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兴于五代,盛于宋。而在词的新兴阶段,南唐二主对于词学的贡献,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后主李煜,他的那些良玉精金般的字句,掷地有声,吟诵时,往往荡气回肠,与读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一旦读过,便如在脑中生了根一样,久久不能忘记。
【关键词】南唐 纯真 多情
【中图分类号】H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b)-0206-02
“诗言志”,从后主的词中,可以看出他的感情脉络,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而这一切,无不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社会地位有關,因此,在欣赏后主词的过程中,必须将他的作品放到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去体会,这样,才能形同身受地理解和欣赏后主词的艺术境界。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称雄割据的政权,很多学者称之为南唐“小朝廷”。之所以称之为“小朝廷”,一则是因为其统治地域小,国力微弱,经常被当时北周世宗柴荣打败;再是因为其统治时间短,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公元937年,李昪(烈祖)创立“大齐”,939年改国号大唐,自认为是唐朝子孙。李昪之子李璟961年嗣位,也就是南唐中主。960年北周灭亡,北宋建立,961年,李璟死,李煜嗣位,也就是后主。李璟和李煜并称南唐二主,皆为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二人均不擅长治国,以至于南唐于975年被宋攻克首都金陵而亡。
自古文人皇帝很多,但文学成就达到后主这样境界的,史上却几乎没有第二人。赵佶创立瘦金体,唐玄宗谱写《霓裳羽衣曲》,虽在某些方面的艺术成就可与后主比肩,但那也仅仅是在艺术的技巧上,而后主的词,不仅仅是文学的技巧高超,更难得的是思想境界的真挚和深刻。聪明的人可以掌握高超的技巧,而只有性情中人,才有可能达到高深的思想境界,而只有经历了人生磨难的性情中人,才有可能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篇。
后主自幼“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人间词话》)。加之父亲李璟的“文学基因”,决定了他具备一个词人的先天素质,以及诗人的敏感心灵。而后主的真性情,是在亡国之前的作品中就表露无遗了。
《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
今霄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晌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是写后主与小周后偷欢时的情景。在历史上,后主与小周后的恋情,引得世人各种各样的评说。小周后是后主原配皇后大周后的妹妹,大周后病重时小周后入宫探望,初遇后主。后主见小周后出落得超凡脱俗,娇艳欲滴,比其姐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后主与小周后在大周后病重期间,有了私情。虽说皇帝可以后宫三千,但与国母之妹有这样的私情,毕竟不成体统。按说,身为皇帝的后主该刻意地隐瞒此事,但惯于真情流露的后主却偏偏写下了上面这首香艳的《菩萨蛮》,使得那些因小周后而受冷落的嫔妃将这首词作为后主偷情的证据交与大周后,不过这倒也帮了后主的忙,“昭惠恶之”,“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大周后死后,后主立小周后为皇后,自此,二人鱼水相欢。
自古诗人多情,无情的人当不了诗人,更写不出能打动人心的诗句。唐杜牧,宋柳永,按现在我们的评判标准,都该属好色之徒,但他们的诗、词,却脍炙人口,流传千年。我们不该以一个人的私生活或者阶级地位来贬低他的艺术成就。
后主与小周后的恋情,显露出了后主多情敏感的一面,李煜的多情,在有些人眼里,几乎已经到了滥情的地步。在他身为一国之君的时候,把所有的感情和精力,都寄托在纵情声色上面了,因此,国家的治理被荒废了,最终的结果是寄托了他所有思想、情绪的奢华,在国破的那一刻,一切都化为乌有。甚至在最后,他钟爱的小周后,也被宋太宗所逼幸,对一个国君这样的侮辱和打击,是李煜所不能承受的,所以,后主的词在亡国之后,表现出了刻骨的痛楚和感天动地的悲伤。
一国之君的奢华和尊贵,国色天香,玉肌冰骨的美后,是后主亡国前的生活内容;而囚徒生活的悲凉与寒酸,夺妻的凌辱,是后主“一朝归为臣虏”后的生活写照,这样的人生变故,催就了后主在诗词创作上的颠峰状态,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文穷而后工”。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生变故给后主心灵所产生的冲击和历练,后主不可能在词的创作上能有如此的成就,这一点和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司马迁著《史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且看后主的劫后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人说这首词是在小周后被赵匡义逼幸后,后主所作。后主怀念以往快乐与奢华,怀念当初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面对当前的窘迫,无以抒发内心的愁苦,写下了这首《虞美人》,但也就是这首《虞美人》,为后主招致了杀身之祸。
