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受流行文化和媒介的影响,近十几年来我国的粉丝文化迅速发展。目前将粉丝视为“上帝”,大刀阔斧将自己的艺术创作“回炉重造”的艺术创作者也不在少数。这种部分创作权“过渡”的行为也颠覆了传统的艺术创作,粉丝文化下的艺术本身也开始被动地找寻自己的原创动力。因此,加强对粉丝文化下的艺术自身的引导,建设正确的艺术导向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康德美学在其中就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康德美学 粉丝文化 艺术创作
一、
目前存在着一种艺术创作,叫“粉丝让你这么做”。当创作者与粉丝意见产生矛盾时,创作者总是屈服于粉丝的抗议,这样的操作讨了粉丝的欢心,给予了他们参与感,也保证了流量。然而,这种粉丝主导的艺术创作方式也让人觉得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顽疾”,因为在如今,许多主流的故事讲述方式已经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专门设计出来服务消费者的产品,而不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手段。艺术自身在这此过程中也变得不那么“纯粹”。
对此,有人质疑,粉丝越权了,作为粉丝在实行自己观看权利时不应该拥有这么大的发言权。这种将一部分创作权“过渡”给粉丝的行为是一种商业逐利的選择,而艺术创作理应是一种仅忠诚于艺术的表达。粉丝是否越权了?粉丝影响艺术的创作是好是坏?粉丝文化下的艺术自身又如何自保?或许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我们能窥见些许答案。
二、
电影《刺猬索尼克》发布预告片之后,屈服于粉丝的抗议,导演对主角索尼克的形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回炉重造”。重新设计刺猬索尼克,并如此赤裸公开地缴械于观众的意愿,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决定。它标志着艺术家与粉丝们新式的关系中,某种里程碑式的时刻。这也招致很多反对的声音。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美”下了一个定义,将趣味判断与认识判断区别开来:美就是在现实中产生的一种“不关利害的愉悦”,它属于感觉方面的问题,与准确的概念证明完全是两码事;审美判断可以带有普遍性,但不可能以理性的方式证明正确与否。这就意味着,审美是主观的事情,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艺术法则。从这点上看,粉丝对自己热爱的艺术进行主观审美,并形成自己感觉方面的判断并无可厚非。且粉丝具有自己绝对的艺术审美,不能轻易用理性的方式被证明正确与否。
再者,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说过: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理;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而康德也表达过,他阅读休谟的书使自己从“教条的梦中”醒来。人们注意到了人类感知事物的过程,即艺术是人类心灵和情感的产物,这一转换意义重大,削弱了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使人们意识到自己与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进行交流时所产生的情感。简言之,艺术不单单再是由创作者创造出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那么简单,而是创作者与观者一起参与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者的作用也不一定是简单的观看,也包括表达自己的审美结果。
一言以蔽之,创作者与观者在艺术的整个过程中,各司其职。创作者负责艺术创作,观者观看与交流;这才是艺术的整体,才是艺术本身,而完成这一整个过程才是消费艺术,缺一不可。粉丝们在他们所消费的流行文化中,面对自己“粉”的文化主要充当的就是观者的身份与作用。这样看来,粉丝在电影《刺猬索尼克》中拥有的发言权合情合理,并不越权。而导演全盘接受地大刀阔斧地“回炉重造”的背后还会有很多商业上的逐利选择,哪怕电影《刺猬索尼克》最后成为一种专门设计出来服务消费者的产品那也无关对错,那是艺术创作者和粉丝(观者)共同的选择。粉丝(观者)应该具有发言权。
康德反复强调,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只当工具。这是对人的存在性的肯定,参与艺术也能使我们确定自身的客观存在性。艺术贵在交流,人是主体,无关对错,是人们用心灵和情感感知事物的过程。
三、
传媒学的权威学者亨利·詹金斯称:"Fans engaging actively with the materials of their culture has improved our world in countless ways," says leading media scholar Henry Jenkins."Television as it exists today is largely a response to modes of engagement that fans have modelled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粉丝在他们(热爱的)文化中,积极参与改造文化素材,这在无数的方面改善了我们的世界,如今的影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粉丝的‘参与模式’的回应,这种模式正是由他们在过去几十年力塑造的。”)其中,他在1992年出版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一书中,反对将粉丝看作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和一种“游猎式的文本盗用者”。亨利认为,粉丝能够从非自身原创的材料中,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是勇于争夺发言权的斗士。通过这种“盗猎”,粉丝们也开展了一些创作性的文化活动,比如: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性别和行为;参与故事的编写,更多地把目光关注到容易被主流文化忽略的次要角色上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要认识到粉丝、粉丝文化下的艺术本身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事情,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艺术法则,要注意到人类感知事物的过程,即艺术是人类心灵和情感的产物。创作者与观者各司其职,对艺术本身来说,创作与被观看交流缺一不可。因此,加强对粉丝文化下的艺术自身的引导,建设正确的艺术导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康德的美学思想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中国美术学苑出版社,2008年5月
