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从1997年底开始,年年负增长,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势头。我国政府根据相机决策的原则,从1998年开始采用了积极的财政政策,5年来共发行了6600亿长期建设国债,扩大内需,使国民经济取得了年均增长7.6%的成绩。但是,物价持续下降仍然是当前经济中最为急迫的问题之一。
物价持续下降起因于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如果不把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投资需求就会减少。消费需求也会因为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停工、破产,工人的就业安全和收入预期变坏而受到抑制。当投资和消费需求双双受到抑制,市场会疲软,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如果单靠市场的力量,将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让一大批企业破产,过剩的生产能力才能消除。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来治理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的物价持续下降。
政府可以使用的政策手段主要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在于调整货币供应数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然而,当生产能力过剩,好的投资机会少时,即使降低利率,也难以刺激企业的投资意愿,特别是民间的投资。另一方面,利率虽低,只要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不好,也要未雨绸缪,增加储蓄。而且,最近几年的改革使我国居民有必要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在养老、医疗、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开支的需要。所以,在当前我国政府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政府可以采用的另一措施是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增加财政赤字,由政府直接投资,创造需求,以启动市场。从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发行长期国债,增加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以及大型基础设施等建设,对遏止投资需求下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过剩的生产能力如果不消除,长期使用积极财政政策,积累的财政赤字将迅速增加,造成潜在危险。早日消除过剩生产能力,为当务之急。
过剩生产能力是一种“存量生产能力”,如果能够在经济中找出一个在量上和其相当,有支付能力、有需求愿望但未能得到满足的“存量需求”,将这个存量需求释放出来,就能够较快地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应该都能够得到满足,不会存在存量需求,所以,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只能靠旷日持久的企业破产、经济萧条来解决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问题。但是,我国是一个转型中国家,由于结构性、政策性原因,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存量需求。如果能够将这些结构性和政策性的障碍消除掉,让那些存量需求迸发出来,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过剩的生产能力消化掉。在当前我国存量需求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第二项是存量投资需求,第三、第四是存量消费需求):
第一,我国过去限制外资进入以内销为主的生产、流通、服务领域,在庞大的国内市场的吸引下,许多外资都想进入。2001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实现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开放国内的市场,将能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增加投资需求。
第二,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发展快速,民营企业家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过去许多行业限制民营企业投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照“三个代表”的精神,给予民营企业同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民营经济的投资将大大增加。
第三,在国外,居民消费信贷是银行业务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加紧银行改革,改善消费信贷,城市居民对住房、汽车等大项耐用性消费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第四,启动农村消费,这是最重要的一项。我国3.4亿户家庭中,有2/3的家庭住在农村,这是消费的主体。以家电产品为例,2001年农村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为54、14、30台,还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农村收入水平低是限制农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200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366元,仅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的34%。但是,1991年,城市人均收入才2025元,比2001年农村人均收入低了14%,可是2001年农村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却比1991年城市每百户的拥有量分别低了21%、71%、63%。1991年到2001年这10年间,家电产品的价格下降了许多,25寸遥控彩色电视机的价格才为1991年时的25%左右。可见除了收入之外,还有其他结构性的因素限制了农村的消费。例如,在不少农村地区,电视的信号不好,即使买了电视机,也收看不到电视节目。农村的电价比城市高出许多,不能同网同价,许多农村居民对电冰箱是“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在农村还有一半的地区没有自来水,人们无法使用洗衣机。上述基础设施的不足,使得巨大的农村消费潜力无法发挥出来。