其实,在后主归为臣虏之初,宋太宗对他还颇有好感。《十国春秋》:“太平兴国二年后主自言其贫,宋太宗命增给月俸,仍予钱三百万。太宗常幸崇文院观书,召后主及南汉后主令纵观。谓后主曰:‘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策多卿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如果后主能以勤学苦读来韬光隐晦,或像刘禅那样,自述“乐不思蜀”,未尝不可以苟全性命。但他终于遏止不住自己的怨愤之情,并且把这种对过去的留恋情绪在词作中公开宣泄,这自然就会引起宋太宗的猜忌了。这就是李后主,只会抒情、留情,不会内敛。
据说宋太宗是因后主词中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产生了不满与猜忌,认为他依然幻想着有朝一日复辟南唐,为此,御赐了牵机药酒,将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同时也是一位窝囊的亡国之君毒死。
后主不会治国,也不会保身。他对一草一木,一片落花,一溪流水,都寄予了无限的深情。似乎他的思想里只有这些,而没有家国天下。我们看他劫后的词作,借一切身边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悲伤。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后主的劫后词中,没有卧薪尝胆的隐忍和悲壮,没有“醉里挑灯看剑”的雄心,甚至没有屈子投江殉国的勇气,只有“几曾识干戈”的皇帝“一旦归为臣虏”仓皇辞庙,垂泪面对宫娥的悲哀。所有的追忆都是往日繁盛的惊奇,所有的哀叹都是国愁家恨的传递,这种悲悲戚戚的情绪和一个国君的身份极不相称,只是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并且,还是那种在人前几乎都不敢高声的书生,真可谓“百无一用”。然而其哀怨感天动地,那是他痛失国土的叹息;其缠绵情绕九天,长风醉卧花落梦陨香潭。后主李煜以他阅世甚浅的纯真性情体会人生最深的悲慨,以他纯真敏锐的感受写出了具有普遍人生哲理的名言。
后主的性格特点,可以用纯真和多情来概括,这也决定了以他的性格,不该是一个国君,只能是一位诗人。
说起李煜,我们该称他是词学圣手,他的词,是天籁(周之琦在《词评》中说:“予谓重光,天籁,,恐非人力所及。”);但说起李后主,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不称职的国君,一个亡国之君。但是,如果他不是李后主,只是李煜,就不可能有亡国之痛,而没有了亡国之痛的李煜,也就没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天有时会出错,让一个词人生在帝王家,去肩负国家的重任。就像我们提起宋徽宗,不知道是该称赞他的书法造诣还是该痛斥他的昏庸误国。但错也好,痛也罢, 李后主在他存世的为数不多的词作中,留给我们的,是千古绝唱。
【关键词】南唐 纯真 多情
【中图分类号】H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b)-0206-02
“诗言志”,从后主的词中,可以看出他的感情脉络,也可以看出他的性格特点,而这一切,无不与他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社会地位有關,因此,在欣赏后主词的过程中,必须将他的作品放到当时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去分析、去体会,这样,才能形同身受地理解和欣赏后主词的艺术境界。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称雄割据的政权,很多学者称之为南唐“小朝廷”。之所以称之为“小朝廷”,一则是因为其统治地域小,国力微弱,经常被当时北周世宗柴荣打败;再是因为其统治时间短,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公元937年,李昪(烈祖)创立“大齐”,939年改国号大唐,自认为是唐朝子孙。李昪之子李璟961年嗣位,也就是南唐中主。960年北周灭亡,北宋建立,961年,李璟死,李煜嗣位,也就是后主。李璟和李煜并称南唐二主,皆为五代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二人均不擅长治国,以至于南唐于975年被宋攻克首都金陵而亡。
自古文人皇帝很多,但文学成就达到后主这样境界的,史上却几乎没有第二人。赵佶创立瘦金体,唐玄宗谱写《霓裳羽衣曲》,虽在某些方面的艺术成就可与后主比肩,但那也仅仅是在艺术的技巧上,而后主的词,不仅仅是文学的技巧高超,更难得的是思想境界的真挚和深刻。聪明的人可以掌握高超的技巧,而只有性情中人,才有可能达到高深的思想境界,而只有经历了人生磨难的性情中人,才有可能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篇。
后主自幼“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王国维《人间词话》)。加之父亲李璟的“文学基因”,决定了他具备一个词人的先天素质,以及诗人的敏感心灵。而后主的真性情,是在亡国之前的作品中就表露无遗了。
《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
今霄好向郎边去。
刬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晌偎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君恣意怜!
