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阐述了2012年建湖县小麦赤霉病大发生的发病特点、发病原因,以及田间发病与防治情况调查分析,对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技术进行了探讨,对今后防治小麦赤霉病提出4点建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发病特点;原因分析;防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81-03
2012年建湖县小麦赤霉病继2010年大发生后再次大发生,全县小麦种植面积4.13万hm2,赤霉病发生面积4.13万hm2:其中大发生(病穗率>40%)面积2.67万hm2,占64.5%;偏重发生(病穗率31%~40%)面积0.67万hm2,占16.1%;中等发生(病穗率21%~30%)面积0.4万hm2,占9.7%;偏轻发生(病穗率11%~20%)面积0.27万hm2,占6.5%;轻发生(病穗率1%~10%面积0.13万hm2,占3.2%。田间病穗率5%~100%,加权平均68.47%,病指1.75~100,加权平均43.55,全县小麦产量损失达3成。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普遍、显症早,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1 小麦赤霉病发病特点
1.1 显症早 赤霉病田间显症早,高感品种——百农矮抗58,于5月6日始见病穗,5月10日后,百农矮抗58、平安6号、西农979等高感品种普遍显症,其它品种5月13~15日也普遍显症。与大发生的2010年相比,显症时间提前,2010年在5月16日以后高感品种的才开始普遍显症,而2012年则提前到5月10日,比2010年提前了6d。
1.2 普遍重 不论是高感品种还是常规品种,赤霉病发生都很重。高感品种百农矮抗58、平安6号、西农979病穗率都在90%以上,病指都在80以上;主栽品种中,淮麦18发病最重,平均病穗率85.24%,平均病指67.44;其次为新麦208,平均病穗率82.81%,平均病指56.63;发病最轻的扬麦13,平均病穗率也达46.94%,平均病指18.88(详见表1)。以往赤霉病大发生年份,高感品种与其它品种发病轻重差异较大,而2012年赤霉病的发生,不仅高感品种发生重,其它品种发生也很重。
1.3 颈腐发生率高、红粉少 以往赤霉病大发生年份也查见颈腐(即穗颈节发黑腐烂),但只是零星查见,而2012年田间颈腐率很高,全县加权平均高达12.64%。田间调查:高感品种百农矮抗58平均病穗率达98.61%、颈腐率达67.28%;2010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时,百农矮抗58最高病穗率同样高达94.32%,而颈腐率只有10.5%。2012年发病最轻的扬麦13,平均病穗率达46.94%,颈腐率达3.12%;2010年扬麦13最高病穗率为52.43%,颈腐率为0%。颈腐导致小麦后期灌浆无法正常进行,造成严重度加大,产量损失严重(详见表2)。小麦赤霉病病穗上一般都会出现明显的红色霉层,而2012年病穗上的红粉很少,这在赤霉病大发生的年份是少见的。
1.4 二次感染少 小麦扬花期间的4月30日至5月2日连续4d降雨、大雾天气使得赤霉病发生重,扬花后5月7~16日10d内又有4个雨日和1个阴天,这种天气情况与二次侵染严重的2010年极其相似,理应有较为严重的二次侵染。2010年二次侵染较为严重,用两次药的农户二次侵染明显较轻,而2012年农户两次用药的面积达90%以上,有的农户还进行了3次用药防治,使得田间赤霉病的二次侵染明显减轻。
1.5 損失相对小 2012年赤霉病的发生重于大发生的2010年,平均病穗率68.47%、病指43.55,分别是2010年平均病穗率53.44%、病指29.36的128.13%和148.3%,实际损失却略低于2010年。除高感品种的产量损失高达7.5成外,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平均产量损失在3成左右,低于2010年的3.5成。
2 赤霉病大发生的原因分析
2.1 田间菌源 4月16~17日普查,田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0~14.29%,平均2.3%(是2011年同期的19.2倍,2010年同期的3倍),排近10a的第2位,仅低于大发生的2003年(6.67%)。
