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学术界对于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根治手段缺乏统一的认识,传统意义上的危机经济学理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许多国家政府的应对能力已经濒临极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全球经济复苏将会经历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
经济学危机;宏观经济;应对措施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尽管经济萧条的问题已得到逐步缓解,但经济发展在这种金融模式下依然举步维艰。类似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追求财富的本质意义、市场经济应该是计划的还是市场的等,此类涉及到经济学本质的问题都悬而未决。在历经几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后,围绕应该实行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干预的争论愈演愈烈。近年来学术界正一反常态地对计划经济持赞同态度,转而批评市场经济。但争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有真正了解了经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有效应对危机的方法。
1 危机产生的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危机产生于信息的不对称。由于供求关系的不稳定性,买卖双方从市场上获得的信息滞后且不充分,这给确定实际需求量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市场信息是不充分且不完善的,只有在极为特殊的例子下才会出现供求均衡以及价格均衡的情况。但实际情况下供给和需求的不对称可能会引发局部危机,而局部危机一旦被放大,危机就将全面爆发。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于市场前景的把握不准确,观望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投资者大量撤资,这也使危机更加严重。具体而言,起先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出现短暂地上扬,当这种上扬到达一定限度时需求量急剧减少就会导致价格暴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表面上所反映出来的供过于求,过度供给其实是更直接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财产私有与个体逐利之间的矛盾等因素使得危机变得难以避免,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市场经济作为发展至今最为高级的经济形态必有其过人之处,因此试图通过取消市场经济来应对经济危机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2 有效应对危机的方法
2.1以通货膨胀应对危机的误区
由于各国对危机本质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因此全球盛行的危机治理方法其实是犯了处理危机的大忌。危机本身就与通胀密不可分,在需求量增加的过程中,价格随之上扬,货币量急速增长,衍生金融产品的增长速度也比往常更快,价格暴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资产泡沫在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必然破灭,危机就此爆发。显而易见的是,当今各国利用增加通货膨胀应对危机的做法存在不可取之处,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已悄然地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这种调控在短期内虽然能够有效地缓解问题,但与此同时新的经济问题也会就此产生。因此,从理论上说,与增加通货膨胀的作法相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减少货币量,通过帮助市场排干泡沫的方法来促使市场间供给数量保持在平衡的状态下。而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应对危机无异于舍本逐末,当今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现状已然十分严峻,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就势必面临着多余的货币量难以消化的问题。
2.2应对危机的理想措施
凯恩斯主义为应对经济危机给出了指导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产生的不良后果,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弊端。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增加投资,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等方法促进经济发展,但这种促进却只是短期的。在中国,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应用可以使企业获益,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获益时,它其实治标不治本。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要理清危机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继而探索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绝不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生搬硬套。事实证明,政府实施干预、刺激内需、增加就业此类的应对方法并不能完全缓解危机带来的恶劣影响。当市场上一旦出现因供给过量而引发的价格暴跌问题时,首先要有效地对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量进行评估,从而将应撤回的投资量的额度确定下来,其次,应将刚性需求与非刚性需求正确区分开来,制定出能够消化有效供给的方案。政府不能单单依靠增加就业和增加投资来谋求短暂的经济繁荣,应谨慎使用通过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调控方法。需求量是一定的,短期内增加就业其实是现在正消化着未来的用量,这会直接导致新一轮的供求危机。由于市场投机性的普遍存在,供求间存在缺口是市场的常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增加导致了短暂的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稍纵即逝。市场价格上涨,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这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如果在供给和需求的估计上存在偏差,简单的扩大生产,那势必将使企业面临生产过剩的巨大打击。
3 传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现状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并不能很好地预防危机的产生或是解决危机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1追求经济增长的目的模糊不清
人类发展经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看似不言而喻的问题却从未得到过学术界系统性的解释。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消费行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消费目的却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使经济偏离了应有的发展轨道。在人类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之后,从传统生产行业中分类出来的产业有着越来越强的发展态势,但是他们与消费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便错综复杂、本末倒置。市场对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越走越远,防范危机的手段却没有及时跟上。
3.2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匮乏
