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且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注重对儿童的精神培养与课外教育的重视。儿童剧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与孩子的关注与重视。儿童剧对于儿童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渐受到广大教育、文化界同仁的认可。儿童剧的故事内容普遍贴合时代,具有较强的现代感表现形式,这一特点也为儿童剧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与时代气息,为两岸文化传播与发展打开了新思路。本文分析了儿童剧对于海峡两岸文化教育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儿童剧;海峡两岸;文化教育
儿童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孩子教育培养的关注度与力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儿童剧也逐渐受到广大家长与儿童的喜爱与认可。2016年7月7日,国家大剧院上演了一部以国宝大熊猫为题材的两岸共创儿童大剧——《团仔圆妞》。该剧由两岸文化工作者们携手打造,通过对于国宝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的塑造,以其极具趣味性的原创剧情受到广大观众朋友们的一致好评,通过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以及极具代入感的演出模式,让小朋友们可以在欣赏故事的同时饱览海峡两岸的风土民情,同时两岸一家亲的主题思想也让整场演出得以升华。
一、 儿童剧发展现状
1. 内地儿童剧发展的局限性
内地的传统儿童剧目受到老一辈文化教育者的影响较大,作品内容过于单薄,全剧无论是剧情的发展,还是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教育孩子们应当听话懂事,无论编剧还是演绎都过于机械化。并且相对于国外的优秀儿童剧来说,舞台布置大多过于简陋,表现手法上脱离不了话剧的束缚。有人形容传统的国内儿童剧就是“几个小丑讲故事”,台上台下的互动少之又少。儿童不同于成年人,缺乏互动的事物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而儿童剧的定位观众正是儿童,这种无法真正吸引孩子们眼球的儿童剧无异于换汤不换药的话剧。不过我国儿童剧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对于儿童来说,文化的亲近感是最为明显的一方面,儿童的成长环境与内地儿童剧的创作环境大抵相同,因此在相同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儿童剧更加利于孩子们的吸收与理解,并且国内的创作环境更多强调的是正能量,对于孩子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十分有帮助。
2. 台湾与内地儿童剧的差异性
由于政策和历史原因,台湾的儿童剧与内地儿童剧有着很大的差别。台湾的儿童剧更加贴近西方形式,无论从编剧、表演甚至从舞台布置上,台湾的儿童剧都显得更加活泼生动,并且表现手法上更加多变,并不局限于“讲故事”的模式,往往在舞台表演中增加一些民歌、杂技、魔术、科技效果等多方面的元素,极大地增强了舞台表现力,大幅提高了视听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儿童剧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虽然表现手法十分丰富,剧目安排妙趣横生,但是台湾儿童剧同样面临着一个十分重大的困境——主题思想的单调。由于台湾地区受到欧美文化影响较严重,传统的儿童剧也多偏向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歌颂,导致很多剧目虽然情节有所不同,最终构架都是某个人经历了一连串的冒险旅程最终打败了邪恶力量的故事,故事思路缺乏创新,并且过于脱离现实生活,把儿童剧与童话划上了等号,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儿童剧的发展。
二、 儿童剧对于海峡两岸文化教育的共同作用
从21世纪初我国的文化工作者们便开始着力于两岸儿童剧文化的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文化工作者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寓教于乐,以教促娱”的新式儿童剧教育理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或美丽或可爱或迷幻的形象塑造,以及更加现代化的表现手法迎合儿童们的观赏需求,再将一些教育性思想灌输到剧情的发展中,以沉浸式的体验让小朋友们可以在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并在展开剧情的同时设下悬念,从而打开小朋友们的求知欲,增进整个剧目对于小朋友们的吸引力。
在这种先进的儿童剧教育理念的推动下,2009年两岸合作的儿童剧《判官审石头》于福建省第四届艺术节上亮相。该剧目在台湾是一部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儿童剧,已经演出了两千多场,它取材于台湾民间故事,拥有着简單的人物关系以及轻松怪诞的故事剧情。该剧目由两岸文化工作者们重新改编,并加以丰富,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了小朋友们的面前,使传统的剧目焕发出了新生,并且将更加深刻的道理加入到了新编的剧目中。新版本的《判官审石头》在舞台表现上加入了新式的灯光音响技巧,并大胆开发出了一套台上台下互动的机制,让小朋友们可以在观赏剧目的同时参与其中,并且新版本的《判官审石头》更把成功经验带回了台湾,对台湾传统儿童剧的转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自此内地的寓教于乐思想也在台湾儿童剧界广泛地传播开来。
在此之后,在儿童剧方面两岸的合作越来越频繁,主题也越来越鲜明。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事儿童剧的文化工作者们逐渐发现,儿童剧本身来说应该是一种调节儿童课余生活的调剂,而非教育儿童的工具,娱乐应该是儿童剧的最主要目的,教育应该仅仅是搭配娱乐的一个方面。这种想法的提出对于两岸戏剧界乃至文化教育界的冲击都非常大,甚至有一些激进的从业者们认为儿童剧如果不以教育为中心那跟杂耍没有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还是应该回归到学校,而儿童剧和众多课外活动一样虽然可以对课堂教育的不足起到一些补充的作用,但绝不能代替课堂教育,毕竟儿童剧应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娱乐,而非教育手段。
三、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儿童教育,同时也越来越崇尚精神消费,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优秀的儿童剧出现在了两岸各地,加之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儿童剧的发展之路正在逐渐明朗,随之而来的强大的市场效益以及对两岸文化教育的深远影响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两岸一家亲的文化教育内涵也随着儿童剧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儿童剧的影响力绝对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林如鹏,张宏,颜海波.以文化交流、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推进海峡两岸合作办学[J].台湾研究,2012,(2):7-10.
[2]陈文华.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及其教育现状分析[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24):214-215.
