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老问题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大多数老人“落叶归根”的思想,使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作为旨在进行助人自助服务活动的社会工作,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也在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笔者将以2010-2020年的文献为例,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困境和问题以及对策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3亿人。蓝皮书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高龄化都呈现加深态势。与此同时,长期刚性人口政策作用下家庭养老功能式微,机构养老覆盖范围局限,新的时代趋势导致了庞大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已经不可能仅依靠传统养老模式来满足。因此大多数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居家的养老方式。但是该养老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充当桥梁的作用,利用自身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为老人提供更加温暖和个性化的服务。同时《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大纲(试行)》要求以老年人为中心,聚焦养老服务新需求,紧扣《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MZ/T064-2016),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有利于指导开展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工作,提高老年社会工作质量,加强老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政策支持。
本文旨在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了解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从中发现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一、文献基本情况概述
2020年11月15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社区居家养老”和“社会工作”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发现自2010年起到笔者搜索之日出现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文献共有159篇(如图一),笔者主要研究期刊相关论文,除去重复观点的文章,共33篇。
如图1所示,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从2011年开始并逐年增加,在2013年以后有关“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通过网上搜索发现,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建设以居家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支持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由此可以看出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支持使学者们对其关注逐渐增加。
总的来看,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类的文献从2013年开始渐渐增加。
二、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服务的必要性
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意味着社区将会越来越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就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契机。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运用自身专业的理念,充分了解社区老人的多领域、多层次的需求,从而为老人提供较为人性化的服务。同时,张会莹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运用科学的助人技巧,在充分考虑服务对象资源及主体性的基础上提供服务,提高社区提供服务的效率。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对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起到一定作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基本思想是保障公民的生存,而对公民较高层次的需求很少涉及。在国外,社会工作者会更加关注社区老人精神上的需求,让他们产生更多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了老年人的各项权益,这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社会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没有国外那么迅速,还处在蓄力的时期,很多理论可行性未进行过论证,在实践方面相对欠缺。更为重要的是,知道的人不多,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同感不强,甚至没听说过。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许多社会问题难以在体制内解决需要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养老问题提上了日程。因此,目前政府大力发展居家养服务,社会工作依托自己独特的专业价值观,运用特有的专业方法,借助居家养老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知晓社会工作,了解社会工作,从而支持社会工作,这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模式是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2.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和技巧方法使社工更加容易与老人接触,探索产生问题的根源,从而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兼之,又有相关政策的扶持,更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奠定了基础。
(1)政策支持
郝雅奇、李慧敏与杨明月、李洪君认为自2011年来,国家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越来越支持。国务院十八部委在2012年联合推出《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力图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增强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与专业性。2020年10月23日,民政部组织制定了《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大纲(试行)》,充分显示出对社会工作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2)科学的技巧方法
张会莹、路晓丹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帮助解决老人问题。个案工作可以运用增权、优势视角等理论,让老年人重视自我,挖掘自我优势,充实内心和日常生活。运用小组工作,可以帮助老人排解孤独寂寞。在找不到人倾诉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老人构建支持网络,寻找有共同兴趣的人,增强老人们的集体归属感。社区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对于解决社区内老人们的问题有莫大的助益。尤其是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工作一定是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社区工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中的运用,使社区更加温暖,还能提高老人们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让老人们在晚年有一个温馨的环境与生活氛围。 (3)专业的理论支持
社会工作者秉承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由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专业理论指导,将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和优势视角理论等18个常用理论作为社会工作开展的依据。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有所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尚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不足之处在于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和机构内部运营;另一方面,部分社会外部环境不利于社工组织的成长,急需政府和相关部门改善。
1.个人内在困境
(1)社工定位不清晰,影响力不足
周成发在访谈中发现,服务对象虽然知道社工存在,但他们对社工的定义仅限于陪老人聊天、开展活动等。而社会工作者在进行服务时也时常处于角色混乱的状态,对于自己所提供的界限不明,他们从事的工作可能是烦琐的甚至远远超出社会工作这一本职工作之外的范围。
(2)人才缺乏
