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营造语文课堂教学魅力,课堂提问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领学生怎样学好知识、如何学活知识,将最大限度的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提问 课堂 魅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作为小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营造自己语文课堂的魅力,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多姿多彩。通过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选择应着眼于突出教材重点,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在重点处设置问题,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还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处理教材。所设计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先从电教媒体课件呈现“一把斧头”、“黄土坡”、“山清水秀的小村庄”等画面,同时再给予配上砍伐树木的声音,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想不想看看这村庄变化的过程?这样提出想了解的问题,提高了生思维能力。学生从画面内容认识到小村庄从繁华到毁灭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导致的结果:“一把斧头”贯串文章的始末,人们在利用“斧头”给予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斧头”破坏环境,最终自食其果——整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再让同学们看看“原来的村庄”的画面和“洪水卷走后的情景”问:你们说该怎样去修复这片河坡呢?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植树、有的说筑梯田、有的说建房子等,通过认真思考,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有利于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2.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材中的难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和体会。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学生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便散去;而“生”字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提问教学,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领悟美,感受美,达到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3.课堂受到课堂多种因素的干扰,提问要灵活应变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设计的问点往往会受到课堂多种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教《花瓣飘香》一文时,设计这样一个问点:小女孩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你们能否像她一样回家为妈妈做一件事?这个问点提出后,发现了有两个同学低下了头,我突然想起他们没有妈妈,这时这个问点就应该改一改:小女孩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你们能否像她一样回家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
4.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设计出来的问题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为学生所喜闻乐答。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讲究提问的技巧。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篇,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要求学生仔细品读洪教头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然后参加讨论:洪教头怎么戴帽子、怎么嘲讽、怎么挑战、怎么出招、怎么失败?问题层层拓展,性格步步凸现。由外表到内心展现出一个粗鲁傲慢、狂妄浮躁的乡下拳师的形象,也反衬出了林冲虎落平阳、步步退让的无奈处境。打斗场面时也可设问:找出描写双方打斗动作的词语,模仿双方的打斗动作,品评双方动作的优劣,体会林冲的沉稳勇猛。这样,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思维完成又一次的飞跃。
又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问:“你家乡的山水美吗?我们祖国还有哪些美丽的山河呢?”经过这样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思考后,学生的思维就不仅仅局限在桂林山水上,很自然地联想到美丽的家乡,美丽的祖国,并在感悟中激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遵循课堂提问方式规律,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学一篇课文,一般要经历四个环节,即揭示课题、初读感知、精读理解、总结评价。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不同的要求。不论哪一环节采用怎样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揭示课题,采用引发性提问: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为教学作好心理上的铺垫。提问的重点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学生的求知动机,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课文;初读感知,采用疏导性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带着问题定向阅读,可以又快又好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精读理解,采用探究性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中心思想,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引领,读懂不同方面的知识,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总结评价,采用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展开联想,谈感想,说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营造语文课堂教学魅力,课堂提问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领学生怎样学好知识、如何学活知识,将最大限度的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提问 课堂 魅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作为小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营造自己语文课堂的魅力,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多姿多彩。通过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课堂中的提问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的选择应着眼于突出教材重点,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
在重点处设置问题,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还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处理教材。所设计的问题如果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先从电教媒体课件呈现“一把斧头”、“黄土坡”、“山清水秀的小村庄”等画面,同时再给予配上砍伐树木的声音,问:你们听到了什么?想不想看看这村庄变化的过程?这样提出想了解的问题,提高了生思维能力。学生从画面内容认识到小村庄从繁华到毁灭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导致的结果:“一把斧头”贯串文章的始末,人们在利用“斧头”给予生活带来了方便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斧头”破坏环境,最终自食其果——整个小村庄被洪水卷走了。再让同学们看看“原来的村庄”的画面和“洪水卷走后的情景”问:你们说该怎样去修复这片河坡呢?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植树、有的说筑梯田、有的说建房子等,通过认真思考,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还有利于学生们思维能力的培养。
2.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教材中的难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设问,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和体会。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学生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便散去;而“生”字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提问教学,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领悟美,感受美,达到提高欣赏能力的目的。
3.课堂受到课堂多种因素的干扰,提问要灵活应变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设计的问点往往会受到课堂多种因素的干扰,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教《花瓣飘香》一文时,设计这样一个问点:小女孩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你们能否像她一样回家为妈妈做一件事?这个问点提出后,发现了有两个同学低下了头,我突然想起他们没有妈妈,这时这个问点就应该改一改:小女孩是个很懂事的孩子,你们能否像她一样回家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件事?
4.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设计出来的问题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活,富有情趣,为学生所喜闻乐答。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讲究提问的技巧。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篇,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要求学生仔细品读洪教头的穿着打扮和言行举止,然后参加讨论:洪教头怎么戴帽子、怎么嘲讽、怎么挑战、怎么出招、怎么失败?问题层层拓展,性格步步凸现。由外表到内心展现出一个粗鲁傲慢、狂妄浮躁的乡下拳师的形象,也反衬出了林冲虎落平阳、步步退让的无奈处境。打斗场面时也可设问:找出描写双方打斗动作的词语,模仿双方的打斗动作,品评双方动作的优劣,体会林冲的沉稳勇猛。这样,要求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让学生理解课文主旨,思维完成又一次的飞跃。
又例如,学习《桂林山水》时问:“你家乡的山水美吗?我们祖国还有哪些美丽的山河呢?”经过这样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思考后,学生的思维就不仅仅局限在桂林山水上,很自然地联想到美丽的家乡,美丽的祖国,并在感悟中激起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 遵循课堂提问方式规律,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教学一篇课文,一般要经历四个环节,即揭示课题、初读感知、精读理解、总结评价。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不同的要求。不论哪一环节采用怎样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揭示课题,采用引发性提问: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为教学作好心理上的铺垫。提问的重点是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发学生的求知动机,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课文;初读感知,采用疏导性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带着问题定向阅读,可以又快又好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精读理解,采用探究性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中心思想,通过探究性问题的引领,读懂不同方面的知识,大大提高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总结评价,采用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展开联想,谈感想,说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营造语文课堂教学魅力,课堂提问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领学生怎样学好知识、如何学活知识,将最大限度的发展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