如果按照今年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张,将积极财政政策的资金更多地用在改善与农村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上,农村地区将会出现一个购买家用电器的高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将不再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农村地区也还会掀起厨房革命、卫生革命,把许多制造业现存的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而且这类基础设施项目小,使用当地材料,能够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劳动投入密集,能够在农村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这类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有助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发言人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物价持续下降起因于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如果不把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投资需求就会减少。消费需求也会因为生产能力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停工、破产,工人的就业安全和收入预期变坏而受到抑制。当投资和消费需求双双受到抑制,市场会疲软,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如果单靠市场的力量,将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让一大批企业破产,过剩的生产能力才能消除。在这个过程中将会出现大量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需要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来治理生产能力过剩导致的物价持续下降。
政府可以使用的政策手段主要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作用在于调整货币供应数量和利率水平以影响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然而,当生产能力过剩,好的投资机会少时,即使降低利率,也难以刺激企业的投资意愿,特别是民间的投资。另一方面,利率虽低,只要人们对未来的经济预期不好,也要未雨绸缪,增加储蓄。而且,最近几年的改革使我国居民有必要增加储蓄以应付未来在养老、医疗、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开支的需要。所以,在当前我国政府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政府可以采用的另一措施是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增加财政赤字,由政府直接投资,创造需求,以启动市场。从1998年开始,我国政府发行长期国债,增加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以及大型基础设施等建设,对遏止投资需求下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过剩的生产能力如果不消除,长期使用积极财政政策,积累的财政赤字将迅速增加,造成潜在危险。早日消除过剩生产能力,为当务之急。
过剩生产能力是一种“存量生产能力”,如果能够在经济中找出一个在量上和其相当,有支付能力、有需求愿望但未能得到满足的“存量需求”,将这个存量需求释放出来,就能够较快地走出通货紧缩的困境。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应该都能够得到满足,不会存在存量需求,所以,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只能靠旷日持久的企业破产、经济萧条来解决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问题。但是,我国是一个转型中国家,由于结构性、政策性原因,国民经济中存在不少存量需求。如果能够将这些结构性和政策性的障碍消除掉,让那些存量需求迸发出来,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过剩的生产能力消化掉。在当前我国存量需求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第二项是存量投资需求,第三、第四是存量消费需求):
第一,我国过去限制外资进入以内销为主的生产、流通、服务领域,在庞大的国内市场的吸引下,许多外资都想进入。2001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实现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开放国内的市场,将能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增加投资需求。
第二,改革开放之后,民营经济发展快速,民营企业家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但是,过去许多行业限制民营企业投资。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也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按照“三个代表”的精神,给予民营企业同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民营经济的投资将大大增加。
第三,在国外,居民消费信贷是银行业务中利润最丰厚的部分,加紧银行改革,改善消费信贷,城市居民对住房、汽车等大项耐用性消费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增加。
第四,启动农村消费,这是最重要的一项。我国3.4亿户家庭中,有2/3的家庭住在农村,这是消费的主体。以家电产品为例,2001年农村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为54、14、30台,还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农村收入水平低是限制农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2001年农村人均纯收入2366元,仅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的34%。但是,1991年,城市人均收入才2025元,比2001年农村人均收入低了14%,可是2001年农村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却比1991年城市每百户的拥有量分别低了21%、71%、63%。1991年到2001年这10年间,家电产品的价格下降了许多,25寸遥控彩色电视机的价格才为1991年时的25%左右。可见除了收入之外,还有其他结构性的因素限制了农村的消费。例如,在不少农村地区,电视的信号不好,即使买了电视机,也收看不到电视节目。农村的电价比城市高出许多,不能同网同价,许多农村居民对电冰箱是“买得起马、配不起鞍”。在农村还有一半的地区没有自来水,人们无法使用洗衣机。上述基础设施的不足,使得巨大的农村消费潜力无法发挥出来。
如果按照今年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张,将积极财政政策的资金更多地用在改善与农村生活有关的基础设施上,农村地区将会出现一个购买家用电器的高潮,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将不再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农村地区也还会掀起厨房革命、卫生革命,把许多制造业现存的过剩生产能力消化掉。而且这类基础设施项目小,使用当地材料,能够促进当地企业的发展。这类基础设施建设劳动投入密集,能够在农村创造出许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这类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有助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发言人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