张会莹认为现今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重要原因有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缺乏。一部分社会工作者虽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取得了初级或中级社工师资格,但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课程培训,因此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导致现有服务只能停留在初级水平,难以提供医疗服务、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专业性服务。此外,大部分科班出身的人才流失,导致维持社会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较难。
(3)社工组织运营存在问题
现有社工组织运行体制并不完善,评估体系仍不科学。张姝认为由于还未形成规范统一的政府购买市场坏境,社会工作机构在承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过程中,主要是以项目进驻的形式承接运营,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以中心为平台开展项目服务。从可持续性看,项目化入驻不能解决长期的运营经费问题,需要多元化的筹措基金和政府购买的可持续性政策相结合,以保障服务的覆盖面及服务水平,保障社区居家养老的可持续性。同时,缺乏相对科学的评估体系,提供的服务不完全匹配老人的需求。没有专业人士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系统的评估,缺乏对老人的需求分析,缺乏服务特殊性的考虑,服务大多标准化、形式化、指标化。
(4)供需矛盾
社会工作者在识别老人们的需求方面存在问题。社工无法精准识别老人们的需求。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人们的需求在精神方面变得越来越多。社工仅仅提供物质方面的帮助,对于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助益的。必须与时俱进,排解老人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的情绪。
2.社会现实外部困境
(1)社会认同感较低
张会莹认为在我国,社会工作者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未与社会发展同步。社会工作职业化尚未形成,职业权威性尚未形成,社工缺乏话语权。同时,很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对专业的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技能和方法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很少有同学在毕业后从事相关职业。
(2)相關政策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够
该困境从以下方面体现:第一,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机制主要在定价机制以及持续性方面存在问题。定价随意以及项目稍有成效,就停止,对享受服务的老人来说都是不利的。第二,非盈利组织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导致规模受限,无法给更多有需要的老人提供相关服务。第三,非盈利组织的运行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也有困难。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民间组织运作,基本形成县区、街道与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三级组织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实际上缺乏有效协调和配合。这样可能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李庆、孙中锋认为监督管理的工作应由区和街道负责,但因为过于重视行政事物,轻视社会组织,导致监督和评估流于形式。
(3)养老观念落后
潘昱君等学者认为老人有故土难离的思想,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即使老人愿意,子女也会承受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老人大多不愿跟陌生人分享家庭的秘密,导致社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由于上述问题是从个人、机构、社会层面来说,本部分就将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来论述相关对策。
微观角度来说,社工直接与老人进行接触,因此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学者都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到了社工应该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吴丛妍认为要重视个案工作和心理辅导。廖鸿冰、李斌则比较关注社会工作者在进行服务时的专业方法和伦理的运用。晁霞指明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健康维护和精神健康等。孟宏发,白晓曦强调小组工作的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认为小组工作可以促进老人的能力提升以及社会参与。
中观角度来说,机构和社区也是不可缺少的力量。吴丛妍认为要强化社区和机构的联合。也就是说,机构和社区要增加彼此之间的合作,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为老人提供生活照顾和心灵慰藉方面的服务。此外,机构也要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帮助新人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真诚地为老人提供服务。
宏观角度来说,要发挥社会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廖鸿冰、李斌认为要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工作,提升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同时,通过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以及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中国化等途径,使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 研究成果述评与展望
(一)现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综上可知,国内对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已经涵盖了不同的层次和视角。研究虽然有了相当程度的突破,但仍有空间。首先,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缺乏结果分析,实务研究多把社会工作当作一个方法,而非是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设计方案并未显示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其次,虽然出台了《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大纲(试行)》等相关的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标准,但是关于具体运用的方法研究较少,导致社会工作者对于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依然存疑;最后,相关研究具有地域局限性,绝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中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缺少全国性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笔者检索到的159篇中,有103篇都是以某个地方为例进行研究的。几乎没有出现以全国为对象的研究。
(二)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1.进一步关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研究
方法是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和科学使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案主的需求。因此,要为不同研究对象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研究方法,例如应用比较研究法,全面地比较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不同地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用定量与定性混合评估的方法,对于社会工作相关标准的实际运用方法提出建议。方法和技巧的使用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利用,更加有效地解决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
2.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关注效果
《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大纲(试行)》等相关的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标准出台以后,应加强对该标准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研究。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要求很高,问题相对复杂,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能有相关成功经验的借鉴,能让社会工作者更好上手,不会出现不知如何介入的情况,也能在此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项目的特殊性,运用其它方法和技巧达到更好的效果。
3.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角度评估服务绩效,建构专业化的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
