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欣喜地发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逐步地转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所思。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由此可以看出,让学生学会质疑的重要性。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做到既“勇于”更“善于”质疑问难,提高探究学习的效率。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只能是“死读书,读死书。”而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教师应当摒弃一些落后的教学方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多使用赞扬激励性的语言,不但对质疑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肯定,还要宽容地对待那些质疑能力差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争辩。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质疑问难的信心,乐于思维,乐于发现。
二、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语文课上质疑的角度很多。可以针对课题质疑,可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课题就想知道些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或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直接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矛盾的问题,能在原有的认识上加深理解。不管从什么角度质疑,都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在备课时预设出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引导他们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这里,教师就要深入文本,与文本内容对话,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选择从哪个角度让学生质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预想一下学生会怎样质疑,会不会出现“人云亦云”、不切主题的情况等,制定出引导他们提出合理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但渗透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还能使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充分尊重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学生,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当有学生提的问题较好时,可以这样说:“你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提出的问题真棒。”当有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时,可这样说:“你的想法跟某某的一样,看来也动过一番脑筋了,再好好想想还有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吗?”当有学生提出肤浅或无关的问题时,可这样说:“你真是一个积极动脑的好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简单,但老师同样很欣赏你,请再仔细看看课文有没有更有价值的问题呢?”
再次,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能流于形式,对于从课文内容出发寻找问题,一定要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行。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也让学生质疑,但又为了不拖堂,只留给学生一点时间思考,有的甚至不读就让学生质疑,这样做实际上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果只是少数优生有所领会,却达不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再有,在一些疑难问题面前学生可能一时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小组交流,通过合作发现问题。不过,教师要讲清楚要质疑什么,要求一人说时,其他同学能够一边认真听,一边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应该深入进去,挖掘文本本质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也可师生共同讨论质疑,以便让学生能够达到与作者的对话。
另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听取,及时整理。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有价值的可以简单写在黑板上或用问号记下。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明白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
三、以疑促思,让学生积极释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质疑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释疑才是最终的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一是自读课文,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我探究,自我感悟,当时就解决。
二是集合疑问,合作探究。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经历、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问题。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必要把学生所提的问题先进行分类,再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共同解决问题。
三是教师点拨,自主解疑。对于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解答问题。在解疑中要做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议、以议促解,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品味。教师只在学生对一些难点“山穷水尽”时,引导他们“另辟蹊径”,让他们有一个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是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阅读的知识去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与课文外相关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到课外查阅资料后,同学之间交流解决。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并且要坚持下去,时间久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肯定会有很大提高。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只能是“死读书,读死书。”而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教师应当摒弃一些落后的教学方法,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多使用赞扬激励性的语言,不但对质疑能力强的学生及时肯定,还要宽容地对待那些质疑能力差的学生。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争辩。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树立质疑问难的信心,乐于思维,乐于发现。
二、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
语文课上质疑的角度很多。可以针对课题质疑,可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课题就想知道些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也可以根据课文重难点或重点词句提出问题,直接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矛盾的问题,能在原有的认识上加深理解。不管从什么角度质疑,都应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在备课时预设出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引导他们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这里,教师就要深入文本,与文本内容对话,通过文本与作者对话,选择从哪个角度让学生质疑,在充分了解学生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预想一下学生会怎样质疑,会不会出现“人云亦云”、不切主题的情况等,制定出引导他们提出合理问题的方案。这样,不但渗透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还能使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充分尊重每一位积极发言的学生,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当有学生提的问题较好时,可以这样说:“你真是善于思考的孩子,提出的问题真棒。”当有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时,可这样说:“你的想法跟某某的一样,看来也动过一番脑筋了,再好好想想还有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吗?”当有学生提出肤浅或无关的问题时,可这样说:“你真是一个积极动脑的好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简单,但老师同样很欣赏你,请再仔细看看课文有没有更有价值的问题呢?”
再次,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能流于形式,对于从课文内容出发寻找问题,一定要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进行。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育理念,也让学生质疑,但又为了不拖堂,只留给学生一点时间思考,有的甚至不读就让学生质疑,这样做实际上就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果只是少数优生有所领会,却达不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再有,在一些疑难问题面前学生可能一时无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小组交流,通过合作发现问题。不过,教师要讲清楚要质疑什么,要求一人说时,其他同学能够一边认真听,一边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
还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不能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应该深入进去,挖掘文本本质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也可师生共同讨论质疑,以便让学生能够达到与作者的对话。
另外,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认真听取,及时整理。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有价值的可以简单写在黑板上或用问号记下。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明白什么是有价值的问题。
三、以疑促思,让学生积极释疑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质疑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释疑才是最终的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老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必然会产生更深刻的效果。
一是自读课文,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比较浅显的问题,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自我探究,自我感悟,当时就解决。
二是集合疑问,合作探究。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经历、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学生们会提出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问题。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有必要把学生所提的问题先进行分类,再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最后共同解决问题。
三是教师点拨,自主解疑。对于一些比较深刻的问题,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解答问题。在解疑中要做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议、以议促解,引导学生反复思考、品味。教师只在学生对一些难点“山穷水尽”时,引导他们“另辟蹊径”,让他们有一个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是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外阅读的知识去解决。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与课文外相关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到课外查阅资料后,同学之间交流解决。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在课堂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并且要坚持下去,时间久了,学生的质疑能力肯定会有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