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里穷得叮当响,但曹龙威通过借钱、贷款念完了大学高收费的“三本”;毕业后本可以找份工作补贴家用,但他再次作出让人意外的选择:继续贷款读研究生。(见《武汉晨报》)
贫困大学生,在我国属于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和生存危机感。正是这种自卑感和生存危机感积蓄了他们的精神势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出人头地愿望。他们希望通过不断地深造来储备“资本”,以此来改变自身命运,甚至博取优越的社会地位。因此,众多贫困大学生认为,即使为了求学深造负债累累也值得。类似曹龙威这种借债求学、深造的做法绝非个别特例。
如果我们回首历史,你会发现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承袭着一种求学为官、衣锦还乡之观念,并且这种观念在老百姓的心里可谓根深蒂固。事实上,通过求学之路也确实让无数寒门子弟跳出农门,实现了自己衣锦还乡的梦想。可历史发展至今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我们发现,在当今社会,接受高等教育早已不是一个人步入仕途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高自己求职谋生的资本。另外,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也多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掌握某种专业技能,这种专业技能便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安身立命的资本。
客观地说,作为本科毕业的曹龙威,虽然不一定能轻而易举地谋得称心的工作,但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谋取一个糊口之职决非难事。
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战略前,理应分清轻重缓急。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解决生存问题才是最重要、最紧急、最迫切的问题。其实,生存有时比发展更重要。古人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虽然曹龙威通过贷款、借债的方式暂时解决了经济问题,但这同时又将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多大心理压力呢?况且研究生毕业后,也不一定能谋到满意的高薪职位。诸多先例证明,更高层次的教育只能赋予受教育者更多的专业技能,而并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保障。
笔者认为,曹龙威选择先就业来获取经济来源,当经济储备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深造,这该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和更为现实的出路。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鄞州区石碶镇红星小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
贫困大学生,在我国属于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自卑感和生存危机感。正是这种自卑感和生存危机感积蓄了他们的精神势能,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出人头地愿望。他们希望通过不断地深造来储备“资本”,以此来改变自身命运,甚至博取优越的社会地位。因此,众多贫困大学生认为,即使为了求学深造负债累累也值得。类似曹龙威这种借债求学、深造的做法绝非个别特例。
如果我们回首历史,你会发现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承袭着一种求学为官、衣锦还乡之观念,并且这种观念在老百姓的心里可谓根深蒂固。事实上,通过求学之路也确实让无数寒门子弟跳出农门,实现了自己衣锦还乡的梦想。可历史发展至今日,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我们发现,在当今社会,接受高等教育早已不是一个人步入仕途的途径。更多的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提高自己求职谋生的资本。另外,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也多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掌握某种专业技能,这种专业技能便是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安身立命的资本。
客观地说,作为本科毕业的曹龙威,虽然不一定能轻而易举地谋得称心的工作,但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谋取一个糊口之职决非难事。
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自己的人生发展战略前,理应分清轻重缓急。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解决生存问题才是最重要、最紧急、最迫切的问题。其实,生存有时比发展更重要。古人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虽然曹龙威通过贷款、借债的方式暂时解决了经济问题,但这同时又将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多大心理压力呢?况且研究生毕业后,也不一定能谋到满意的高薪职位。诸多先例证明,更高层次的教育只能赋予受教育者更多的专业技能,而并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保障。
笔者认为,曹龙威选择先就业来获取经济来源,当经济储备到一定程度时再进行深造,这该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和更为现实的出路。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鄞州区石碶镇红星小学)
责任编辑邹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