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勘查区东距额尔古纳市9Km,西至黑山头镇42Km,额尔古纳市至黑山头镇的公路从工作区通过。从拉布达林市往南有126Km的柏油公路到达海拉尔,向北123Km可达根河市,交通方便。
一、区域地层
拉布达林煤田位于大兴安岭西坡中北部,在区域地层划分上,属乌奴耳小区。该小区以发育较完整的古生代地层为特征,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O)、志留系(S)、石炭系(C)、二叠系(P)、侏罗系(J)、白垩系(K)、第三系(N)和第四系(Q4)。
(1)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下部为褐色、灰紫色、黑灰色的玄武岩、安山岩等,出露于煤田四周,为含煤地层的间接基底;上部为灰绿色、灰褐色的凝灰岩以及灰白色的凝灰砾岩,为含煤地层的直接基底。
(2)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地表无出露,据钻孔资料,底部为灰色、灰白色的粗砂岩、砾岩或角砾岩,中、上部以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数层粗砂岩,含6组煤层。根据岩性旋回及含煤性,由下而上划分为六个岩段。
(3)第四系(Q4):全区发育,上部为黑色、灰黑色的腐植土,下部为黄色、褐黄色的砂质粘土,底部为砂砾石层。厚3-43.65m,平均18.06m,盆地中心及西北部较厚。
二、勘查区地层
1、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灰绿色、灰褐色的凝灰岩以及灰白色的凝灰砾岩,本次勘查范围内的第3勘探线,5线及7线的北部,11线、13线的南部分布,为含煤地层的直接基底。
2、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地表无出露,据钻孔资料,底部为灰色、灰白色的粗砂岩、砾岩或角砾岩,中、上部以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数层粗砂岩,含6组煤层。根据岩性旋回及含煤性,由上而下划分为六个岩段。
(1)第一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巖、泥岩为主,底部为粗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位置,倾向11线,走向15线范围,岩段厚21.20—74.00m,含1号煤组,含煤3层。
(2)第二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炭质泥岩,底部为粗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位置,倾向11线,走向15线范围,岩段厚89.00—128.46m,含2号煤组,含煤2层。
(3)第三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粗砂岩、细砾岩,底部为粗砂岩,岩段厚94.66—173.03m,含3号煤组,含煤7层。
(4)第四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粗砂岩、细砾岩,底部为粗砂岩,全区分布,岩段厚78.28—101.59m,含4号煤组,含煤11层。
(5)第五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粗砂岩、细砾岩、砾岩,底部为粗砂岩、砂砾岩,岩段厚96.16—145.58m,含5号煤组,含煤11层。
(6)第六岩段:底部砾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粗砂岩、砂砾岩为主,本次勘查只有11-9、11-15、13-9、13-15号钻孔见到,岩段厚度不详,含6号煤组,为薄煤层或煤线。
3、第四系(Q4):全区发育,上部为黑色、灰黑色的腐植土,下部为黄色、褐黄色的砂质粘土,底部为砂砾石层。厚12.10-72.52m,电法解释厚度5-65m。
三、区域构造
通过地面物探工作发现,本区为一北东~南西向断陷盆地,在西南封闭。盆地中心位于5-23、7-19、L0915、11—15、13-9号孔一线,盆地北翼较缓,南翼较陡。倾角4°-12°。根据电法成果,证实F8断层在9-13线南部存在,为正断层,倾角约70°,断距不详。
四、含煤地层
1、本区主要可采煤层有:
4-4上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9个钻孔见煤,其面积仅占整个普查区的37%左右,可采面积只占22.54%,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煤层厚度0-1.60m,可采利用厚度0.88-1.60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或只含一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厚度0.23m。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泥岩、炭质泥岩,为对比可靠,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5-1上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7个钻孔见煤,面积仅占整个普查区的21%左右,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及东北部,煤层厚度0-5.50m,可采利用厚度2.40-5.50m。结构简单至复杂,夹矸0-4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0-0.60m。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为对比较可靠,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5-3中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9个钻孔见煤,面积占整个普查区的39%左右,可采面积只占普查区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及西南部,煤层厚度0-1.30m,可采利用厚度0.87-1.30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或只含一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0.21m。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为对比较可靠,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5-3下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8个钻孔见煤,面积占整个普查区的31%左右,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及西南部,煤层厚度0-2.26m,可采利用厚度1.00-2.26m。结构简单至复杂,夹矸0-4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0-0.37m。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泥岩、粗砂岩,为对比较可靠,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2、煤层对比
对比方法:本区含煤层数多,煤层薄,含煤岩段以浅湖、沼泽沉积为主,岩性以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粗砂为主,岩性上无明显的对比标志。
五、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1、煤的宏观特征。呈黑色或褐黑色,条痕褐黑色,暗淡-沥青光泽,参差状或阶梯状断口。细条带-宽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一般,充填物多为方解石。
