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不仅仅是一种教育制度,它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制度必须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服务。全国统一高考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高考改革必须遵循公平第一的原则,突出高考的社会功能,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
关键词:公平 公正 高考改革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XJK08JKZB053)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以全国统一考试招生为主、学校考试为辅、免试入学为补充形式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体系。我国的选拔人才的考核制度在不断改革中前行。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选拔人才是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形式。在那个以政治为纲的年代,“黑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的子女,无论她(他)们学业多么优秀都无缘被推荐上大学。这种制度显失公平,只因父辈不佳“成份”,儿女就被剥夺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种有失公平、有损国家选拔人才的举荐入学制度需要改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入学制度。一批批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进入大学深造的天之娇子,现已成为中国当代的栋梁之材。
在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命运的今天,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上大学时期的到来,通过高考获取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只要竞争存在,公平就会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永恒主题。要维护高校招生的公平,统一考试仍然是目前适应我国国情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现行高考制度还会在较长的时期内坚持下去,但必须有针对性地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从长远的角度看,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和多元评价应该是高校招生录取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会建立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具有比较健全的法制、比较良好的诚信机制和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努力实现高度稳定、和谐的社会,为全面实施自主招生和多元评价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基础。但是,在现阶段,高考改革必须遵循公平第一的原则,突出高考的社会功能,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对高考模式进行改革,尝试进行分类、多次考试,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规范招生录取,使高考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高考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尤其是要从中小学开始大力加强道德教育,因此,迫切需要为中小学生建立德育档案。建立学生德育档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日后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的“试验田”。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未成年人和谐,则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未来和谐。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大约有3.67亿,其主体是中小学生,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应该为学生建立德育档案,供高校招生录取时调阅参考,条件成熟后可以作為高校招生录取的正式依据,同高考成绩同等重要。
德育考查是道德教育的前提。德育考查包括社会公益服务、学生成长档案和德育考试三部分。社会公益服务是中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课程,内容是为社区、医院、图书馆等公益机构和残疾人、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学校可根据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和表现给学生评定等级,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关心、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学生成长档案包括学校成长档案和社区成长档案,由学生就读学校和所在社区如实记载,反映学生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成长状况,评定等级,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注重智育的同时不忘修身养性,提高德行,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德育考试放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进行。中小学可以根据学生在社会公益服务、学生成长档案和德育考试中的综合表现评定等级,德育考查成绩不记入高考成绩,但高校不得录取德育考查不合格者。
改革后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考查的基础上采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高校自主考试”的考试模式,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目的是检查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引导中小学生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高考主要是要体现社会公正、公平,促进阶层流动,维护社会稳定;高校自主考试体现高校自主招生权,有利于选拔合适人才。三种方式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后的高考不再作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而是另设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检查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作为标准参照的水平测试,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上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考试科目覆盖面更广,涵盖中学语文、数学、英语(包括其他小语种)、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信息技术等各学科;二是在考试方式上体现多样性,语文、数学、英语(包括其他小语种)、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采取纸笔考试;物理、化学、生物等增加实验考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信息技术等主要为操作考核;三是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给学生选择考试的余地。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分别在高二下学期、高三上学期或高三下学期举行,共开考3次,学生可以选择考试时间,并以其中最好成绩作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在考试内容方面,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要增加探究题、选考题等新题型。试题选材要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实践性特点:试题的时代性,即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试题的基础性,即重在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业基础;试题的选择性,即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基础,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化试题,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择,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试题的实践性,即注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学科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
另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与高考实现有效联动,一是应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一定方式计入高考总分;二是应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既是高中生学科毕业考试,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入学考试,为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按照高考模式组织考试工作,确保考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现阶段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应该是有条件、有限制的“自主招生”。这种“自主招生”应该是统一高考的有益补充,一定要加强监督、严格管理,实施阳光招生:一应严格控制招生学校,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分重点和专业进行招生,而不是按照所谓的重点非重点;二应严格控制招生比例,自主招生比例不得突破1%。主要是面向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和在中学期间各类教育部门认可的各种全国性或国际性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而且这类特长生也必须参加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录取分数线三应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考试成绩的使用,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必须参加统一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分数线,绝不允许高校通过自主考试直接录取考生;四应严格监督自主招生过程,实施阳光招生,即采取一定措施,将招生录取各环节置于有效监督之下。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引导和培养我们的中小学生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和勇于创新的人,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和创造者。
