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雇佣劳动与资本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X227669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早期的一部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这一著作写于1847年,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是马克思根据他于1847年2月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为德意志工人协会所做的几次讲演写成的。最初以讨论形式陆续出版,发表在1849年旧的《新莱茵报》上,后以单行本多次发行。这部著作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揭示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工人的奴役地位,资本家的统治,它更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科学依据。
  欧洲革命在19世纪30、40年代尽管以失败而告终,马克思积极參加了这次大革命,并在实践中总结这次无产阶级斗争的经验。他认识到,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无产阶级在政治思想上远不成熟。他们没有掌握革命的理论,看不清作为阶级斗争的“物质基础的经济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50页)看不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看不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因此受到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散步的种种谬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阐明构成现代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物质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揭露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本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阶级调和论”,从而提高无产阶级的觉悟,就成为极其迫切的需要。正是适应这种需要,马克思写作了《雇佣劳动与资本》。
  《雇佣劳动与资本》是一部系统地正面叙述马克思的经济学观点的著作,依据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而又通俗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实质被揭露出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日益尖锐的矛盾被阐明出来,这些矛盾和斗争像地震一样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得到震撼,进而使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也被揭露出来。
  全文包括一章导言和五章内容。导言是恩格斯为了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在1891年全新刊印本书时而写的,它对马克思的著作做了重要的说明和补充。导言最后做出了总结: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工人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一方面是不可计量的财富和购买者无法对付的产品过剩,另一方面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无产阶级化,变成雇佣工人,因而无力获得这些过剩的产品”的矛盾。“这就使得这个社会被自己的富有所窒息”;资本主义制度“应当被消除,而且能够被消除”;“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是可能实现的”。
  在简要介绍本书的写作背景、主题和结构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资本家支付给公认的工资实际只是劳动力的价格,“是只能存在于人的血肉中的这种特殊商品价值的特殊名称”。最后,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他指出,劳动力并不从来就是商品,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个条件就是人身自由。
  侧重对决定工资的因素进行了考察,而且对调节其他任何商品的价格的最一般规律以及调节工资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揭示。在对全章进行了总结的基础上,马克思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最低工资是工人所得到的,“整个工人阶级的工资在其被动范围内是和这个最低额相等的。”因而,工人阶级始终生活在十分贫困的环境下。
  是全文的中心,重点阐述了什么是资本,揭露了资本的本质,论证了雇佣劳动与被剥削,奴役与被奴役的对立关系。
  全文的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的迅速增长对雇佣劳动却是最有利的条件”,表明资本的迅速增长不仅为资本主义灭亡准备了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准备了无产阶级即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这种人的条件。此外,无产阶级随着资本的增长日益贫困化,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激烈,最终使资本主义的灭亡也日益加快,当然这使得使物产阶级求得解放的日子就为期不晚了。
  《雇佣劳动与資本》这篇著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上看,这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它详细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被阐明了,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前提,而且论及到《资本论》第一卷的重要理论内容,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即剩余价值学说与资本积累学说作了极其生动通俗与更为系统的揭示,进而为实现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彻底革命作了坚实基础的奠基作用。尽管它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而它却代表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的特殊阶段,成为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正式产生的重要标志。