作者简介:
周杨,福建省福州市闽都文化艺术中心。
关键词:儿童剧;海峡两岸;文化教育
儿童剧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孩子教育培养的关注度与力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儿童剧也逐渐受到广大家长与儿童的喜爱与认可。2016年7月7日,国家大剧院上演了一部以国宝大熊猫为题材的两岸共创儿童大剧——《团仔圆妞》。该剧由两岸文化工作者们携手打造,通过对于国宝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的塑造,以其极具趣味性的原创剧情受到广大观众朋友们的一致好评,通过独具匠心的表现手法以及极具代入感的演出模式,让小朋友们可以在欣赏故事的同时饱览海峡两岸的风土民情,同时两岸一家亲的主题思想也让整场演出得以升华。
一、 儿童剧发展现状
1. 内地儿童剧发展的局限性
内地的传统儿童剧目受到老一辈文化教育者的影响较大,作品内容过于单薄,全剧无论是剧情的发展,还是最终的落脚点都是教育孩子们应当听话懂事,无论编剧还是演绎都过于机械化。并且相对于国外的优秀儿童剧来说,舞台布置大多过于简陋,表现手法上脱离不了话剧的束缚。有人形容传统的国内儿童剧就是“几个小丑讲故事”,台上台下的互动少之又少。儿童不同于成年人,缺乏互动的事物很难激起他们的兴趣,而儿童剧的定位观众正是儿童,这种无法真正吸引孩子们眼球的儿童剧无异于换汤不换药的话剧。不过我国儿童剧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对于儿童来说,文化的亲近感是最为明显的一方面,儿童的成长环境与内地儿童剧的创作环境大抵相同,因此在相同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儿童剧更加利于孩子们的吸收与理解,并且国内的创作环境更多强调的是正能量,对于孩子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十分有帮助。
2. 台湾与内地儿童剧的差异性
由于政策和历史原因,台湾的儿童剧与内地儿童剧有着很大的差别。台湾的儿童剧更加贴近西方形式,无论从编剧、表演甚至从舞台布置上,台湾的儿童剧都显得更加活泼生动,并且表现手法上更加多变,并不局限于“讲故事”的模式,往往在舞台表演中增加一些民歌、杂技、魔术、科技效果等多方面的元素,极大地增强了舞台表现力,大幅提高了视听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儿童剧对于孩子们的吸引力。虽然表现手法十分丰富,剧目安排妙趣横生,但是台湾儿童剧同样面临着一个十分重大的困境——主题思想的单调。由于台湾地区受到欧美文化影响较严重,传统的儿童剧也多偏向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歌颂,导致很多剧目虽然情节有所不同,最终构架都是某个人经历了一连串的冒险旅程最终打败了邪恶力量的故事,故事思路缺乏创新,并且过于脱离现实生活,把儿童剧与童话划上了等号,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儿童剧的发展。
二、 儿童剧对于海峡两岸文化教育的共同作用
从21世纪初我国的文化工作者们便开始着力于两岸儿童剧文化的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文化工作者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寓教于乐,以教促娱”的新式儿童剧教育理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或美丽或可爱或迷幻的形象塑造,以及更加现代化的表现手法迎合儿童们的观赏需求,再将一些教育性思想灌输到剧情的发展中,以沉浸式的体验让小朋友们可以在娱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明白道理,并在展开剧情的同时设下悬念,从而打开小朋友们的求知欲,增进整个剧目对于小朋友们的吸引力。
在这种先进的儿童剧教育理念的推动下,2009年两岸合作的儿童剧《判官审石头》于福建省第四届艺术节上亮相。该剧目在台湾是一部深受小朋友们喜爱的儿童剧,已经演出了两千多场,它取材于台湾民间故事,拥有着简單的人物关系以及轻松怪诞的故事剧情。该剧目由两岸文化工作者们重新改编,并加以丰富,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了小朋友们的面前,使传统的剧目焕发出了新生,并且将更加深刻的道理加入到了新编的剧目中。新版本的《判官审石头》在舞台表现上加入了新式的灯光音响技巧,并大胆开发出了一套台上台下互动的机制,让小朋友们可以在观赏剧目的同时参与其中,并且新版本的《判官审石头》更把成功经验带回了台湾,对台湾传统儿童剧的转型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自此内地的寓教于乐思想也在台湾儿童剧界广泛地传播开来。
在此之后,在儿童剧方面两岸的合作越来越频繁,主题也越来越鲜明。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事儿童剧的文化工作者们逐渐发现,儿童剧本身来说应该是一种调节儿童课余生活的调剂,而非教育儿童的工具,娱乐应该是儿童剧的最主要目的,教育应该仅仅是搭配娱乐的一个方面。这种想法的提出对于两岸戏剧界乃至文化教育界的冲击都非常大,甚至有一些激进的从业者们认为儿童剧如果不以教育为中心那跟杂耍没有区别,但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还是应该回归到学校,而儿童剧和众多课外活动一样虽然可以对课堂教育的不足起到一些补充的作用,但绝不能代替课堂教育,毕竟儿童剧应该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娱乐,而非教育手段。
三、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儿童教育,同时也越来越崇尚精神消费,在这个大时代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优秀的儿童剧出现在了两岸各地,加之两岸文化交流的深入,儿童剧的发展之路正在逐渐明朗,随之而来的强大的市场效益以及对两岸文化教育的深远影响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两岸一家亲的文化教育内涵也随着儿童剧的发展越来越深入人心,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儿童剧的影响力绝对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林如鹏,张宏,颜海波.以文化交流、教育改革和制度创新推进海峡两岸合作办学[J].台湾研究,2012,(2):7-10.
[2]陈文华.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研究及其教育现状分析[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24):214-215.
作者简介:
周杨,福建省福州市闽都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