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未来。”党的的十七大又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但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当务之急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新一代。“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志,则中国志”,能否培养出具有优秀心理品质、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关系到整个教育的成败。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力。为此,日本东京一家小学为三年级小学生设置了一种新课,要他们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担挑水或抬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大豆,并告诉他们几十年前绝大多数日本人就是这样生活的,许多家长也被告知,要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克服孩子“输不起”的心理障碍,能谦让,能合作,能吃亏,然后才能竞争。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为亿万富翁,但却要求子女自己去擦皮鞋,打工挣钱;印度也规定了小孩的“饥饿日”以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等等。这些国家的做法,无疑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为此,我们可以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以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预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挫折教育”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挫折教育。现在我们可以让孩子向自己提几个要求: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为了避免挫折感,应当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的所及之内。
2、不对别人期望过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短处,不能强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要求。
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发怒时尽量把怒火泄于其他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之上,以消火泄愤。
4、能伸能屈。当大前提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无需过分计较小处,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5、向别人倾诉烦恼。把抑郁埋于心底,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假如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知己好友,心情会顿感愉快
6、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忘却烦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7、集中精力处理近事。这样可以减轻精神负担,以免弄得心力俱废。
8、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以和为贵,不四面树敌,以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9、认识到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
幼年周恩来假如不是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也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由此可见,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挫折教育是可取的。耐挫力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耐挫力的高低不是恒定不变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这话固然深刻,但“人生总有几回挫!”也许更有普遍意义。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碰到挫折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小学生应该正确对待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会如何应付所碰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剂”,只要能从容地面对它,自信地战胜它,成功就离我们很近了。
为了摸清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自卑情绪。有这样情绪的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敢高声说话,见了老师不敢主动打招呼,考试后往往沉浸在自责之中,这种人大多成绩较差,精神不振。②自傲心理。这种学生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以为只有自己行,甚至发展到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好好做,这种学生常常是基础比较好,头脑比较灵活,或有一技之长。③逆反心理。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一个班集体中的学困生,不像优等生那样“居高临下”,心理的痛苦往往不能正常流露出来,而是把一切埋藏在心底,面对自我的孤独无助,面对挫折时的无能为力等,他们便会对老师及家长的批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我行我素,不惜以违犯班规、校纪或恶作剧的形式来“引人注目”,满足于自我存在的表现欲。④脆弱心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有些学生思想就很脆弱,萎靡不振,无所适从,甚至“破罐子破摔”。⑤疑惧心理。有些学生因为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胆小、心虚、敏感,常常会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会给自己“小鞋”穿,甚至对真正关心自己的老师也不愿意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消极态度。⑥冲动心理。这些同学往往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所以内心充满着无名之火,一有什么事,情绪就是显得异常冲动。⑦焦虑心理。对学习过分担扰,表现为上课不能十分专注,注意力不集中,担心老师叫自己起来发言。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心慌。⑧嫉妒心理。有这种情况的同学,心胸狭窄,往往只把一两个人视为知己,其余的人视为路人。特别对班组中的竞争对手心怀不满,见到竞争对手学习受到挫折,心里就暗自高兴,经常在背后议论他人,有的班组甚至以几个尖子学生为首分成几个小群体。
因此,搭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个平台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小学生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及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在参与中引导他们合理释放自己,产生心灵的震撼,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深入了解学生,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学生易形成的不良心理。
在学校里,有的学生学习优秀或者家庭条件优越,因而很受老师赏识。于是,他们在赞扬声中成长,在荣誉堆里泡大。不知不觉中形成虚荣、骄傲、嫉妒的心理。他们听到别人的夸奖就沾沾自喜,要是有谁敢指出他们的缺点,他们就会变得敏感、焦虑,甚至暴跳如雷。他们经常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好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甚至会对教师傲慢无礼。他们认为自己是班级中最好的,一切荣誉非他莫属,一旦有谁在某方面超过自己,他们就不能正确对待,就会迁怒于超过自己的人,对其加以诽谤中伤。
