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流理论的大学英语读写课实证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rsistence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心流理论以及在其指导下如何促进大学英语读写课的具体实践和应用,并采用调查问卷、访谈、测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在教学中实施了分层次设定清晰的目标、让学生全面自主学习、及时灵活地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反馈以及创造情境让学生完全融合到角色之中,就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心流体验,感受到自我肯定和深度喜悦,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投入度,但是否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心流理论 大学英语 挑战与技能 应用模型
  一、理论概述
  心流理论是由心理学家Csikszentmihalyi于1975年提出的。按照该理论,当人们进行活动的时候,如果完全投入到情境之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就会进入高度兴奋及充实的状态,这种状态被称为“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也成为人们愿意继续从事该活动的原因。Csikszentmihalyi(1990)认为能够产生“心流活动”有9大构成要素,包括:清晰的目标、及时直接的反馈、个人的技能与任务挑战相匹配、行动与知觉的融合、集中的注意力,全局的控制感,自我意识的丢失,时间的飞逝感,目的性的体验。在这些构成要素中,挑战和技能一直被认为是产生“心流”非常关键的要素。低挑战+低技能会让人失去兴趣;低挑战+高技能会带来厌倦;而高挑战+低技能会使人愤怒和焦虑;只有高挑战和高技能的平衡才是最完美的心流状态,这种平衡会带来任务的成功完成,产生自我肯定,从而激发潜能,激励人们在更高难度的挑战上使用上一次习得的技能来完成新的任务,最终达到高峰体验和深度喜悦的状态。
  大学英语读写课是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各级高校都有开设,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交际能力十分重要。受建构主义和体验式教学法的影响,现在普遍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法,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活动。如果能够将心流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读写课中,不仅可以有效地调节学生情绪,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自我肯定,体验到喜悦,从而爱上学习。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做呢?我们在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二、心流理论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的应用模型
  要帮助学生更频繁和长久地在心流体验状态中学习,我们认为应将心流理论的9大要素落实到4个方面:
  1.目标。心流理论中的两个要素是密切相关的:技能与挑战的平衡以及清晰的目标。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心流体验,最关键的就在于学生自身技能水平和挑战难度的平衡。这样,在设置学习目标的时候,就要既清晰明确,让学生对面临的挑战有清楚的认识,又要分阶段设置目标,梯次分布难易度,使得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身水平的任务,一步步地去实现目标。
  2.自主。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起全面的责任,这种对全局的控制感可以使得学生的意识和行动得到整合,使他们更加主动积极地面对任务和挑战,并依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制定目标,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一方面,学生之间能够互相学习;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小组里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获得小组同学的赞赏,不断感受到喜悦和自我肯定。
  3.反馈。直接及时的反馈,对心流体验的产生亦是十分重要的。在大学英语读写课堂内外,教师都要对学生的学习实时监控,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课程的难易度,同时,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技能以完成挑战任务,努力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意识,减少对教师的依赖,从而加强他们的全局控制感,使他们的意识和行动得到进一步的整合。
  4.融合。心流产生时,个体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自我意识丢失,感到时间飞逝。要有这样的心流体验,必须要有目的性,要有生动的、体验程度高的交际场景。这样才能使学生完全沉浸到虚拟真实中,融入角色,激发他们攻克难关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可以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独立探索,自主学习,在持续不断的心流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以心流理论为基础的读写课教学模式实证研究
  1.实验假设。
  (1)以心流理论为基础的大学英语读写课教学模式有利于心流体验产生;
  (2)以心流理论为基础的大学英语读写课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水平。
  2.实验对象。参加此项实验的是我校2015级非英语专业2个本科班,所学专业为理工类,人数相同,各为42人。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两个班的高考英语平均分和入学考试平均分接近,均为中等英语水平。两个班由同一教师授课,采用相同教材。实验时间是一个学期。
  3.控制手段。
  (1)为了确保两组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当,笔者用了独立样板T检验方法,对两個班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显示,A1班平均成绩69.26,A2班平均成绩68.34. t=0.226,p>.05,两组期末成绩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成绩相当。将A1班设定为实验班,A2班确定为控制班。
