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年级的学生入学时间不长,可以说是稚气未脱,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陌生难懂,对数学缺乏兴趣,难以发觉数学的魅力,所以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首先,要想教学取得成效,教师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一点十分关键.其次,应当努力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巧妙导入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明确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地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比如,教师在讲解“在不同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不是直截了当地讲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碎了,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你能根据碎片制造出一个和原来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思考.同时,还让他们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明白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二、巧妙运用游戏
好奇、好动是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特点做到了很好的把握.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比如“抢30”这个游戏,由两个人一起玩,具体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然后由第二个人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如此两人不断反复轮流,每人每次说一个或两个数均可以,但是不允许连续说三个数,先抢到30的那个人就是获胜者.
这种教学有很强的参与性,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非常轻松愉快,学习兴趣浓厚,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将问题情境故事化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活动本身以及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是初中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导火索就是问题情境.
以“同底数幂的乘法”这部分授课为例,笔者紧紧围绕问题情境展开教学,对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进行了巧妙的运用:“路上一共有七个老头在行走,任何一个老头手里面都拿了七根手杖,任何一根手杖上面均有七个树杈,任何一个树杈上面均挂着七个竹篮,任何一个竹篮里面均有七个竹笼,任何一个竹笼当中均有七只麻雀,请问麻雀一共有多少只?”学生对这个故事充满兴趣,笔者以此为导火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积极性.
采取问题情境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听得十分投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思考,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四、将问题情境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新教材的很多教学内容都采用了艺术化的形式对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数学问题进行展现.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概率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父亲,令其头脑不太灵活的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他反复叮嘱儿子要试一试火柴是不是好用.结果,他的儿子一根一根划,等回家时,火柴已全部划完,其父亲哭笑不得.”从这个故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抽象的,而是生活中需要的.因此,教师如果善于点缀趣味,则会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充满乐趣.
以笔者讲授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校四边形的草坪的四个角总是会被踩,原因特别简单,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为了走捷径,也就是在不自觉中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进行了运用.
教学设计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场景相结合,促使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判断,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悦,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种思维训练轻松自然,课堂氛围融洽和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切实发挥了数学为生活服务的功能.问题情境生活化在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显而易见,新教材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时,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心理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问题情境的具体创设方面不仅艺术化,而且活泼、有趣、生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智力探索,学习态度十分主动,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
(责任编辑 钟伟芳)
一、巧妙导入
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明确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善于巧妙地导入新课,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好学之乐.比如,教师在讲解“在不同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不是直截了当地讲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一个圆镜子碎了,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你能根据碎片制造出一个和原来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思考.同时,还让他们领悟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明白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二、巧妙运用游戏
好奇、好动是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特点做到了很好的把握.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比如“抢30”这个游戏,由两个人一起玩,具体规则如下: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然后由第二个人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如此两人不断反复轮流,每人每次说一个或两个数均可以,但是不允许连续说三个数,先抢到30的那个人就是获胜者.
这种教学有很强的参与性,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非常轻松愉快,学习兴趣浓厚,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将问题情境故事化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活动本身以及学习内容的趣味性是初中生产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导火索就是问题情境.
以“同底数幂的乘法”这部分授课为例,笔者紧紧围绕问题情境展开教学,对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进行了巧妙的运用:“路上一共有七个老头在行走,任何一个老头手里面都拿了七根手杖,任何一根手杖上面均有七个树杈,任何一个树杈上面均挂着七个竹篮,任何一个竹篮里面均有七个竹笼,任何一个竹笼当中均有七只麻雀,请问麻雀一共有多少只?”学生对这个故事充满兴趣,笔者以此为导火线,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同底数幂的乘法”的积极性.
采取问题情境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听得十分投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相关知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思考,课堂教学效果良好.
四、将问题情境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对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新教材的很多教学内容都采用了艺术化的形式对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数学问题进行展现.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概率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父亲,令其头脑不太灵活的儿子去买一盒火柴,他反复叮嘱儿子要试一试火柴是不是好用.结果,他的儿子一根一根划,等回家时,火柴已全部划完,其父亲哭笑不得.”从这个故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并不都是抽象的,而是生活中需要的.因此,教师如果善于点缀趣味,则会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充满乐趣.
以笔者讲授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部分内容为例,笔者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学校四边形的草坪的四个角总是会被踩,原因特别简单,主要是因为很多学生为了走捷径,也就是在不自觉中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进行了运用.
教学设计与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场景相结合,促使学生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展开判断,整个学习过程轻松愉悦,同时也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种思维训练轻松自然,课堂氛围融洽和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切实发挥了数学为生活服务的功能.问题情境生活化在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显而易见,新教材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时,能够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心理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在问题情境的具体创设方面不仅艺术化,而且活泼、有趣、生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智力探索,学习态度十分主动,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轻松地掌握了新知识.
(责任编辑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