这首词是写后主与小周后偷欢时的情景。在历史上,后主与小周后的恋情,引得世人各种各样的评说。小周后是后主原配皇后大周后的妹妹,大周后病重时小周后入宫探望,初遇后主。后主见小周后出落得超凡脱俗,娇艳欲滴,比其姐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后主与小周后在大周后病重期间,有了私情。虽说皇帝可以后宫三千,但与国母之妹有这样的私情,毕竟不成体统。按说,身为皇帝的后主该刻意地隐瞒此事,但惯于真情流露的后主却偏偏写下了上面这首香艳的《菩萨蛮》,使得那些因小周后而受冷落的嫔妃将这首词作为后主偷情的证据交与大周后,不过这倒也帮了后主的忙,“昭惠恶之”,“后恚怒,至死面不外向”。大周后死后,后主立小周后为皇后,自此,二人鱼水相欢。
自古诗人多情,无情的人当不了诗人,更写不出能打动人心的诗句。唐杜牧,宋柳永,按现在我们的评判标准,都该属好色之徒,但他们的诗、词,却脍炙人口,流传千年。我们不该以一个人的私生活或者阶级地位来贬低他的艺术成就。
后主与小周后的恋情,显露出了后主多情敏感的一面,李煜的多情,在有些人眼里,几乎已经到了滥情的地步。在他身为一国之君的时候,把所有的感情和精力,都寄托在纵情声色上面了,因此,国家的治理被荒废了,最终的结果是寄托了他所有思想、情绪的奢华,在国破的那一刻,一切都化为乌有。甚至在最后,他钟爱的小周后,也被宋太宗所逼幸,对一个国君这样的侮辱和打击,是李煜所不能承受的,所以,后主的词在亡国之后,表现出了刻骨的痛楚和感天动地的悲伤。
一国之君的奢华和尊贵,国色天香,玉肌冰骨的美后,是后主亡国前的生活内容;而囚徒生活的悲凉与寒酸,夺妻的凌辱,是后主“一朝归为臣虏”后的生活写照,这样的人生变故,催就了后主在诗词创作上的颠峰状态,这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文穷而后工”。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生变故给后主心灵所产生的冲击和历练,后主不可能在词的创作上能有如此的成就,这一点和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司马迁著《史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且看后主的劫后词。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人说这首词是在小周后被赵匡义逼幸后,后主所作。后主怀念以往快乐与奢华,怀念当初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面对当前的窘迫,无以抒发内心的愁苦,写下了这首《虞美人》,但也就是这首《虞美人》,为后主招致了杀身之祸。
其实,在后主归为臣虏之初,宋太宗对他还颇有好感。《十国春秋》:“太平兴国二年后主自言其贫,宋太宗命增给月俸,仍予钱三百万。太宗常幸崇文院观书,召后主及南汉后主令纵观。谓后主曰:‘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策多卿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如果后主能以勤学苦读来韬光隐晦,或像刘禅那样,自述“乐不思蜀”,未尝不可以苟全性命。但他终于遏止不住自己的怨愤之情,并且把这种对过去的留恋情绪在词作中公开宣泄,这自然就会引起宋太宗的猜忌了。这就是李后主,只会抒情、留情,不会内敛。
据说宋太宗是因后主词中一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产生了不满与猜忌,认为他依然幻想着有朝一日复辟南唐,为此,御赐了牵机药酒,将一位才华横溢的词人同时也是一位窝囊的亡国之君毒死。
后主不会治国,也不会保身。他对一草一木,一片落花,一溪流水,都寄予了无限的深情。似乎他的思想里只有这些,而没有家国天下。我们看他劫后的词作,借一切身边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悲伤。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后主的劫后词中,没有卧薪尝胆的隐忍和悲壮,没有“醉里挑灯看剑”的雄心,甚至没有屈子投江殉国的勇气,只有“几曾识干戈”的皇帝“一旦归为臣虏”仓皇辞庙,垂泪面对宫娥的悲哀。所有的追忆都是往日繁盛的惊奇,所有的哀叹都是国愁家恨的传递,这种悲悲戚戚的情绪和一个国君的身份极不相称,只是像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并且,还是那种在人前几乎都不敢高声的书生,真可谓“百无一用”。然而其哀怨感天动地,那是他痛失国土的叹息;其缠绵情绕九天,长风醉卧花落梦陨香潭。后主李煜以他阅世甚浅的纯真性情体会人生最深的悲慨,以他纯真敏锐的感受写出了具有普遍人生哲理的名言。
后主的性格特点,可以用纯真和多情来概括,这也决定了以他的性格,不该是一个国君,只能是一位诗人。
说起李煜,我们该称他是词学圣手,他的词,是天籁(周之琦在《词评》中说:“予谓重光,天籁,,恐非人力所及。”);但说起李后主,我们只能说他是一个不称职的国君,一个亡国之君。但是,如果他不是李后主,只是李煜,就不可能有亡国之痛,而没有了亡国之痛的李煜,也就没有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天有时会出错,让一个词人生在帝王家,去肩负国家的重任。就像我们提起宋徽宗,不知道是该称赞他的书法造诣还是该痛斥他的昏庸误国。但错也好,痛也罢, 李后主在他存世的为数不多的词作中,留给我们的,是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