有的学生成绩一般或不好,生活邋里邋遢,还有爱调皮的学生,他们受尽了老师的冷眼和训斥,成了教师的“出气筒”。在生理方面,有的有明显的缺陷,引起自惭形秽的心理。在智能方面,他们的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在家庭方面,他们的家庭有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困窘或残缺,容易引起低人一等的心理。在教育方面,教师对优等生产生明显的偏爱心理,对于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普遍滋长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二、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1、淡化差生观念,尊重学生人格。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首先不要伤害他的人格,因此教师应淡化差生这一概念,从人格上尊重所有学生。
2、强化情感教育,亲近全体学生.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最高原则是爱,要对学生实行“爱的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情感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
教师办事要公正,要平等对待学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
3、创设情境,取长补短。这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特长,优等生爱展现自己,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优点易于显露。而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优点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挖掘。这就要求教师细致的观察了解,并使他们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
三、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的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课堂上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课堂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空间,教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这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介绍有关杰出人物的文章,让学生深入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抓住教育奇迹,因势利导。给学生讲《伤仲永》的故事,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人尽皆知的后进生,老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我国的张海迪是一位高位截瘫病人,但他先后掌握了四门外语、精通针灸……他们都成功了,凭自己顽强进取的心理素质。
2、在各种班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马克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一切其他人的发展。”班集体正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场所。事实证明,只有多方面教育力量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非常必要。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近几年来,我们一是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全员培训,让他们了解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接受新的教育子女方法,明确自己在子女教育成长中的地位,从而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注重架设教师与家长沟通,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通过“老师家长月交流卡”,设立师网络信箱”、“校长信箱”、“学期征求家长意见活动”,广泛地与家长接触,让学校、老师了解学生在家及在社会上的系列表现,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使教育不留空档,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始终在有效地监控之下,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滋生。同时学生的教育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我们积极与政府和社区联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赢得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与家长和社会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整合教育资源,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必须让孩子知道生活里有一个“困难”字眼,这个字眼是跟劳动、流汗、手上磨出老茧分不开的。这样,他们长大后就会大大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挫折耐力。为此,日本东京一家小学为三年级小学生设置了一种新课,要他们用洗衣板洗衣服,用扁担挑水或抬水,用煤炉生火,用石磨磨大豆,并告诉他们几十年前绝大多数日本人就是这样生活的,许多家长也被告知,要培养孩子的竞争能力,首先要克服孩子“输不起”的心理障碍,能谦让,能合作,能吃亏,然后才能竞争。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为亿万富翁,但却要求子女自己去擦皮鞋,打工挣钱;印度也规定了小孩的“饥饿日”以饿其体肤,苦其心志等等。这些国家的做法,无疑拓宽了我们的视野,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为此,我们可以在“吃苦活动”中自讨苦吃。以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自理能力,作好迎接逆境,向挫折挑战的预备。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对人的心理素质,包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面对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教育中缺少“挫折教育”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对小学生的挫折教育。现在我们可以让孩子向自己提几个要求:
1、不对自己过分苛求。为了避免挫折感,应当把目标定在自己能力的所及之内。
2、不对别人期望过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短处,不能强求别人符合自己的要求。
3、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发怒时尽量把怒火泄于其他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之上,以消火泄愤。
4、能伸能屈。当大前提不受影响的情况下,无需过分计较小处,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5、向别人倾诉烦恼。把抑郁埋于心底,只会令自己郁郁寡欢。假如把内心的烦恼告诉知己好友,心情会顿感愉快
6、助人为乐。帮助别人可以使自己忘却烦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
7、集中精力处理近事。这样可以减轻精神负担,以免弄得心力俱废。
8、不要处处与人竞争。以和为贵,不四面树敌,以免经常处于紧张状态
9、认识到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
幼年周恩来假如不是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经历了苦难的洗礼,也不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由此可见,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挫折教育是可取的。耐挫力是心理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耐挫力的高低不是恒定不变的。“人生能有几回搏!”这话固然深刻,但“人生总有几回挫!”也许更有普遍意义。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当中,碰到挫折是经常的,不可避免的,小学生应该正确对待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认识到困难和挫折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学会如何应付所碰到的挫折,提高挫折耐受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成熟和成功的“催化剂”,只要能从容地面对它,自信地战胜它,成功就离我们很近了。