  (2)实验班和控制班授课内容一致,均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版第二册。学时相同,进度一致。
  4.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了调查问卷(见附表)、课堂观察、测试三种研究工具。
  (1)测试: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都参加两次测试。两次测试的时间是开学初的实验前测和16周教学实验周完成后的实验后测。实验前测和后测使用的试卷均从我校教师自主创建的大学英语四级试题库中抽出组合,题型和难度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致。主观题部分由项目组教师流水阅卷。客观题部分由电脑进行机读卡阅卷。
  (2)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设计参考了台湾学者曹力文(2006)翻译的Pearce, J., Ainley, M., &Howard, S(2004)在其研究中所用的“学习活动之后的问卷调查”。其量表经过因素分析后得到Cronbach’s α相关系数在0.671-0.832之间,表明该心流体验量表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问卷采用5级Likert分量制,被调查者用“1”“2”“3”“4”“5”来填写代表自己观点的数字,其中“1”代表“完全不同意”,“3”代表“一般”,“5”代表“完全同意”。   (3)实验过程:基于前面提及的将心流理论9个要素落实的四个方面,读写课堂相应做出以下设计:
  首先,在阅读训练阶段,同一个主题下,教师尽可能提供给学生难度和篇幅不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文章,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布置翻译、模拟写作或写读后感等练习,给他们适度的挑战;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使用选词填空、正误判断、课文概述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圆满地完成一个任务。
  其次,在任务输出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模拟出生动的、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利用演讲、对话、辩论赛、小戏剧、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参与。学生根据任务主题和目标,自由选择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在小组里面分担不同的任务,比如口语流利的可以当发言人,电脑熟练的可以负责在网上收集资料,语法精通的可以来写文稿等等。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教练的角色,随时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为学生提供策略和方法指导,适时调整任务的难度,使任务难度略高于学生实际水平。对于学生的问题和错误,教师应该只给出参考答案,不急于讲解,让学生有时间自己去比较和分析,从而能够自己纠正错误,得到提高。对于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教师要及时予以表扬和激励,让学生对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感到喜悦和自豪。
  5.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本研究运用SPSS16.0软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心流体验值以及第二学期开学初和该学期期末考试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检验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心流体验和英语综合水平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表1的显示结果分析可知,实验组心流体验相比控制组显著(p<.05),说明读写课程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心流体验的产生。
  分析表2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我们发现在实验前测中,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63>0.05).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以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成绩虽然均有提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7>0.05)。
  四、结论
  以上结果表明,虽然读写课堂教学设计以心流理论中的四个重要要素为指导,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但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方面效果不明显。对此,我们认为有几个方面原因。首先,实验研究的时间短,无法反应长期的教学效果。其次,实验的样本数小。本研究只在一个年级的两个班进行,参与人数少,没能进行较大范围内的大样本研究。最后,影响英语学习水平提高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较多,心流体验虽然能激发学生的興趣和专注感,但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不得而知。因此,今后我们还应从更多的方面入手,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Csikszentimihalyi,M.(1990).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M].New York:Harper &Row.
  [2]Pearce,J.M.,Ainley,M.,&Howard,S.(2004).The ebb and Flow of online learning[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1(5).
  [3]钱春花.基于心流理论的体验式翻译教学对翻译能力的作用分析[J].外语世界,2011(3).
  [4]赵颖.基于心流理论的翻译多媒体教学效果研究[J].上海翻译,2011(2).
  [5]张蔚磊.外语学习的理想状态:“流”体验[J].当代外语研究,2011(1).
  [6]曹力文.在游戏情境中以沉浸经验探讨玩性对创造力的影响[D].台湾:国立交通大学理学院网络学习课程,2006.
  *本文系重庆工商大学校内科研项目“基于心流理论的大学英语课堂设计研究”(项目号:6701015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春莉(1978-),汉族,硕士,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翻译理论与实践。
  夏春玫(1970-),汉族,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