当前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研究,多从项目指标的角度去评估该服务的效果,并且评估标准具有较大差异,并未有一个综合的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因此,急需要构建一个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的专业化的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了解项目实施的情况,对于下一步的改进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4.进一步关注发展性
为了完善介入体系,社会工作可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性和将来方向着手。一方面,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可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进行一些探索;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有未完善的地方,社会工作者可以着眼于现存的不足,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大健康产业蓝皮书:中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4.83亿人。蓝皮书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和老龄人口高龄化都呈现加深态势。与此同时,长期刚性人口政策作用下家庭养老功能式微,机构养老覆盖范围局限,新的时代趋势导致了庞大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已经不可能仅依靠传统养老模式来满足。因此大多数老龄人口选择社区居家的养老方式。但是该养老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在其中充当桥梁的作用,利用自身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为老人提供更加温暖和个性化的服务。同时《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大纲(试行)》要求以老年人为中心,聚焦养老服务新需求,紧扣《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MZ/T064-2016),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这有利于指导开展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工作,提高老年社会工作质量,加强老年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政策支持。
本文旨在通过检索相关文献,了解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状,从中发现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方向。
一、文献基本情况概述
2020年11月15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社区居家养老”和“社会工作”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发现自2010年起到笔者搜索之日出现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文献共有159篇(如图一),笔者主要研究期刊相关论文,除去重复观点的文章,共33篇。
如图1所示,我国学者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从2011年开始并逐年增加,在2013年以后有关“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有明显增加的趋势。通过网上搜索发现,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提出建设以居家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支持社区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由此可以看出相关政策的出台与支持使学者们对其关注逐渐增加。
总的来看,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类的文献从2013年开始渐渐增加。
二、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研究
(一)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服务的必要性
社区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年人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意味着社区将会越来越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就为社会工作的介入提供了契机。
(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者运用自身专业的理念,充分了解社区老人的多领域、多层次的需求,从而为老人提供较为人性化的服务。同时,张会莹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运用科学的助人技巧,在充分考虑服务对象资源及主体性的基础上提供服务,提高社区提供服务的效率。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的介入可以对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起到一定作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基本思想是保障公民的生存,而对公民较高层次的需求很少涉及。在国外,社会工作者会更加关注社区老人精神上的需求,让他们产生更多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的同时,进一步保障了老年人的各项权益,这对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社会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并没有国外那么迅速,还处在蓄力的时期,很多理论可行性未进行过论证,在实践方面相对欠缺。更为重要的是,知道的人不多,对社会工作者的认同感不强,甚至没听说过。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许多社会问题难以在体制内解决需要一种非政府渠道解决方式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养老问题提上了日程。因此,目前政府大力发展居家养服务,社会工作依托自己独特的专业价值观,运用特有的专业方法,借助居家养老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知晓社会工作,了解社会工作,从而支持社会工作,这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社会工作介入居家养老模式是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的必然要求。
2.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和技巧方法使社工更加容易与老人接触,探索产生问题的根源,从而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兼之,又有相关政策的扶持,更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奠定了基础。
(1)政策支持
郝雅奇、李慧敏与杨明月、李洪君认为自2011年来,国家对于社会工作的发展越来越支持。国务院十八部委在2012年联合推出《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力图促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增强社会工作的科学性与专业性。2020年10月23日,民政部组织制定了《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大纲(试行)》,充分显示出对社会工作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2)科学的技巧方法
张会莹、路晓丹认为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帮助解决老人问题。个案工作可以运用增权、优势视角等理论,让老年人重视自我,挖掘自我优势,充实内心和日常生活。运用小组工作,可以帮助老人排解孤独寂寞。在找不到人倾诉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老人构建支持网络,寻找有共同兴趣的人,增强老人们的集体归属感。社区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对于解决社区内老人们的问题有莫大的助益。尤其是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工作一定是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社区工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中的运用,使社区更加温暖,还能提高老人们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让老人们在晚年有一个温馨的环境与生活氛围。 (3)专业的理论支持
社会工作者秉承着“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由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专业理论指导,将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和优势视角理论等18个常用理论作为社会工作开展的依据。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困境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有所成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尚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不足之处在于社会工作者自身能力和机构内部运营;另一方面,部分社会外部环境不利于社工组织的成长,急需政府和相关部门改善。
1.个人内在困境
(1)社工定位不清晰,影响力不足
周成发在访谈中发现,服务对象虽然知道社工存在,但他们对社工的定义仅限于陪老人聊天、开展活动等。而社会工作者在进行服务时也时常处于角色混乱的状态,对于自己所提供的界限不明,他们从事的工作可能是烦琐的甚至远远超出社会工作这一本职工作之外的范围。
(2)人才缺乏