  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武器,这是它的实践意义,不仅为制定革命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于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部著作以通俗的语言向工人阶级指明了革命道路,从发表以来就深受广大无产阶级的欢迎,为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所接受,促进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工人运动中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4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陈先达.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滚滚红尘  你我偶然相逢  迷人的笑容  清秀的倩影  为之倾倒  怦然心动  剪不断  理又乱  相思之情驻心中  是谁说过  不是萍水不相逢  难道前世有约  情定今生  既然相遇  为何却又不能同行  情深缘浅来去匆匆  最怕相知后又分别  因为  相思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你像夜空中划过的流星  给我留下一个美丽的梦  夕阳下  独留我在红尘渡口  痴痴地把你等  你走了  我无法挽留  此
摘 要:《铸剑》是鲁迅根据中国古代神奇故事改编而成的浪漫主义杰作,诡异神秘的氛围,夸张离奇的情节,热烈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一不彰显着作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读者在阅读文本时所被唤起的美感经验是非常独特的:悲剧美与喜剧美的共存。鲁迅运用控制“距离的矛盾”、设置互补型的人物形象和综合运用幽默、讽刺、夸张、批判艺术手法三种方式达到这种美学效果。  关键词:美感经验;距离的矛盾;
摘 要: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大多处于边缘地位,进入我们视野的优秀少数民族作品并不够丰富,本文着力以优秀的女性少数民族作家叶广芩为例,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学的界定、身份认同及其探因以及身份认同与文学创作的关联方面,剖析了其小说中对满族和中华民族的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学;叶广芩;身份认同;民族身份  作者简介:廖忠扬(1992-),女,汉族,四川泸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专业文学硕
摘 要:随着近年来中国形象在西方电影中一直被带有歧视性的词“弱势群体”所贯穿,使中国形象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电影带给受众的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重要的是要求受众挖掘在电影中潜藏和虚指的更深层次的东西,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电影产业正通过悄无声息地传播手段来以此宣扬自身的政治立场、霸权主义、文化侵略,通过对影片的解读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美国在影片中利用的一系列策略与方法,进而也就能够帮助我们找到破解
摘 要:1912年英国豪华邮轮“泰坦尼克号”处女航撞击冰山沉船事件在二十世纪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和反响。1958年导演罗伊·沃德·贝克导演的电影《冰海沉船》以理性冷静的视角分析该沉船事件,夺得了美国1959年金球奖桂冠。本文就该片的叙事、主题、结构等方面,与《泰坦尼克号》对比,浅析灾难片《冰海沉船》的影片风格和人物精神面貌。  關键词:冰海沉船;主题;叙事  作者简介:郑新然(1996-),女,河北唐
摘 要:威廉·斯泰伦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苏菲的选择》是其成名作之一。小说主要从女主人公苏菲出发,以奥斯维辛集中营及战后的美国生活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一生面臨三次选择以及寻求创伤恢复最终恢复失败以死得以解脱的悲惨命运。在奥斯维辛,当生存只是一种奢望时,苏菲努力去寻找生存的机会,逃离奥斯维辛之后,当生存成为可能,她又选择了死亡,是什么让刚从凶残的鬼门关逃出来的苏菲又选择了死亡了呢?本文主要
摘 要:王小波是中国小说艺术创作中的异端,学术界针对王小波的研究也已经从现象研究进入到了文本研究。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更加已经被称为是经典作品。但是,王小波的长篇小说却始终都被忽略,这也却成为了一种怪现象。这也是《青铜时代》的知名度远远低于《黄金时代》的重要原因。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体现为王小波对中西詩学的不断研究与努力,更加从叙事开放性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叙事;游戏;王小波;《青铜时代》  
课题项目: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风格及其深层动因研究”(项目批准号:WQN201610)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空间叙事理论融合了叙事和空间两种概念,是后经典叙事学的一个发展分支,也是近年来叙事学的研究热点。笔者尝试在空间叙事理论视域下,从文坛巨匠纳博科夫的时空观、空间意象、空间主题、空间形式与结构等方面探讨纳氏小说的时空叙事特征。  关键词:纳博科夫;
摘 要:第五代导演的影片,总是印刻着历史的伤痕与人性的悲悯,张艺谋的影片也不例外。纵使当今社会娱乐之风盛行,在描摹人情与人心时,张艺谋导演依旧保持着那一代电影人特有的冷峻眼光与悲悯情怀。本文将围绕“归来”二字,进一步探讨影片中“归来”的意义。  关键词:一次“归来”;二次“归来”;色彩  作者简介:赵妍煜(1993-),女,汉族,山西晋中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  [中图分类号]:J9
摘 要:《地平线》是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玄学性色彩最强的一部小说。其中最典型的场景是主人公在巴黎大街小巷的“漫游”。时间和空间重合的漫游,是现实状态,也是心理状态。主人公漂浮不定的漫游正是作者透过巴黎的时间追忆,也源于童年记忆和二战战后氛围的影响。《地平线》中的“漫游”的深层次含义也是一个隐喻,它是现代人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的缩影,也代表了人在世界中的一种潜在和可能状态,更是关于当代社会人类“自我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