在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危机具有传导性。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够不受影响。全球经济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虽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做了宏观调控方面的努力,但是产生的作用力却是微乎其微。这是因为国际层面上涵盖全球范围内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还相当匮乏,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就更多了。
3.3缺乏应对危机的防范机制
经济学的理论仍旧停留在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之中,对于危机原因的认识方面,人们各执己见,各种原因都导致了市场应对危机防范能力的缺乏。虽然就目前的理论而言,危机难以避免,但是经济学界不应止步不前,如何最大限度地推迟危机的到来,或者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危害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极具现实意义。 4 主流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鉴于现今经济学理论无法根治经济危机,经济学研究者必须走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无休止争论的怪圈,回归经济学本质,探索解决危机的全新道路。
4.1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人类的经济活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活消费的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已经大大超过了消费品本身。诚然,国际社会中各个企业和国家的追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消费品,更多的体现在货币财富、经济增速等更为宏观的方面,这写都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经济学研究者应在研究过程中回归以消费为中心的道路,保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4.2协调微观有效与宏观有效
在经济学的具体实践中,不乏许多对于自由放任经济制度过度迷恋的国家,也有过分强调计划经济与国家政策干预作用的国家。利己主义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保证,但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直接等同,宏观上的资源浪费很大程度上是微观效率过高导致的。但宏观经济学的现有理论还仅仅局限于总量的分析,因此如何在保障微观经济人利己属性的前提下实现攻击和需求的大致平衡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4.3协调国家和国际大环境
经济危机的全球性显示出了当今宏观调控的盲区,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下,仅仅协调好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是远远不够的。世界经济想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大环境,必须出台一套危机预警机制,它能对全球经济或是超越国家以外的经济体起到合理调控的作用。
5 结束语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正面临着经济增长目的不明确、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匮乏、危机防范机制缺失等问题。只有走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争论,开辟全新的经济学领域,才能真正有效地应对经济学危机。在完善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积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应对危机。
【参考文献】
[1]王璐.从次贷危机到经济危机的机制解析——基于马克思经济学危机理论的重新解读[J].当代经济研究,2011,02:8-13.
[2]王璐.经济思想史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争论[J].经济纵横,2011,02:11-16.
[3]沈华嵩.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危机[J].国外社会科学,1990,03:14-19.
学术界对于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根治手段缺乏统一的认识,传统意义上的危机经济学理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许多国家政府的应对能力已经濒临极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全球经济复苏将会经历一个曲折而又漫长的过程。
【关键词】
经济学危机;宏观经济;应对措施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进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尽管经济萧条的问题已得到逐步缓解,但经济发展在这种金融模式下依然举步维艰。类似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追求财富的本质意义、市场经济应该是计划的还是市场的等,此类涉及到经济学本质的问题都悬而未决。在历经几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后,围绕应该实行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干预的争论愈演愈烈。近年来学术界正一反常态地对计划经济持赞同态度,转而批评市场经济。但争论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有真正了解了经济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有效应对危机的方法。
1 危机产生的原因
在很大程度上,危机产生于信息的不对称。由于供求关系的不稳定性,买卖双方从市场上获得的信息滞后且不充分,这给确定实际需求量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市场信息是不充分且不完善的,只有在极为特殊的例子下才会出现供求均衡以及价格均衡的情况。但实际情况下供给和需求的不对称可能会引发局部危机,而局部危机一旦被放大,危机就将全面爆发。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于市场前景的把握不准确,观望就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投资者大量撤资,这也使危机更加严重。具体而言,起先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出现短暂地上扬,当这种上扬到达一定限度时需求量急剧减少就会导致价格暴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表面上所反映出来的供过于求,过度供给其实是更直接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财产私有与个体逐利之间的矛盾等因素使得危机变得难以避免,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市场经济作为发展至今最为高级的经济形态必有其过人之处,因此试图通过取消市场经济来应对经济危机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2 有效应对危机的方法
2.1以通货膨胀应对危机的误区
由于各国对危机本质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因此全球盛行的危机治理方法其实是犯了处理危机的大忌。危机本身就与通胀密不可分,在需求量增加的过程中,价格随之上扬,货币量急速增长,衍生金融产品的增长速度也比往常更快,价格暴涨的情况下所形成的资产泡沫在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必然破灭,危机就此爆发。显而易见的是,当今各国利用增加通货膨胀应对危机的做法存在不可取之处,这种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已悄然地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这种调控在短期内虽然能够有效地缓解问题,但与此同时新的经济问题也会就此产生。因此,从理论上说,与增加通货膨胀的作法相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减少货币量,通过帮助市场排干泡沫的方法来促使市场间供给数量保持在平衡的状态下。而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应对危机无异于舍本逐末,当今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现状已然十分严峻,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通货膨胀就势必面临着多余的货币量难以消化的问题。