2.2 小麦生育期 4月下旬的日平均气温为19.18℃,比2003年以来连续9a同期的日平均气温(16.18℃)高3℃。高温天气使得半冬性品种抽穗提前1~2d,也导致所有品种扬花期提前2~3d。使得春性小麦扬花始期提前到4月26~30日,半冬性小麦扬花始期提前到4月29日至5月3日。大面积的扬花期集中在4月28日至5月2日。
2.3 天气情况 2012年春季多雨,4月1~21日21d中有8个雨日,累计降雨30.3mm,使得土壤含水量较大。4月24日~5月5日12d的扬花期间有5个阴雨日,累计降雨29mm。其中4月29日、4月30日、5月1日连续3d有雨,3d累计降雨量15.5mm,并且5月2日早晨有大雾。扬花后5月7~16日又有2个降水过程,其中5月8日降水0.7mm,5月13~16日3个雨日累计降水2.3mm。
分析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的原因,田间菌源在近10a中是很高的,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高温使得半冬性品种的扬花期与春性品种的扬花期如此靠近,大面积扬花期如此集中是历年来少有的,扬花前一段时间的雨日偏多,降水量偏大,土壤的含水量高,在大面积集中的扬花期内连续4d的降雨、大雾天气造成了我县小麦赤霉病普遍大发生。
3 赤霉病田间发生及防治情况调查
5月20~28日期间,我站全体病虫测报技术人员对赤霉病的田间发生与农户的用药防治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
3.1 耕作制度不同发病有差异 2012年我县赤霉病大发生,但耕作制度不同,病害程度差异较大。寄种麦最重,制种田茬口麦田次之,粳稻茬口耕翻麦田最轻(详见表3)。我县直播稻收割期在10月底、11月初,寄种田块的小麦播期大概在10月25日左右,耕翻田块的小麦播期在11月20日以后,比寄种麦田播期迟25d以上。杂交稻制种一般在9月底收割,小麦播期大概在10月15日左右,比寄种麦田播期早10d。我县寄种田块的小麦扬花期在4月底;制种田茬口的小麦扬花期较早,在4月25日左右;耕翻田块的小麦扬花期较迟,在5月5日以后。4月29日至5月1日连续3d降雨是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的罪魁祸首,与寄种麦的扬花期确好相遇,制种茬口的小麦扬花初期与4月24日一次较小的降雨机遇,后期与大的降雨过程插肩,耕翻麦田的小麦在雨期后才开始大面积扬花。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大发生;发病特点;原因分析;防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8-81-03
2012年建湖县小麦赤霉病继2010年大发生后再次大发生,全县小麦种植面积4.13万hm2,赤霉病发生面积4.13万hm2:其中大发生(病穗率>40%)面积2.67万hm2,占64.5%;偏重发生(病穗率31%~40%)面积0.67万hm2,占16.1%;中等发生(病穗率21%~30%)面积0.4万hm2,占9.7%;偏轻发生(病穗率11%~20%)面积0.27万hm2,占6.5%;轻发生(病穗率1%~10%面积0.13万hm2,占3.2%。田间病穗率5%~100%,加权平均68.47%,病指1.75~100,加权平均43.55,全县小麦产量损失达3成。2012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普遍、显症早,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1 小麦赤霉病发病特点
1.1 显症早 赤霉病田间显症早,高感品种——百农矮抗58,于5月6日始见病穗,5月10日后,百农矮抗58、平安6号、西农979等高感品种普遍显症,其它品种5月13~15日也普遍显症。与大发生的2010年相比,显症时间提前,2010年在5月16日以后高感品种的才开始普遍显症,而2012年则提前到5月10日,比2010年提前了6d。
1.2 普遍重 不论是高感品种还是常规品种,赤霉病发生都很重。高感品种百农矮抗58、平安6号、西农979病穗率都在90%以上,病指都在80以上;主栽品种中,淮麦18发病最重,平均病穗率85.24%,平均病指67.44;其次为新麦208,平均病穗率82.81%,平均病指56.63;发病最轻的扬麦13,平均病穗率也达46.94%,平均病指18.88(详见表1)。以往赤霉病大发生年份,高感品种与其它品种发病轻重差异较大,而2012年赤霉病的发生,不仅高感品种发生重,其它品种发生也很重。