为了摸清我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①自卑情绪。有这样情绪的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发言,不敢高声说话,见了老师不敢主动打招呼,考试后往往沉浸在自责之中,这种人大多成绩较差,精神不振。②自傲心理。这种学生自以为是,不把别人放在眼里,以为只有自己行,甚至发展到上课不认真听,作业不好好做,这种学生常常是基础比较好,头脑比较灵活,或有一技之长。③逆反心理。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一个班集体中的学困生,不像优等生那样“居高临下”,心理的痛苦往往不能正常流露出来,而是把一切埋藏在心底,面对自我的孤独无助,面对挫折时的无能为力等,他们便会对老师及家长的批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我行我素,不惜以违犯班规、校纪或恶作剧的形式来“引人注目”,满足于自我存在的表现欲。④脆弱心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尊心是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有些学生思想就很脆弱,萎靡不振,无所适从,甚至“破罐子破摔”。⑤疑惧心理。有些学生因为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胆小、心虚、敏感,常常会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会给自己“小鞋”穿,甚至对真正关心自己的老师也不愿意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消极态度。⑥冲动心理。这些同学往往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所以内心充满着无名之火,一有什么事,情绪就是显得异常冲动。⑦焦虑心理。对学习过分担扰,表现为上课不能十分专注,注意力不集中,担心老师叫自己起来发言。一遇到不会做的题目就心慌。⑧嫉妒心理。有这种情况的同学,心胸狭窄,往往只把一两个人视为知己,其余的人视为路人。特别对班组中的竞争对手心怀不满,见到竞争对手学习受到挫折,心里就暗自高兴,经常在背后议论他人,有的班组甚至以几个尖子学生为首分成几个小群体。
因此,搭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个平台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针对小学生的心理表现和行为及时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才能从本质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在参与中引导他们合理释放自己,产生心灵的震撼,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深入了解学生,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看学生易形成的不良心理。
在学校里,有的学生学习优秀或者家庭条件优越,因而很受老师赏识。于是,他们在赞扬声中成长,在荣誉堆里泡大。不知不觉中形成虚荣、骄傲、嫉妒的心理。他们听到别人的夸奖就沾沾自喜,要是有谁敢指出他们的缺点,他们就会变得敏感、焦虑,甚至暴跳如雷。他们经常把自己凌驾于集体之上,好在别人面前卖弄自己,甚至会对教师傲慢无礼。他们认为自己是班级中最好的,一切荣誉非他莫属,一旦有谁在某方面超过自己,他们就不能正确对待,就会迁怒于超过自己的人,对其加以诽谤中伤。
有的学生成绩一般或不好,生活邋里邋遢,还有爱调皮的学生,他们受尽了老师的冷眼和训斥,成了教师的“出气筒”。在生理方面,有的有明显的缺陷,引起自惭形秽的心理。在智能方面,他们的智能水平低于常人,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落后地位,在家庭方面,他们的家庭有的社会地位低下,经济状况困窘或残缺,容易引起低人一等的心理。在教育方面,教师对优等生产生明显的偏爱心理,对于多数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普遍滋长了严重的自卑心理。
二、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自信心。
1、淡化差生观念,尊重学生人格。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首先不要伤害他的人格,因此教师应淡化差生这一概念,从人格上尊重所有学生。
2、强化情感教育,亲近全体学生.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最高原则是爱,要对学生实行“爱的教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情感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
教师办事要公正,要平等对待学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
3、创设情境,取长补短。这要求我们教师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特长,优等生爱展现自己,有强烈的表现欲,他们的优点易于显露。而中等生和后进生的优点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挖掘。这就要求教师细致的观察了解,并使他们的长处得以充分发挥。
三、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的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课堂上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课堂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空间,教师要用爱心抚慰学生的心灵,用智慧去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这将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一些介绍有关杰出人物的文章,让学生深入地朗读课文,通过人物神态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体悟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情绪。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抓住教育奇迹,因势利导。给学生讲《伤仲永》的故事,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人尽皆知的后进生,老师常骂他对诗一窍不通,我国的张海迪是一位高位截瘫病人,但他先后掌握了四门外语、精通针灸……他们都成功了,凭自己顽强进取的心理素质。
2、在各种班集体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马克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一切其他人的发展。”班集体正是学生良好品质形成的重要场所。事实证明,只有多方面教育力量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问题家庭”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非常必要。据调查,目前上中小学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到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更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近几年来,我们一是坚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全员培训,让他们了解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接受新的教育子女方法,明确自己在子女教育成长中的地位,从而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二是注重架设教师与家长沟通,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通过“老师家长月交流卡”,设立师网络信箱”、“校长信箱”、“学期征求家长意见活动”,广泛地与家长接触,让学校、老师了解学生在家及在社会上的系列表现,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使教育不留空档,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始终在有效地监控之下,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学生不良心理和行为的滋生。同时学生的教育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我们积极与政府和社区联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赢得家长、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与家长和社会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整合教育资源,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富有成效。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人说: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