张会莹认为现今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重要原因有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缺乏。一部分社会工作者虽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考试,取得了初级或中级社工师资格,但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课程培训,因此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导致现有服务只能停留在初级水平,难以提供医疗服务、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专业性服务。此外,大部分科班出身的人才流失,导致维持社会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较难。
(3)社工组织运营存在问题
现有社工组织运行体制并不完善,评估体系仍不科学。张姝认为由于还未形成规范统一的政府购买市场坏境,社会工作机构在承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过程中,主要是以项目进驻的形式承接运营,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以中心为平台开展项目服务。从可持续性看,项目化入驻不能解决长期的运营经费问题,需要多元化的筹措基金和政府购买的可持续性政策相结合,以保障服务的覆盖面及服务水平,保障社区居家养老的可持续性。同时,缺乏相对科学的评估体系,提供的服务不完全匹配老人的需求。没有专业人士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系统的评估,缺乏对老人的需求分析,缺乏服务特殊性的考虑,服务大多标准化、形式化、指标化。
(4)供需矛盾
社会工作者在识别老人们的需求方面存在问题。社工无法精准识别老人们的需求。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老人们的需求在精神方面变得越来越多。社工仅仅提供物质方面的帮助,对于问题的解决是毫无助益的。必须与时俱进,排解老人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的情绪。
2.社会现实外部困境
(1)社会认同感较低
张会莹认为在我国,社会工作者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并未与社会发展同步。社会工作职业化尚未形成,职业权威性尚未形成,社工缺乏话语权。同时,很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对专业的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技能和方法有一定了解,但由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很少有同学在毕业后从事相关职业。
(2)相關政策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够
该困境从以下方面体现:第一,政府购买的社会服务机制主要在定价机制以及持续性方面存在问题。定价随意以及项目稍有成效,就停止,对享受服务的老人来说都是不利的。第二,非盈利组织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导致规模受限,无法给更多有需要的老人提供相关服务。第三,非盈利组织的运行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也有困难。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民间组织运作,基本形成县区、街道与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三级组织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实际上缺乏有效协调和配合。这样可能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李庆、孙中锋认为监督管理的工作应由区和街道负责,但因为过于重视行政事物,轻视社会组织,导致监督和评估流于形式。
(3)养老观念落后
潘昱君等学者认为老人有故土难离的思想,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即使老人愿意,子女也会承受来自社会的舆论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老人大多不愿跟陌生人分享家庭的秘密,导致社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老人的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
由于上述问题是从个人、机构、社会层面来说,本部分就将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角度来论述相关对策。
微观角度来说,社工直接与老人进行接触,因此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学者都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到了社工应该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吴丛妍认为要重视个案工作和心理辅导。廖鸿冰、李斌则比较关注社会工作者在进行服务时的专业方法和伦理的运用。晁霞指明了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具体内容,包括健康维护和精神健康等。孟宏发,白晓曦强调小组工作的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认为小组工作可以促进老人的能力提升以及社会参与。
中观角度来说,机构和社区也是不可缺少的力量。吴丛妍认为要强化社区和机构的联合。也就是说,机构和社区要增加彼此之间的合作,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为老人提供生活照顾和心灵慰藉方面的服务。此外,机构也要提供相关的职业培训,帮助新人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真诚地为老人提供服务。
宏观角度来说,要发挥社会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廖鸿冰、李斌认为要加强对社会工作的宣传工作,提升社会工作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同时,通过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以及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中国化等途径,使我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 研究成果述评与展望
(一)现有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综上可知,国内对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已经涵盖了不同的层次和视角。研究虽然有了相当程度的突破,但仍有空间。首先,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缺乏结果分析,实务研究多把社会工作当作一个方法,而非是一种看待问题的视角,设计方案并未显示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其次,虽然出台了《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大纲(试行)》等相关的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标准,但是关于具体运用的方法研究较少,导致社会工作者对于如何介入社区居家养老依然存疑;最后,相关研究具有地域局限性,绝大多数都是研究城市中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缺少全国性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笔者检索到的159篇中,有103篇都是以某个地方为例进行研究的。几乎没有出现以全国为对象的研究。
(二)下一步研究的展望
1.进一步关注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研究
方法是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和科学使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案主的需求。因此,要为不同研究对象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研究方法,例如应用比较研究法,全面地比较分析社会工作介入不同地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运用定量与定性混合评估的方法,对于社会工作相关标准的实际运用方法提出建议。方法和技巧的使用有利于社会工作者更好地利用,更加有效地解决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
2.研究过程中进一步关注效果
《老年社会工作者培训大纲(试行)》等相关的社会工作者的工作标准出台以后,应加强对该标准在实际运用中的效果研究。尤其是社区居家养老,对于社会工作者的要求很高,问题相对复杂,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能有相关成功经验的借鉴,能让社会工作者更好上手,不会出现不知如何介入的情况,也能在此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项目的特殊性,运用其它方法和技巧达到更好的效果。
3.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角度评估服务绩效,建构专业化的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
当前关于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研究,多从项目指标的角度去评估该服务的效果,并且评估标准具有较大差异,并未有一个综合的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因此,急需要构建一个从社会工作角度出发的专业化的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以便更好地了解项目实施的情况,对于下一步的改进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4.进一步关注发展性
为了完善介入体系,社会工作可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性和将来方向着手。一方面,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可根据自身发展的要求,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进行一些探索;另一方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还有未完善的地方,社会工作者可以着眼于现存的不足,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