关键词:公平 公正 高考改革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编号:XJK08JKZB053)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以全国统一考试招生为主、学校考试为辅、免试入学为补充形式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体系。我国的选拔人才的考核制度在不断改革中前行。在20世纪70年代,国家选拔人才是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的形式。在那个以政治为纲的年代,“黑五类分子”(地、富、反、坏、右)的子女,无论她(他)们学业多么优秀都无缘被推荐上大学。这种制度显失公平,只因父辈不佳“成份”,儿女就被剥夺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种有失公平、有损国家选拔人才的举荐入学制度需要改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高考入学制度。一批批通过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进入大学深造的天之娇子,现已成为中国当代的栋梁之材。
在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命运的今天,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上大学时期的到来,通过高考获取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只要竞争存在,公平就会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永恒主题。要维护高校招生的公平,统一考试仍然是目前适应我国国情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现行高考制度还会在较长的时期内坚持下去,但必须有针对性地逐步加以改进和完善。
从长远的角度看,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和多元评价应该是高校招生录取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会建立比较成熟的公民社会,具有比较健全的法制、比较良好的诚信机制和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努力实现高度稳定、和谐的社会,为全面实施自主招生和多元评价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制基础。但是,在现阶段,高考改革必须遵循公平第一的原则,突出高考的社会功能,为建设和谐社会作贡献。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应该对高考模式进行改革,尝试进行分类、多次考试,深化考试内容改革,规范招生录取,使高考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高考制度的完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尤其是要从中小学开始大力加强道德教育,因此,迫切需要为中小学生建立德育档案。建立学生德育档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做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人。这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日后对学生实行多元评价的“试验田”。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未成年人和谐,则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未来和谐。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大约有3.67亿,其主体是中小学生,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中小学应该为学生建立德育档案,供高校招生录取时调阅参考,条件成熟后可以作為高校招生录取的正式依据,同高考成绩同等重要。
德育考查是道德教育的前提。德育考查包括社会公益服务、学生成长档案和德育考试三部分。社会公益服务是中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必修课程,内容是为社区、医院、图书馆等公益机构和残疾人、特困家庭等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学校可根据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时间和表现给学生评定等级,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关心、合作,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学生成长档案包括学校成长档案和社区成长档案,由学生就读学校和所在社区如实记载,反映学生在一个相对较长时间内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心理成长状况,评定等级,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注重智育的同时不忘修身养性,提高德行,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德育考试放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进行。中小学可以根据学生在社会公益服务、学生成长档案和德育考试中的综合表现评定等级,德育考查成绩不记入高考成绩,但高校不得录取德育考查不合格者。
改革后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在对中学生进行德育考查的基础上采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统一高考+高校自主考试”的考试模式,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目的是检查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引导中小学生扎实基础,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高考主要是要体现社会公正、公平,促进阶层流动,维护社会稳定;高校自主考试体现高校自主招生权,有利于选拔合适人才。三种方式各有侧重,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后的高考不再作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而是另设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作为检查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作为标准参照的水平测试,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各门学科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考试科目和考试方式上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考试科目覆盖面更广,涵盖中学语文、数学、英语(包括其他小语种)、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体育、音乐、美术、劳动、信息技术等各学科;二是在考试方式上体现多样性,语文、数学、英语(包括其他小语种)、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采取纸笔考试;物理、化学、生物等增加实验考查;体育、音乐、美术、劳动、信息技术等主要为操作考核;三是为学生提供多次考试机会,给学生选择考试的余地。建议学业水平考试分别在高二下学期、高三上学期或高三下学期举行,共开考3次,学生可以选择考试时间,并以其中最好成绩作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在考试内容方面,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试题要增加探究题、选考题等新题型。试题选材要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实践性特点:试题的时代性,即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试题的基础性,即重在考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业基础;试题的选择性,即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基础,分类别、分层次设计多样化试题,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择,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试题的实践性,即注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学生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学科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动手能力。
另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与高考实现有效联动,一是应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按一定比例一定方式计入高考总分;二是应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录取新生的主要依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既是高中生学科毕业考试,也是高职高专院校入学考试,为此,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按照高考模式组织考试工作,确保考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现阶段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应该是有条件、有限制的“自主招生”。这种“自主招生”应该是统一高考的有益补充,一定要加强监督、严格管理,实施阳光招生:一应严格控制招生学校,按照国家建设需要分重点和专业进行招生,而不是按照所谓的重点非重点;二应严格控制招生比例,自主招生比例不得突破1%。主要是面向在相关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士和在中学期间各类教育部门认可的各种全国性或国际性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而且这类特长生也必须参加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录取分数线三应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考试成绩的使用,通过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考生必须参加统一高考并达到相应的分数线,绝不允许高校通过自主考试直接录取考生;四应严格监督自主招生过程,实施阳光招生,即采取一定措施,将招生录取各环节置于有效监督之下。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引导和培养我们的中小学生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和勇于创新的人,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才是名副其实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和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