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小学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来源 :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20060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同其他学科知识一样,是在人类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实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贴近生活,真实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关键词]数学 生活 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就是“练題——功到自然成”。孩子们对数学不感兴趣,有的孩子几乎不愿意上数学课,小学数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书本上的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计算公式等,使我们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抽象难学,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这就导致了以上现状。改变这种状况已经刻不容缓了。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那怎样提高学习兴趣呢?教学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让抽象的数学概念生活化
  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这就是说,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学习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学生才能真正学习数学知识。在教授“角”的概念时,可借助学生都熟悉的钟表、桌角、屋角等生活题材,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提出数学问题:角有几个顶点?什么叫做角的边?角有几种……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存在的数学,加深理解教材的内容,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又如在教授“三角形的特性”时,课前先安排学生找一找在我们的身边哪些地方有三角形。然后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或表面是三角形,接着请学生观察老师收集的生活中的三角形图片。
  又如在学习综合算式添去括号时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括号前面是减号去掉括号要变号、减号后面添括号添上括号要变号”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练,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李奶奶带了200元钱,买了一个上衣用了98元。又买了一件裤子80元问:李奶奶该怎样付款?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李奶奶先付98元,营业员找回102元,然后再付80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200-98-80。也可以这样付李奶奶一次付(98+80)元,于是,对于200-(98+80)这类的简便运算,学生就掌握得牢固了。
  二、让数学语言生活化
  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找一找身边什么地方有这种图形,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黑板面、课桌面、窗户面到处都有这些图形的存在;学习了“容积单位”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容积单位,容器的容积大约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知道一瓶饮料大约是980毫升,一听可乐是350毫升。有意识地用数学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易变形,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自行车的铁架、房子的人字梁大都要做成三角形?而移动门上会出现平行四边形”,学生们用自己学到的概念很好的解释了这些现象;学习了“圆的认识”后,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井盖大多要做成圆形?”;学习了“体积”后,让学生根据体积的意义解释:“为什么在水中放入一个物体后水面会上升,取出后水面又会下降”。生活问题的合理解释,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无穷奥妙,也理解和巩固了所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如果只讲1千米=1000米?学生会感到抽象,印象也不会深刻,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我就把学生带到学校门口,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走1千米大约用多少分钟?这样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的场景中发现并解决问题,自然轻松,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紧联系起来,体会到了学好千米的知识时于生活的重要作用。
  从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的联系在一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感受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三、教学过程生活情景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在于重视学习的结果,而在于过程。在其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尤其是在实践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内容﹑形式的“更新”,灵活地处理应用教材,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的存在,去不断地发现数学问题,不断地探究其中的奥秘,既增加了学生的探究过程以及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常常是整合着各类信息而综合显现的。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可以模拟超市购物这一生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买卖东西”。通过识别商品,看标价,付钱,找钱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识别假币,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道理,从而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又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模拟同时相向、同时同地反向、相遇、同地同向、追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对相遇问题中常见的专用术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后,理解和掌握算理,解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生活化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练习题尽可能的变成学生熟悉的素材,数学练习就是要引用相关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千克”的教学,可以把要巩固练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爸爸的体重,妈妈的体重以及自己的体重等。还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一些类似的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进一步认识“千克”这样的安排,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需要数学,我们的学习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
  在应用题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紧紧的被问题所吸引,自觉的、全心的投入问题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在情感体验中,自主的完成知识的构建。如教学“利息和利率”时,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学生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记录银行的利率,使学生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养成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
  因此教师要创设一切条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
  综上所述,我认为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结底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更儿童化更生活化。数学离不开生活,因为它使数学变的更生动、更有活力;生活离不开数学, 因为它又使实际问题解决起来更得法、更科学。我们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生活理念构建数学课堂,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数学知识以生活化的设计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金美玉.《林区教学》2010 第12期 - 维普资讯网
  http://blog.kcjy.cn/user1/1422/archives/2007/5693.html
  (作者单位:青海省格尔木市宝库村小学)
其他文献
我们都知道,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可见计算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小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常受到学生的兴趣、态度、意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做计算题时,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造成的。在计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在这里与大家一起
期刊
如何来培养一年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态度。而阅读兴趣的产生,首先必激发学生有阅读的需要。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不能适应社会和教育向他们提出的要求时,就会引起学生的新的阅读需要。由于一年级孩子本身的认知面窄,他们不认为自己知识的
期刊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实践证明,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取得切实的教学效果?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注重身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综合性学习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还要注重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多层次化。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思考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对语言特别是口才这种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水准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清晰语言思维能力更成为大多数人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但是在一些小学里,不注重语言特别是口语的训练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低,缺乏运用语言的思维能力和习惯,学生参加语言实践不够主动,平时训练心理障碍大,有胆怯心理。这些问题容易挫伤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阻碍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在语文教
期刊
[摘要]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中学思想品德课在整个中学教育工作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思想品德学科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从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包括了公民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法律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中学思想品德课也是一门对中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
期刊
[摘要]德育在教育中是重于文化知识传承的,但德育却不能像传授文化知识那样理性化,如果把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等当作数学公式一样处理,那就变成空洞的说教,造成学生“有道德知识,但缺乏道德感;有道德观念,但缺乏道德体验”。德育不仅仅是某个班主任或任课老师的责任,而是所有老师的责任。德育应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生活中,在各科的教学中寻找最佳的结合点,让德育具体化,生活化。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的网
期刊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课堂教学成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探究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呢?  一、精心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通过恰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
期刊
“这个世界没有最大的爱,只有最需要的爱,只要我们肯拿出来,即使是弱小到米粒或草芥,也会得到它的呵护和抚慰。”这句话是多么有哲理啊!它道出了为人师的准则。  我是孤儿院的一名教师,为让更多失去双亲的孤儿能象其他正常同龄人一样,享受家庭的温暖,沐浴知识的春风,健康快乐地成长。我多年来在教学中摸索这经验,感到他们需要的是爱,作为教师我们要用爱心温暖学生,用耐心去感化学生,用真心去打动学生,如何才能让他们
期刊
[摘要]本文从学习氛围的营造,实验探究,多媒体的利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情感教学等方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对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化学学科有效教学 做法与体会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
期刊
[摘要]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只要去听,无论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相信總有其可取之处,有值得借鉴、探究、学习的东西供我们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怎么听?听什么?怎么记?记什么?怎么反思?反思什么?评价一节课即品位一节课。让我们作为审美者这个角色去品味每一节课。  [关键词]听课 评课 品课    听课、评课活动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之一,是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途径.对于听课、评课我一直都存在着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