[2](德)伊曼努尔·康德:《判断力批判》, 邓晓芒 译 ,人民出版社 / 2002-12
关键词:康德美学 粉丝文化 艺术创作
一、
目前存在着一种艺术创作,叫“粉丝让你这么做”。当创作者与粉丝意见产生矛盾时,创作者总是屈服于粉丝的抗议,这样的操作讨了粉丝的欢心,给予了他们参与感,也保证了流量。然而,这种粉丝主导的艺术创作方式也让人觉得成为了这个时代的“顽疾”,因为在如今,许多主流的故事讲述方式已经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专门设计出来服务消费者的产品,而不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手段。艺术自身在这此过程中也变得不那么“纯粹”。
对此,有人质疑,粉丝越权了,作为粉丝在实行自己观看权利时不应该拥有这么大的发言权。这种将一部分创作权“过渡”给粉丝的行为是一种商业逐利的選择,而艺术创作理应是一种仅忠诚于艺术的表达。粉丝是否越权了?粉丝影响艺术的创作是好是坏?粉丝文化下的艺术自身又如何自保?或许在康德的美学思想中我们能窥见些许答案。
二、
电影《刺猬索尼克》发布预告片之后,屈服于粉丝的抗议,导演对主角索尼克的形象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回炉重造”。重新设计刺猬索尼克,并如此赤裸公开地缴械于观众的意愿,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决定。它标志着艺术家与粉丝们新式的关系中,某种里程碑式的时刻。这也招致很多反对的声音。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对“美”下了一个定义,将趣味判断与认识判断区别开来:美就是在现实中产生的一种“不关利害的愉悦”,它属于感觉方面的问题,与准确的概念证明完全是两码事;审美判断可以带有普遍性,但不可能以理性的方式证明正确与否。这就意味着,审美是主观的事情,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艺术法则。从这点上看,粉丝对自己热爱的艺术进行主观审美,并形成自己感觉方面的判断并无可厚非。且粉丝具有自己绝对的艺术审美,不能轻易用理性的方式被证明正确与否。
再者,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说过: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理;每个人的心灵都可以见出一种不同的美。这个人觉得丑,另一个人可能觉得美。而康德也表达过,他阅读休谟的书使自己从“教条的梦中”醒来。人们注意到了人类感知事物的过程,即艺术是人类心灵和情感的产物,这一转换意义重大,削弱了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使人们意识到自己与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进行交流时所产生的情感。简言之,艺术不单单再是由创作者创造出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那么简单,而是创作者与观者一起参与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者的作用也不一定是简单的观看,也包括表达自己的审美结果。
一言以蔽之,创作者与观者在艺术的整个过程中,各司其职。创作者负责艺术创作,观者观看与交流;这才是艺术的整体,才是艺术本身,而完成这一整个过程才是消费艺术,缺一不可。粉丝们在他们所消费的流行文化中,面对自己“粉”的文化主要充当的就是观者的身份与作用。这样看来,粉丝在电影《刺猬索尼克》中拥有的发言权合情合理,并不越权。而导演全盘接受地大刀阔斧地“回炉重造”的背后还会有很多商业上的逐利选择,哪怕电影《刺猬索尼克》最后成为一种专门设计出来服务消费者的产品那也无关对错,那是艺术创作者和粉丝(观者)共同的选择。粉丝(观者)应该具有发言权。
康德反复强调,在任何情况下把人当作目的,决不只当工具。这是对人的存在性的肯定,参与艺术也能使我们确定自身的客观存在性。艺术贵在交流,人是主体,无关对错,是人们用心灵和情感感知事物的过程。
三、
传媒学的权威学者亨利·詹金斯称:"Fans engaging actively with the materials of their culture has improved our world in countless ways," says leading media scholar Henry Jenkins."Television as it exists today is largely a response to modes of engagement that fans have modelled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粉丝在他们(热爱的)文化中,积极参与改造文化素材,这在无数的方面改善了我们的世界,如今的影视剧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粉丝的‘参与模式’的回应,这种模式正是由他们在过去几十年力塑造的。”)其中,他在1992年出版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一书中,反对将粉丝看作愚昧、盲目的“文化白痴”,而是将他们看作主动的消费者、熟练的参与者,和一种“游猎式的文本盗用者”。亨利认为,粉丝能够从非自身原创的材料中,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是勇于争夺发言权的斗士。通过这种“盗猎”,粉丝们也开展了一些创作性的文化活动,比如:重新思考自己的身份、性别和行为;参与故事的编写,更多地把目光关注到容易被主流文化忽略的次要角色上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要认识到粉丝、粉丝文化下的艺术本身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事情,不存在一成不变的艺术法则,要注意到人类感知事物的过程,即艺术是人类心灵和情感的产物。创作者与观者各司其职,对艺术本身来说,创作与被观看交流缺一不可。因此,加强对粉丝文化下的艺术自身的引导,建设正确的艺术导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康德的美学思想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平:《西方美术史学史》,中国美术学苑出版社,2008年5月
[2](德)伊曼努尔·康德:《判断力批判》, 邓晓芒 译 ,人民出版社 / 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