是,强调了字数,便不限制所写的内容,可天马行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等学生都有话可写了,再一点点引导学生分析哪些内容可以写,哪些内容应删掉,哪些内容是与文章相关度高就应该不惜笔墨详细写,哪些内容是与文章相关度不高就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写。
五、加强朗读,修正错误
句顺文才通,而三年级学生能做到“文通”并不简单,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语感不强,没有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每次作文一写完,就合上本子,交给老师完事,从此与自己再无关系。为此,每次作文写完之后,我都要求学生要轻声地读一读,发现错词病句等问题要及时改正。由于学生的辨别能力不强,一些较隐晦的问题发现不了,所以学生自己读完后,我还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换读,或者在学生交作文时,让他们读给我听。我听出问题后,再引导学生及时改正。
六、互评互改,提高质量
通过朗读可以发现自己作文的缺点,但更多的时候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此,我采取互评互改来克服修改作文的片面性。
1.教师示范修改。从学生习作中找出典型性的作文进行示范修改,有时抽出好、中、差几篇文章,抓住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分析、对比,联系习作例文的相关例证,边讲边改。同时,教给学生修改的要求步骤和使用常用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下一步教给学生互评互改做铺垫。
2.学生互评互改。这步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修改时,一人读,小组内其他学生听,听后集体评改。一方面,可以学习别人作文的长处,取长补短;另—方面,他们在评改别人作文的同时,也懂得了如何优化自己的习作。
3.集体评改。组内评改完,再拿到班上,由各组选一名代表读作文,讲评改意见,引导其他学生对评改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评改意见更完善。
另外,在教师单独批改时,要求不宜太高,只要学生语言基本通顺,事情基本清楚,就应给予表扬,让他们感觉写作其实并不困难,以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