2、煤岩特征。本区煤岩主要由镜质组、半镜质组、丝质组和稳定组组成,镜质组占77.80-97.60%,平均93.95%,半镜质组占0-1.70%,平均0.59%,丝质组占0.80-18.80%,平均4.28%,稳定组占0-2.50%,平均1.26%。主要矿物质为粘土,其次为碳酸盐。镜质组反射率0.15-0.2393。
一、区域地层
拉布达林煤田位于大兴安岭西坡中北部,在区域地层划分上,属乌奴耳小区。该小区以发育较完整的古生代地层为特征,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奥陶系(O)、志留系(S)、石炭系(C)、二叠系(P)、侏罗系(J)、白垩系(K)、第三系(N)和第四系(Q4)。
(1)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下部为褐色、灰紫色、黑灰色的玄武岩、安山岩等,出露于煤田四周,为含煤地层的间接基底;上部为灰绿色、灰褐色的凝灰岩以及灰白色的凝灰砾岩,为含煤地层的直接基底。
(2)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地表无出露,据钻孔资料,底部为灰色、灰白色的粗砂岩、砾岩或角砾岩,中、上部以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数层粗砂岩,含6组煤层。根据岩性旋回及含煤性,由下而上划分为六个岩段。
(3)第四系(Q4):全区发育,上部为黑色、灰黑色的腐植土,下部为黄色、褐黄色的砂质粘土,底部为砂砾石层。厚3-43.65m,平均18.06m,盆地中心及西北部较厚。
二、勘查区地层
1、侏罗系上统满克头鄂博组(J3m):灰绿色、灰褐色的凝灰岩以及灰白色的凝灰砾岩,本次勘查范围内的第3勘探线,5线及7线的北部,11线、13线的南部分布,为含煤地层的直接基底。
2、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K1d):地表无出露,据钻孔资料,底部为灰色、灰白色的粗砂岩、砾岩或角砾岩,中、上部以中、细粒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数层粗砂岩,含6组煤层。根据岩性旋回及含煤性,由上而下划分为六个岩段。
(1)第一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巖、泥岩为主,底部为粗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位置,倾向11线,走向15线范围,岩段厚21.20—74.00m,含1号煤组,含煤3层。
(2)第二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炭质泥岩,底部为粗砂岩,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位置,倾向11线,走向15线范围,岩段厚89.00—128.46m,含2号煤组,含煤2层。
(3)第三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粗砂岩、细砾岩,底部为粗砂岩,岩段厚94.66—173.03m,含3号煤组,含煤7层。
(4)第四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粗砂岩、细砾岩,底部为粗砂岩,全区分布,岩段厚78.28—101.59m,含4号煤组,含煤11层。
(5)第五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粉砂岩、泥岩为主,夹有粗砂岩、细砾岩、砾岩,底部为粗砂岩、砂砾岩,岩段厚96.16—145.58m,含5号煤组,含煤11层。
(6)第六岩段:底部砾岩段,以灰色、灰白色的粗砂岩、砂砾岩为主,本次勘查只有11-9、11-15、13-9、13-15号钻孔见到,岩段厚度不详,含6号煤组,为薄煤层或煤线。
3、第四系(Q4):全区发育,上部为黑色、灰黑色的腐植土,下部为黄色、褐黄色的砂质粘土,底部为砂砾石层。厚12.10-72.52m,电法解释厚度5-65m。
三、区域构造
通过地面物探工作发现,本区为一北东~南西向断陷盆地,在西南封闭。盆地中心位于5-23、7-19、L0915、11—15、13-9号孔一线,盆地北翼较缓,南翼较陡。倾角4°-12°。根据电法成果,证实F8断层在9-13线南部存在,为正断层,倾角约70°,断距不详。
四、含煤地层
1、本区主要可采煤层有:
4-4上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9个钻孔见煤,其面积仅占整个普查区的37%左右,可采面积只占22.54%,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煤层厚度0-1.60m,可采利用厚度0.88-1.60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或只含一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厚度0.23m。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泥岩、炭质泥岩,为对比可靠,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5-1上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7个钻孔见煤,面积仅占整个普查区的21%左右,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及东北部,煤层厚度0-5.50m,可采利用厚度2.40-5.50m。结构简单至复杂,夹矸0-4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0-0.60m。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为对比较可靠,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5-3中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9个钻孔见煤,面积占整个普查区的39%左右,可采面积只占普查区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及西南部,煤层厚度0-1.30m,可采利用厚度0.87-1.30m。结构简单,不含夹矸或只含一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0.21m。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为对比较可靠,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5-3下煤层:在21个钻孔中有8个钻孔见煤,面积占整个普查区的31%左右,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心及西南部,煤层厚度0-2.26m,可采利用厚度1.00-2.26m。结构简单至复杂,夹矸0-4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度0-0.37m。煤层顶底板岩性多为泥岩、粗砂岩,为对比较可靠,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2、煤层对比
对比方法:本区含煤层数多,煤层薄,含煤岩段以浅湖、沼泽沉积为主,岩性以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粗砂为主,岩性上无明显的对比标志。
五、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1、煤的宏观特征。呈黑色或褐黑色,条痕褐黑色,暗淡-沥青光泽,参差状或阶梯状断口。细条带-宽条带状结构,层状构造。裂隙发育一般,充填物多为方解石。
2、煤岩特征。本区煤岩主要由镜质组、半镜质组、丝质组和稳定组组成,镜质组占77.80-97.60%,平均93.95%,半镜质组占0-1.70%,平均0.59%,丝质组占0.80-18.80%,平均4.28%,稳定组占0-2.50%,平均1.26%。主要矿物质为粘土,其次为碳酸盐。镜质组反射率0.15-0.2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