1.3 颈腐发生率高、红粉少 以往赤霉病大发生年份也查见颈腐(即穗颈节发黑腐烂),但只是零星查见,而2012年田间颈腐率很高,全县加权平均高达12.64%。田间调查:高感品种百农矮抗58平均病穗率达98.61%、颈腐率达67.28%;2010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时,百农矮抗58最高病穗率同样高达94.32%,而颈腐率只有10.5%。2012年发病最轻的扬麦13,平均病穗率达46.94%,颈腐率达3.12%;2010年扬麦13最高病穗率为52.43%,颈腐率为0%。颈腐导致小麦后期灌浆无法正常进行,造成严重度加大,产量损失严重(详见表2)。小麦赤霉病病穗上一般都会出现明显的红色霉层,而2012年病穗上的红粉很少,这在赤霉病大发生的年份是少见的。
1.4 二次感染少 小麦扬花期间的4月30日至5月2日连续4d降雨、大雾天气使得赤霉病发生重,扬花后5月7~16日10d内又有4个雨日和1个阴天,这种天气情况与二次侵染严重的2010年极其相似,理应有较为严重的二次侵染。2010年二次侵染较为严重,用两次药的农户二次侵染明显较轻,而2012年农户两次用药的面积达90%以上,有的农户还进行了3次用药防治,使得田间赤霉病的二次侵染明显减轻。
1.5 損失相对小 2012年赤霉病的发生重于大发生的2010年,平均病穗率68.47%、病指43.55,分别是2010年平均病穗率53.44%、病指29.36的128.13%和148.3%,实际损失却略低于2010年。除高感品种的产量损失高达7.5成外,大面积种植的品种平均产量损失在3成左右,低于2010年的3.5成。
2 赤霉病大发生的原因分析
2.1 田间菌源 4月16~17日普查,田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0~14.29%,平均2.3%(是2011年同期的19.2倍,2010年同期的3倍),排近10a的第2位,仅低于大发生的2003年(6.67%)。
2.2 小麦生育期 4月下旬的日平均气温为19.18℃,比2003年以来连续9a同期的日平均气温(16.18℃)高3℃。高温天气使得半冬性品种抽穗提前1~2d,也导致所有品种扬花期提前2~3d。使得春性小麦扬花始期提前到4月26~30日,半冬性小麦扬花始期提前到4月29日至5月3日。大面积的扬花期集中在4月28日至5月2日。
2.3 天气情况 2012年春季多雨,4月1~21日21d中有8个雨日,累计降雨30.3mm,使得土壤含水量较大。4月24日~5月5日12d的扬花期间有5个阴雨日,累计降雨29mm。其中4月29日、4月30日、5月1日连续3d有雨,3d累计降雨量15.5mm,并且5月2日早晨有大雾。扬花后5月7~16日又有2个降水过程,其中5月8日降水0.7mm,5月13~16日3个雨日累计降水2.3mm。
分析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的原因,田间菌源在近10a中是很高的,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高温使得半冬性品种的扬花期与春性品种的扬花期如此靠近,大面积扬花期如此集中是历年来少有的,扬花前一段时间的雨日偏多,降水量偏大,土壤的含水量高,在大面积集中的扬花期内连续4d的降雨、大雾天气造成了我县小麦赤霉病普遍大发生。
3 赤霉病田间发生及防治情况调查
5月20~28日期间,我站全体病虫测报技术人员对赤霉病的田间发生与农户的用药防治情况进行了专门调查。
3.1 耕作制度不同发病有差异 2012年我县赤霉病大发生,但耕作制度不同,病害程度差异较大。寄种麦最重,制种田茬口麦田次之,粳稻茬口耕翻麦田最轻(详见表3)。我县直播稻收割期在10月底、11月初,寄种田块的小麦播期大概在10月25日左右,耕翻田块的小麦播期在11月20日以后,比寄种麦田播期迟25d以上。杂交稻制种一般在9月底收割,小麦播期大概在10月15日左右,比寄种麦田播期早10d。我县寄种田块的小麦扬花期在4月底;制种田茬口的小麦扬花期较早,在4月25日左右;耕翻田块的小麦扬花期较迟,在5月5日以后。4月29日至5月1日连续3d降雨是2012年赤霉病大发生的罪魁祸首,与寄种麦的扬花期确好相遇,制种茬口的小麦扬花初期与4月24日一次较小的降雨机遇,后期与大的降雨过程插肩,耕翻麦田的小麦在雨期后才开始大面积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