2.2应对危机的理想措施
凯恩斯主义为应对经济危机给出了指导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产生的不良后果,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弊端。凯恩斯主义的本质是增加投资,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等方法促进经济发展,但这种促进却只是短期的。在中国,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应用可以使企业获益,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获益时,它其实治标不治本。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要理清危机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继而探索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绝不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生搬硬套。事实证明,政府实施干预、刺激内需、增加就业此类的应对方法并不能完全缓解危机带来的恶劣影响。当市场上一旦出现因供给过量而引发的价格暴跌问题时,首先要有效地对供给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差量进行评估,从而将应撤回的投资量的额度确定下来,其次,应将刚性需求与非刚性需求正确区分开来,制定出能够消化有效供给的方案。政府不能单单依靠增加就业和增加投资来谋求短暂的经济繁荣,应谨慎使用通过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调控方法。需求量是一定的,短期内增加就业其实是现在正消化着未来的用量,这会直接导致新一轮的供求危机。由于市场投机性的普遍存在,供求间存在缺口是市场的常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增加导致了短暂的经济繁荣,但这种繁荣稍纵即逝。市场价格上涨,企业盈利能力增强,这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如果在供给和需求的估计上存在偏差,简单的扩大生产,那势必将使企业面临生产过剩的巨大打击。
3 传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现状
现有的经济学理论的实际运用并不能很好地预防危机的产生或是解决危机带来的不良后果,因此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1追求经济增长的目的模糊不清
人类发展经济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个看似不言而喻的问题却从未得到过学术界系统性的解释。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消费行为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消费目的却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使经济偏离了应有的发展轨道。在人类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之后,从传统生产行业中分类出来的产业有着越来越强的发展态势,但是他们与消费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便错综复杂、本末倒置。市场对于虚拟经济的发展已经越走越远,防范危机的手段却没有及时跟上。
3.2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匮乏
在经济全球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危机具有传导性。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够不受影响。全球经济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虽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做了宏观调控方面的努力,但是产生的作用力却是微乎其微。这是因为国际层面上涵盖全球范围内的宏观经济学理论还相当匮乏,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就更多了。
3.3缺乏应对危机的防范机制
经济学的理论仍旧停留在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之中,对于危机原因的认识方面,人们各执己见,各种原因都导致了市场应对危机防范能力的缺乏。虽然就目前的理论而言,危机难以避免,但是经济学界不应止步不前,如何最大限度地推迟危机的到来,或者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危机带来的危害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将极具现实意义。 4 主流经济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鉴于现今经济学理论无法根治经济危机,经济学研究者必须走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之间无休止争论的怪圈,回归经济学本质,探索解决危机的全新道路。
4.1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人类的经济活动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生活消费的需求,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已经大大超过了消费品本身。诚然,国际社会中各个企业和国家的追求也不仅仅局限于消费品,更多的体现在货币财富、经济增速等更为宏观的方面,这写都与人类经济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经济学研究者应在研究过程中回归以消费为中心的道路,保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4.2协调微观有效与宏观有效
在经济学的具体实践中,不乏许多对于自由放任经济制度过度迷恋的国家,也有过分强调计划经济与国家政策干预作用的国家。利己主义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保证,但微观效率与宏观效率直接等同,宏观上的资源浪费很大程度上是微观效率过高导致的。但宏观经济学的现有理论还仅仅局限于总量的分析,因此如何在保障微观经济人利己属性的前提下实现攻击和需求的大致平衡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4.3协调国家和国际大环境
经济危机的全球性显示出了当今宏观调控的盲区,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下,仅仅协调好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是远远不够的。世界经济想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大环境,必须出台一套危机预警机制,它能对全球经济或是超越国家以外的经济体起到合理调控的作用。
5 结束语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正面临着经济增长目的不明确、国际宏观经济学理论匮乏、危机防范机制缺失等问题。只有走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争论,开辟全新的经济学领域,才能真正有效地应对经济学危机。在完善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应该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积极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共同应对危机。
【参考文献】
[1]王璐.从次贷危机到经济危机的机制解析——基于马克思经济学危机理论的重新解读[J].当代经济研究,2011,02:8-13.
[2]王璐.经济思想史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争论[J].经济纵横,2011,02:11-16.
[3]沈华嵩.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危机[J].国外社会科学,1990,03:14-19.